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由于上世纪末有限的国民认知程度和国内医疗水平,乙肝这一疾病便随着共用针头、卖血经济、母婴传播等途径悄悄潜伏于中国庞大的人口之中,这也进一步导致即便是在医疗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仍存在8000多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三部曲”这一概念也开始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1.乙肝三部曲是什么?
简单来说,乙肝三部曲分别是指乙肝、肝硬化、肝癌。
由于过去缺乏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导致许多感染者没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情快速进展,最终引起肝脏硬化、癌变。
2.乙肝离肝硬化、肝癌有多远?
许多患者听到自己感染了乙肝后,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我的病还治得好吗?会不会哪天我也会变成肝硬化或者肝癌?
其实大家不用这么悲观。
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后,肝脏便开始受到病毒攻击,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但是肝脏的再生能力十分强劲,细胞遭到破坏后,马上就会开启修复模式对抗炎症损伤。如果损伤很小,周围的肝细胞通过自身增生分裂即可恢复如初;相反,如果损伤严重或者炎症反复存在,肝细胞即便自身加足马力也不能补救时,纤维结缔组织这一预备兵团便开始大量增生,参与到对抗炎症损伤的战斗中来。久而久之,肝脏内的纤维越来越多,肝脏也变得越来越硬,就形成了所谓的肝硬化。虽然肝细胞再生有助于保持肝脏机能,但是这种再生属于补救性行为,会破坏肝脏内部的正常结构,而且反复的肝细胞再生还容易导致复制错误,最终引起癌变。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乙肝、肝硬化、肝癌的进展和金字塔排列规律一样,乙肝处于最底层,肝癌位于最顶层。只要我们及早发现,积极治疗,避免肝脏受到病毒的持续侵犯,我们就能控制住疾病进展,使病情始终处于最底层。
3.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国内乙肝病人基数如此之大,相信不少小伙伴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肝炎病毒携带者。那么,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乙肝病毒也不例外,对付它最好的方法就是预先接种疫苗帮助机体获得保护抗体。一旦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即便是和乙肝患者亲密接触,感染的几率也很低。
另外,我们要对乙肝这一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乙肝病毒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因此,握手、拥抱、聊天、工作、吃饭等正常的社交行为并不会传播该疾病,即便是情到浓时,安全套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保护。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和病毒携带者一同到不正规的机构纹身、洗牙或打耳洞,不要混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用品,以免出现血液传播的情况。
最后,我们要尊重、关爱乙肝患者。
乙肝属于传染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乙肝患者也有正常社交的需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所以在正常社交活动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即便部分人做不到如此,也要给他们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切不可恶语相向。
4.作为乙肝患者,我应该如何自处?
当发现自己感染乙肝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了解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另外,要克服自己恐惧、自卑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好爱护自己的肝脏。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乙肝并不可怕,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如果遇到困扰,要积极向朋友、家人乃至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不可自怨自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不和普通朋友或同事等人主动提起病情,但是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请一定要注意分寸,比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私人用品,聚会吃饭尽量使用公筷,存在牙龈出血时尽量避免外出就餐等。如果有了心仪的交往对象,彼此之间还是应该好好沟通,要相信爱你的人会理解你、包容你。
生而为人,哪里会十全十美。希望每一位乙肝患者都能早日战胜病魔,在尊重和关爱中开启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叶春艳,张晓刚,柳龙根. 慢乙肝患者坚持长期规范 抗病毒治疗可有更多获益[J]. 肝博士,2021,(04):43-44.
[2]何少雄,叶旭英,黄伟龙. 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7):27-29.
[3] 中国乙肝诊疗新方案改写国际指南[J]. 江苏卫生保健,2016,(07):55.
