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比补钙更重要
维生素 D 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在儿童早期发展以及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维生素 D 是体内钙内稳态最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包括维生素 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 D3(胆骨化醇)两种。维生素 D2 存在于植物中,维生素 D3 是由人体皮肤中的 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是体内维生素 D 的最主要来源。
婴儿期维生素 D 补充途径:
- 母体-胎儿转运:这一途径主要在孕后期通过胎盘转运维生素 D,容易受母体的营养状况以及胎龄、多胎、低体重等因素影响。
- 食物来源:天然的食物含维生素 D 很少,母乳含维生素 D(221IU/L)少,配方奶粉维生素 D 水平更高一些(36IU/100ml),因此建议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以及早期奶粉喂养宝宝,都是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D 的。
- 皮肤光照合成:皮肤中的 7-脱氢胆固醇是维生素 D 合成的前体,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 D3。皮肤产生维生素 D3 的量与日照时间、波长、暴露皮肤面积有关。婴儿期宝宝因户外活动少,仅依靠自身合成是无法满足日常生长需求的,这也是提倡早期预防补充维生素 D 的原因之一。
皮肤合成的维生素 D3 直接吸收入血,原始形态的维生素 D3 是没有生物活性的。需转运至肝脏经过第一次羟化,生成 25-羟维生素 D3,即 25-(OH)D3,之后经过肾脏的第二次羟化形成 1,25-二羟维生素 D3,即 1,25-(OH)2D3。其中 25-(OH)D3 在血液中的浓度较稳定,可通过测定其浓度,反应体内维生素 D 的营养状况;1,25-(OH)2D3 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是维持体内钙、磷平衡的主要元素。
建议:
-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 D,每日 400-800IU,以预防维生素 D 缺乏或不足。
- 自出生 1 周开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建议口服维生素 D 制剂 800IU/d,3 个月后改为口服维生素 D 制剂 400IU/d,如果用早产儿奶粉者,可口服维生素 D 制剂 400IU/d。
- 如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缺铁性贫血或营养不良等疾病影响的儿童,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 D400-800IU,有利于症状恢复。
- 预防性补充维生素 D,原则上以口服用药为主。
维生素 D 缺乏一般呈慢性过程,在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随着维生素 D 缺乏的加剧,可逐渐出现颅骨软化、方颅、鸡胸、肋骨串珠样改变以及“手镯”、“足镯”表现,严重的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临床判断维生素 D 营养状况的指标依靠于 25-(OH)D3 的测定,其检测方法包括 ELASA、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法、HPLC、LC/MS/MS 等 5 种方法,其中 HPLC 法是检查维生素 D 缺乏的金标准。目前认为,25-(OH)D3<30nmol/L(12ng/ml)为维生素 D 缺乏;25-(OH)D330-50nmol/L(12-20ng/ml)为维生素 D 不足,25-(OH)D3 大于 50nmol/L(20ng/ml)为维生素 D 适宜。
针对维生素 D 缺乏的治疗,维生素 D 制剂 2000IU/d 为最小治疗剂量,同时强调补钙,用药 1 个月后应随访,疗程 2-3 个月。建议治疗期间钙元素推荐量为 50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