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天穿高跟鞋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一提到高跟鞋,眼前浮现的便是身材高挑的plmm。高跟鞋很多时候成为了女性的符号之一。

 

其实在最开始,高跟鞋并非是女性的专利,而是为贵族男性设计的。

 

 

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个子不高的他想要高大的形象,于是命令工匠为他设计了带有跟的鞋子。

 

国王的这一番举动,引起了官员的模仿。到了后来,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高跟鞋。

 

发展到现在,高跟鞋的款式越来越卷。

 

有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有这样的......

 

 

虽然Dr.京看不懂,但却大受震撼。

 

高跟鞋美丽,但美丽≠舒服,穿高跟鞋影响身体健康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丽背后的代价

 

引起腰痛

穿上高跟鞋后,骨盆会前倾、重力线后移,为了保持平衡,会不自觉的挺胸、翘臀。这样的姿势会使腰背肌收缩绷紧,腰椎小关节剪切应力增加,关节囊处于紧张状态 [2]

 

腰部肌肉长期处于这种收缩状态,这些部位劳损,就会出现腰背痛。

 

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穿高跟鞋时,小腿的后侧肌肉是一直处于被动收缩的紧张状态,影响小腿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造成静脉曲张。

 

除此之外,小腿的肌肉长时间绷紧,容易形成肌肉腿,可不太美观哦~

 

 

影响分娩

穿高跟鞋时,骨盆的负担加重,骨盆向内收,入口变窄。如果日后需要分娩,骨盆入口变窄可能会引起分娩困难。

 

影响平衡力

穿上高跟鞋后,平衡力、感知力下降,更容易摔倒 ;

 

引起扁平足 [3]

穿高跟鞋时,压力集中于前脚掌,而不是整个脚掌。如果长期如此,会造成足肌无力,发展为痉挛性平足症;

 

加重拇外翻 [3]

拇外翻指的就是大脚骨,大拇指向外倾斜超过15度,除了先天遗传,还有可能是长期穿高跟鞋引起。

 

对于已经出现拇外翻的人群,继续穿高跟鞋会加重外翻程度。

 

 

诱发鸡眼 [3]

鸡眼容易在足部隆起的皮肤部位发生,比如脚趾指腹隆起容易受到挤压或者摩擦,表皮抵抗力下降,病原体侵入皮下,不断增生繁殖形成鸡眼。

 

当穿高跟鞋时,尤其是尖头高跟鞋,加重了对脚尖的挤压,容易引发鸡眼。

 

诱发甲真菌病 [3]

高跟鞋的内部空间窄而小,脚趾容易受到挤压,在这种压力下,指甲容易嵌入甲床,容易引发甲沟炎甲真菌病

 

非穿不可怎么办?

 

虽然但是,穿高跟鞋真的是变美神器!小短腿立变大长腿,小个子立变高挑小姐姐。

 

  • 没穿高跟鞋前:我是社恐我不敢说话
  • 穿上高跟鞋后: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

 

 

Dr.京有个朋友每次穿高跟鞋,都觉得自己走路带风,信心膨胀。这,就是高跟鞋的魅力!

 

没有一个女孩子可以拒绝高跟鞋,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高跟鞋带来的伤害呢?

 

挑选合适的高跟鞋

 

  • 尺码合适:脚不必塞满鞋子,要留有可以塞下一个指头的空间。
  • 降低鞋跟高度:建议鞋跟高度为3~5cm。
  • 尽量避免尖头鞋:鞋头空间越小,对脚趾的挤压越大,方头高跟鞋和圆头高跟鞋,可以缓解脚尖压力。
  • 材质透气:材质从优到次排序为高级牛皮>高级羊皮>一般牛皮>一般羊皮。

 

鞋尖应微微翘起,更贴合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脚趾。

 

软垫缓解压力

穿高跟鞋时,受力部位在前脚掌和脚跟,在这两个地方贴上鞋垫,可以缓解压力。 

 

 

减少穿着时间

在办公室备一双平底鞋,与高跟鞋交替着穿。

 

走路姿势正确

臀部发力,大腿带动小腿,鞋跟先着地,前脚掌后着地。

 

多活动活动脚步

多活动脚多多活动脚部,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脚部的肌肉。至于怎么做,Dr.京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 :

 

  • 脚底按摩:准备一个网球或者塑料瓶,踩在脚底,用脚底滚动。
  • 脚趾伸展:用手依次将每个脚趾旋转。
  • 踩脚尖:光脚站立,踮起脚尖,保持5秒后再缓慢放下,重复多次。

 

高跟鞋不应是掩饰自卑的武器,而应是我们自信大方的点缀,Dr.京愿每个女孩都能自信放光芒,不管穿不穿高跟鞋,都能走出从容的步伐。

 
参考资料:
[1]   陆富永,李德宪,李萍.穿高跟鞋对女性趾甲真菌病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167-168.DOI:10.3969/j.issn.1001-7089.2001.03.010.
[2]   郭金明,张国权,阿布米力提·阿里木江.穿高跟鞋对中青年女性腰椎生理曲度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4):332-333.DOI:10.3969/j.issn.1008-0287.2007.04.017.
[3]   许亚静,丁亚媛.高跟鞋的危害及自我防护[J].家庭护士(下旬刊),2008,6(18):1684-1686.DOI:10.3969/j.issn.1674-4748.2008.18.06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