1.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思想顾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掌握自己发作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2.工作、学习、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分疲劳和紧张,要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精神刺激。尽量不配带假牙,眼镜。不宜登高爬山、游泳、骑自行车,操纵电器、车床等,以免癫痫发作时造成意外。
3.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切不可突然停药或断断续续服药。否则,可出现持续性癫痫发作或使癫痫发作频繁。如需换药或者减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轻信“验方”“偏方”“秘方”,以免上当受骗,耽误治疗。
4.注意饮食,尽量避免诱发癫痫发作的一切因素。饮食以清淡为好,少吃盐,少饮水。因大量吃盐,大量饮水都可诱发癫痫发作。不要饮酒及喝浓茶。不要长久看电视、电影、下棋、打扑克、看手机等
2021年8月31日,美国权威杂志JAMA发布了一篇名为《饮食模式和全因死亡率的评估的系统回顾》,文中对2000年~2019年期间发表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估了饮食模式和全因死亡率(ACM)之间的关系,其对指导患者的饮食模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其中的重点进行摘译,以供临床参考。
研究特点
研究人员经过双重筛选,确定了11547个相关研究。证据包括153篇文章(655664人),其中1篇来自随机临床试验,152篇来自观察性研究(图1)。多篇文章使用了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但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或者代表了独特的子样本或饮食模式。这153篇研究招募了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克罗地亚、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香港、匈牙利、伊朗、意大利、日本、韩国、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俄罗斯、塞尔维亚、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国的志愿者。文献中评估饮食模式的方法包括先验方法,如指数或分数分析;后验方法,如因子或聚类分析;以及其他方法,比如降低秩回归等。
图1:文献筛选(来源于文献)
证据整合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种地中海饮食,其中包含橄榄油及混合坚果饮食,或者采取对照组饮食。在4.8年的中位随访后,两种干预饮食的摄入都与降低ACM风险有关。亚分析的结果相似,其中排除了方案偏差和随机化问题的参与者。大多数包括饮食模式研究(153篇中110篇(72%))模型使用指数或得分分析。报告了许多不同的衡量标准,包括地中海饮食的变化(n=31)、DASH(控制高血压的饮食方法)饮食评分(n=1)、特定国家的指数(n=16)、健康饮食指数或美国人饮食指南评分(n=7)以及其他指数或量表(n=24)。
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指数或分数统计方法,但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多种类营养饮食模式,无论是什么模式、标签或名称,都与显著降低ACM风险相关。例如,检查DASH饮食评分的所有12个比较都表明,较高的饮食依从性与较低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相关,在44篇检查地中海型指数或评分中表明,较高的饮食依从性与较低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相关。
多篇文章报道了具有类似模式的结果。这些饮食指标或评分的常见元素为:(1)相对较高的蔬菜、豆类、水果、坚果、谷物、鱼和海鲜、瘦肉或家禽、不饱和脂肪摄入量;(2)相对较低的红肉、精制谷物、添加糖和/或含糖饮料、固体脂肪、饱和脂肪和/或反式脂肪摄入量和过多的盐摄入量。另外,有几个研究中的指标认为酒精饮料摄入量低至中等或在一个阈值内,如每天的饮酒量或酒精饮料的纯酒精含量为10~25g,是相对安全的,对提高ACM风险影响不大。
在将饮食模式与人体测量学、体力活动和吸烟状况相结合后,在敏感性或亚组分析中,饮食模式与ACM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对人体测量、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吸烟状况进行分层或额外调整。当坚持健康饮食模式与其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吸烟和多运动)相结合时,ACM的风险更低。
后验研究
有几篇文章(5/25[20%])报告说,与ACM风险显著增加相关的饮食模式强调了以下共性:(1)肉类和肉制品,如牛肉、猪肉、香肠;红肉和加工肉类;新鲜和加工肉类和海鲜;(2)高脂乳制品摄入量,如冰淇淋,奶酪和全脂牛奶以及较低的低脂乳制品、米饭和意大利面、水果、鱼和其他海鲜以及深绿色蔬菜的摄入量。总的来看结果是相似的,在排除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参与者后。在总体分析中,Krieger等人报告了平均随访25年的ACM风险较低因素,将男性和女性汇集在一起,并将鱼类(危险比[HR],0.87;95%CI,0.78-0.97)和传统饮食模式(HR,0.89;95%CI,0.80-0.98)与香肠和蔬菜饮食模式进行比较。然而,在Krieger等人的分析中,按性别分层,仅对女性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香肠和蔬菜模式与肉类和沙拉(HR,0.93;95%CI,0.80-1.08)、鱼类(HR,0.98;95%CI,0.83-1.15)、传统食品进行比较(HR,1.02;95%CI,0.87-1.19)和高纤维食品模式(HR,0.91;95%CI,0.79-1.05)。
其他研究
通过降低秩回归得出的饮食模式显示出不一致的结果。5篇文章研究了基于避免动物性产品(如素食)的饮食模式。在2项研究中,素食者或植物性饮食模式与ACM风险显著降低相关,但在其他暴露组中没有发现显著关联(例如,素食者vs鱼素者,肉食者vs素食者或纯素食者)。
3项研究报告称,摄入过量精加工食品与摄入较少精加工食品的饮食模式与较高的ACM风险相关。但这些研究因食品的区别较大,从而降低了这些模式的通用性。
证据评估
