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在血管瘤疾病,肝血管瘤是很常见的,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是很大的,因此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据有关专家指出:只有了解了一些肝血管瘤的诊断项目,就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了。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肝血管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的现象,要及时的诊断,及时的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 一般的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是:1、超声检查: 通过仪器诊断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2、CT检查: 平扫:在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在ct平扫的图像上会发现密度均匀且一致的低密度区,病变组织的边界比较清楚,有的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瘤的样状结构。可以结合快速注射造影剂来增强显像,延迟扫描会发现肿瘤已经完全被充填,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变。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3、同位素检查 在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可以通过对其扫描以及肝血管的造影检查来检查诊断该病,该方法可以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断,主要表现为无肿瘤的染色,病灶部位的边缘较为清楚锐利,且血管瘤的显影时间也较长。 通过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确诊后,希望在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发生误诊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老公是老烟枪,戒烟喊了很久却老是失败,我知道他压力大,也不忍心说他。老公疼我,从来不在我面前抽。不过最近我们性生活,有点……不和谐,老公虽说人到中年,不过也不至于啪啪啪到一半,居然停下来要喘会儿。而且作为他的枕边人,我可以感觉到他睡觉打呼,早上起来鼻炎都越来越严重。这天我又闻到他身上的烟味儿,就生气了!身体越来越差,啪啪啪都坚持不住,居然还在抽烟? 作为一个常年从事健康科普的女人,我终于切身体会到,烟味对性生活影响真的太大了!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点困难的朋友! 1 吸烟使性欲减退 男性的性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内的睾酮水平。睾酮是一种调节性欲和维持生育能力的雄性激素。而吸烟会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一氧化碳能够抑制睾酮生成。低睾酮会使人失去“性致”。这种性功能问题可谓是最和平的问题,只要不存在欲望,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2 吸烟与勃起功能障碍正相关 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它使血管狭窄,减少血液流量。当血液进入阴茎海绵体时勃起。如果血管狭窄,阴茎组织就很难被血液充满。因此,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吸烟也会使病情恶化。研究表明戒烟会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根据一项研究,75%的吸烟者曾经患有勃起功能障碍,但在戒烟后克服了这个问题。这个比起第一条来说就更残酷,属于有欲望,但是不能正常完成性行为,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本能,使很多人狂躁、充满破坏欲,背负上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 3 吸烟减少性快感 性交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充血。这是性唤醒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助于累积更强烈的性快感。如果尼古丁将血管收缩到一定程度,将会使性交过程中的快感大打折扣。一项由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观看色情影片的对照组实验表明,非吸烟者比吸烟者更快地达到了更加完全的性唤醒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水平的性快感对于非吸烟者来说,持续得更久,而吸烟者达到高潮会相对来说要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由于吸烟造成血液循环不良,都会影响性快感的获得。