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性病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性病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便秘外加痔疮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我甲沟炎,就是指甲缝那里有一块小肉芽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就*******孕前吃,这个只含叶酸哇?不用吃混合***吧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脑袋里面有囊肿严重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盐酸曲唑酮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你**** 拜耳 美克****** 有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淋巴结肿大,需要检查什么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小孩眼镜肿了可以滴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我想问一下切包皮要多少钱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你好,淡盐水鼻滴真的幼儿能用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展开更多

性病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首先 X 光片不能作为确诊椎间盘突出症的证据,但可排除结核、肿瘤、椎体滑脱等疾病,并初步判断脊柱的形态,稳定和退变程度。

    CT 显示骨性结构上有优势,可显示小关节增生肥厚、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但 CT 对软组织如椎间盘显示不如 MRI。

    MRI 大多情况下都优于 CT,特别是在椎间盘、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上,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的类型和脊髓受压程度。但在显示骨皮质、钙化或骨化组织又不如 CT。

    实际上三者是互补的,可有效降低误诊率。

    但由于 MRI 检查的时间一般需 20~30 分钟,预约时间较长,而且 MRI 机器昂贵并非所有医院都具备,所以应用最多的是 CT。但如果症状严重,需行手术,诊断必须清楚!所以术前 X 光片、CT 和 MRI 都是必不可少的!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1/3 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 年 10 月 14 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 EFFORT 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 2000 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 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NOURISH 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 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 652 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 90 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 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 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 180 天死亡率、180 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 72 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 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每天 2-4mmol/kg 的钾,每天 0.3-0.6mmol/kg 的磷酸盐,以及每天 0.2-0.4mmol/kg 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 98%的钾在细胞内。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 10 天进行维生素 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 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 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 5-10 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 NOURISH 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 10.1016/S0140-6736(21 )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癫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阵发性、短暂性和刻板性。在发作期间,患者也容易跌倒或被舌头咬伤,发作之后一切恢复正常。老年癫痫与其他类型癫痫有所不同的是,其癫痫发作具有隐蔽性,一般不易察觉,但家有老人的我们还是要多了解一些老年癫痫的相关知识,因为老年癫痫虽病因不明但大多数与老人大脑衰颓与一些基础疾病有关,因此一旦癫痫发作会引发一系列身体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老年癫痫,一旦发现老人有下列症状应及时就医,关爱老人健康!

    下面有请黑龙江中亚癫痫病医院专家来为我们讲述一下老年癫痫的典型症状:部分性发作。

    (1)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程短,一般不超过 1 分钟,发作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无意识障碍。可分为以下四型:

    • 部分运动性发作表现为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等部位发生抽动。
    • 部分感觉性发作表现为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或针刺感,多发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出现视觉性发作、听觉性发作、嗅觉性发作,味觉性发作、眩晕发作等症状。
    • 自主性癫痫发作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瞳孔放大、呕吐、腹痛、肠鸣、口渴及欲尿等。
    • 精神病性发作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记忆障碍,如似曾相识、看似陌生、强迫思维、快速回顾过去等;发生情绪障碍,如无名恐惧、忧郁、欣悦和愤怒;出现幻觉,如视觉中物体的扭曲、放大和缩小以及声音的增强或减弱;复杂的幻觉等。

    (2)复杂部分性发作:极少数老年癫痫病人的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伴有自动症,出现咀嚼和吞咽动作、摸索动作、模仿动作或自言自语等。

  •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据 BMJ 发表的 2018 年中国大陆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为 1.298 亿[1],并且患病率还在不断提升,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在困扰着很多患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尽管糖尿病是基因与环境有着共同影响的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仍强调健康的饮食可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策略。

