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很多患者朋友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其实不然。血压降得太快、太低,反而会严重影响人体重要器官,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血压控制过低,容易造成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一些高龄老年患者朋友,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容易摔倒造成继发损害。
舒张压如果过低(低于 60~65mmHg )时,会造成心脏舒张期供血不足,反而会诱发心绞痛。一些老年患者朋友,由于动脉硬化比较严重,舒张压多会偏低,这种情况下降压要权衡药物对舒张压的影响,建议最好不要低于 60~65mmHg。
血压降得太快,会引发肾脏供血不足,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进而继发肾实质缺血性损害。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要 1-3 月。不同人群因为年龄、基础疾病的不同,降压目标也各不相同。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科学降压,应牢记以下几点:
老年人高血压容易受情绪、环境、天气、用药而出现较大波动,所以降压药不能一成不变,以免影响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每年应按时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降压药种类。
假性高血压是指在使用普通袖带测压时需要较高的气囊压力才能阻断血流,所以获得的血压值就有升高的现象,但实际上并没有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多发于严重动脉硬化的人群中,如果在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头晕的情况,应警惕假性高血压。
对于血压轻度或早期的年轻高血压患者朋友,很多专家都不建议马上用药,要先明确病因,排除是否有肾病、肾血管、内分泌或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等。所以,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并非首选,明确具体病因后,医生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0 岁以上人群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应在病情未发作前马上含服 4~6 粒速效救心丸,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立即舌下含服 10-15 粒速效救心丸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有哪些分类?
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按动脉血气、发病急缓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02<60mmHg,PaC0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是肺泡通气不足所致。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慢阻肺。
2、按照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可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短时间内即可发生呼吸衰竭。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吸衰竭:一些慢性疾病可使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如慢阻肺、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慢阻肺最常见。
3、照发病机制分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为泵衰竭,驱动或调控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以及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称为泵衰竭。通常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Ⅱ型呼吸衰竭。
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为肺衰竭,气道阻塞、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实质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影响通气功能,造成Ⅱ型呼吸衰竭。
二、哪些人好发呼吸衰竭?
既往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患者、重度或者危重的哮喘患者、肺部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肺血管疾病或者气胸等疾病。
颅脑疾病患者: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卧床多年,急性颅内感染、脑出血患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抑制呼吸中枢,可能会引起呼吸衰竭。
营养不良、神经肌肉传导系统障碍患者: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中毒或者颈椎受伤可以引起神经传导系统损伤,引起肺通气不足,易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这类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之后及时采取治疗,才能控制病情。
来源:丁荣晶教授团队 北医人民心脏康复公众号
根据2020年ACC.20/WCC的研究,对于一些心肌梗死(MI)幸存者来说,精神压力——相对于身体压力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强的引起心肌梗死复发或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子。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调查了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是否与心肌梗死幸存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以及这种压力测试与传统运动带来的压力有何不同。研究参与者中包括306名年龄在61岁或以下(平均年龄在50岁,从22- 61岁不等)的成年人,其中65%为非洲裔美国人,50%为女性。
