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在医学领域,急危重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7月15日至7月17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办的第四届南方急危重症论坛在广州珠江宾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位知名急危重症、ICU监护专家,共同探讨急危重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论坛开幕式上,广东省人民医院曾国洪书记表示,自“南方急危重症论坛”定期举办以来,我国急危重症在学术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对临床治疗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曾红科强调,本次论坛以病例互动和观点碰撞为特色,并增加了“医学与人文”专场,旨在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术交流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在论坛中,专家们围绕急危重症心肺超声应用、营养、镇静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急危重症锵锵三人行”环节,从医生、律师和患者三个角度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国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我国急危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南方急危重症论坛”能够继续发挥其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临床实践方面的作用,为我国急危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CKD是一种渐进性的肾脏功能损害,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本文将介绍CKD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CKD。一、CKD的常见病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CKD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脏血管损伤,影响肾功能。2. 糖尿病:糖尿病也是引起CKD的常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导致肾脏血管损伤,引起肾功能下降。3.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肾脏血管损伤,引起肾功能下降。4. 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导致肾脏损害。5. 肾脏疾病:如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疾病可能导致CKD。二、CKD的临床表现CKD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 腰痛2. 水肿3. 尿量减少或增多4. 尿液中泡沫增多5. 血压升高6. 疲劳、乏力7. 骨质疏松三、CKD的诊断方法1. 血常规: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2.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潜血等指标,评估肾脏损伤程度。3. 肾脏B超:检查肾脏大小、形态等,评估肾脏结构。4. 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肾脏血管情况。四、CKD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2. 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肾脏损害的药物。3. 定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查。4. 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摄入。5.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6.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对于终末期CKD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糖尿病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项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褪黑激素,这种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激素,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的罕见变异与Ⅱ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这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褪黑激素主要由松果体分泌,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睡眠周期。研究发现,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的变异会影响褪黑激素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血糖调节异常,进而引发Ⅱ型糖尿病。此外,长期上夜班、睡眠质量差等因素也会导致褪黑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增加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为了进一步研究褪黑激素受体基因变异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大量人群进行了基因筛查。研究发现,存在四种罕见的褪黑激素受体基因变异,这些变异会导致受体无法正常响应褪黑激素,从而使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倍。这一发现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的依据。针对褪黑激素受体基因变异导致的Ⅱ型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然而,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此外,针对褪黑激素受体基因变异的药物研发也在进行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总之,褪黑激素受体基因变异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老年糖尿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外观健壮、精神饱满,容易被人忽视。许多患者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较轻,缺乏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这导致老年糖尿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二、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多且严重,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三、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并发症、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综合治疗手段应综合考虑。四、加强日常保健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日常保健,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五、关注心理健康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疾病困扰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题:盐吃多了,心血管疾病风险蹭蹭上升!当心被“咸死”! 导语: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过量摄入盐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心血管健康。本文将探讨高盐饮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限盐的建议。 一、高盐饮食的危害 1. 升高血压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离子过多,进而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3. 加重肾脏负担 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甚至引发慢性肾病。 二、如何限盐 1. 改变烹饪方式 尽量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减少盐的使用。在烹饪过程中,可以适量加入醋、香料等调味品,增加食物的口感。 2. 减少加工食品摄入 加工食品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盐分,应尽量减少摄入。可以选择新鲜食材进行烹饪,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 3. 适量使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 酱油、味精等调味品中也含有较多的盐分,应适量使用,避免过量摄入。 4. 注意隐形盐的摄入 一些食物中虽然不含有明显的盐分,但实际上却含有较多的隐形盐,如面包、饼干、零食等。应尽量减少摄入这些食物。 三、总结 高盐饮食对心血管健康危害极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改变烹饪方式、减少加工食品摄入、适量使用调味品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盐的摄入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水果,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健康大有裨益。然而,你知道吗?有些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却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水果的潜在风险,帮助您正确食用水果,维护健康。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榴莲。榴莲被誉为‘果中之王’,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却可能导致上火、腹泻、腹痛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因此,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两瓣榴莲。荔枝也是水果界的一颗‘明星’,其甜美多汁,深受人们喜爱。然而,荔枝中含有大量的单糖和果糖,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特别是儿童,应避免过量食用荔枝。西瓜是夏季消暑的佳品,但过量食用却可能导致胃寒、腹泻等不适。孕妇在孕期应适量食用西瓜,以免引发妊娠期糖尿病。柿子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胶,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胃石,引起腹痛、腹胀等症状。因此,食用柿子时一定要适量,且不要空腹食用。李子虽然美味,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虚热、脑胀等不适。特别是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避免过量食用李子。总的来说,水果虽然美味,但过量食用却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为了健康,我们应该适量食用水果,并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新鲜的水果,避免食用变质的水果。2. 适量食用水果,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200克左右。3. 注意水果的搭配,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不同种类的水果。4. 体质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避免食用一些性寒、刺激性强的水果。

  • 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也称为多发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律失常。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心房内存在多个起搏点,导致心电图上的P波、PR间期和R间期出现不规律的变化。虽然这种心律失常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如心悸、胸闷等症状,但通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缓解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心室率明显增快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此外,射频消融术也是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或症状较重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前往心内科就诊。心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总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律失常,虽然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但通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肥胖不仅影响外貌,更对心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脂,高血脂是导致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高血脂分为“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其中“坏胆固醇”增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高血脂可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内皮增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针对高血脂的治疗,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但可能存在肌溶解、肝酶升高等副作用。贝特类药物对降低甘油三酯有效,但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弱。烟酸类药物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但可能引起皮肤潮红、胃肠道症状等副作用。除了药物治疗,肥胖人群还应注意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高血脂问题。总之,肥胖人群要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保护心脑健康。

  • 主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出口至主动脉起始部位的狭窄。根据狭窄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瓣膜狭窄、瓣膜上狭窄和瓣膜下狭窄三种类型。虽然主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一、预防主动脉狭窄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心脏瓣膜炎症,进而引起主动脉狭窄。因此,预防风湿热是预防主动脉狭窄的关键。1. 一级预防:预防风湿热的初次发作。对于有甲链型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咽拭子培养,确诊后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2. 二级预防:预防风湿热的复发。对于有风湿热病史或风心病患者,应定期进行抗生素治疗,并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二、预防主动脉狭窄的其他措施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3.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5.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

  • 心悸和心律失常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许多患者会感到心慌、头晕、视物旋转以及心前区闷痛等不适。以下是心悸和心律失常的一些常见症状: 1. 心慌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加速、不规则或停跳,出现心慌、心悸等不适症状。这可能与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有关。 2. 脑供血不全:心律失常,尤其是缓慢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会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视物旋转、头晕、恶心、反射性呕吐等症状。 3. 心前区闷痛: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绞痛。 4. 心律失常与心脏病:心律失常与心脏病密切相关,许多心律失常患者伴有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恐慌和胸闷等症状,尤其对于脑功能不全的患者。 5. 心律失常的治疗: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如早搏和房颤,通常对健康影响不大。但如果早搏次数过多,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严重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在日常生活中,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饮用浓茶、咖啡和刺激性饮料,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热量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出现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