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区别与其他器官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心脏可以规律地跳动。当心脏跳动不正常了,医学上便称之谓心律失常。室早学名室性期前收缩,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室早是指一些原来不具备“指挥心脏跳动”功能的心室肌异常地发放电冲动,提前导致心脏收缩。在一个提前的心跳后面往往跟着一个较长的间歇。因此虽然是过早的搏动,病人往往感觉到的是较长的停顿。早搏又因而被称为“偷停”。
室早可发生于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正常人发生室早的机率随着年龄增加,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发生室早的机会越多。正常人发生室早的常见诱因包括精神紧张、过量烟酒、咖啡浓茶、熬夜失眠、情绪刺激等。本文主要讨论发生在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室早处理。伴有基础心脏疾患的室早以及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室性心动过速将另文叙述。室早的处理需要从患者的不适症状、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室早类型、发作频率、心脏结构功能等多方面评估,然后确定不同的治疗方式及治疗终点。
临床上如果医生怀疑您有室早,一般会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这两项检查均可在门诊进行,部分医院需要预约检查时间,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当天进行检查。动态心电图比较耗时,一般需要往返医院 3 次,第一次佩戴心电图监测仪,第二次是 24 小时后去医院拆机,第三次一般是 24 至 48 小时后去医院取报告。超声心动图则检查当日可取报告,检查时间一般在数分钟到十余分钟。两项检查均无需禁食空腹。动态心电图检查一般的监测时间是 24 小时,现在也有医院推出 72 小时监测,也有更长时间的居家监测。长时间的心电图记录可以更准确的记录室早的发作时间、类型、次数以及同时伴发的其他不良事件如缺血、长间歇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则是了解心脏的结构及收缩、舒张功能有没有受损。通过这两项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主观不适和发作特点,医生一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有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室早的风险程度,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方式。
通常来讲在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室早不会增加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因此,如果病人没有自觉的不舒服,在评估了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均正常后,往往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如果病人自己感觉心跳、心悸明显,治疗上以消除病人的不舒服为主要目的,不宜为了“消除”室早,得到“完美的心电图”报告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注意寻找室早发作的诱因并加以避免,如吸烟、咖啡、应激、熬夜焦虑等。尤其应该做好解释工作,说明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是不会增加心脏性死亡的风险,预后是良好的。对于需要药物来改善不适的患者,药物可以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合贝爽和普罗帕酮等。潘南金可以补充体内钾镁水平,促进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可作为室早的辅助药物。中成药如参松养心也具有减少室早和减轻症状的作用,参松养心在缓解患者焦虑改善睡眠方面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对于少部分发作频繁(一般大于 10000/天),症状明显,对于药物反应不理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可以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不同起源部分的射频成功率不同。
总之,室早有可能发生于正常人,大部分的室早是不需要治疗的,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部分症状非常明显的室早需要专科医生药物干预。少部分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概念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 1%-4%。
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以期根治室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可以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但具体室早负荷多少为导管消融的最强适应症尚无定论,实践中大多数以室早 24h>10000 次为筛选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无症状患者出于升学、就业或妊娠等原因而要求导管消融,待充分与患方沟通后,亦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
室早消融的成功率与其起源部位高度相关,流出道室早的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而部分区域的室早如冠状静脉、心外膜、左室顶部及乳头肌等部位起源的室早消融难度相对较大。理想的消融目标是彻底消除室早,但即使部分消融室早也可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多形性室早或术中不能诱发的临床室早,会降低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室早导管消融术较安全,目前报道的室早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多<1%。
概念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 1%-4%。
药物治疗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且症状轻微的患者,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室早的良性特性并给予安抚。目前尚无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药物对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的疗效。
- 对于健康教育后症状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甚至与安慰剂相比并无差异。
- 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证据少于β受体阻滞剂,并且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可能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 虽然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更有效,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获益比并不清楚,甚至可能会增加合并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前应进行谨慎地评估。
近年来,中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一些进展。荟萃分析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更为有效地减少室早发作。相关的随机、双盲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美心律或安慰剂相比,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减少室早,缓解临床症状。
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早发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并不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甚至还能有限地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
概念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尽管极少数特发性“良性”室早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然而潜在的心脏疾病仍是频发室早预后的不良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频发室早患者(24h>500 个),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室早负荷>20%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强化对患者的随访。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且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治室早。然而,室早也有可能是隐匿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所以具体到每个患者,往往很难判定室早与心肌病孰为因果。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文献报道室早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患病率从 7%-52%不等。目前仍难以预测哪些患者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现有的证据显示室早负荷高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室早负荷多少是高危因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室早负荷需达总心搏数的 15%-25%以上。其他可能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室早的 QRS 波时限、心外膜室早、右室流出道室早和插入性室早等。
对普通人来讲,了解自己的心率对于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通常,心脏每跳动一次便向血管泵入一定的血液,从而引起血管(准确讲是动脉)搏动。
因此,健康人的脉搏数通常也等于心率,都是指心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如果是患有某些周围血管疾病的人,数脉搏测心率就不一定准确了。
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跳动的次数和节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率和心律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方面,这些变化反映出心脏本身健康状态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它因素对心脏造成的影响。所以说,对心率进行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健康状况。
怎样检测心率?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摸脉搏。通常可以在这些部位进行检测:
- 手腕掌侧;
- 肘窝内侧;
- 颈侧;
- 足背部。
将手指放在上述任意部位,当指下有搏动感时开始计时,记录在 60 秒内指下搏动的次数,即为心率。
什么样的心率才算正常?
