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室性早搏(四)

室性早搏(四)
发表人:叶伟伟

概念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尽管极少数特发性“良性”室早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然而潜在的心脏疾病仍是频发室早预后的不良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频发室早患者(24h>500 个),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室早负荷>20%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强化对患者的随访。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且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治室早。然而,室早也有可能是隐匿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所以具体到每个患者,往往很难判定室早与心肌病孰为因果。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文献报道室早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患病率从 7%-52%不等。目前仍难以预测哪些患者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现有的证据显示室早负荷高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室早负荷多少是高危因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室早负荷需达总心搏数的 15%-25%以上。其他可能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室早的 QRS 波时限、心外膜室早、右室流出道室早和插入性室早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偶发房室性期前收缩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医生,医生,快帮我看看,我的心脏到底出啥问题了?”

     

    门诊上,一位30多岁的女子显得非常着急。然后,她拿出前几天刚做的动态心电图给医生看,就看见心电图上写着:频发室性早博。

     

     

    那么,室性早博到底是咋回事?频发室性早博应该怎么办?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是非常有规律地在跳动,而且我们触摸脉搏的时候,也是非常整体的。

     

    但是,如果在心脏跳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提前搏动的情况,这就是心脏早博,而如果这种搏动来自于心脏的心室部分,这就是室性早博。

     

     

    到底如何判断室性早搏的发生呢?这几个症状看看你有吗?

     

    早期的时候,室性早博一般症状较轻,临床上,并没有什么特异性的典型表现,只是我们偶尔会有心慌、心悸的感觉。

     

    但是,如果伴随着病程的延长,早博的情况可能会加重,我们身体上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出现如:心悸、胸闷气短、心慌、心前区的不适等。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室性早搏,则会出现突然的心脏暂停感,就是那种“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觉,同时还会伴随出现,头晕、头疼、视物模糊,眼前黑蒙等等症状。

     

     

    室性早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室性早搏出现的原因,多半是由于过度劳累、心理压力太大,情绪不佳等导致的,属于心率失常性疾病的一种,但并不能和心脏病化等号。

     

     

    那么,室性早博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室性早搏会导致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的发生。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室性早搏多半是偶发性的,这种多是由于生活方式导致的,这种对健康危害不大,一般不需要额外治疗。

     

    但是,如果室性早搏频繁发生,很容易会发展成心率失常、心绞痛等病症,对健康威胁较大,这种情况必须重视。

     

    其次,如果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基础,比如:心肌病、冠心病、低血钾的报告,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从而使得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但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心脏病本身引起的。

     

    因此,如果发生室性早搏,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做检查,尽早明确病因,如有必要,需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那么,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应该如何治疗呢?

     

    1:借助药物治疗

     

    频发性的室性早搏,药物治疗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胺碘酮,伊布利特等,但这些药物要么不能长期使用,要么会导致心律失常,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必要的手术治疗

     

    针对频发性的室性早搏,而且危害比较严重的,尤其是每天早博数量达到万次以上的患者,那么,则必须借助射频消融手术来治疗。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成功率较高,基本能达到90%-95%左右,通过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改善病症。

     

     

    3:生活方式的调整

     

    发现室性早搏后,生活方式上需要做到戒烟戒酒,放松心情,避免焦虑和紧张,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改善心悸的症状。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的情绪,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对于改善病症很有帮助。

  • “医生,医生,我总是感觉心脏突突乱跳得厉害,心电图说是‘早搏’,我是得心脏了吗?这个病到底要怎么治疗呢?”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体检时被查出是室性早搏,一见到这几个字,很多患者都非常慌,甚至很多人把它跟心脏病划等号,今天这篇文章,我就跟大家来聊聊室性早搏这个疾病。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室性早搏到底是什么病呢?

