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 芒果,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热带水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然而,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幼儿来说,芒果能否食用,以及如何食用,成为了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芒果的营养成分。芒果富含糖、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对于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那么,8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吃芒果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给宝宝喂食芒果时,要先将芒果皮削掉,并将果肉切成小块,以免宝宝吞咽困难。此外,由于芒果属于容易上火的水果,建议不要给宝宝吃太多。除了芒果本身,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注意。首先,过敏体质的宝宝要慎吃芒果,以免出现过敏反应。其次,芒果含有较高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应忌食。此外,芒果未熟时,果蒂部位会有白色汁液渗出,这可能是致敏原因,因此,虚寒咳嗽和哮喘患者也应避免食用。除了芒果,还有许多其他水果和食物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合婴幼儿食用。例如,苹果、香蕉、梨等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宝宝的消化和吸收。此外,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蔬菜和肉类也是宝宝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来源。总之,8个月大的宝宝可以适量食用芒果,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适量食用,不宜过量;2. 皮肤过敏体质的宝宝要慎吃;3. 糖尿病患者应忌食;4. 虚寒咳嗽和哮喘患者应避免食用;5. 最好将芒果切成小块,避免宝宝吞咽困难。

  • 甲醛,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广泛存在于新装修的房屋、家具和装饰材料中。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婴儿而言,甲醛的危害不容忽视。本文将详细介绍甲醛对婴儿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甲醛中毒。甲醛中毒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呼吸系统症状:甲醛会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支气管肺炎、喉水肿等严重疾病。二、皮肤症状:甲醛可直接接触皮肤,引起过敏性皮炎、色素沉着、坏死等皮肤问题。三、全身症状:甲醛中毒还可能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眼痛、咽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体重减轻、抑郁和自主神经失调等症状。为了预防甲醛中毒,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选择环保材料:在装修房屋、购买家具和装饰材料时,尽量选择环保、低甲醛释放的产品。二、加强通风:装修完成后,应加强室内通风,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甲醛浓度。三、使用空气净化器:在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质。四、定期检测:定期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确保甲醛浓度在安全范围内。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室内不宜摆放过多植物,避免使用刺激性气体,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总之,甲醛对婴儿的危害不容忽视。家长们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为宝宝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 新生儿期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家长最为焦虑和担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现象,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吐口水泡泡。那么,婴儿睡觉吐口水泡泡是怎么回事呢?一、婴儿吐口水泡泡的原因1.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气管又短又窄,且呈漏斗状,呼气时,肺内气体通过狭窄的气管冲出,将气管内的痰液通过短短的呼吸道冲出口腔,气体通过污浊的痰液时产生泡泡。2. 唾液腺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还不成熟,唾液分泌量少,3-4个月唾液腺开始发育,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是,此时宝宝的口腔相对较浅,吞咽功能没有发育完善,闭唇和吞咽的动作不协调,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所以容易出现流口水和吐泡泡的现象。3. 肺炎症状:新生儿尤其是月龄小的,肺炎的症状很不明显,一般没有咳嗽的情况,体温不升高,甚至低于正常!有时仅仅能观察到的是“口吐泡泡”的现象,或者腹泻等消化道症状。4. 吸入异物:宝宝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吸入异物,导致气道受阻,出现吐泡泡的现象。二、如何应对婴儿吐口水泡泡1. 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除了吐泡泡外,还出现烦躁、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2. 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清洁宝宝的口腔,避免口腔感染。3. 注意饮食:避免给宝宝食用过硬、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4. 预防肺炎:加强宝宝的免疫力,预防肺炎的发生。三、新生儿肺炎的食疗方法1. 柚子肉5瓣,白菜干60克,北芪15克,猪瘦肉250克,诸药共煲汤服食,每日1剂,分两次服。可益气养阴,润肺化痰。2. 百合50克,薏米200克,加水5碗,煎成3碗,分3次服,每日1剂。3. 核桃仁、冰糖各30克,梨150克,共绞碎,加水煮服。每次1匙,每日3次。4. 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鸭梨1至2个,冰糖适量。先将鸭梨切块去核,与杏仁同煮,梨熟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 婴儿期是人生中抵抗力最弱的阶段,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扰,发烧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五个月大的宝宝发烧38度属于低热,此时家长需要采取正确的退烧方法,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帮助宝宝恢复健康。宝宝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2℃~38℃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则视为发烧。耳温枪测量的温度与肛温相近,都属于核心温度。当宝宝体温达到发烧标准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于38.5℃以上的高热,可以使用退烧药;而对于低热,如38℃左右,则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以下是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1. 冷敷法:使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湿重新敷用,或者使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更好。2. 全身温水拭浴或泡澡:解开宝宝的衣物,用温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每次10~15分钟,4~6小时一次。3. 以凉毛巾擦拭:用稍凉的毛巾(约25度)在额头、脸上擦拭。4. 多喝水:水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帮助降温。除了物理降温,以下日常护理措施也很重要:1. 保持家中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25--27℃之间。2. 根据宝宝的身体情况增减衣物,避免过度保暖或过热。3. 使用温水毛巾给宝宝全身搓揉,帮助散热。4. 多给宝宝喝水,防止脱水。五个月宝宝发烧38度时,可能会出现哭闹、坐立不安、食欲下降等症状。家长需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退烧措施,并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变化,防止复发。如果宝宝发烧反复,或者体温突然升高,需要及时就医,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 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表现为宝宝在喝奶后,奶汁从嘴角溢出。虽然漾奶看似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部分。漾奶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有关。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贲门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导致奶汁逆流。此外,宝宝吮吸奶瓶时容易吞入空气,也会加重漾奶现象。为了减少漾奶的发生,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轻轻拍嗝,帮助宝宝排出吞入的空气。2. 喂奶时,将宝宝的身体略微倾斜,避免宝宝平躺。3. 喂奶后,避免剧烈摇晃宝宝。4. 选择合适的奶瓶和奶嘴,避免宝宝吞入过多空气。5. 喂奶后,将宝宝的头部稍微垫高,避免奶汁反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现频繁、大量漾奶,伴有呕吐、哭闹、拒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此外,家长们还需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保持宝宝睡眠环境的清洁、舒适,避免宝宝受凉。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及时发现并解决宝宝可能出现的问题。