    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发病率

    作为三大能量来源之一的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患者最常需要控制的饮食,但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的结果是矛盾的。为探明我国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Chun Zhou 等人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对 1997 年到 2015 年有至少 2 次跟踪数据的患者进行分析,排除一些极端情况的患者(如孕妇、年龄<18 岁、初始调研时即患有糖尿病、没有碳水化合物摄入数据等情况),旨在研究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方式是否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作者参考美国分类[3]将食物分为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水果、豆类)、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精加工谷物、土豆等淀粉类蔬菜、糖类、果汁)、植物蛋白(谷物、坚果、豆类)和动物蛋白(海鲜、肉类、鸡蛋、奶制品)、植物脂肪和动物脂肪,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分数(LCD)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越多,脂肪和蛋白质占比越少。同时文中对新发糖尿病的定义是:患者自己报告的观测期间医院新诊断的糖尿病,或随机血糖超过 7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在长达 9 年的随访中,这项研究最终纳入 16260 个人,其中有 1100 个人出现新发糖尿病。将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新发糖尿病发病率与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现“u 型”分布,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在 49-56%时新发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图 1 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与新发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同时作者还发现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L 型”关系,即摄入过少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未精加工的谷类食物、豆类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升高,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J 型”关系,即摄入越多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土豆、精加工的谷物等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越高。

    图 2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B 图)和低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C 图)与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关系

    其他预防糖尿病的方式

    原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相关,与其在患上糖尿病之后控制饮食,对可能的并发症忧心忡忡,不如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饮食结构,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除此之外,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也是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有益方式。防治慢性病,改善生活质量,不是一定要依靠药物,从生活方式开始,迈出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20,369: m997.

    [2] Zhou C, Zhang Z, Liu M,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Metabolism,2021,123: 154865.

    [3] Shan Z, Rehm CD, Rogers G, et al. Trends in Dietary Carbohydrate, Protein, and Fa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Among US Adults, 1999-2016[J].JAMA,2019;322(12 ): 1178–118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 ): 315-40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王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硕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饮食#预防#患病护理
    2021-10-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有帮助 0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 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喝水多、吃饭多、尿多但体重减轻常引发肾脏、视网膜、神经病变及酮症酸中毒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终身服药简介糖尿病是一种由多

  • 骨质疏松的压缩骨折做不做手术,要综合看,有些病人压缩不多,比如压缩1/4,可能建议可以保守躺一躺,比如躺2-4周,或者戴个腰围起来。但是有些病人在床上完全翻身都很困难,压缩一点,表面上看X光好像不厉害,后来发现痛得不得了,查磁共振,里面骨折是一条明显的裂缝,而且里面是空的。这种情况,确实病人疼痛比较剧烈,可以给病人做微创。就是打点骨髓泥把骨折这些缝给稳定住,没有一个活动,骨折比较稳定,就基本上不痛,所以这种效果也很好。70-80岁以上的,或者90岁的,我们都做过很多种病人,效果还是不错。

  • 点击查看
    å

    尖锐湿疣这种疾病现在被越多人所关注着,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大,疾病初期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不容易令人察觉到。

    尖锐湿疣要怎么治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尖锐湿疣用冷冻疗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196℃低温的液体氮,并且采用压冻法来治疗尖锐湿疣,促进疣组织的坏死的脱落,本法只是适用于数目少,面积小的湿疣,可行 1-2 次治疗,间隔时间为一周。

    二、尖锐湿疣用激光治疗

    这种方法通常是用 CO2 激光,采用烧灼法治疗尖锐湿疣,本疗法适用女阴、阴茎或肛周的湿疣。对单发或是少量多发的湿疣是可行一次性治疗,对多发或是面积较大的湿疣是可行 2-3 次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为一周。

    三、尖锐湿疣用电灼治疗

    这种方法采用了高频的电针或是电刀来切除湿疣。方法:局部麻醉,然后电灼,本疗法适应数目少,面积小的湿疣。

    四、尖锐湿疣用手术疗法

    这种方法对于单发、面积小的湿疣,可手术切除。对巨大尖锐湿疣,可用 Mohs 氏手术切除,手术的时候是用冷冻切片检查损害是否切除干净。

    患上了尖锐湿疣疾病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可延误疾病的治疗,并且一定要做好对疾病的护理工作,而且还要保持个人的健康清洁,做到从源头上切断性病的发生,预防性病的危害性,过健康的生活。