     

    室性早搏的人,能感觉到某一刻自己的心脏偷停了,而这种感觉就是,本来应该搏动的心脏,这次突然没有搏动,这主要是因为搏动那次的心肌还没有完全充裕,而心脏就开始收缩,使得本次的血不足以引起足够的脉搏,因此感觉到好像心脏突然停了一下。

     

    出现室性早搏的人,会经常感觉心悸难受,或者失眠,还有人会感觉到心脏停跳感,胸闷,头昏、乏力等不舒服的症状,很多人担心出现什么意外,会非常着急的四处求医治疗。

     

     

    室性早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引起室性早搏的原因其实非常多,总结了一下,主要跟这三方面关系非常大:

     

    原因1:跟年龄有关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体内的器官其实也一直在衰退,此时,我们体内的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等也会显著减弱,此时,产生室性早搏的概率非常大。

     

    原因2:器质性疾病引起

     

    在临床上,发现很多疾病也会引起室性早搏,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塞,或者心肌病都会引起室性早搏,这些患者由于心脏会遭受不一样的刺激,因此会引起心脏紊乱,起搏点太早,从而逐渐发展为室性早搏。

     

    原因3:药物导致早搏

     

    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很多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意,乱服用一些抗生素类药物,或者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而很多药物中都有洋地黄、红霉素等,时间久了会导致药物中毒,就会出现这室性早搏的问题。

     

     

    室性早搏多少算严重呢?

     

    从频率上来看,如果室性早搏超过5次/分钟,或者说1小时超过300次,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是比较严重的,这属于频发室性早搏。

     

    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患者,一般都属于有基础性心脏病的患者,对于这种类型的室性早搏还是应该引起重视。

     

    发现室性早搏,都需要治疗吗?医生:先别盲目

     

    对于这个疾病来说,到底要不要治疗,其实是要分情况去对待的:

     

    第一种:不需要治疗的情况

     

    其实,大多数的室性早搏都是不需要治疗的,这种人群往往是这样的:他们基本都没有基础性的心脏病,而发病的主要原因,跟情绪激动、劳累过度,或者经常熬夜有关。

     

    而且从发病的频率上来看,早搏的次数在几千次以下,此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其实完全不用治疗。

     

     

    第二种:需要治疗的情况

     

    需要治疗的室性早搏,一般需要满足频发性的早搏以及出现症状的室性早搏。

     

    如何判断是否为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可以根据“110标准”:

     

    每24小时的室性早搏的频率,要么超过1万次,要么超过心跳总次数的10%,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而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口服药物来治疗:

     

    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胺碘酮,伊布利特等,但这些药物要么不能长期使用,要么会导致心律失常,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频发室性早搏之后,除了服用药物解决外,我们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对应的调整,不能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以及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都对病情恢复很有帮助。

  • 一、对静脉曲张的初步认识

     

    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长期如此,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血管突出皮肤表面。

     

    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管静脉等也可发生静脉曲张。在中老年人群中,患静脉曲张的比例一直比较高。除遗传因素外,患者中以交警、教师、农民等长期站立工作者为多见。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常无特殊局部症状,但可有下肢酸胀、乏力、疼痛感,或是走起路来感觉两腿发沉,像灌了铅似的,并且症状常表现为“朝轻暮重”。

     

     

     

    二、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有以下表现:

     

    1.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或呈团块状,站立时更加明显,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筋”都看出来了。


    2.肿胀。在踝部、足背可出现轻微的水肿,严重者整个小腿下段都会出现轻度水肿。

     

    3.脚踝、小腿下段等部位皮肤的营养不良。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如局部皮肤较周围皮肤颜色深),湿疹样皮炎以及溃疡的形成。


    4.曲张静脉处疼痛。出现红肿、硬结或条索状物,有压痛。


    5.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出血。

     

    6.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不良。可导致患者抵抗力及皮肤损伤修复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继发感染。也可伴有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或停止等表现。

     

    三、预防静脉曲张的方法

     

    1.避免长时间站或坐,应经常让腿做抬高、放下的运动。

     

    2.经常抬高双腿,高于心脏水平,并维持膝盖弯曲,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3.避免经常提超过 10kg 的重物。


    4.保持正常体重,以免因超重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


    5.每晚检查小腿是否有水肿情况。

     

     


    6.戒烟。


    7.保持脚及腿部清洁,避免受伤。


    8.如腿部皮肤比较干燥,应遵医嘱涂药。

     

    9.晚上睡觉时,将腿垫高约15cm。


    10.养成每天穿着医用弹力袜,运动腿部 1 小时的习惯,散步、快走、骑自行车、跑步皆可。小腿静脉压过高的人,应在每天起床后,就穿上弹力袜,晚上睡觉时再脱下。

     

    四、静脉曲张的治疗误区

     

    热敷能活血化瘀?

