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科普文章
  • 假性尖锐湿疣临床表现为 1~2 毫米大小的丘疹,淡红色,群集不融合;表现光滑,形似鱼子状或绒毛状,触之有颗粒样感;分布在小阴唇内侧面或阴道前庭。一般没有什么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感,临床上容易与尖锐湿疣相混淆。假性湿疣的发生大多因为病理性异常引起,一般无需治疗,但是在生活中还是需要谨慎,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出现。 尖锐湿疣是直接或间接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的,以男女生殖器、肛门增生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感染尖锐湿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表现就是尖锐湿疣会长疣体,这点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尖锐湿疣虽然是一种不同于艾滋那样的性病,可以治好,但是尖锐湿疣的复发率是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很多病人都经历过复发,这对患者的身心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尖锐湿疣为什么容易复发呢?什么医院治疗尖锐湿疣不复发呢? 现在治疗尖锐湿疣的医院有很多,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其实治疗尖锐湿疣没有指定说哪家医院一定好哪家医院一定差,只要是正规专业的医院,都是可以治疗尖锐湿疣的。尖锐湿疣复发率这么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选择对的治疗方法。 现在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激光、冷冻、光动力、中医中药等,方法虽多,但是患者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盲目治疗,盲目治疗不仅不会治好尖锐湿疣,还会耽误治疗,加重病情,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知识,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定要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控制好自己的私生活,杜绝不洁的性生活,注意性生活的健康和卫生,患者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以清淡为主,注意饮食规律,听从医生的建议指导,相信疾病会很快治好的。

  • 如果人体没有健康的血管,人体就像一片没有水灌溉的庄稼,慢慢枯萎。如果血管出了问题,几乎全身都会有“警报”。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早早地出现了血管老化,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管健康的标准是什么?韧 好的血管有弹性且柔韧。但血管随着年龄的增大,一般不可避免地多多少少会变硬变脆,失去弹性。血管的韧性变差,就会造成控制血压的能力变差,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好的血管首先要有弹性,这就好比橡皮筋一样,失去了弹性,其功能也就随之减弱。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影响血管弹性的两大重要因素,有规律地体检,监测自己的血压和血脂,不要让血压血脂失控,就是保护血管韧性的重要手段。滑 血管就像软水管,好的水管内壁,应该光滑通畅。 如果将好血管和“生了病”的血管放在你面前,你会发现,好的血管看上去特别光滑。动脉血管富有活力,管壁十分光滑,看不到什么杂质,这种血管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不健康的血管管道内壁就被各种“垃圾”占据,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引发多种疾病。但值得注意,这种血管里的“垃圾”并不能靠打针来疏通。因为这是由于血液里脂质太多了造成的,所以控制饮食的健康,多运动,让身体的脂质代谢平衡,有必要的时候请心血管医生为你控制血脂。顺 其实如果做到前面两点,这第三点也基本没有问题了。 我们说的顺,一般指的是动脉,动脉输送血液运达全身,血管通畅,血液流量就越大,供应到全身各处的营养也就增多。 血管通畅,血流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也较快;上年纪后即便血脂稠,也比较不容易堵塞,被心脑血管疾病找上的风险更低;冬天更不容易感到体寒,手脚冰凉等等。老生常谈的三招1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少喝酒,控制体重不抽烟,控制三高吃好药,适当运动要开心。 2 遵医嘱吃药 药物是控制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各种降脂药、降糖药及降压药等能有效稳定血管斑块,预防病情恶化。 医生开的药,一定要按照医嘱吃。如果药吃完了,也别觉得万事大吉了,医生说了要规律复查,就一定要记得规律复查。3 手术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单纯通过吃药和纠正生活方式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医生一般会建议通过手术预防情况进一步恶化。 而这个时候的你应该做的就是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相信医生,积极乐观。 体检查出动脉粥样硬化、三高等点击下方医生卡片即可咨询