  • 宝宝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充足的钙质摄入,然而,缺钙问题在婴幼儿中并不少见。对于4个月的婴儿来说,选择合适的补钙方法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药物钙剂。市面上常见的药物钙剂中含有碳酸钙成分,如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等。在补充钙的同时,还需配合维生素A+D浓缩鱼甘油滴剂,以促进钙的吸收。根据宝宝年龄,每日钙摄入量分别为400毫克(0-6个月)和600毫克(6个月-1岁)。其次,辅食也是补钙的重要途径。牛奶、豆浆、豆类、鱼虾类、干果(榛子、花生等)、海带、木耳、香菇、芝麻酱以及许多绿色蔬菜等都富含钙质。父母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钙。值得注意的是,仅仅补充钙质是不够的,还需要促进钙的吸收。户外晒太阳是天然的钙制剂,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提高钙的吸收率。宝宝应每天晒太阳2小时以上,最好选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阳光。对于已经出现缺钙症状或医院检查出缺钙的宝宝,应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性补充的剂量为每天饭后/睡前补充300毫克钙剂,具体剂量需遵医嘱。在选择钙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钙制剂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动物骨粉和海洋生物为原料的钙剂,以防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沉积。2. 淡奶口味:选择适合宝宝味觉的钙剂,以避免影响味蕾发育和偏食。3. 小剂量:选择方便宝宝服用的钙剂,一般5ml水的冲调剂量即可。总之,为4个月婴儿补钙需要综合考虑药物钙剂、辅食补钙、户外晒太阳以及治疗性补充等多种方法。同时,选择合适的钙剂也很重要。

  • 鱼肝油作为预防佝偻病的营养补充剂,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生素D是骨骼生长的关键元素,而鱼肝油富含维生素D,因此成为婴儿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量摄入鱼肝油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中毒等。因此,掌握合适的服用时间至关重要。那么,婴儿鱼肝油应该吃到什么时候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1. 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在0-5个月期间,通过摄入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即可满足钙的需求,无需额外补充鱼肝油。2. 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婴儿的钙需求量逐渐增加,此时应开始补充钙剂,如鱼肝油。3. 1-3岁时,婴儿的钙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但仍需以奶类为主食,逐渐过渡到谷类为主食。4. 早产儿和双胞胎应在出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则在出生后2-4周开始。6个月以下婴儿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6个月以上婴儿每天补充400-600国际单位。5. 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应持续到2岁至2岁半,之后随着户外活动增加和饮食多样化,可逐渐减少补充量。6. 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家长应鼓励婴儿多晒太阳。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婴儿的体质不同,家长应咨询专业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鱼肝油的摄入量。