     

    除并发浅静脉血栓炎的静脉曲张病人可适当热敷外,其他静脉曲张患者应尽量避免热敷、红外线照射、高温泡脚等。热敷会导致下肢动脉扩张,血流增加,会加重静脉瘀血,使静脉血管更加凸出扩张。

     

    “一针就好”?

     

    所谓“打针”指的是局部硬化剂注射或者叫介入,在六七十年代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而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但由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目前国内正规大医院已不再采用。

     

    单纯的静脉抽剥

     

    对伴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施行静脉抽剥,如果在围术期处理不当,又可引起深静脉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还会危及生命。而对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者,单纯静脉抽剥则有较高的复发率。

  • 说到皱纹,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身上或是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爬过的痕迹,皱纹可以说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象征。

     

    抬头纹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年轻人脑门上都长出了皱纹。与同龄人相比,抬头纹较多的话,预示着衰老的提前到来,还说明其内分泌和神经方面出现了问题。

     

     

    除了抬头纹,这个部位出现纹路,也要特别注意,可能身体健康受到了危害。

     

    我们所说的这个“预测”部位就是:耳朵

     

    很多人都不会在意自己的耳朵,更不会想到耳朵还会长皱纹。耳朵上的纹路其实也反应了心脏健康,正常人的耳垂应该是光滑的,如果耳垂出现斜线或者皱痕,就要小心自己心脏的健康问题。

     

     

    耳垂上的折痕又叫做冠心沟。由于耳垂在身体要端部位,对缺血相当敏感。

     

    在上世纪,美国病理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凡因冠心病者而死的患者,耳垂部位几乎都可找到一条褶皱,他们从中意外得到启示,立马对有耳垂皱褶者做了心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其中90%患有冠心病。

     

    血管堵塞来临前,身体会出现这3种症状

     

    一、胸闷胸痛

     

    在劳动或情绪激动时,会明显感到胸部受挤压,疼痛感强烈并伴随有呼吸不畅,这可能是心脏内血管已经发生堵塞。一般由胸骨后开始疼痛,有时还会发生在手臂或背部,偶尔还有消化不良现象发生。

     

     

    二、头晕头痛

     

    脑部血管发生堵塞,会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不能及时提供给大脑营养就会出现缺氧现象。脑部缺氧就容易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或者用力咳嗽时头痛会明显加重。

     

    三、足部脉搏减弱

     

    脚位于人体的末梢,距离心脏位置也是最远的,血管有问题脚也会有感觉。正常情况下,当用手轻触脚背时,能够感受到脚部脉搏的跳动。但走路一段距离之后,反而摸不到,说明体内血管已经发生了堵塞。

     

    “病从口入”,心血管的堵塞大多和生活习惯有关。除了在饮食上严格要求自己,多吃瓜果蔬菜,少吃刺激性食物,也要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

     

    为了保护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平时应该多做3件事

     

    1、坚持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运动,血管的活性不够。经常运动可以促进代谢,使体内毒素更好地排泄,还能消耗过多的脂肪,减少脂类物质聚集堵塞血管。

     

     

    2、多喝水

     

    喝水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尤其是早上刚起床或睡觉前喝一杯水,都可以冲刷肠胃,同时还能帮助疏通血管,加快有害物质排出,让血管更加的健康。

     

    3、不要熬夜

     

    对于血管堵塞的人群,千万不要熬夜,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不足会引发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力低下,加大血管壁的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增加脑梗的危险。


     

  • 根据资料显示,近7成的民众都有缺乏维生素D的现象。维生素D可以靠晒太阳获得,是大众的基本常识,但为什么还有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以及该怎么补充才好呢?

     

    维生素d容易缺乏的人群

    1.减少晒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调查显示,学历高的人减少晒黑,重视皮肤美白和防晒霜,UVB不能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即使在运动中。

     

    2.胆道疾病: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必须被胆汁消化。如果由于胆道疾病导致胆汁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进而引起病变。

     

    3.胃不好或胃旁路手术的人:肠胃不好,脂肪吸收不好,维生素D的转化吸收率也低,所以容易缺乏维生素D;而做过胃旁路手术的人,缺乏上小肠脂肪吸收的过程,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率。

     

    4.肝肾功能不佳者:维生素D本身并无生物功能,必须经过肝脏及肾脏的代谢作用后,转化为身体能够利用的化学结构,才能发挥生物功能。

     

     

    5.肥胖者:对于BMI大于30的人群,皮下脂肪会阻碍维生素D向血液循环的释放,血液中维生素D前体浓度会低于正常体重的人群,即肥胖者应多补充维生素D。

    如何补充维生素D?