  • 来源:胡大一大夫 公众号以前的人,活到70岁就古来稀了,90岁更是不可思议。现在呢,中国人均寿命73岁,70、80岁还健健康康的也不算稀罕。但是这在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大夫看来,还不算啥,他觉得,活到90岁才正常!胡大一教授在前两天的健康论坛上说:“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不到九十九,轻易不要走。”活到90岁,听起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如果按照生物学原理推算,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70、80岁没有病,90岁也很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也曾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生活方式疾病是人类第一杀手,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好疫苗。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报告: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0%的癌症,并使健康寿命平均延长10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人一半的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怎样健康地活到90岁?最牛心血管专家胡大一送你六句话,做到了,坚持了,轻轻松松过九十,稳稳当当冲百岁。第一句✦坚持日行万步十多年前,胡大一的健康也曾一度亮起红灯,体重达到92公斤,腰围110厘米。空腹血糖处于临界值,餐后血糖升高;甘油三酯超标;还有脂肪肝。而现在胡大一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了。诀窍是什么呢?就是合理膳食,坚持每天走一万步。走路是运动的最好方式,不仅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以提高身体耐力为目标的轻中强度持续性运动,在这种运动中,氧气的供需保持着平衡。关于运动,胡大一说,要记住“1、3、5、7”四个数字:每天至少运动1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确保运动5天;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特殊人群除外)。关于运动强度,在行走过程中要达到微微气喘但还能与同伴正常交谈的程度,就是合适的中低运动强度。一点喘都没有,强度太低;上气不接下气,不能与同伴正常交谈,表示运动强度过大。如果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一般表明心肺功能下降。连续完成有效步数才可实现有氧运动的效果——有利于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降血糖,降血脂(尤其甘油三酯),还具有一定的改善血压,控制紧张,减轻焦虑抑郁症状,强化运动系统等作用。第二句✦保持饥饿且少盐饮食最重要的前提是控制总量。没有什么绝对可吃不可吃,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不好改,但总量控制八分饱。胡大一说,过去自己对吃8分饱感到非常困难,因为食欲好,吃什么都很香,结果把身体搞坏了。现在到餐桌,自己不想吃的坚决不吃,想吃的也留有余地。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少吃超市熟食,以免热量、盐等摄入超量。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少食用味精、蚝油、咸菜、酱油,多食用醋、葱、蒜、芥末、辣椒,每天要保证饮水1200-1600毫升。 对在外就餐的上班族,最需要健康饮食和健康环境。胡大一说:“不妨学学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马长生教授,每次在食堂吃饭,都先倒一饭盒开水,所有的菜都涮涮再吃。” 第三句 ✦牢记两个健康密码 根据中国人的生理特点,胡大一推出140-6-543-0-268和120-80-6-5-0-268这两组号码。只要记住这两个“手机号”,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记得140开头的手机号:140-6-543-0-268: ✦140是收缩压达标值140mmHg以下; ✦6是空腹血糖6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是总胆固醇值,正常人降到5mmol/L以下,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者降到4mmol/L以下,同时有这两种疾病者则应降到3mmol/L以下; ✦0是零吸烟; ✦268是女性腰围不超过2尺6寸;男性腰围不超过2尺8寸 健康人群要严格记住120开头的手机号:120-80-6-5-0-268: ✦120-80是理想血压,指血压控制要小于120/80毫米汞柱; ✦6是理想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毫摩尔/升; ✦5指理想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 ✦0就是不吸烟; ✦268则代表理想体重,女性腰围要小于2尺6,男性小于2尺8。 第四句 ✦水一定要多喝,随身带水杯 我一般不喝瓶装水,随身携带茶杯。原因是: 1、节约用水。每次开会都在桌上放大量瓶装水,很多人打开瓶喝几口就放下了,大量水浪费了。机场过安检,每天大量瓶装水被扣留,当垃圾处理。 2、环保。塑料瓶是环境的永久污染。九寨沟、张家界、林芝、墨脱、阿里......四处乱扔的塑料瓶在污染破坏环境! 最重要的是,换季时,很多老人常常去定期输液,以此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这样做是非常荒谬的。身体本身是个无菌环境,输液则是有创的,这种输液无效也不安全,对身体没好处。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血液太黏稠了,完全可以多喝点白开水,每天要保证饮水1200-1600毫升,根本没有必要输液。单纯为了降低血液黏稠度而吃药输液,那是花钱买风险。 喝水的方法也有讲究,大口豪饮虽然一时痛快,却使排尿和出汗量增加,导致更多的电解质流失,还增加了心血管、肾脏、的负担,容易使人出现心慌、乏力、尿频等症状。水喝得太快太急,容易与空气一起吞咽,引起打嗝、腹胀。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少量、多次、慢饮。 有饮茶习惯的人,一日饮茶6~10克,分两三次冲泡较适宜。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 第五句 ✦一定要戒烟限酒 要想活到90岁,就不要吸烟。烟草中尼古丁已被证实是毒品。如果戒烟可降低36%的心脑血管死亡率,要知道,吃他汀类药物才29%,吃阿司匹林才15%,算下来,戒烟防病治病最划算。 酒要少喝,千万别相信“买酒保健康”的商业广告。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男性每天1两白酒,葡萄酒每天不超过2两,啤酒每天不超过300毫升,女性减半。第六句 ✦四点感悟,平衡心态 1.要健康愉快地活着。人活着,都是在走过程,起点、终点谁都一样,关键要健康、愉快。 2.抓紧时间做正确的事。比如做医生的一定考虑病人的利益,公共健康的利益。 3.要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老怨天尤人过得也不愉快。 4.名利不一定重要,适可而止最成功。现在很多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人一定要有欲望,但最成功的人懂得适可而止 。