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严格的方法进行的,并且跨领域的偏倚风险较低或中等,大多数研究考虑了潜在的混杂因素。此外,大多数研究只评估了一种饮食模式,因此,由于参与者的饮食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生变化,故存在偏差的风险。但通过多样本数据的综合研究,这种偏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的来看,本研究数据是可信的。
最终结论
尽管有不同的方法、研究设计、饮食评估方法、地理区域和饮食模式标签,但有证据表明,饮食模式与低ACM风险相关的特征是蔬菜、豆类、水果、坚果、全谷物、谷类或未精制谷物、鱼类和不饱和植物油的摄入量较高。这些模式的特点还包括动物产品、精制谷物和糖果的摄入量较低或根本没有。饮食模式中酒精饮料摄入的重点分析表明,酒精可能会增加ACM的风险,但只有在低摄入量时才影响较小,建议将饮酒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可以更好地保护健康。
参考文献:JAMA Nutrition, Obesity, and Exercise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刘海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主修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疾病营养治疗,发表相关论文4篇。
关于5G用于医疗的消息传播于各大媒体,这让所有人都非常震惊!
都知道5G一定会来,可是,它来了真的会对我们的医疗有什么改变吗?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3个案例:
2018年12月1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主刀,利用5G网络,远程无线操控机器人床旁系统,为50公里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动物实验室内一只实验猪进行肝小叶切除手术。这是世界首次5G远程外科手术测试。
2019年3月12日下午,深圳市人民医院实施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肝胆外科手术。通过5G和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靠一台IPAD在北京给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鲍世韵手术团队进行精准指导,共同完成了我国首例5G+MR+AR协同远程手术。
2019年3月16日上午,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成功完成。
5G技术用于手术会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5G的好处,就是速度快,速度快,还是速度快!
速度快会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清晰以及延时小。
清晰是保障医生做更精细的远程手术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最小的延时是保障医生手术时实时会诊及操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有了5G手术以后,得到的受益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去理解:
1、实现远程实时会诊手术,这样医生就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进行手术,患者得到的治疗更及时。打个比方,某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而当地的医生水平有限,对于突然来的急诊手术没有把握,转院会耽误病情。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将患者收在当地医院,然后联系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实时会诊或手术操作。充分保障患者生命。
2、减少大医院就诊压力,患者得到的治疗更专业。大家都知道,目前各大医院看病很难,一号难求,特别是知名专家的号,想让他进行手术,有的需要等待几个月之多。那么,在有了5G技术以后,我们可以在小医院住院,然后让知名专家远程手术,达到一样的手术效果。术后也不用担心,专家仍可进行远程会诊,康复指导。
难道4G及宽带就不能代替5G吗?
不能够啊!
越是偏远山区越是需要大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及操作,而显然那些地方有很多是没有普及宽带的。
但是4G一般都有,4G不行吗?
坦率的讲,做远程会诊可以,但是做手术或者手术中的会诊是万万不可以的。
4G不够高清,手术中有血液等干扰视野,不够高清可能会影响专家的判断。而且这种手术必须没有延时,哪怕零点几毫秒的延时就可能会让手术操作失误,切除不该切除的组织,或者指导错误。
就好像我们玩个俄罗斯方块,突然卡了一下,搭错了一个可能就GAME OVER了。游戏可以,我们的人却万万不可以!
医生压力很大,为什么?
1、5G医疗普及以后,很多手术方式都将发生改变,医生学习的新内容会很多;
2、患者到时候有选择专家手术的权力,水平差的医生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3、以后一个专家可以做现在好几个人做的事情,手术效率的提高会让很多医生失业。
总结:5G用于医疗,医生压力很大,患者很受益!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以为酒渣鼻是喝酒喝出来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过去许多人认为,酒渣鼻与长期饮酒、消化不良、情绪激动、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现研究发现,此病主要由螨虫寄生感染所致。螨虫感染主要是由于平时不注意面部皮肤清洁卫生,接触感染所致。饮酒虽然不是引起酒渣鼻的直接原因,但会加速血液循环,促使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使症状加重,或促进病情发展。
一旦患了酒渣鼻,思想上不要紧张害怕。应做到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夏季外出应戴宽边帽,撑遮阳伞,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面部,加重病情;冬季应注意鼻部皮肤保暖防冻;饮食上多吃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丰富的食物以及鱼、虾等,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坚持戒酒。此外,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甲硝唑(灭滴灵),晚上洗浴后在鼻部涂些杀灭螨虫的药物。
婴儿湿疹的处理方法:
一年正中,又到了很多人年度体检的时候。感觉不查还好,一查,怎么妇科项目的结果这么吓人?宫颈糜烂、卵巢囊肿、盆腔积液……我这是怎么啦?检查报告写得这么严重,是要得癌症了吗?