  • 母乳喂养是许多新手妈妈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妈妈会疑惑,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否需要额外补充水分?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一疑问,并探讨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一、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额外补充水分吗?事实上,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6个月以内通常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母乳中含有的水分比例恰到好处,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此外,母乳中的水分会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水分。二、为什么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1. 肾脏功能未发育完全:6个月以内的宝宝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排出过多的水分,容易导致水中毒。2. 母乳中的水分充足: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水分,可以满足宝宝成长所需。三、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哺乳姿势: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提高哺乳效率,减少乳房疼痛。2. 注意哺乳频率:根据宝宝的需求调整哺乳频率,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3. 保持乳房卫生:哺乳前后清洁乳房,预防乳腺炎等疾病。4. 注意营养摄入:妈妈在哺乳期间应保证营养均衡,为宝宝提供优质母乳。5. 观察宝宝反应: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及时调整哺乳方式。

  • 宝宝体内的寒气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宝宝的免疫力,导致宝宝体质虚弱。那么,如何判断宝宝体内是否有寒气?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从症状、原因、治疗方法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一、宝宝体内寒气的表现1. 舌苔白厚:宝宝舌苔白厚,可能是脾胃虚弱,寒气积聚的表现。2. 面色苍白:宝宝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寒气侵袭所致。3. 咳嗽痰多:宝宝咳嗽时痰多,且痰液呈白色,可能是寒邪入侵肺部。4. 经常腹泻:宝宝经常腹泻,可能是脾胃虚寒,寒气入侵脾胃。5. 四肢冰冷:宝宝四肢冰冷,可能是寒气积聚在体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二、宝宝体内寒气的原因1. 父母饮食不当:父母饮食过于寒凉,导致宝宝体内寒气积聚。2. 穿衣不当:宝宝穿衣过少或过薄,容易导致寒气入侵。3. 感冒受凉:宝宝感冒受凉,容易导致寒气入侵体内。三、宝宝体内寒气的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食物,如小米粥、生姜汤等,有助于驱寒。2. 穴位按摩:按摩宝宝足三里、神阙等穴位,有助于驱寒。3. 中药治疗: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驱寒的中药。4.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宝宝体质,提高免疫力。四、宝宝日常保养1. 保暖:注意宝宝保暖,避免受凉。2. 饮食:合理搭配饮食,多吃温热食物。3. 按摩:适当给宝宝按摩,促进血液循环。4. 运动:适当运动,增强宝宝体质。

  • 母乳喂养作为婴儿早期营养的重要来源,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和妈妈的产后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多新手妈妈对于母乳喂养的时间、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缺乏了解,导致一些误区和困惑。本文将围绕母乳喂养的相关话题,从母乳喂养的好处、注意事项、常见误区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新手妈妈更好地进行母乳喂养。 一、母乳喂养的好处 1)对宝宝来说 母乳中含有的丰富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能够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同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能够帮助宝宝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2)对妈妈来说 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帮助妈妈恢复体型,同时增进母子感情,节省奶粉费用。 二、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1)正确哺乳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吸吮母乳,避免乳头皲裂等不适。常见的哺乳姿势包括摇篮式、橄榄球式、侧卧式等。 2)按需哺乳 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应按需哺乳,而不是按时哺乳。因为宝宝的需求随时变化,按时哺乳可能导致宝宝饥饿或过度喂养。 3)保持乳房清洁 哺乳前后应保持乳房清洁,避免细菌感染。哺乳前可用温水清洗乳头,哺乳后可用温湿毛巾擦拭。 4)避免哺乳期用药 哺乳期妈妈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宝宝造成影响的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母乳喂养常见误区 1)误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实际上,母乳喂养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至2岁。过长的母乳喂养时间可能导致宝宝摄入过多脂肪,影响牙齿发育。 2)误区:母乳6个月后无营养 实际上,母乳的营养成分会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宝宝的需求。6个月后的母乳仍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宝宝需要添加辅食来补充营养。 3)误区:母乳量少时,要省着喂 实际上,母乳的分泌量与宝宝的吸吮频率和吸吮力有关。宝宝吸吮得越多,乳房分泌的母乳就越多。因此,不要担心母乳量少,应该让宝宝多吸吮。 四、母乳喂养总结 母乳喂养是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新手妈妈们应该了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正确进行母乳喂养,让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关爱。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