  • 单眼或双眼发病,一天到晚眼泪汪汪、眼屎糊满眼睛,这是婴幼儿泪道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有时急性结膜炎和倒睫也会有类似的症状和体征,鉴别的要点主要在病史病程和体征。急性结膜炎往往某一天突然开始起病,病程较短,多数病例结膜充血体征明显;而很多泪道阻塞性疾病患儿的家长则不能说出开始出现症状的确切时间,病程也相对较长,结膜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限于鼻侧;倒睫常见双眼发病,在裂隙灯或肉眼下可明显查见睫毛贴附眼球,但泪道阻塞,泪液潴留时也可濡湿睫毛而造成假性倒睫外观,需仔细甄别。判断困难时,泪道冲洗可帮助鉴别。需要指出的是,泪道阻塞可能是结膜炎反复发作的深层诱因,而结膜的炎性物质或上皮碎屑也可能成为泪道阻塞的罪魁祸首,两者可以互为因果,临床判断时需结合病史体征,综合分析。

    本病的治疗理念是尊重自然发育特点,遵循渐进的,阶梯式、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力求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 <4 月龄患儿,因自愈率很高,建议观察为主,可辅以泪囊按压,眼屎多的话可以短期应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如托百士);
    • >6 月龄患儿,自愈率明显降低,经泪道冲洗证实泪道阻塞后,首选泪道探通治疗;
     
    4-6 月龄患儿,经泪道冲洗证实泪道阻塞后,根据患儿症状的轻重及家属的治疗意愿综合拟定治疗方案。
     
    综合分析近年笔者探通的 5 月龄~8+岁泪道阻塞患儿(均经泪道冲洗证实)近千例,表面麻醉后在家属按压束缚下完成,治愈率约为百分之九十。随着鼻内窥镜的应用及对局部解剖认知理解的加深,推论教科书及文献报道中的“泪道骨性阻塞”可能是下鼻甲紧紧贴附于鼻泪管在下鼻道的开口,而真正鼻泪管下段骨性通道未发育的病例其实非常罕见(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如果这个推论成立,这部分病人全麻后在鼻内窥镜下扩张推开下鼻甲,则可恢复泪道通畅度,将进一步提高泪道探通的成功率。
     
    • 对于探通失败或不适宜行泪道探通的病例(如急性泪囊炎),可选择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泪道置管术虽然损伤更小,但成功率不如鼻腔泪囊吻合术,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容易因揉眼而使置管移位或脱出,不建议常规选择。而泪道激光因无法解决高热能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而造成的后续并发症问题,严重制约着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如果能研发出一种不发热的“冷激光”,则前景可期。

  • 点击查看
    å

    包皮过长的危害主要是可能会引起包皮龟头炎、性功能障碍、包皮嵌顿、阴茎癌等。

    1、包皮龟头炎。过长的包皮将阴茎龟头全部遮盖,龟头上皮脱落的细胞及包皮所产生的皮脂,会与尿液共同形成包皮垢,影响局部卫生,且包皮垢有利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诱发包皮龟头炎。

    2、性功能障碍。如果反复发生包皮龟头炎,容易导致龟头与包皮粘连,引起性交疼痛和早泄,不仅会造成夫妻间性生活不和谐,还可能会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

    3、包皮嵌顿。如果包皮过长伴有包皮口狭窄,则在包皮上翻后难以恢复原来状态,进而发生包皮嵌顿的现象。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阴茎充血、坏死等状况。

    4、阴茎癌。如果包皮过长患者不经常清洗包皮,蓄积的包皮垢长期刺激局部组织,可能会增加阴茎癌的发生风险。

    因此,建议包皮过长的患者及早到正规医院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 点击查看
    å

    胆囊息肉分类:

    非癌性病变

    •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尚无癌变报道。
    • 炎症性息肉 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可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
    • 腺瘤样增生 一种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 腺肌瘤 又称为腺肌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一种增生性病变。有癌变可能。

    肿瘤性病变

    • 腺瘤 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有癌变可能,癌变率与大小呈正相关。
    • 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乳头型和结节型为隆起性病变,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 跖疣,又称跖骨疣或跖足疣,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皮肤病,会在脚底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皮肤,通常伴随着疼痛和不适感。

    跖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病毒通过皮肤破损的部位进入身体,而且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浴室和游泳池,HPV 的传染性可能会增加。

    治疗跖疣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化学疗法以及手术疗法。物理疗法主要通过冷冻、电灼、激光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去除病毒感染的皮肤部位,而化学疗法则采用各种外用药物来杀死病毒。手术疗法则适用于较大、较深的跖疣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防止跖疣的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个人卫生并避免在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