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健康报医院改革创新奖等称号。位列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全国第29位。在2022年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中名列第32位。医院分为总院和十梓街院区,开放床位3000余张。2022年,诊疗总量343.7万人次;出院16.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6.3天;手术5.7万例。医院现有职工5050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27人,副高级专家816人。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5个,临床医学教研室48个,国家、省部级以上培训、示范基地10个,中心实验室、骨科、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现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麻醉科、急诊科、病理科、胸外科、放射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落户在医院;拥有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3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8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4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22个。医院拥有达芬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Revolution超高端CT、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器、复合手术室、PET-CT、全数字化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线诊断系统、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全自动基因分析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多层螺旋CT机、冷循环肿瘤治疗系统、X线模拟定位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即将引进质子治疗仪、PET-MR等国际先进设备。医院承担着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2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1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杰出人才3人,领军人才7人,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近五年,我院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殊荣,相继获得国家973、863、优青、杰青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医院跻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33位。医院于1999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现有工作站1800多台,通过“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信息网络,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OA、LIS、RIS/PACS、医保系统、体检系统、多种预约挂号系统、“一卡通”自助系统、后勤物资零库存管理系统、车辆计时收费管理系统等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临床、医技、管理信息互连互通,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连接到苏大校园网,可供查询中文数据库40个、外文数据库49个。医院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频繁,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友好往来,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促进了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1978年以来,医院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30多所大学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院际合作关系。医院先后聘请了100多名外籍专家来院指导讲学,聘任30多名海外著名学者和校友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派出多批业务骨干赴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医院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做好、做强、做优苏大附一院,经深化研究、广采民意、积极争取,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为我院在平江新城新增100亩建设用地,实现我院主体迁建至平江新城的发展思路,并将该项目纳入苏州市“十二五”重大医疗卫生发展项目整体推进。总院占地约200亩,规划床位3000张。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2015年8月28日,总院一期正式启用,开放门诊、急诊、住院等多方位功能,床位1200张;2017年2月28日,二期首批建设工程正式动工,目前建成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总院二期建设由市委市政府纳入苏州市2018年实事工程,并于2018年12月29日全面动工,计划床位1800张。同时,十梓街院区目前还将保留全部医疗功能,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意味着,苏大附一院将形成一院两区,同步运行的医疗新格局,将更好地承担起为地区医疗保驾护航的重任。胆管狭窄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胆管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形成的胆管管腔狭窄,进而导致黄疸、肝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损伤性胆管狭窄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手术、其他手术所引起的胆管狭窄和外伤性狭窄。 2.原发疾病所致胆管狭窄主要包括结石性、炎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畸形一起MIRIZZI综合征、胆道肿瘤等所引起的狭窄。 3.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胆囊,一、手术治疗 目前对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把握尚有争议,有些问题有待达成共识。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关键,时机掌握不好常导致手术再次失败。传统观点是首先作好引流,待肝管汇合部扩张至1.0cm以上时,才施行修复手术,因此需要等待2~3个月的时间。国内较多专家更趋向于早期修复手术,理由是损伤狭窄的肝胆管并不一定均能扩张至要求的程度,在部分性胆管狭窄时,上端胆管常表现为进行性的管壁增厚和肝脏纤维化改变而不是胆管扩张,使后期手术更加困难。加上近年的影像检查能早期确定诊断,手术后应用抗生素,局部的炎症反应改变较轻(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的胆管损伤),早期修复胆管损伤时,胆管壁软而薄,容易做到较满意的吻合。 国内学者总结胆管狭窄手术方式如下: (1)肝外胆管狭窄:可采用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修复术、胆肠吻合术等,其中胆肠吻合术又包括: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胆管空肠十二指肠吻合术等; (2)肝门部胆管狭窄:有空肠左肝管吻合术、左右肝管空肠吻合术、肝管成形、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肝叶肝段切除肝胆管空肠吻合术等; (3)胆总管下端狭窄则采用经十二指肠Odd'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对于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胆管狭窄,可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依据肿瘤的位置不同,选择合适的吻合方式。 二、支撑引流 支撑引流管的主要作用: (1)导管留置使胆道充分引流减压,防止吻合口漏胆汁,保证吻合口愈合良好; (2)便于术后动态观察及随访; (3)通过冲洗有利残余结石清除,为诊疗保留通路。有学者认为支撑引流管作为机械支撑可以防止吻合口的狭窄,至少应放置6个月以上甚至数年,也有学者认为支撑管放置1~3个月效果最好。支撑引流往往在较困难的吻合情况下放置,支撑管的直径大小选择一般以既不造成对胆管的明显压迫,又不使其胆管壁留有较大空间为好。支撑管过粗,可以压迫胆管壁,造成管壁缺血、溃疡及瘢痕增生,起到相反的作用;过细,则达不到支撑的作用。支撑管的放置方法,在高位的肝胆管空肠吻合术时有经腹支撑和经肝支撑。经腹支撑是在吻合口的上方或下方,引出一支撑吻合口的胶管,经肝支撑是引流管的体外端由肝内胆管穿过肝实质,再由肝的膈面经腹壁引出。经肝脏或经腹腔可置换支撑管的种类有硅胶管、乳胶管、T形管、Y形管、U形管等,长期留置支撑管的,以硅胶管为宜,可减轻对胆管壁的异物刺激。 3.内镜下介入治疗 内镜治疗有经口,无,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腹部彩超 为无创首选检查,可发现胆管走形及狭窄部位,狭窄部位上段胆管呈扩张状态。 2.MRCP 可行胆管三维重建,发现胆管狭窄的部位,为后续的诊治方案提供依据。 3.CT 平扫和增强CT有助于对肿瘤相关疾病导致的胆管狭窄进行鉴别诊断。 4.ERCP 诊断及治疗合二为一的诊断方法,可发现明确的胆管狭窄,并能在内镜下进行治疗,但为有创操作,易出现胰腺炎等并发症,选择适应症应注意。 5.超声内镜检查 对部分胆道占位的病例来说,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占位范围、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情况,有助于肿瘤性胆管狭窄的诊断。 6.实验室检查 可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化验呈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受损重,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培养可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