    晒太阳约可获得80~90%的维生素D;而摄取食物约可得到10~20%的维生素。因此,人体可用的维生素d大部分是晒太阳合成的,怎么晒太阳呢?

    怎么晒太阳可以轻松帮助维生素D合成?

    紫外线照射下,UVB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UVA不能通过普通玻璃,所以不能通过玻璃通过太阳合成,但UVA能使人体皮肤老化,但当空中出现云和空气污染警报时,UVA会降低50~60%。为了使阳光中的UVB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D,建议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让面部、手臂、腿部或背部晒太阳5~30分钟。

     

    根据研究,SPF大于8的防晒产品就会隔绝肌肤合成维生素D,但一般人不会将防晒产品完全涂满肌肤,所以仍可合成维生素D,建议民众在晒太阳时,可择SPF系数适中约10~15的防晒乳,既可隔绝UVA又可以帮助吸收UVB合成维生素D。

    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有哪些?

    而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又分为动物性的维生素D3,例如:沙丁鱼、鲑鱼、乳酪、蛋黄;植物性的维生素则为D2,例如:黑木耳、大豆、菇类、五谷类等。虽然,许多说法都指出,动物性食品的维生素D3比植物性食品的维生素D2好,但美国内分泌学会针对维生素缺乏的治疗指南,从临床试验中发现,不管维生素D2或D3,人体的吸收和利用率都差不多,皆可作为补充维生素D3的来源,食用补充时应配合脂肪摄取,以帮助吸收。

  • 一天要上三次厕所,48岁的何女士担心自己罹患了大肠癌,所以来到医院想检查一下。


    医生告诉何女士,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虽然一天有三次大便,但是排便习惯很规律,而且大便的性状和颜色也没有什么异常,所以罹患大肠癌的可能并不大。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何女士还是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检查,最终排除了大肠癌。


    事实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患者不是很多,有些人,一天好几次大便,他们特别担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有些人,好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大肠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究竟哪个有异常。

     

     

    第一,一天三次大便,是腹泻吗?


    很多人觉得大便次数太多不好,因为是腹泻的信号,事实上,仅凭次数来判断是不是腹泻,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虽然大便次数多,但是大便的颜色,外观都完全正常,腹泻,通常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没有形状。
    单纯从大便的频率,并不能判断是不是大肠癌,还要看大便的性状,以及排便是否规律。


    第二,三天一次大便,是便秘吗?


    很多人想每一天都有大便,因为觉得大便里有很多毒素,及时排出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可也有一些人,三天才解一次大便,他们担心,这么久才解一次大便,毒素会伤害肠道。

     


    事实上,是不是便秘,不能只看大便的次数,还需要看大便排出是否困难,大便是否干结,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也不是很大。


    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有的人一天一次,有的人一天两次,有的人两天或三天才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颜色,排便习惯正常,那么,就无需担心。

     

    大肠癌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

  • 造就世界上最多死亡人数的传染病是什么?

     

    有人会想起曾经闻之色变的黑色病,有人会想起最近两年的新冠肺炎。

     

    但实际上,结核病才是至今为止人类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

     

    古老而顽固的疾病

     

    虽然不同时期的名字有着差异,但结核病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出现而出现。

     

    在公元前两千四百年,神圣的古埃及金字塔,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各种神秘传说,也有木乃伊遗体中的结核病痕迹。

     

     

    在我国马王堆汉墓,其中出土的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遗体上,也能够检测出结核病痕迹。

     

    甚至,考古学家发现,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甚至能够在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骸中检测出。

     

    人类对抗这一古老疾病的经验也是有迹可循。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警告医生不要接近晚期结核病患者,要让患病者拥有充足的食物、多喝牛奶、增强锻炼,从而强健体魄抵抗疾病。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也曾在其名著《中藏经》中的一篇《传尸论》中,明确“痨病”具有传染性,同时指出只有抵抗力不够强的人,才会感染这种病。

     

    直到近代,在1839年,这种传染病被一名德国医学家正式命名为“结核”。

     

    而同样是在德国,1882年,一名细菌学家通过抗酸染色法发现了结核病的罪魁祸首——结核分枝杆菌。

     