所有的参与者均接受了两种类型的压力测试:一种是心理压力测试,即即兴带有感情色彩的演讲;另一种是传统的压力测试,使用药物或运动负荷试验。主要终点随访中位数为3年,终点指标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通过独立的医疗记录核查和死亡记录来判定。压力测试中的心肌缺血判定通过心脏核磁扫描进行评估。
总体而言,16%的患者出现了精神应激性心肌缺血,35%的患者出现了运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这表明传统的运动或药物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更为常见。经过3年的随访,10%的患者(28例)再次发生了心肌梗死,2例死于心脏相关问题。
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发生率在精神应激性缺血患者中是无精神应激性缺血患者的2倍多,分别为10例(20%)和20例(8%)。即使在调整了临床危险因素和抑郁症状之后,急性精神压力与心肌梗死或死亡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相比之下,传统的运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与主要终点无显著相关性。
“在我们的研究中,由精神压力引起的心肌缺血是一个比传统压力测试更好的风险指标,”首席研究员Viola Vaccarino医学博士说。
Vaccarino解释说,“这是在相对年轻的MI幸存者中进行的唯一同类研究。“这些数据指出心理压力对心脏和心脏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证据证明心理压力是如何影响治疗结果的。目前的临床指南中并没有具体提到心理压力。”
研究还发现,精神应激和传统应激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了它们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生的。事实也说明,与身体压力应激相比,由情绪引起的压力应激对心脏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有着独特的机制,”Vaccarino说。
参考链接:https://www.acc.org/latest-in-cardiology/articles/2020/03/18/15/42/can-stress-trigger-a-second-mi-yes-new-research-suggests-acc-2020
翻 译 | 范晓绵
校 正 | 丁荣晶
宫颈癌疫苗也就是指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有过性生活这种疫苗通常是有用的。注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主要是预防因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宫颈癌以及阴茎癌等疾病,年龄越小接种效果会越好,通常不受是否有性生活的限制。一般只要在注射疫苗之前没有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注射这种疫苗对于有过性生活的人群来说同样有效。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通过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以达到预防作用,一般不管几价疫苗都能够达到一级预防效果,但如果能早接种要尽早接种,效果会比较好。需要注意的是,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并不代表能100%预防病毒传播,在接种后也要保持良好的性行为,并且要定期到医院做宫颈癌筛查,确保自己健康,如果身体有异常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现在尿结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人患上了尿结石,那么为什么会患尿结石呢?尿结石的病因很多样,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因为日常饮水少,高蛋白高钙的摄取量大,在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B,包括气候和生活环境也息息相关,如日照时间长而引起人体通过排汗呼吸而失去大量的水分,而促进的钙的吸收也会导致尿结石。如果发现尿结石应该尽早去就医避免耽误最佳时间,那么尿结石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尿结石的早期症状呢?
1. 出现尿路感染,发生尿痛尿频尿急的症状伴随发烧和白细胞增多腰痛的情况。
2. 出现间歇性的腰腹痛,由于结石而引起梗阻的情况,在腰腹一侧,特别是在干活搬重物时会发作或加重,如结石堵尿路更会引起肾绞痛的情况。
3. 出现无尿和肾积水的状况。
4. 有患者也出现了排石的症状,有小部分患者在疼痛血尿时排出砂石的情况
5. 有患者出现血尿的症状,更多的是在肾绞痛发生时,在体力劳动后会更加重这一症状。
1. 保证足够的饮水量,确保每日的饮水量能达到2L以上,多喝水是预防结石最简单的方式,结石患者应该多喝水形成更多的尿液,可以加速减少结晶物质的形成。
2. 保持心情愉悦。
3. 保持足够的运动,并且多进行跳跃活动。
4.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和粗食纤维。特别是减少浓茶、菠菜、番茄、花生、杏仁、大黄等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
5. 减少嘌呤物质的摄取。
6. 少喝酒少抽烟,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以上就是尿结石的早期症状及其预防,大家在得知自己患尿结石以后一定要及时干预治疗,不可拖着不管或者不当回事,避免在以后转化为严重情况时悔之晚矣,所以大家一定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并且经常做体检,以免延误病情,而尿结石康复的患者,为避免二次复发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卫生护理,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着手,根据自己尿结石的病因及各种情况而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阻断尿结石的发展。现在大家了解了吗?
