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我虽然血糖高,但没哪里不舒服,为什么要治疗?"在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之前,很多人这样想,也会这样去做。这就是对糖尿病的无知,70%的糖尿病患者患并发症就是被这句话给害的。4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四期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个32岁的小伙子,身高1米8左右,不瘦,也不胖。他推门进入诊室的时候,还拉着行李箱,看上去健健康康的,随时准备出差。问诊得知:小伙子确诊糖尿病4年,肌酐260umol/L,肾病四期,腿上水肿得厉害。患病4年,病情为何如此严重呢?原来,4年前小伙子体检发现高血糖,后来检查确诊了糖尿病。当时身体没有哪里不舒服,也没有重视治疗,依然生活不规律,经常出差,血糖控制得非常差。没想到,仅仅4年,糖尿病肾病就已经四期。糖尿病肾病四期是什么概念?肾脏疾病分五期,四期以后疾病很难逆转,会继续恶化进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肾衰竭。临床也有通过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治疗,将这个过程减缓、甚至停止。但是这个小伙子工作强度太大,影响了饮食和运动处方的执行,只能药物控制,预后并不乐观。高血糖不筛查,会有什么后果单纯高血糖情况下,如果没有并发症情况,身体跟正常人一样,不会有哪不舒服。人们常常会忽视高血糖,不去控制和干预,也不重视。这也是糖尿病早期漏诊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查出血糖问题。对于糖尿病肾病来说,很多人出现了尿中大量泡沫、下肢水肿的情况,才去肾内科就诊,这时候通常都是肾病4-5期了。糖尿病为什么危害这么大?很多人听着糖尿病,不像失明、肾衰竭、截肢……听着可怕。但实际上,长期高血糖,血糖不受控制不达标,5-10年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将发生病变,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都会严重影响生活治疗,甚至致残、致死。而糖尿病并发症,基本上都不可逆,会给生活和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和经济负担。如何正确对待高血糖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应该遵循"五驾马车"的原则:1. 均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保持食物多样化,均衡膳食,同时进行总热量控制。注意限盐、限酒、戒烟、少食多餐。2. 适宜运动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3. 合理用药遵医嘱合理用药,平稳降糖。不能私自调整药物,以免出现低血糖等问题。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血糖、血压、血脂均要治疗,且要达标。4.监测血糖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和病情变化。不同年龄和病情的人目标不同。就医时,一定要带上自己日常的血糖记录。5.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学习糖尿病知识,科学地自我管理血糖;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6.并发症筛查不能省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去做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对于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免受其害。对待高血糖,一定要重视!等到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后悔已经晚了。糖尿病不可怕,关键是预防并发症点击下图咨询详情

  • 有一位肺结节患者的家属给我留言,他母亲现在正在我这里住院治疗,发现了肺部有多发的结节,打算做PET-CT。他问我母亲早上吃了降压药,今天还能不能做PET-CT?   早上吃降压药是可以做PET-CT的,吃降压药也是用少量的水吞服,不会喝很多的水,胃里很快就排空了。别说做影像学检查,即使当天做肺结节手术,有高血压的患者早上起来用少量的水把降压药吃掉,也是不影响做手术的,做PET-CT更不影响了。      

  • 有一位我的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她问我,先生上周在天津的另一家三甲医院做胸部CT,发现了6毫米的肺结节,医生让观察,需要多长时间再去复查呢?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肺结节大家可能以为是一种,实际并不是,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磨玻璃结节,第二种是混合磨玻璃结节,也就是临床上说的亚实性结节,第三种,就是实性结节。如果是第一种,半年后复查就可以,如果是第二种,三到六个月之间再次复查,如果是第三种,三个月之后先复查一次。当然,这是只是从报告中得出来的大概结论,肺结节复查的间隔期,每位医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也需要具体阅读片子才可以,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状态。   如果自己和亲人的六毫米肺结节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性质,没法提供片子,从安全起见,三个月后先复查一次肯定没有错。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癫痫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2. 均衡营养:合理搭配各类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3. 