    在此期间,结核病在欧洲中世纪被称之为“白色瘟疫”,成为当时世界上全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疾病,仍旧在全力与之对抗。

     

    免疫力究竟有多重要

     

    根据统计估算,全球大概有二十亿人感染了结核病的元凶——结核分枝杆菌。

     

    也就是说,全球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有患上结核病的风险。

     

    也就是说,你看看周围,平均三四个人就会有一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这一数字并不是危言耸听,但也不必因此惊慌失措。

     

    因为只要我们免疫力正常,哪怕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一生也只有不超过十分之一的概率会患上结核病。

     

    结核病与免疫力,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之后,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的人才会发展成结核病。

     

    结核病虽然具有传染性,但免疫力强的人,甚至可能不断接触结核病人都不会发病。

     

    例如西方著名作家大仲马,因为当时西方上流社会对结核病的错误追求,曾热切地和结核病接触,希望自己被传染,却怎么也得不上结核病。

     

     

    但具备有免疫力,并不是说就高枕无忧。

     

    结核分枝杆菌会长期在人体内生存,很难被完全消灭,它静静地潜伏着,当我们免疫力剧烈下降,它就有可能重新复苏,开始在人体内繁殖导致结核病的发生。

     

    目前,针对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是我国儿童必须接种的一类疫苗,就是为了让我们从小就拥有针对结核病的免疫力。

     

    可怕的死亡率

     

    作为一种古老传染病,结核病并不像天花一样,通过疫苗就能够将其解决,也不像鼠疫一样,能够通过清除老鼠来控制。

     

    从发现结核分支杆菌以来,根据统计,一百多年来,因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多达2亿!

     

    根据《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0年,全球结核病病人的病死率为15%!

     

    在曾经,结核病更是一度被认为是绝症,无药可救,也无医可治。这也是结核病曾经被称之为“会传染的癌症”的原因。

     

    在曾经19世纪的中世纪,英国有将近四分之一人因结核病而死。我们也在一系列笔墨中见到结核病的可怕——咳血而死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

     

     

    因结核病而死的名人更是不计其数,肖邦、雪莱、鲁迅、林徽因……

     

    一直到20世纪,卡介苗、链霉素等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相应出现,才导致结核病的死亡率逐渐降低。

     

    但目前哪怕针对结核病的抗生素治疗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耐药结核病、复发结核病,仍然是让医生头痛的治疗难题。

     

    可以被治愈

     

    不过,在目前,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只要经过正规的系统治疗,坚持下去,都能够痊愈恢复!

     

    例如2018年的南非选美比赛的冠军塔玛瑞·格林,便是一位痊愈的结核病患者。

     

     

    最开始,患上结核病的她,中断了梦想,觉得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经过正规的治疗,痊愈后的她一举在选美比赛中夺冠!

     

    她也因此一直在为此宣传,鼓励着更多人——

     

    “我是一个痊愈的结核病患者。结核病是可以被治愈的,得病不需要感到羞耻。让我们携起手来抗击疾病,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 本文转载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作者:Douglas R. Nordli, Jr. (医学博士)

     

    过去,大多在成人中进行的临床癫痫研究表明,患者的预后不受治疗速度的影响。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通常会等等,看他们的患者是否再次癫痫发作,之后又会暂停下来,看看是否有几种药物对患者无效,然后把他们送到癫痫专家那里。

     

    这可能意味着持续六个月甚至两年的癫痫。我们并不总是意识到这一点:持续性癫痫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自从2018年来到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科默大学儿童医院以来,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新发作癫痫门诊,以使遭遇癫痫发作的儿童能够快速得到一支在儿科癫痫方面拥有特殊专业知识的团队的检查和评估。

     

     

    门诊背后的概念很简单:每个被诊断为患有癫痫的儿童都应该至少看一次专家,而且最好是在他们患病的初期。如果他们看上去病程稳定,就可以被转介回他们的社区医生,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护。我们称之为逆向转诊概念。自门诊开业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成功案例,患者得到了迅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现在已经没有癫痫发作。

     

    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癫痫,因此,与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照护患者时相比,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外科、成像和遗传学进步、饮食治疗、微生物群研究和自身免疫调节,我们是有可能到2030年消除儿童耐药性癫痫的。

     