长期来说,还会导致荷尔蒙失衡,慢性压力,肥胖等。 4 吸烟造成不育 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已经让越来越多育龄伴侣面领着孕育困难的问题。我们真的还要往上加一条“吸烟”,或者“吸二手烟”吗?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会造成精子数量减少和精子活力降低。怀孕中的准妈妈或者哺乳中的妈妈如果吸烟或者摄入二手烟,危害更大。 5 吸烟导致耐力下降 吸烟者一般肺功能受损,所以普遍耐力较低。毕竟啪啪啪是一个体力活,需要稳定的呼吸、精力和耐力。耐力降低不可避免影响性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肺功能受限会影响对于过程的享受。 感觉性生活质量可以提升提升的朋友,赶紧戒烟吧!欢迎扫一扫跟我聊天↓

  • 前日一篇生死急救的文章再次刷爆朋友圈,作者急救医生巍子写道: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做医生做久了,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命是攥在患者自己手里的,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医生救了你的命,倒不如说是你自己救了你的命。(以下摘自微信公号“医路向前巍子”) 这是我在急诊夜班时发生的事。医院的急诊无论何时都是人来人往,一位50岁的男性,走进了我的诊室。 “医生,给我看看,刚才被蜜蜂蜇了,现在全身痒,起了不少疹子。”病人边说边把一只被拍死的蜜蜂递给我看:“这是这种土蜂蜇的,劲儿还挺大。” 我示意他脱掉上衣,查看被蜜蜂蜇到的颈部,发现仍有蜂刺刺入而未拔出。我带他到换药室,马上对其完整的取出了毒刺。但当撩起他衣服的时候我却发现前胸、后背,腹部,大腿布满了红色密集的皮疹。 “除了痒,有心慌憋气的感觉吗?”我急切地问。 “没有,您给我开点外用止痒的药就行。”他若无其事地说。 “止痒药肯定要给您用,但是您现在已经过敏了,没有出现憋气、呼吸困难有可能是暂时的,需要去抢救室,给您系统抗过敏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不用,不用,就被蜇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本来都不想过来,孩子非不放心,您给我开点止痒药,我就回家了,还去什么抢救室。”病人有些不耐烦了。 “过敏可能会引起休克、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一定要治疗和观察后才能回家......”话还没说完,病人突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眼皮半睁半闭,身体摇摇晃晃。我赶紧一把抱住了他,他的身子完全软了下来,我们俩差点一起摔倒 我迅速通知抢救室推来平车,将他推入抢救室,吸氧、肌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液扩容、大剂量激素抗过敏性休克治疗等,我甚至还请喉科来会诊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紧急行气管切开。 10分钟后,患者睁开了眼,血压也恢复了正常,呼吸也变得平稳了。3个小时后,患者无不适症状,在孩子的陪同下离开了抢救室。 临走时特意到诊室和我说了声谢谢,说我救了他一条命。我说还是谢谢你自己吧,幸亏你听从了孩子的建议,能第一时间来医院,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我不禁想起曾接诊过的一个叫朵朵的小女孩,也是在夏天,父母带着她回农村姥姥家。被蜜蜂蜇到了手后涂了点牙膏蜇伤处,孩子不哭了,一家人就放心了,各自走开干别的事情去了。20分钟后,朵朵的妈妈切好了一盘水果端去给朵朵吃时,才发现朵朵躺在地上不停地抽搐、呕吐、眼皮肿得根本睁不开,小脸通红,身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疹子。 一家人慌了,抱起朵朵冲出了家门。这时候,一家人并没有选择只有3分钟路程的就近医院,而是选择了需要30分钟路程的一家大医院。 那天正好我值班,朵朵送到医院时早已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我们努力地抢救,努力地想把朵朵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努力地盼着奇迹出现,但是奇迹最终还是没有出现。 我难受了好久,在这里也想把蜜蜂蛰后的自救技能和常识转给所有人—— 夏季户外游玩时,当您或您身边的人被蜜蜂蜇伤后:第一,立即用针头或者注射器挑出毒刺;蜜蜂蜇伤后拔出蜇刺是错误的!因为当用镊子或钳子夹住毒刺的那一刻,有可能把毒刺内的残留毒液再次注入人体内,加重过敏反应。第二,肥皂水反复冲洗;第三,局部红肿发痒可外用药膏观察;第四,若全身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慌憋气、大小便失禁等过敏症状时,切记要立刻就近就医。(以上摘自微信公号“医路向前巍子”) 除了蜜蜂,每当这个时节,还有一种不起眼的小虫,频频出现在急诊室抢救联系在一起,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个小女孩突然瘫痪原因成谜的消息也是刷爆了朋友圈。 据《华盛顿邮报》,美国一名5岁的小女孩突然无法站立、说话困难。