  • 降低胆固醇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是各国专家的共识。 但是美国医生不会揪着食物里都有多少胆固醇不放,不那么在意【食物中的胆固醇】,而是用力强调【血浆中的胆固醇】,尤其是我们都知道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食物里胆固醇不重要? 因为食物中的胆固醇吸收率很低。 另一方面,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会受到吸收的影响——如果吸收得多,人体合成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食物中含有较多胆固醇,对于胆固醇的平衡影响也不大。 所以我们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去查各种食物里的胆固醇含量了。 远处传来我爸的怒吼,早说啊,我少吃了多少猪肺! 但是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暴饮暴食啊,饮食的总量还是要控制啊,体重腰围也还是要控制啊! 血浆胆固醇非常重要! 那如果不控制来源,我要怎么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呢??? 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就取决于三个方面: I 从食物中吸收的II 人体自己合成的III 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 如果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很小,那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 1 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形成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积极减脂和积极锻炼。 锻炼降血脂的事情,我们先不说,来看看什么东西里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吧。 猪油等动物油、油炸食品、肥肉、奶酪、全脂牛奶、红肉都有比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美国人其实也用猪油做饭,但是他们基本都知道其中的风险,而且能控制住自己,为什么知道不健康还是偶尔忍不住要用呢? 当然是猪油做菜太好吃啦! 我们常吃的零食,包括蛋糕、糕点、饼干、面包、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奶茶类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食品,都可能有反式脂肪酸。 拿起包装,上面写着植物黄油、植物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奶精、麦淇淋等,你就可以放下了。 美国人很注意这个,有的人把不吃反式脂肪酸跟不吃荤腥一样严格地执行起来,非常较真地在买吃的和点餐的时候强调这个问题。美国有钱人也以“有机食物”为一大标签,认为这些垃圾食品是不符合他们生活质量的。 解决方法: 多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饪,除了椰子油和棕榈油,常见的植物油都主要是不饱和脂肪。 最好还能不同种油换着吃,获取不同种油中的不同益处。比如,亚麻籽油、橄榄油都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亚麻籽油烟点较低,适合拿来凉拌;橄榄油烟点相对较高,可以用来炒菜,但是不能爆炒,爆炒又该有烟了。 少吃上面那些食物,想吃肉就吃鸡肉、鱼肉,注意吃鸡别吃皮。 2 减少胆固醇的重新吸收 胆固醇以胆汁的形式进入消化道后,相当大一部分会被重新吸收,此时如果能够减少重新吸收的量,也就减少了回到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听上去是个很艰难的任务。 其实方法很简单,机制很粗暴。 1)膳食纤维 我们每天吃的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与胆汁结合而避免它们被吸收。所谓的“降胆固醇食物”,也都是这样奇效的,比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等。 不过坚果中除了膳食纤维,往往还含有相当多的油,虽然这些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但它们本身热量很高,又不利于控制体重,所以一般推荐也不要吃太多。 2)植物固醇 植物固醇在分子结构上与胆固醇很类似,却没有胆固醇的危害,又能“走胆固醇的路,让胆固醇无路可走",使得胆固醇只好跟着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美国的医生们都在宣传这个事情,他们推荐每天摄入2-3克植物固醇,血浆胆固醇含量能降低 10% 左右。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较高的是植物油类、豆类、坚果类等。 解决方法: 多吃水果和蔬菜,并适当地用豆制品代替肉类,满足人体所需优质蛋白的摄入,植物固醇含量也不少。饮食和生活方式尽力改变,血脂依然居高不下?可能都是遗传的错,迫切需要吃点药点击下图直达内科专区↓

  • 在之前我给大家讲过肺占位取病理的问题,如果肺里长了东西考虑是肺癌并且到达晚期,如果想积极正规治疗,取病理是最关键的事。如果肺占位的那一侧产生了胸腔积并且量足够多的话,是可以抽出胸腔积液送病理,找一找有没有肿瘤细胞。   有一位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他说胸腔积液能做病理,为什么我这边的医生说不行?医生之间对于肺癌的诊断治疗存在经验的差异,虽然有肺癌临床指南作为大家临床工作中的诊疗规范,但具体的每一位患者,医生的经验还是非常重要的。胸腔积液找肿瘤细胞不是100%能找到,另外也许过少的胸腔积液根本就没法抽取出来送病理。      

