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释放数万个塑料颗粒 !科学家:装热饮的「纸杯」这样伤害身体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冬天,很多人习惯早晨上班路上买一杯热咖啡或热豆浆,既提神醒脑又能让身体暖和下来。然而,一项新研究发现:长期用一次性纸杯喝热咖啡或热饮会损害健康。

 

 

《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采访专家,列举微塑料是如何伤害人体的,并帮你揪出身边看不见“微塑料”。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环境工程中心副主任 吴辰熙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 季君晖

民间环保机构摆脱塑缚总干事 郑 雪

 

纸杯装热饮

15分钟释放数万个有害物质

 

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一次性纸杯中的热咖啡或其他热饮,在15分钟内会向饮料中释放数万个潜在的有害物质,即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将超纯水倒入温度在85到90摄氏度之间的一次性纸杯中,然后静置15分钟。研究人员随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分析了热液体,还分别检查了塑料衬里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确认了微塑料颗粒被释放到超纯水中。一个一次性纸杯暴露在热液体中15分钟将会产生大约102亿个亚微米大小的颗粒。


静置15分钟后,在20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塑料↓↓

 

 

研究通讯作者、印度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Sudha Goel博士说:“盛有热咖啡或热茶的纸杯在15分钟内,杯内的微塑料层就会降解。它会将25000个微米大小的颗粒释放到热饮中。一个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纸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将会摄入75000个肉眼看不见的塑料微粒。”

 

很多隐形塑料悄悄进了身体

 

除了我们直观看到的这些塑料品外,有些塑料隐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经常使用这些含有隐形塑料的物品,无形中也会增加身体的负担:

 

茶包


塑料隐藏在茶袋里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袋子本身可能添加了少量的塑料,这些塑料可以帮助它们在沸水中保持原有的形状。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加热到95℃的水中浸泡一个茶袋,可能会在杯子里释放出大约116亿个微塑料颗粒。二是单独包装茶包的包装里也可能含有塑料衬里。

 

 

建议:购买散装茶叶,用可重复使用的泡茶器,这样就能减少对塑料和纸张的浪费。

 

一次性湿巾


一次性湿巾的种类多样,包括婴儿湿巾、个人卫生湿巾、抗菌湿巾和卸妆湿巾等,使用起来很方便。除塑料包装外,湿巾本身也含有塑料成分,最终被扔进垃圾桶或被冲洗都会将塑料释放到环境中去。湿巾含有无法被生物降解的塑料纤维,因而会堵塞下水道;而进入海洋的湿巾会被海龟等海洋生物当作食物误食。

 

建议:非必需时不要使用一次性湿巾,即使用了一次性湿巾,也要把它们扔到垃圾桶中,不要随意丢进马桶。

 

摇粒绒服装


摇粒绒通常是由回收塑料制成的,因此摇粒绒服装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纤维成分。每次清洗摇粒绒面料时,数万个塑料微纤维就会被释放到环境中。如果这些微纤维进入饮用水或海洋,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人类和海洋生物的身体中。

 

建议:为减少微纤维污染,不购买摇粒绒服装是最佳的选择。在洗衣机里放入除毛洗衣球也能减少塑料微纤维的释放。

 

烟头


烟头是最普遍的人为污染物。当人们把烟头扔在地上时,它们最终会进入排水沟。一根烟头就会污染近3.8升水,其中部分污染来自于塑料(用于制造香烟的过滤嘴)。

 

 

建议:戒烟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吸烟,不要把烟头扔到地上或水里,而是要把它们扔在垃圾桶或烟灰缸里。


微塑料如何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超过690种生物被发现摄入了微塑料。

 

这些摄入的微塑料会对生物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某些生物的繁殖率和体内的酶活性,环境中的微塑料还能影响生物群落组成和氮循环。

 

更重要的是,微塑料能吸附其他污染物,例如能致癌的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污染物,被生物摄入后再释放到它们体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微塑料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有研究表明,吸入或摄入微塑料可能改变人体肺部和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连锁反应。

 

微塑料原则上可以通过人类的胃肠系统转移到淋巴循环系统,通过胎盘被未出生的婴儿吸收,并且可以通过肺部被人体吸收,最终造成免疫系统的反应,影响身体细胞健康。

 

但在目前,微塑料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不确定因素和知识断层令我们难以就其危害给出定论。但郑雪认为,在找到绝对答案之前,我们应采取预警性原则,防患未然。▲

 


本期编辑:邓玉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