小女孩的妈妈发推特说“经过了无数次的血液检查和头部CT检查,才发现有一只蜘蛛形的小虫扒在小女孩的头皮上,因为吸满了血肿了起来,确诊为蜱麻痹!” 雌蜱在即将产卵时,吸饱血之后会向宿主分泌一种神经毒素。症状可能在叮咬后5-7天才出现,一开始仅表现为疲劳、麻木,从腿部开始蔓延到上肢,逐渐感到难以动弹。接着宿主可能会出现舌头僵硬和面瘫。如果还不进行治疗,毒素最终可能麻痹宿主的呼吸系统,使宿主难呼吸衰竭。 蜱麻痹往往在动物身上出现。但是小孩由于体重较轻,也容易受毒素影响,尤其是长发的小女孩容易中招,因为蜱虫藏在长发中很难被发现。 只要除去蜱后,蜱麻痹可迅速好转。 蜱麻痹相对来说比较少见,更常见的是被叮咬部位的皮肤感染。如果蜱虫生活环境恶劣,它们吸血为生的特性,可能传播一些流行性病毒,或者更严重更致命的疾病。 所以对于预防蜱虫叮咬我们还是要了解的: 蜱虫在4-11月间都比较活跃。 如果去森林、草丛茂盛、落叶堆积的灌木丛等野外,要穿长袖长裤,并且扎紧裤腿,佩戴帽子和其他护具,减少裸露部位;在暴露的皮肤上使用避蚊胺(DEET)或百灭宁等驱虫剂。 从野外回来,要检查孩子身体,尤其是皮肤褶皱处,比如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等等。 有宠物的朋友们要检查他们皮肤表面是否有蜱虫,避免从动物身上被传染。 如果最近去了野外,或经过了疫区,如出现发热或麻痹症状,应到医院就诊。 发现蜱虫之后,无论是在人或动物体表,还是在衣物等物体表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要去捏碎。因为蜱虫的「嘴」,结构复杂,长着一些「倒刺」,必须使用镊子完整夹住,垂直向上取出;如不小心接触到了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取出蜱虫后,要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做局部消毒处理,严重者可能需要应用抗生素;就医前应参考本文小女孩的妈妈,把蜱虫装起来带给医生做参考。暑假期间户外活动要警惕小虫哦小病慢病不出门,处方药品极速达↓ 点击下图,各科名医,低至0.1元↓

  • 前段时间,有一位67岁的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过来找我看片子,她几个月前参加了一次体检,发现了肺部有一处片状阴影,当时接诊的医生和放射科的报告都考虑首先考虑是肺感染,也给她进行了抗炎治疗,抗炎之后再复查CT,这片影子和之前没有什么变化。   我仔细阅读她带过来的片子,这处病灶位于左肺上叶,是一处混合磨玻璃影像,抗炎后没有变化,高度怀疑是肺癌,我动员她做手术,把这处病灶切掉。她在我这里办理了住院,我给她做了微创手术,最终的病理显示是浸润性的肺腺癌。   有些肺癌会伪装成肺感染的样子,如果大家不在意,觉得就是一片感染,不再复查,几年之后就有可能发展到比较晚。因此,如果大家胸部CT报告里面出现了局限性的炎症,也要定期的复查,最好找经验丰富的肺外科医生看看片子,听听他们专业的意见,不要把病耽误了。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尖锐湿疣在潜伏期的时候一般不会有症状的,潜伏期为 2 周到 8 个月,平均为 3 个月,过了潜伏期会长一些赘生物,菜花状或者是鸡冠状的疣,在潜伏期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潜伏期是对病种而言,对个体意义不大,只要没长疣体就不用去担心。 不过大多数人都比较担心会发病,因此医生会建议病人在尖锐湿疣潜伏期时就将尖锐湿疣病毒扼杀在初期的萌芽状态下,以免耽误治疗的效果。 目前医院普遍会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微波、激光、冷冻、光动力等,这些都是以将肉眼所能见到的疣体打掉为主,并未重视致病源 HPV 病毒的清除,所以这些方法很容易复发。 尖锐湿疣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系统性治疗应该是激发出病毒,排毒,清毒,巩固,与预防,这样子的一个系统性的治疗,而不是,去疣体,复发,再去疣体,一直循环下去。还有疑问。 医生表示,当前在尖锐湿疣治疗中,其治疗难点是较为明显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该疾病是不能治好的,而想要完全的治好疾病,患者还是得注意从根源入手,研究发现,尖锐湿疣的发病是因 hpv 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并不断的复制增生而形成疣体,那么,很显然,想要完全的根治疾病,还是得清除体内的潜藏病毒(活跃状态、休眠状态)。 对于尖锐湿疣做病理活检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准确,目前我们临床诊断的手段有几十种,但是临床医生最为准确的方法就是病理活检,选择的治疗方法与此病的发病和复发有关,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简称 HPV )引起的,它的复发肯定和 HPV 脱离不了关系。事实的确如此,尖锐湿疣复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清除 HPV 病毒感染,包括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治标不治本,“治标”就是去掉疣体,“治本”就是清除 HPV 病毒感染,“标”去了“本”还在,当然容易复发啦。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