发病率连年攀升的结直肠癌,你需要详细了解它

我是大医生·我是大医生
我是大医生
我是大医生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新闻,二三十岁就患上结直肠癌的,一发现就是中晚期,感觉很可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容易误诊。2017年做的一个流行病学统计,和1990年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病率增长了203%。

结直肠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癌症,一般直肠癌更常见。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三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我国结直肠癌的疾病现状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是导致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地区、性别和年龄差异,但5年相对生存率近年来有所升高。

根据2015年公布的数据来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

结直肠癌发病率25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25岁之后快速上升,80~84岁达到高峰;而死亡率在3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30岁之后快速增长,85岁后达到高峰。

从2000年至2014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在发病率方面,农村地区年增长率高于城市地区。但近年来,5年相对生存率有所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结直肠癌的高分地区,但是生存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上海市结直肠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为70.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结直肠癌的病因目前暂时不明确,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糖尿病、吸烟、大量饮酒等。

有国外研究报道了乙醇摄入量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即日饮酒量每增加10 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7%;但是这一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尚存在争议。

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有哪些?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首先是合理饮食: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有研究指出:(1)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加10 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9%;(2)全谷物每日摄入量每增加30 g,结直肠癌发风险降低5%;(3)乳制品每日摄入量每增加400 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13%。另外,科学规律的体育锻炼同样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预防#直肠恶性肿瘤#直结肠癌
阅读数 3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并发肛门肿瘤脱出和远处转移。早期手术治疗,晚期辅助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简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少见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临床上极易误诊,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肛管直肠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及便秘的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肛门肿瘤脱出和远处转移,该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辅助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该病恶性程度高且转移早,预后较差,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只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肛管直肠刺激症状。诊断依据:依据患者典型的肛门直肠出血以及肛周肿块的表现,联合盆腔CT可初步观察到肿瘤出现的位置及大小,加之病理学检查确定黑色素瘤细胞,可以综合明确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否,本病是一种罕见病,好发人群为黑色素瘤家族史患者,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多发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1]。是否可以治愈?该病易治愈,多转移早且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采取手术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我是大医生·我是大医生陈哲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