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妊娠糖尿病(GDM)主要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葡萄糖不耐受,GDM女性因胰岛素抵抗出现高血糖。葡萄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增加胎儿胰岛素分泌,进而刺激胎儿生长,导致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短期来看,GDM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长期来看,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增加母亲和后代的2型糖尿病风险。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妊娠糖尿病的关键因素。GDM的一线治疗是医学营养策略,同时需要进行体重控制和体育锻炼。有人提出,仅靠改变生活方式就足以控制70%~85%的GDM女性血糖。但是GDM女性的饮食结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推荐意见总结
(表格内容来源:Nutrients. 2020.6;12(10):3050)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应主要由淀粉类食物和天然高膳食纤维组成,如蔬菜、豆类、水果和谷物。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素,数量和类型都会影响血糖水平。大量摄入会导致高血糖,但葡萄糖是胎盘和胎儿的主要能量底物,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和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建议46%~6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 每天至少摄入175 g碳水化合物,以确保胎儿正常生长和大脑正常发育。碳水化合物的确切摄入量应因人而异,重点应放在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上。碳水化合物是餐后高血糖影响最大的营养素。因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按天分配,避免单天过量摄入导致餐后高血糖。IOM并没有规定个人每日应摄入的糖分,但 建议孕期摄入糖分不得超过总能量的25 %。
蛋白质
妊娠期,由于蛋白质在母体(血液、子宫和乳房)、胎儿及胎盘组织合成中的作用,会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推荐GDM患者饮食方案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应与一般妊娠人群相似。IOM建议妊娠期摄入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0-35 %,平均需求量约0.88 g/kg/d,建议 每日最低摄入71 g蛋白质。通常,大多数孕妇都可达到蛋白质需求,因为达到建议范围内的体重增加所摄入的饮食,也能满足蛋白质增加的需求。
目前的证据表明,增加植物、瘦肉和鱼类的蛋白质摄入量,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来源的蛋白质摄入量,对于GDM管理有益,害会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植物蛋白对GDM的有益作用可能不直接归因于蛋白质来源,而是归因于增加GDM风险相关的其他营养物质的减少,例如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
脂肪
IOM建议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35 %,而NNR的建议与未怀孕时相同,占总能量的25-40%。因为大量脂肪与婴儿肥胖、母亲炎症和氧化应激增加及肌肉葡萄糖摄取受损均有关,且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障碍,故应避免摄入大量脂肪。
应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并 应特别注意确保充分摄入n-3脂肪酸。尽管有一些研究显示补充鱼油的积极作用,但各研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根据当前证据,不建议或也不拒绝常规补充鱼油,建议GDM女性每周可摄入350 g鱼类。
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元素
妊娠期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增加。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GDM女性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与血糖正常孕妇不同,也没有证据表明GDM女性需要摄入特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营养充足的女性可能不需要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来满足日常需要,应根据女性的个体需求进行调整。对于没有摄入足够饮食的孕妇,IOM 建议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建议补充最低剂量以上的叶酸、维生素D和铁。任何补钙的需求必须基于孕妇乳制品的摄入量。
益生菌
肠道菌群修饰能否改善GDM女性血糖控制和降低胰岛素抵抗,尚无确切结论。目前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益生菌或多菌株益生菌,结果各有不同。因为人类肠道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因此很难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最终结论。
锻炼
未怀孕者可通过锻炼,刺激骨骼肌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从而改善葡萄糖摄取,降低胰岛素抵抗;许多研究关注了锻炼对妊娠各种结局的影响,但只有很少研究关注锻炼对GDM女性怀孕期间血糖水平和血糖控制的影响。锻炼对GDM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短期影响,但持续地长期影响尚未有确切结论。无论是对母体血糖水平还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很可能都取决于日常锻炼。如何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活动水平,以及妊娠期运动的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总结
饮食策略是治疗GDM的基石,所有GDM女性都应该遵循临床营养师的饮食建议。了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对预防并发症、剖宫产、LGA及可能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等非常重要。孕妇应接受指导,构建一个多样化的饮食方案帮助避免高血糖。对此,应特别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碳水化合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同时,鼓励每天至少30 min或每周150 min的中等强度锻炼,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Nutrients. 2020.6;12(10):305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肖靖,2009-2012年就读于301医院内分泌学硕士,2012年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
本来是该来月经的时间,而没来的原因不好说,这相当于自己感觉是安全期。实际上整个时期都不安全,都必须要好好避孕,除了月经期间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月经期不可能同房,因为会感染,所以整个期都是有可能怀孕。有些人推后排卵,有些人提前排卵,所以根本没有绝对的安全期。
先天性发育畸形 这个方法来补救
视频简介
作者: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外科 主治医师 朱亚辉
鸡蛋,价格相对实惠,营养价值又丰富,是个比较亲民的食物,可以健脑、护肝脏、促进肠胃消化,补充气血等等。
不过,由于我们人体要讲究一个膳食营养平衡,所以在进食食物时,有一个度。鸡蛋也是,我们人体一天吃多少鸡蛋,是比较营养的呢?