一般来讲,在平静状态下,正常人的心率应该在每分钟 60 次至 100 次之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低于 60 次就代表患有疾病。服用某些药物,会使心率降低。而对很多身材健壮、经常进行高强度锻炼的人来讲,他们的心率也常常会低于每分钟 60 次。这是因为这类人群心脏肌肉非常强健,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保持「高频」的搏动。就像一个肺活量很大的人,一口气就能将气球吹大,而对一个肺活量不太好的人来讲,则要吹很多次才能将气球吹大。
不过,在生活中进行适当强度的锻炼并不会对静息状态下的心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那些常进行高强度锻炼的人,心率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静息状态下心率甚至可能低于 40 次/分。
影响心率的因素有哪些?
除了个体的锻炼状况外,其它影响心率的因素包括:
- 气温:当气温上升时,心脏泵血量会稍有增加,心率会随之增加。但通常每分钟增加不超过 5 到 10 次。
- 体位:通常,一个人在卧位、坐位或站立位时的心率基本一致。但从其他体位变为站立位的一小段时间内,心率可能会稍有加快,但随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 情绪:压力过大、过分焦虑或是大喜大悲等情绪都有可能导致心率加快。
- 体型:一般来讲,体型对心率的影响不大。过于肥胖的人,心率可能会较一般人稍快,但通常不会超过 100 次/分。
- 药物: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能够减慢心率。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如果使用不恰当,也会对心率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情况
对于服用某些 β 受体阻滞剂药物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要求其监测并记录心率。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改变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等。
而对一般人来讲,如果发现心率过低,或是经常莫名奇妙地出现一阵心率加快,甚至出现酸软无力、眩晕、昏倒等状况的话,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要知道,心率可是我们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所以经常检测心率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① 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 ② 5月2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全年放假总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
小弟是指阴茎,阴茎肿了像游泳圈如果出现了异常表现,一般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要及时详细的了解。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相对成人较为少见,但也有其特点,以下为你详细阐述:
一、发病特点 发病率:相较于成人,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在儿童椎管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相对不高,但仍是需要关注的一类疾病。 年龄分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儿童,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集中发病年龄段特点像某些特定儿童肿瘤那样。
二、临床表现 疼痛:同样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比如会诉说背部、颈部、腰部或肢体等部位的疼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描述不太准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身体相应部位等,而且疼痛在夜间或活动后可能加重。 运动发育异常:与成人更多表现为既有运动功能受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原本该到会爬、会走的阶段,却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者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如行走,出现步态不稳、容易摔倒等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影响了正常的运动神经支配和发育。 脊柱畸形:部分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等。这是由于肿瘤在椎管内生长,破坏了脊柱正常的力线平衡以及影响了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小便功能障碍:若肿瘤位置影响到马尾神经等相关神经支配区域,儿童也可能出现大小便控制不佳的情况,比如尿床次数增多且难以通过常规训练改善、大便失禁等,不过在儿童中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如厕训练未完成等情况而被忽视。
三、诊断难点与方法 诊断难点: 症状不典型:儿童往往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述自身症状,这使得依靠症状来判断疾病存在困难,容易与其他一些儿童常见疾病如生长痛、缺钙等混淆。 配合度低:在进行一些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时,儿童可能因害怕、不理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有无外伤史等,尽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线索。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儿童的脊柱形态、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反射情况等,虽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但也要尽量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看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等畸形情况,但对于肿瘤本身的显示并不理想。 CT 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以及肿瘤对骨性结构的影响,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 MRI 检查:是诊断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实验室检查: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四、治疗及预后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进行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不过由于儿童身体仍在发育阶段,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成人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避免损伤脊髓和周围神经,同时要考虑到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 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如是否为恶性、切除是否完整等,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等。但在儿童中,放疗和化疗的应用相对更加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潜在的伤害。 预后:总体来说,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成功进行手术切除,且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发症,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但如果肿瘤发现较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神经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儿童日后的运动、感觉、大小便控制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便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血小板过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吗?
导语: 王大哥今年45岁,一年前脚底长了一颗黑痣,没太在意,这几个月黑痣有破溃及偶尔疼痛,遂去医院看。刚去医院以为只是个普通的黑痣,结果医生说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王大哥的心情一下子从“晴空万里”转变成了“晴天霹雳”!
1、 黑色素瘤究竟是什么东西?
2、 如何发现它?——那些“鬼祟”的信号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缘清晰的黑痣更常见,而黑色素瘤的边界常常“毛毛糙糙”,像没修剪的头发。
C(Color,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均匀,但恶变痣可能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甚至呈现红、蓝、黑等多种色彩。
E(Evolution,变化):如果黑痣变大、变深,或有出血、瘙痒等变化,最好赶紧去看看医生!
3、 确诊黑色素瘤后该怎么办?——治疗方法揭秘
一、确诊需要病理诊断报告。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B 淋巴结活检
C 靶向治疗
当黑色素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有些患者会选择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就像是“精准打击”,它能瞄准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让药物“专打”那些坏细胞。通常在检测到BRAF、NRAS或C-KIT基因突变时,医生会推荐这一方法。
E 化疗和放疗
虽然化疗和放疗对黑色素瘤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晚期的情况下,医生会结合其他疗法使用它们。化疗是“地毯式轰炸”,杀死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放疗则是用射线直击肿瘤区域。
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不同,因此有任何疑问都要和专科医生沟通,不必害羞,也不必担心“问题太小”。医生的角色不只是治疗,更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