    由于选择药物的精确度更高,我们即将找出哪些药物对某些遗传疾病有益。对反义寡核苷酸(ASO)的研究、立体脑电图技术,再加上激光消融等外科技术的进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癫痫,并达到以前无法触及的大脑部分,如脑岛。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我们已经进行了150余次这样的手术。

     

    在基因确定的癫痫过程中,即使是像生酮饮食这样经过时间验证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更有效和更早的使用。过去,许多中心拒绝对婴儿使用生酮饮食。2001年,我们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检验了生酮饮食治疗婴儿痉挛的显著效果。最近,芝加哥一家中心的经验(由目前在韩国、芝加哥和密歇根州其他地区的同事撰写)表明,这种饮食在治疗由有害突变导致的发育性及癫痫性脑病方面可以发挥多么显著的效果。

     

    确保儿童得到适当的评估,以便他们得到适当的治疗,这是关键。这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医生在何处执业,诊所是否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或已被太长的等待名单压得喘不过气。在美国,等待一位儿童神经科医生的平均时间超过三个月,但通过与其他有技能的同事(如执业护士)合作,我们现在拥有足够的人力,来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尽早见到能够熟练诊断和治疗癫痫的临床医生。

     

    尽管逆向转诊概念和持续的医学突破可能会在未来十年中终结儿童耐药性癫痫病,但治疗癫痫仍将要求我们以公共卫生的敏感性和新的紧迫感对待医学,而这在我们特权的学术环境中有时是缺乏的。在一个例子中,创立安格曼综合征治疗基金会(FAST)的父母一开始希望找到治疗方法却受到嘲笑,而如今他们即将找到治疗方法。他们的资金支持了重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帮助推动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这些成就可能很快就会在确定的治疗中达到巅峰。他们的紧迫感和激光聚焦推动了这些进步。另一个例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美国公民癫痫研究联盟(CURE),该组织资助的儿科癫痫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组织都多。

     

     

    这些已经创建的杰出群体还在继续受到这些高度奉献的父母启发。我们学术界需要有效地将我们的学术使命与这些群体保持一致。这些父母想要治愈他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明确我们的职业目标,继续把所有癫痫儿童的需求放在首位,并建立有效的联盟,我坚信我们最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对于癫痫儿童来说,下一个十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十年。

  • 饮食治疗可谓是糖尿病患者的根本基础,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但是严重的情况就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治,这样才可以遏制病情的扩散。以下就详细为大家介绍几种饮食疗法: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对自己身体有益的食品,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病情严重的话要及时去医院问诊治疗,最后,祝早日康复。

  •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许多人可能分不清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其实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3%-7%,而且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甲亢。

     

     

    发现甲状腺结节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饮食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研究并不多,我国有研究显示由于碘盐的普及,一般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有所下降,但研究发现饮食过咸的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另外摄入碘的量也会影响结节的发病,中国医科大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碘超量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地区,所以碘的摄入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首先在预防甲状腺结节发生上建议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饮食。如果已经出现甲状腺结节,无论是否合并甲亢,都要注意碘摄入不宜过量,不宜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如紫菜、海苔等。

     

    甲状腺结节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

     

    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结节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仍有5%左右的结节是恶性的,所以需要先鉴别清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就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其次一些结节过大可能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这些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甲亢时,还会出现如心悸、多汗及手抖等的甲亢症状,这时也需要手术或者抗甲亢药物治疗。

     

    再者,如果结节体积小,如直径小于4cm,医生一般会告诉你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节可能会生长,所以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出现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许多人在体检或无意中触摸到都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但大多数对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饮食,密切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

    [2]林林,薛晓凤,吕宏彦.甲状腺结节与饮食习惯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6):II》.

  •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流产后出血不止,同房影响子宫收缩?这两个问题像一把利剑,刺痛了我的心。作为一个曾经的孕妇,我知道流产后的恢复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没有想到,同房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寻找答案。长尾词“同房太多肾虚怎么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许,我的问题不仅仅是流产后的出血,还有可能是肾虚引起的。于是,我决定向一位在线医生咨询。

    医生告诉我,流产后半个月内不能有性生活,否则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同时,同房也可能影响子宫的收缩,导致出血不止。我感到非常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些?