  •  憋尿会不会让膀胱爆炸,是个很好的问题。大部分的膀胱破裂还是因为严重外伤,如打架斗殴、车祸等造成的,单丝真的有人因为打麻将、术后尿储留等原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从而破裂的,所以我劝好奇之士还是不要以身试法!憋尿时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肾产生尿液→流向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膀胱感受器发出信号→中枢神经系统收到信号→反馈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传达给膀胱平滑肌→平滑肌收缩排尿。 长时间憋尿,就是自己在跟自己没有必要地较劲。在这个过程中,膀胱持续极度膨胀,肌纤维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往往会失去原有的弹性,造成本来自然而强有力的排尿反射发生障碍,长此以往,会导致排尿不畅、排尿缓慢,甚至憋出危及生命的问题来。这下大家就听出来了,想尿尿不出来,刚尿完又想尿之类的尴尬问题,如果没有尿急尿痛情况的话,想想自己是不是老憋尿吧。 憋尿有哪些主要危害?1 泌尿系统感染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有研究调查表明,尿流不通畅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顽固的细菌性膀胱炎有时候还会逆行到肾脏引起更严重的肾盂肾炎。长期反复的慢性感染还会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若本身就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 2 血压变化、引发心血管事件憋尿时,除了小腹发胀,情绪也会急躁,还可能面色潮红、出汗、口干、心跳加快等情况。这都是因为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所致。正常人尚且如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诱导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猝死等情况。此外,长时间憋尿后突然用力将尿排空,会让腹内压骤然降低,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让大脑暂时缺血,诱发排尿性晕厥等心脑血管意外。 3 影响性功能膀胱充盈还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或造成交感神经信号紊乱影响周围组织器官,可能造成女性腰骶部疼痛,小腹部痛经样疼痛,甚至尿失禁、性生活疼痛等,可能造成男性前列腺炎症和一些性功能障碍。 除此之外,有研究认为,憋尿还可能增加膀胱结石、膀胱癌的患病风险。 以前喜欢憋尿现在怎么办?1 科学喝水,天冷的时候注意下半身保暖;2 少饮酒少食刺激性食物;3 睡前/进电影院/上长途汽车等之前,不要大量喝水;4 排尿动作要舒缓,不要突然屏息用力;5 有尿频症状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嫌麻烦就憋着,因小失大;6 积极治疗原发或继发病症。 总之,憋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别为了看电视剧舍不得去厕所而憋尿,也不要为自己创造憋尿条件,比如开会、坐长途车前喝很多水等等。毕竟,成年人了,要管好膀胱。

  • 杨松,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点击跟医生交流→ 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

  • 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类风湿关节炎让无数患者痛苦不堪,甚至有人用“不死的癌症”、“活着的僵尸”来形容这类病人。许多类风湿患者每逢降温或下雨,关节早早就开始不适,有的患者戏称自己的关节比天气预报还准。所以,有不少人认为类风湿就是“风”和“湿”引起的。类风湿到底跟“风”和“湿”有没有关系呢? 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风湿病中的一类。常以乏力、消瘦、低烧、手足麻木为前期症状,逐渐发展为某一关节病变,出现多关节对称性肿胀和疼痛。如果未经控制可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累及心、肺等重要脏器。 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较高,若3年内不及时就医治疗,70%的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软骨和骨破坏,5到10年致残率为60%,30年致残率高达90%,伴有关节外受累者死亡率升高1倍。 类风湿关节炎跟“风”和“湿”无关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紊乱、性激素等有关。西医所讲的风湿病是指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与关节疼痛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中医讲的风湿病字面相同而意思相差很远。而吹风、潮湿等“风”、“湿”因素,可能诱发骨关节炎、筋膜炎等症状,和类风湿关节炎本身的发病并无直接和明确的关系。比如,广东、江淮等南方地区要比北方潮湿得多,但不见得那里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人会比北方多,南方人插秧插稻也经常光腿踩在水里,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类风湿关节炎。所以,是否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遗传及其它多种因素。 为啥关节能“预报天气”? 那为什么每逢阴雨天,类风湿患者的关节会格外不适呢?