控制咖啡因摄入:咖啡因含有兴奋神经系统的成分,过多摄入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因此,患者应限制咖啡、茶、巧克力和某些饮料中咖啡因的摄入量。 4. 避免食物过敏:有些癫痫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乳制品、鸡蛋、坚果等。如果存在食物过敏,应避免摄入这些食物,以防诱发癫痫发作。 5. 控制食盐摄入:过量的食盐摄入可能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是癫痫的诱因之一。因此,癫痫患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选择低盐或无盐食品。 6.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生鱼片、生肉等潜在存在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以减少发病风险。 7. 避免酒精摄入:酒精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因此,癫痫患者应避免饮酒或限制酒精摄入。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饮食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患有癫痫,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以获取更详细的饮食指导。

  • 最近很多朋友咨询乳腺纤维腺瘤需不需要手术的问题。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回答如题的两个问题。   1 、关于纤维腺瘤怀孕时是否会加速生长:   纤维腺瘤通常会由无法触摸到,逐渐增长至1-3cm,无论怀孕与否。到达1-3cm后,80%的纤维腺瘤会保持稳定,15%的纤维腺瘤会略微缩小, 5-10%的纤维腺瘤还会继续变大一一无论怀孕与否。所以现在大家知道了,有些纤维腺瘤天生就是会长大的,与怀孩子之间,没有科学研究证实有明确的关系。   2 、纤维腺瘤会不会恶变:   纤维腺瘤分两种,单纯性和复杂性,二者凭查体和一般检查不是很容易区分。单纯性纤维腺瘤占绝大多数,而且恰好是极少恶变的;复杂性纤维腺瘤比较少见,而且虽然有恶变的可能,最常见的也只是变为小叶原位癌(大家不用管这个名词,总之不是很可怕就对了)。所以总的来说:纤维腺瘤有可能恶变,不过几率比较低。 了解了这两点,咱们明天就能聊聊纤维腺瘤到底什么时候需要手术的问题了!   【乳腺纤维腺瘤该不该手术?】     想判断手术与否,只需要明确下面几个问题:   1 、真的不是乳腺癌吗?   年轻患者、医生触摸检查判断像纤维腺瘤、超声等也诊断纤维腺瘤的,才可以考虑观察。对拿不准是不是纤维腺瘤的,最好进行穿刺或微创旋切来做最终确认,免得按照纤维腺瘤保守观察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最后发现从最开始就是乳腺癌!   2 、真的不是叶状肿瘤吗?   之前的文章专门讲过,“叶状肿瘤”这个东西有时查体和彩超甚至穿刺也不易和纤维腺瘤区分,但它是有恶性甚至转移可能的,在年龄偏大、增长迅速的患者,是要考虑有叶状肿瘤的可能的,这时还是以尽早微创旋切或开刀手术比较稳妥。   3 、乳腺肿物会对你的心理和生活构成影响吗?   对于比较“大条”的朋友,乳腺纤维腺瘤是可以定期观察的。但如果您属于比较容易忧心忡忡的患者,纤维腺瘤恶变可能虽小、但总令您心理压力山大、夜不能寐,每次复查都会提心吊胆、担惊受怕,那么及早进行微创旋切或开放手术,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   专家:王子函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   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6110673651

  • 1 与肝炎患者共餐会传染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含有约一般血液含量的病毒,如果其血液病毒载量超过105 IU/mL,共用同一餐具可能传播乙型肝炎。2 肝炎患者不应限制特定食物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如果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暂时限制患者感到厌恶的食物;如果没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应当遵循“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合理摄食,食物种类不受限制。急性肝炎恢复期,受肝脏代谢功能的限制,不宜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但食物种类不应受限制。长期限制特定食物的后果,会导致某些营养要素特别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受损肝脏的修复,而且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不稳定。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摄食原则是“跟着感觉走”和“食物多样化”而非限制特定食物。3 肝炎患者应适当体育锻炼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体育锻炼应遵循“避免超负荷”的原则。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运动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慢性肝炎,无论活动期或非活动期,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注意一个误区,慢性肝炎应当避免“过度疲劳”不等于“注意休息”。其实,慢性肝炎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应视为“健康人”,活动期患者应让专科医生决定需要住院治疗还是继续工作。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不仅要“避免过度劳身”而且要“避免过度劳心”,但不等于“不能劳身”或“不能劳心”。