肥胖和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另外,雌激素过量,包括分泌雌激素肿瘤和激素替代激素(如不含黄体酮的雌激素治疗),增加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他莫昔芬治疗也会时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因素包括胎次(胎次与子宫内膜癌风险成反比)和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30-40%,长时间使用可增加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在停止使用后可以持续数十年。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和分期
手术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分期是基于手术后病理进行的评估。对于大多数患有子宫内膜癌的女性来说,可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或机器人切除子宫、子宫颈、输卵管和卵巢,以及前哨淋巴结评估。两项随机手术试验表明,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改善短期生活质量。然而,两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多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初始手术评估就包括对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行标准淋巴结切除术,超过30%的患者会出现淋巴水肿,短期风险包括手术时间延长和失血量增加。过去十年中,前哨淋巴结策略已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将吲哚青蓝染料注入宫颈,识别并切除双侧前哨淋巴结(如果没有识别出前哨淋巴结,则进行单侧特异性淋巴结切除术),并对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学超分期。
为确定前哨淋巴结策略是否可能遗漏阳性盆腔淋巴结,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前哨淋巴结定位后进行了完整的淋巴结切除。在385名女性中,86%的患者成功定位了至少一个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为2.8%。一项类似的研究中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9%的患者成功定位了至少一个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为4.3%。
初次手术后,使用FIGO2009分期系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AJCC的TNM分期系统也可以与FIGO分期结合使用。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近7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FIGO I期疾病,5年总生存率超过90%。多项前瞻性研究尝试如何识别复发风险高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辅助治疗。然而,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发现能提高总体生存率的辅助治疗策略。
I期子宫内膜癌,肿瘤1级或2级,子宫肌层浸润小于50%的女性患者,生存率为97%,不需要辅助治疗。其余I期患者可根据年龄、肿瘤分级、组织学特征、肌层浸润程度以及淋巴血管浸润的存在与否,分为低-中风险、高-中风险和高风险亚组,但对亚组的具体标准还没有达成共识。多项研究表明,辅助治疗对高-中风险亚组患者的生存没有益处;一个重要的进展是降级治疗,从全骨盆放射治疗转向阴道近距离放疗或监测。
处于疾病早期但风险较高的患者,即那些肿瘤3级且子宫肌层浸润程度达到50%以上的患者,无论淋巴血管受累程度如何,复发风险都会增加,传统上需接受盆腔放疗。两项大型前瞻性研究, GOG–249试验和PORTEC-3试验,纳入了早期高危患者,但没有一项研究发现何种治疗策略可比盆腔放疗更有生存优势。目前研究 将辅助治疗进一步局限于阴道穹隆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手术分期为早期高危的患者。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亚组是具有 浆液性组织学特征的患者。这些肿瘤患者有很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即使疾病仅限于子宫内膜。I期浆液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盆腔外复发风险,通常推荐包括系统化疗(卡铂和紫杉醇)和阴道近距离放疗在内的辅助治疗,但还没有前瞻性随机试验显示出生存获益。这种方案也可用于罕见的侵袭性类型的早期肿瘤,如癌肉瘤。
晚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分子学特征在指导晚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至关重要。除了组织学分析外,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的评估,MSI(微卫星不稳定),以及HER2状态的评估,对浆液性癌也很重要。
对于HER2过度表达的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将 曲妥珠单抗加入卡铂和紫杉醇方案中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这种三联用药方案对接受初始治疗的子宫浆液性癌患者的疗效,要大于复发性疾病患者。目前,对于其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卡铂+紫杉醇被认为是标准治疗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个月,总生存期为37个月。在化疗中加入贝伐珠单抗和其他生物制剂的研究没有显示出任何获益。对于晚期和复发性子宫癌肉瘤的患者,一线治疗策略是卡铂+紫杉醇。
对于晚期或复发性、肿瘤1级或2级、ER和PR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自1961年以来, 激素(特别是孕酮)一直是一种治疗选择。不幸的是,没有随机试验比较一线治疗中化疗和激素治疗的疗效。临床上,化疗可作为晚期和复发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激素治疗适用于身体状态有限的女性的二线或三线治疗。 孕激素可单独使用,但联合疗法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好。醋酸甲地孕酮和他莫西芬的序贯治疗,患者缓解率为27%,53%的缓解可持续20个月以上。
近期,抗雌激素治疗和生物制剂的新型联合疗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二线或三线治疗。依维莫司+来曲唑的客观缓解率为32%。在一项单组随访研究中,将二甲双胍加入到依维莫司+来曲唑方案中,客观缓解率为28%,PR阳性患者缓解率为45%。根据一项随机试验的初步数据,将依维莫司+来曲唑与他莫西芬和醋酸甲孕酮序贯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疗效相似,前者可显著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可以考虑单独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氟维司群或他莫昔芬,但 单药治疗的缓解率通常比联合治疗低。
对于二线或三线治疗失败但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标准治疗方案的选择包括 贝伐珠单抗、紫杉醇和阿霉素。可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看患者是否符合临床试验的条件,例如,PI3K通路突变。
参考文献:
N Engl J Med. 2020;383(21):2053-206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刘山水,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疾病领域为老年疾病及常见慢病,已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署名论文80余篇。
HD43
真材实料,全程环保工序,只为健康好睡眠!