正常生理状态下人的关节腔内压是要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调整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在内的慢性骨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及周围血管神经功能不健全,关节液循环不好,皮温升降迟缓,因而对气候的变化不能马上适应。而往往阴雨天之前,气压会变得比较低,这时关节内压不能适时随着气压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引起关节在阴雨天疼痛加剧和肿胀。但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必要在阴雨、寒冷的天气下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可以减轻症状。 中医里没有风湿病的概念 中医里并没有风湿、类风湿的概念,而是统称为“痹症”。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中医感受风斜中病叫行痹,感受湿斜中病叫着痹。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可以说,痹症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上的风湿、类风湿等疾病相关,但与类风湿不同的是,痹症是可以治愈的。 类风湿患者也可以过有质量的生活 在过去十几年里,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大多数患者放弃治疗,却四处寻求偏方,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生活不能自理。经过医学的发展,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的进展非常快,通过早干预、规范治疗,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控制病情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一旦关节畸形形成,就很难治疗了。 关节功能锻炼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常重要,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功能锻炼可以缓解疼痛、增强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活动度、预防畸形,要尽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就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但是,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要尽量避免过度活动,如长时间走台阶、登山等,以免加重关节损伤。同时也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使病情控制在理想状态。

  •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虽然祖国医学对消渴病最早的病因病机论述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认识到,饮食因素只是糖尿病发病的一部分原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 近年来,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定期体检有助于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及采取早期措施和治疗。糖尿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倾向于低龄化,我们在门诊经常会见到3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更有许多儿童糖尿病患者。所以“有糖不在年高”,不要再仗着自己年轻就肆无忌惮,糖尿病可能会随时向你“招手”。误区三: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者是主食的摄入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即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误区四:只要多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广大糖友要牢记这一点: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切脱离了饮食控制来谈糖尿病的治疗都是耍流氓!”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提,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疗和药物疗法。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胰才能发挥好疗效。否则,一味依赖所谓新药良药而忽略食疗,临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误区五: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则会出现低血糖症,而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会更为严重。美国著名医学家Cryer教授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所以在降糖的同时我们要严格控制低血糖的发生率。误区六: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现在许多首发糖尿病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单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因为没有症状所以 不去做相应的检查,不接受规范治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发症状非一日之甜”,待到各项并发症状出现再去就诊,不单单是自己的身体受苦,还有家庭逐渐变瘪的荷包。所以只要体检发现血糖有升高的苗头就要及时、及早接受正规的筛查和治疗。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