4 肝炎患者应合理使用保肝药物保肝药物是一类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病恢复的药物,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有一定或有限的治疗作用,属于对症治疗之列。虽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机制尚未阐明,事实上也不可能最终阐明,但同时其自我恢复或修复机制也未阐明。作为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产物,保肝药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急性自限性肝炎的对症治疗;但它们不能代替有试验医学背景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是慢性持续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因治疗。充分理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自然转归机制是合理应用护肝药物的前提。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而不建议患者自购护肝药物。5 慢性肝炎可用免疫调节药物慢性肝炎慢性化或持续化的直接原因是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肝炎病毒,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病毒与人体宿主之间存在及其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在探究之中,至少人体内分泌环境、肠道为群落构成与病毒、免疫之间的“神秘”关系;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只是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非不能有效清除其他病毒;换言之,慢性肝炎患者并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滥用对机体免疫的特定环节或某个层面有提升作用的免疫增强药物不仅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而且可能导致新的免疫不平衡。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6 慢性肝炎不是均应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特效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因耐药会带来新的治疗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和免疫再激活四个阶段,其中免疫耐受期虽然有最高的病毒载量,但不发生肝炎或仅存在轻微的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免疫再耐受期病毒载量很低,肝炎趋向恢复和肝病趋向修复,也不需抗病毒治疗。免疫激活期和再激活才是抗病毒治疗的合理阶段。抗病毒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免疫耐受与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与免疫再激活过渡期的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患者自觉接受医生随访。杨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中组部第十八批博士团成员,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担任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20余项。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承担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被邀请担任10余部国际及国内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

  • 1、便便异常 爱放屁,大便里食物原型多,或者经常大便不顺畅,便便酸臭味都说明消化吸收不太好。 2、有口气 宝宝口气酸臭,一靠近就能闻到,说明胃里有积食,消化跟不上了。 3、睡眠差 睡觉不安稳,总是翻来覆去,说梦话磨牙等,不明原因的哭闹,很可能是肚肚不舒服, 4、舌苔白厚 消化差的孩子,就很容易积食,家长可以简单观察孩子舌苔,如果厚腻、白,由白变黄,那也可能是积食的表现。

  • 如何在时间层面上判断患者是否属于早泄?判断早泄,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非常统一的标准。但大体上可以通过三个要素判断:第一插入时间短,医学上叫阴道内潜伏时间;第二射精控制能力差;第三性生活满意度差。也就是说,即使阴道内潜伏时间超过一般标准,但没有达成性享受,也属于早泄。 从患者的角度,怎么通俗地理解器质性早泄?器质性,通俗来讲就是身体本身有问题,对于器质性早泄患者来讲,关键的是通过药物手段对症治疗,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通过药准字号的,只有必利劲这个产品。 通过药物治疗器质性早泄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对患者有怎样的效果?在大脑中五羟色胺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对射精的控制能力,是决定射精控制力的主要因素,新的早泄药物是针对五羟色胺,通过增强细胞突触内五羟色胺的浓度,抑制五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来起到相应抑制早泄。 患者应该怎样理解射精控制力?射精控制力就是能在希望射精的时间点正常射精的能力。很多人用量化的时间标准来判断早泄,但更重要的是性生活质量,能否控制射精从而令双方都达到满意,这才是判断早泄的关键。 射精的控制力与时间相比,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影响更大吗?是的,目前的研究都认为射精控制力比射精时间更为重要。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如何判断自己的射精控制力是否增强?