其实,有些诊断结果,大可不必太过担心。虽然名字看起来吓人,但未必真的是“病”,可能只是不同的生理状况。就算真的是种病理性改变,也未必一定需要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经常引起误解与恐慌的几种妇科病——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腺囊肿、卵巢囊肿和盆腔积液。
先抛开卵巢囊肿和盆腔积液不算,提到前面的三种“妇科病”,就绕不开另一种妇科疾病——宫颈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或是分娩、流产及手术损伤后引起,感染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并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宫颈糜烂、宫颈管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囊肿几种类型 [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们逐渐认识到,过去以宫颈组织中是否有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浸润作为诊断标准,可能并不合适,这种浸润只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现象,并无特殊的临床意义。——就像我们发烧会脸红发热,跑完步也会脸红、发热。所以不能因为脸红发热,就得出结论说是自己发烧了。
医生们开始提出“黏液脓性宫颈炎”,代替以前的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的命名与分类。那么,在慢性宫颈炎分类下的宫颈糜烂、宫颈管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囊肿,自然也就该重新审视 [2]。
一、宫颈肥大
宫颈肥大,顾名思义,表现为子宫颈增大。
可是,多大才算肥大呢?有些教材上的诊断标准是宫颈的前后径>3.0cm,但也有杂志认为应该是宫颈的前后径>3.5cm。而实际临床上,是不是肥大,有时候是“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是医生的主观看法。
宫颈肥大可能是由于炎性刺激导致的充血水肿与增生,也可能由于下面我们即将讲到的另一个“病名”,宫颈腺囊肿导致的——就像同一件衣服,体积较大的人穿了就会撑大,腺体深处的囊肿增大了体积,“撑”大了宫颈。
如果宫颈肥大不伴有其他病变,也没有什么临床症状或各种不适,一般不需要治疗。
二、宫颈糜烂
很多妇产科医生都科普过,宫颈糜烂不是病,但依然有很多不正规机构在做宫颈糜烂的诊断,并进行各种各样的“治疗”。
其实“宫颈糜烂”全称应该是宫颈糜烂样改变,是种过时的叫法。说白了就是宫颈口周围看起来颜色很红,像是溃疡、糜烂的创口一样。其实这红未必是因为炎症导致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随着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相对靠内侧的宫颈柱状上皮、相对靠外侧的鳞状上皮,在宫颈上占的区域大小有所变化。
由于柱状上皮很薄,当柱状上皮从相对靠内侧的地方,占的区域增大到外侧的时候,外侧的毛细血管就会隐隐透出(当鳞状上皮在外侧的时候,鳞状上皮没那么薄,就不会透),导致宫颈口附近看起来红红的,仿佛溃疡或者糜烂了一样。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嘴唇皮肤薄,所以毛细血管能透出来,人的嘴唇看起来就是红的。柱状上皮外翻,导致宫颈口看起来红红的,其实就跟嘴唇为什么红是一个道理,绝对不是病。
所以,所谓的“宫颈糜烂”,要先看看是不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如果是单纯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就是种生理现象,根本不用治。
但是,如果“宫颈糜烂”的同时伴有其他的炎症表现,比如白带粘稠脓性增多,或者检查时发现宫颈口轻轻一拭就有出血,那还是需要进一步诊断治疗,看看是不是宫颈炎甚至宫颈癌等等。
三、宫颈腺囊肿
囊肿是囊性肿瘤的简称,千万不要因为有肿瘤两个字就担心害怕,囊肿是种良性疾病。
宫颈腺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
前面提到,“宫颈糜烂”有可能是因为柱状上皮占到了靠外侧宫颈口的区域。
宫颈腺囊肿则反过来,由于鳞状上皮占到了靠内侧的宫颈腺管的区域,而鳞状上皮又比原本的柱状上皮偏厚,导致宫颈腺管口狭窄甚至干脆堵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形成囊肿。因此,宫颈腺囊肿大多是种生理变化,通常不需要处理。
但是,如果宫颈腺囊肿过大导致出现压迫症状,或者伴有炎性症状如阴道有流液或排脓,还是需要尽快就医。
四、卵巢囊肿
前面提到,良性的“囊肿”跟“肿瘤”可完全不是一回事,看到囊肿,先不用慌。
卵巢囊肿可以分为非功能性囊肿和功能性囊肿。其中,大部分女性的卵巢囊肿属于功能性囊肿,是由月经周期造成的,而且会在两三个月经周期内就自行消失。许多姑娘虽然有卵巢囊肿,但自己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往往并不会导致其他损害,也不需要治疗。
同样的,如果体检报告写着自己有卵巢囊肿,先别慌,可能再过段时间检查,囊肿又没了。当然,如果囊肿过大,导致感觉到腹部坠胀、出现月经异常与其他各种不适,或者囊肿生长过快,还是需要尽快明确检查并进行治疗。当囊肿出现破裂、蒂扭转,就要尽快送医急救。
五、盆腔积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盆腔积液”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当我们做超声检查的时候,“超”出盆腔里有液体。
引起盆腔积液现象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而且,大部分盆腔积液为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跟女性的生理周期(月经期、排卵期)有关,不需要治疗就能自行消失。
