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常用止血药物,都在这里啦!
咯血是呼吸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患者和家属非常关注的问题。咯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对咯血的治疗,首要目标是保持气道的通畅和迅速控制出血。止血药物在治疗咯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呼吸科常用的止血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一、止血药物的分类
1. 抗纤溶系统药物:如氨基乙酸、氨甲笨酸、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起到止血作用。
2.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如酚磺乙胺、卡巴克络等,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进断裂毛细血管断端的回缩,而起到止血作用。
3. 凝血酶类药物:如蛇毒血凝酶、凝血酶等,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止血。
4. 凝血因子类:如维生素K1、维生素K3、甲萘氢醌(维生素K4,乙酰甲萘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参与凝血过程,促进血液凝固。
5. 血管收缩药物:如垂体后叶素,使肺小血管收缩,降低肺静脉压,有助于破裂血管区凝血止血。
6. 血管扩张药物:如酚妥拉明、酚苄明等,扩张血管,减低肺动脉压,减少肺血流量。
7. 其他:如鱼精蛋白注射液、肾上腺皮质激素、缩宫素、醋酸去氨加压素等,具有止血作用。
二、凝血机制解析
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机制,并因此保证了血液系统的正常流动。凝血机制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引起出血的发生。其主要过程可概括为四个步骤:
1. 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Xa。
2. 在后者与钙离子、V因子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继而在IIIa的作用下产生凝血块而止血。
4.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使纤维蛋白溶解。
三、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
1. 氨基乙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
2. 氨甲环酸:机制同氨基己酸,且作用较氨基己酸强4-5倍。
3. 酚磺乙胺: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加其聚集性和黏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
4. 卡巴克络: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
5. 蛇毒血凝酶: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在血管破损的部位,可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
6. 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可使动脉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7. 酚妥拉明: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血流量。
8. 维生素K类:维生素K为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须产物,还参与因子VII、IX、X的合成。
9. 醋酸去氨加压素:为天然精氨盐加压素的结构类似物,系对天然激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两处改动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