我经常也跟病人讲,你除了看时间长短以外,更主要的是射精控制力。比如在治疗之前,你想控制,想停的时候停不下来的,你停得太早软了,停得太慢了它就射了。现在你通过服用一段时间药物以后,你能够体会到,你在想控制的时候能够停下来,能够继续进行性生活,这样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自己的一个感觉。而且对射精控制能力的增强应该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最终用这种新的性行为模式来代替原来过快射精的这种模式。所以很多病人一旦体会到控制力的提升之后,他也更有信心了,这样就可以认为治疗取得了效果。 必利劲的使用者在没有性生活的情况下服药,对治疗效果会有影响吗?单纯吃药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提高控制射精的能力必须是通过性生活来完成的,而不是光吃药,在那儿一拍脑袋一想,我这儿是不是有效、没效等等。就像学习任何东西一样,早泄治疗也需要一个学习曲线或者一种训练曲线,应该是有一定的量的积累,起码要有一定的频率或一定的次数。我想最起码坚持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有18至20次服药,每次服药后都保证有性生活,这是最低的要求。 对早泄问题保持怎样一种治疗预期是合理的?大量资料显示,目前男性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平均在7分至9分钟,这是普遍标准。在标准之内就没有问题,不必盲目追求长时间的性生活。因为长时间同房,但无法射精的情况也是非常痛苦的。总之,有没有问题,还是看射精掌控力。如果能很好地掌控射精,双方能够达到高潮,这个时间就是OK的。对于早泄患者,不管是服用药物还是接受其他治疗,只要现在的阴道内潜伏时间能够比治疗前延长2-3倍,这个效果就已经很好了,主要是和患者的基础情况有关,比如患者治疗前可能只有几十秒,或者一两分钟射精,这种情况下能延长到5至7分钟,就是合理的预期。因为中国传统嘛,我治病要除根,不管什么方法,我服药个十天半个月,我服药个一年,我就彻底脱离药物。对早泄这个病来讲,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些患者是确实可以脱离药物帮助,但也有一些患者是没有办法脱离的。对于无法脱离药物帮助的患者而言早泄药物实际就类似于像降压药或者像降血糖药一样的,它是需要长期使用的。那么在长期使用之后有可能可以减量,个别的也可以停止服药一段时间,如果一旦出现病情反复可以再继续服用。让他不要对治疗效果有过高的心理预期,因为如果他达不到心理预期的效果的话,他也会对治疗过程产生怀疑。这一点,临床大夫应该需要注意。 早泄和阳痿经常被混淆,应该怎样区分?阳萎简单来讲,就是硬度问题。比如在同房的时候没有等到射精就软下来了,这是阳痿。而早泄是指进入之后,很快就射精了,这是二者之间重要的区别。阳萎和早泄实际上是两种病,有的时候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特别是作为阳萎的患者来讲,到一定时间,他可能会出现早泄的症状,但是对于早泄来讲,不一定都存在阳萎问题。 治疗早泄有一种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对于这中治疗方式您有什么建议?早泄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明确,国际主流认为病变可能在大脑。至于阴茎背神经阻断,首先,它的手术部位是在阴茎,而阴茎距离大脑非常远,所以这个手术本身并没有针对发病关键环节进行治疗,效果可想而知。第二,这个手术最早是韩国人发明的,国内实践过后发现,具体在手术中要切断几根神经到现在都没有公论,是留得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同行之间莫衷一是。所以说,阴茎背神经阻断手术目前还不成熟,我们不建议患者去做这个手术。另外一点来讲,手术本身如果不太适合的话,那么术后可能会出现阳萎的后遗症,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 尖锐湿疣已经上升到了性病危害榜的第二位。因为尖锐湿疣的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被疾病侵害还不自知的人越来越多。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权威医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熟知尖锐湿疣的症状,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那么,尖锐湿疣早期症状有哪些? 首先要了解尖锐湿疣的发病部位。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及尿道口,有时可见于阴茎体及周围皮肤,但阴囊少见,男性也可见于肛周及直肠。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肛周及宫颈。 尖锐湿疣的典型症状。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尖锐湿疣初发时为少数微小淡红色丘疹,渐渐增大及增多,通常无特殊感觉,表面凹凸不平,湿润而柔软,呈乳头样、红色或污红色。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其根部常有蒂,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皮损裂隙中常有混浊浆液或脓性分泌物,散发恶臭,常因搔抓而继发细菌感染。有的女性患者从外阴到阴道、宫颈等处长了一片毛棘或很多突起像很多鸡冠花。 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为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阴蒂、阴道、宫颈、会阴及肛周,同性恋者多见于肛门及直肠内;偶见于口腔、腋窝、乳房、趾间等肛门生殖器以外部位。 皮损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逐渐增多、增大,可表现为丘疹状、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及蕈样状;疣体常呈白色、粉红色或污灰色,表面可有糜烂、渗液、浸渍及破溃等,可合并出血及感染;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