    医生建议我继续服用益母草,并且抽血检查HCG是否降到正常水平。同时,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运动和同房。这些都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我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和我的伴侣都很想要一个孩子,我们甚至计划了试管婴儿移植手术。

    我知道,我需要更好地照顾自己,才能有机会再次怀孕。于是,我开始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段时间很难熬,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流产后出血不止与同房的关系 常见症状 流产后出血不止、同房影响子宫收缩、肾虚等症状可能会出现,特别是在流产后半个月内进行同房活动时更容易发生。 推荐科室 妇科 调理要点 1. 避免流产后半个月内进行同房活动; 2. 遵循医生的建议,服用益母草等药物; 3.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运动; 4. 定期抽血检查HCG水平; 5. 如果出现感染征象,及时就医并服用消炎药。

  •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提前跳动,可能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对于患有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而辛辣食物则可能刺激心脏,诱发期前收缩。

    其次,患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这些食物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患者还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青菜、番茄、黄瓜、苹果、梨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心脏健康。

    此外,患者还可通过以下食疗方进行调理:

    1. 参芪猪心汤:取生晒参、西洋参、生黄芪、丹参等药材,与猪心一起炖煮,具有益气养心的作用。

    2. 红参鸭心汤:取红参、玉竹、鸭心等食材,炖煮成汤,具有滋阴养心的功效。

    3. 参芪鲤鱼汤:取西洋参、生晒参、生黄芪、枸杞、大枣、鲤鱼等食材,炖煮成汤,具有益气养血、强心的作用。

    4. 猪心炖大枣:取猪心、大枣等食材,炖煮成汤,具有养心补血的功效。

    最后,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控制病情,改善症状。

  •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突然感到心悸,于是想到了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我选择了心血管内科的一位专家进行在线咨询。

    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症状,我描述了心悸的情况,并提到了最近有熬夜和喝茶的习惯。医生没有立即给出诊断,而是建议我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心脏情况。

    我了解到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心脏在活动中的异常情况,于是决定遵医嘱。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医生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关于早搏的疑问,并提醒我不要喝酒、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我的心脏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房颤。听到这个消息,我虽然有些担心,但医生安慰我说,问题不大,只要及时治疗,很快就能康复。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药物治疗。医生告诉我,这种药物比较敏感,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同时,医生还提醒我,在治疗期间,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骑自行车,但要注意控制好运动强度。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专业。医生的专业知识、耐心和细致让我感到安心。虽然只是线上交流,但我感受到了医生对我的关心和尊重。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痛,恢复健康。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心跳加速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偶发房早。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偶发房早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

    一、偶发房早的原因

    1.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会导致心脏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发房早。

    2. 生活习惯:过度劳累、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房早的发生风险。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心脏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心脏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发房早。

    二、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房早,可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 钙离子拮抗药: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 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三、日常保养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饮食,低脂肪、高纤维、清淡饮食。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房早。

  •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简称房室交接区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指的是起源于心脏房室交接区的过早搏动,可能导致心跳不规律、心慌等症状。

    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宜清淡,避免过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腐等,以增强体质。

    3.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苹果、橙子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 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加重病情。

    5.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以下是一些适合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患者的食疗方:

    1. 参芪猪心汤:生晒参5克,西洋参5克,生黄芪30克,丹参15克,猪心1个。水煎去渣,汤与猪心调味服食。

    2. 红参鸭心汤:红参9克,玉竹15克,鸭心3个。水煎去渣,汤与鸭心调味服食。

    3. 参芪鲤鱼汤:西洋参5克,生晒参5克,生黄芪30克,枸杞15克,大枣5枚,鲤鱼1条,生姜3片。水煎去渣,汤与鲤鱼调味服食。

    4. 猪心炖大枣:取猪心1个,大枣15枚。将猪心洗净,剖开放入大枣,置碗内加水,蒸熟食用。

    除了饮食调理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3.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4.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 房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其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器质性心脏病、药物影响(普鲁卡因胺、肾上腺素、洋地黄等)、情绪波动、消化不良、吸烟、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等。

    房性期前收缩患者通常会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针对这些症状,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等,可减轻症状并降低心脏负担。

    2. 去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戒烟限酒、避免咖啡因和浓茶的摄入、调整情绪、改善消化等。

    3. 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房性期前收缩,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4.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

    除了治疗,预防房性期前收缩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 避免吸烟、饮酒和摄入过多的咖啡因。

    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原发病。

    如果您患有房性期前收缩,请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