所以,下次体检发现自己有盆腔积液先别慌,很可能过几天再检查,这积液又不见了。
当然,如果是少部分病理性的盆腔积液,还是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导致积液的病因,尽快进行治疗。
总之,妇科疾病要去正规医疗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明确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不要轻信不正规医疗机构,不仅坑钱,而且损害身体。
房颤是否需要手术,只与病情有关,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90岁也可以手术。房颤的病人,第一 ,看病情有没有关系。第二,如果房颤能够手术,还是选择手术。因为房颤有非常大的风险和危害,最主要对于老年人的风险,很容易发生卒中即是中风,不管是脑子的中风或是下肢的中风。
一提到焦虑,现在大家好像都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是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是,焦虑并不总是与负面的信息挂钩,有时候适当的焦虑反而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让我们保持活力、舒服地生活,而且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特性。确切的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和焦虑打交道。
确切地来说,我们可以把焦虑区分为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健康的焦虑包括担忧、谨慎和警惕,这种焦虑可以让我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改变来避免一些不好结果的出现,必要时,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有的人讳疾忌医,有的人却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不舒服就要赶紧去医院查一查,而这种适当的焦虑就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我们身体中的问题,而这种及时的发现有时就可以挽救我们一命。
而不健康的焦虑,常常是一种麻木的恐慌感、过分的担忧和恐惧情绪,这些情绪会阻止我们去做那些认为“很危险”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危险性。不健康的焦虑甚至可能会阻止我们去享受正常生活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事情有很大的潜在风险。这种心理会导致我们表现不佳,并消磨我们的大把美好时光,甚至还会阻止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那怎么区分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呢?
其实,它们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个“度”的差距,而这个“度”则跟个人生活经历、个人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就像好像同样的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往往代表不同的意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对于潜在失控的恐惧。心理学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比如说领导交给你一个你从来没接触过的任务时、比如说明天你上课要汇报但掌握并不好时等等情况。
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怎么做才能避免健康的焦虑变成不健康的焦虑呢?
上面我们说到了,焦虑的本质,是对潜在的失控感的恐惧。那么,我们不论是从恐惧的层面,还是从失控的层面来做工作,都可以缓解焦虑。
所以最好的目标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可控变成可控。大多数焦虑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还获得改变的,目前最常见的焦虑莫过于“做的太少、想得太多”,所以如果我们做得越多,这样想得也就会越少,你会发现目标更加明确,情绪更加稳定,动力更加饱满。
比如说当我们面临一些比较长期,难度较大的任务时,焦虑情绪会更强。那么,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拆解目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制定计划时要从上往下拆分,先定整个项目的大目标,然后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明确达到每个大目标和小目标时的衡量指标,截止日期、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等。
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可以使得目标更明确,更可执行,让整个任务感觉更可控,从而缓解焦虑。 在各个小目标之间留些盈余时间,为突发事件预留时间,要不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会变得慌乱,从而更加焦虑。
总之,未雨绸缪,准备得越充分,可控性越高,焦虑情绪也就会越低。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