告诉你一个悲伤的消息: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对3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长达18年的研究表明,心脏疾病和中风已经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正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
不要以为这个消息只和糖尿病患者有关,2020年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血糖超标但低于糖尿病标准)。
高血糖是怎么和癌细胞狼狈为奸的?糖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区别?《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梳理多种因素导致的患癌高危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有效防癌。
受访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小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 刘俊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糖尿病患者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肝、胆、胰、肠道等。
此前有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癌症风险,在糖尿病确诊约8年后达到顶峰。
肿瘤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癌细胞变成癌组织、癌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导致肿瘤进展加快,通常在5~10年,而8年刚好是一个中位数。
比起糖尿病,庞大的糖前期人群更令人担忧: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7.8~11.1毫摩尔/升。糖前期大多无症状,一般是体检时意外发现的。
高血糖环境导致患癌风险较高、进展快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高胰岛素——刺激肿瘤生长
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通常较高,而胰岛素具有类似促生长因子的作用,长期处于高水平易成为滋生肿瘤的温床。
高血糖——癌细胞繁殖失控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很多功能性蛋白会被糖基化,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如清除外来异物及体内垃圾、“监视”肿瘤发生苗头等的能力就会下降,因而易使癌细胞繁殖“失控”。
高血糖环境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会面临感染难愈的问题。如果慢性感染反反复复,形成慢性肠炎、肝炎、胃炎等,都可能成为癌症的高危因素。
过度忌口——抵抗力下降
部分糖友为了控制血糖,采取“不适当限制饮食”策略,导致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不能偏食,需要保持营养均衡。
情绪低落——影响自身免疫
癌症的发生还与情绪有关。很多糖友一想到要长期控制饮食,与糖尿病作斗争,难免会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功能。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6位的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乳腺癌,生命君分别梳理高危人群,教大家初步选择筛查项目。
1.肺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肺部陈旧性病变(如结核灶),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长期接触辐射及化工制品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普通X线检查、肺部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2.乳腺癌
高危人群:35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品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乳腺触诊、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等。
3.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肛诊、大便潜血检查、结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4.胃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喜食腌制、熏烤食物,吸烟酗酒、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蛋白酶原检测等。
5.肝癌
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长期接触化学药剂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超声检查、肝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6.食管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症状,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吸烟酗酒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X线钡餐检查、食管镜检查、食管功能测定检查等。
需要提醒的是,癌症筛查的专业性强,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
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发布的《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给出的10大抗癌策略值得有人参考,糖友也适用。
1.远离11种病原体
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艾滋病毒(HIV)等、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等11种病原体会增加癌症风险。
建议及时接种疫苗,身体不适及时体检。
2.防晒
阳光照射是导致皮肤癌的最大风险因素,做好防晒是降低皮肤癌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美国癌症协会认为所有电离辐射都有致癌性。到专业机构找专业医生才能既保证筛查效果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4.减少室内污染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装修新家入住前,可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一次室内环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能不能入住。
家中多通风,可以降低室内氡、甲醛等浓度。
5.戒烟
控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美国自1991年以来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吸烟率的下降。
戒烟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益。
6.滴酒不沾
过量饮酒可造成身体多方面不良影响,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发生风险,为预防癌症最好滴酒不沾。
7.控制体重
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
8.健康饮食
减少红肉摄入量、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可降低癌症风险。均衡饮食,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要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9.坚持运动
每天至少进行30~6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患癌风险降低,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有所下降。
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等量的两种运动组合。
10.定期筛查
除了癌症筛查,还要定期做肝炎病毒筛查、艾滋病毒筛查。
此外,长期工作压力大、焦虑、生活不规律也非常影响健康,平时要劳逸结合,学会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本期编辑:张杰
毛霉菌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真菌或细菌引起,其病因主要为感染,诱发因素包括皮肤损伤、职业暴露等。
1.主因:包括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等,其中毛霉菌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真菌感染,特别是由于地霉菌属、真菌菌属和放线菌属引起的感染。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残渣中,通过皮肤创口或伤口进入人体。少数情况下,毛霉菌病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特别是由于放线菌属引起的感染。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残渣中,也可以通过皮肤创口或伤口进入人体。
2.诱因:(1)皮肤损伤:毛霉菌病通常发生在皮肤或皮下组织受损的部位。皮肤损伤,如割伤、刺伤、磨擦伤或慢性溃疡,为真菌或细菌进入体内提供了机会。(2)职业暴露:某些职业,如农民、园丁、建筑工人等,可能会接触到含有真菌或细菌的土壤或植物残渣,从而增加了毛霉菌病的风险。
一旦出现毛霉菌病,可导致局部皮肤肿胀、疼痛、红斑等不适,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健康科普 一个15岁的男孩来看身高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下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