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同为六类重性精神障碍,根据本人在临床上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不仅在发病机制上有共通之处,在康复治疗方面也有相似之点,让我们一起来透过两者的异同点,来剖析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的关键点。
如果本文的观点与你有所冲突,可以在文后留言探讨,但拒绝攻击性言论。也欢迎患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一起来分析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患者,将会邀请部分人员参加内部交流。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缺陷,都存在安全感不足、自我价值感较低、自我认同感较差等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
不同之处在于双相障碍患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熟度要高一些,也有少部分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反的,因而双相障碍患者也有可能出现分裂症状,过去称之为分裂样情感障碍,现在用 ICD-10来说,就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突出问题在于安全感和价值感问题,而双相障碍患者主要在成长过程中,人格被贬损、需求被漠视、情感被践踏的问题比较突出。这里的问题,未必是我们家长所理解的问题,而是在儿童心理层面的问题。
儿童和成人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世界。儿童因为弱小,无力反抗,所以常常成为受害者,在成人理解意义上不算问题的问题,都有可能对儿童的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一个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攻击和伤害,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愤怒情绪,并为此去改变现状,保护自己,但是孩子在家长和成人面前,话语权和自卫能力非常弱小,为了生存下来,只有将痛苦和愤怒压制下来,但是并不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不断地在反抗不断地失败,愤怒情绪在水涨船高,绝望和悲哀之情也是油然而生。
情绪在不断地反复恶性刺激中爆发后,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甩东西,搞破坏,最后往往以孩子妥协而告终,看似问题被解决,被平息,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平静,心中对现状的不满、悲哀、愤怒,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平息,一场更大规模和强度的爆发正在酝酿之中。
直到有一天,被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被一件不期而至的事件彻底点燃,这件诱发事件可能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也有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它却彻底点燃了沉积已久的火山,所有的愤怒、悲伤、痛苦等反应全部被激发,如同巨大的冲击波,将孩子的精神防卫系统,冲得七零八落,精神状态完全失控,过去没有得到补偿的精神诉求会以另一种反向的或是过度的反应表现出来,夸大、吹牛、情绪高涨、无所不能、疯狂花钱、精力充沛等躁狂表现全部出来。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患者最终发觉自己还是那么的可怜和渺小,自己的所有挣扎都是无效的,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同时因为自己最强烈的愤怒对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配偶等重要他人,所以伦理道德又像一把紧箍咒,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勒得患者无法呼吸,于是又从一个躁动兴奋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悲哀、绝望、无助、无力,什么都不想干,心如死灰,从躁狂状态转入抑郁状态。
然后患者深处改变命运的渴望不会消失,于是就在兴奋躁动和抑郁低落状态之间交替呈现,就是我们临床上那种常见的双相表现。根据我对住院患者的统计,这样住院的患者约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 15-20%,60%以上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传统的治疗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而现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使两者的治疗区别逐步减少了。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使用了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现在主要使用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阿立哌唑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i 治疗精神分裂症。
而双相障碍的传统治疗主要使用情绪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现在除了使用传统药物以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也常常被用来治疗双相障碍,并且也可以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从治疗层面上,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使用药物的交叉情况来看,也间接地说明了两者在病因层面,也可能存在交叉的发病机制,间接地验证了上述猜想。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从事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疾病诊治 30 年,并首次提出了功能性精神障碍四维康复模型,不仅可用以解释这些精神障碍的发病路径,也可以对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的康复治疗和心理行为训练提供指导性路径。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的治疗除了规范使用药物治疗以外,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应放在安全感、价值感、认同感的重塑上,而双相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的重点,应放在多重心理创伤和人格层面的修复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总体上不如双相障碍患者来得成熟,心理创伤的修复安全感、价值感、认同感重塑要容易一些,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双相障碍的残疾程度通常要比精神分裂症的残疾程度要轻。
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不是纯粹的生物学病变,而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双重属性的边缘性疾病,在康复治疗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之外,对患者社会功能的修复和训练,也是影响预后、影响社会回归的重要变量,精神障碍的康复治疗,最终都应以促进患者回归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做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专注分享植物神经紊乱、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疑难杂症心理行为训练经验。关注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收阅新文章。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