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扳机指。
一、概述
先天性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先天性小儿拇指疾病,会导致指间关节异常屈曲。
临床诊断为拇指指间关节存在屈曲畸形。
非手术治疗柔性畸形,手术松解适用于1岁以上的固定畸形。
二、流行病学
1、发病率:每1,000 名儿童中有3名在1岁时被诊断出来;
2、人口学:男孩和女孩受到的影响相同;
3、解剖学:25%是双侧的;
4、风险因素:小儿扳机指的病因尚不清楚。
三、病因学
病理解剖学:拇长屈肌(FPL)肌腱因胶原变性和滑膜增生异常而增厚;与 A1 滑轮相比,FPL 肌腱直径增加会导致正常肌腱滑动中断。
四、临床表现
1、病史:主诉通常是指间关节处的固定性拇指屈曲畸形;外伤史很少见;疾病家族史很少见。
2、症状:通常是无痛的,可能是双侧的。
3、体格检查: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屈肌腱结节的突出,称为 Notta 结节。
4、拍片:仅当有外伤史时才推荐。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被动伸展练习和间歇性伸展夹板固定,适用于柔性畸形,不适用于年龄较大、固定畸形的儿童;
2、手术治疗:超过1周岁的固定畸形;保守治疗失败者;成功率在95%左右。
技术: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折痕处1cm的小横切口,识别 FPL 肌腱中的 Notta 结节,纵向打开,在拇指指间关节被动伸展期间,直视下确保 FPL 肌腱滑动顺畅。
六、并发症
1、手指神经损伤
2、瘢痕挛缩
3、感染、脓肿
4、指间关节屈曲缺陷
5、屈肌腱弓弦症
6、极少数复发可能
七、预后:通常以明显的拇指弹响开始,然后发展为固定性挛缩;2岁后不太可能自发消退。
八、此外,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也可发生于中指、无名指等其他手指。诊断和治疗方法与先天性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基本相同。
很多宝宝或家长会发现自己或孩子的大拇指活动时会出现弹响,这是因为发生了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儿童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小儿"弹响指"又称狭窄性腱鞘炎或扳机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屈指肌腱位于掌指关节远端,受腱鞘狭窄性纤维软骨性病变的束窄,使近侧肌腱增粗或呈结节状,使指间关节呈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被动伸展时引起疼痛或弹响。有弹响指的小儿一般出生时并不出现症状,常见于 6 个月-2 岁左右才表现为手指屈曲不能伸直,好发部位在大拇指第二、三指的掌指关节处,可触及圆形隆起硬结,轻压痛,伸屈时有弹跳感,而指间关节呈固定屈曲状态,移动伸展时有弹响感。由于先天性腱鞘狭窄不能自愈,日后易影响手指发育,应尽早给予治疗。一般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效果好。手术宜做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横切口,将狭窄的腱鞘纵形切开,使膨大的肌腱可以通过,术中一定要将狭窄松解彻底,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术后需加强功能锻炼,避免粘连复发。
宝妈们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
在中医学认为多是由于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感受寒凉,气血凝滞,不能濡养经脉所导致,又称为扳机指或弹响指。它是拇指的屈伸活动时出现疼痛,并出现弹跳动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治疗上,以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种方式为主,手术疗法是指西医外科和骨科切开狭窄的腱鞘进行治疗;而非手术疗法,以手法治疗为主,可以配合药物、针刀、穴位注射等方法,必要时进行松解。所谓手法治疗可以让患者屈曲指间关节做按摩,最后拉开,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每次重复上述动作 3-5 次。局部封闭治疗是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用醋酸曲安奈德或者复方倍他米松,在狭窄的腱鞘的鞘管内进行注射,每周一次,一般不超过三次。小针刀治疗是指用小针刀做拇指狭窄性肌腱的腱鞘炎术进行切割治疗,行腱鞘松解,可以在局麻后行针刀松解,平行于肌腱方向刺入结节部,做上下切割。如果弹响消失,手指恢复正常,则表示已经切开腱鞘。此外,在生活中还需要避免防止过度劳累,避免受凉,减少局部刺激。
狭窄性腱鞘炎是指屈指腱鞘开口处纤维增厚,使增粗的肌腱无法通过,导致手指不能伸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等。
症状:
- 多发生在拇、中、环指,双手同时发病并不少见。
- 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可扪及随肌腱滑动硬结。
- 患指屈伸活动障碍,有“晨僵”现象,活动或劳动后好转。少数患指屈伸活动时有捻发音。
- 晚期时屈伸障碍加重,可出现“弹响”、“弹跳"或“闭锁”现象。严重时,被动亦难使闭锁的患指伸直。
治疗方法:
治疗要减少活动,防止此狭窄进一步发作,可给予局部热敷理疗,配合药物治疗,如扶他林软膏、氟比洛芬巴布膏等,或活血类药物软膏。若不缓解可采用封闭疗法,通过局部激素注射,使炎症消退,肿胀期消失后症状自然缓解。再次复发时,可采用手术切除或小针刀松解。
①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6-8小时,不能熬夜,最好十一点半前睡着;
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及生冷食物少吃,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③保证适当运动,对于运动有3个3原则,即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时长要达到30分钟。保证心率提升到130次/分左右;
④保证良好的情绪,情绪不好不单单指发脾气或暴怒,情绪不平稳,想事多或低落都算,每天最少拿出半个小时静心解压。当出现精神焦虑、抑郁时,应积极面对,及时诉说与倾听,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支扩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和呼吸衰竭等轻重不等的症状。
有哪些高危人群呢:
1 、长期 (超过 8周) 咳嗽、咳痰(特别是脓痰)、痰血,或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尤其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
2 、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2次/年),重症哮喘或哮喘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患者。
3 、慢性鼻窦炎、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4 、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史,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1 、调整饮食:可以吃一些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瘦肉、鱼肉、桂圆、大枣、山药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益气血。
2 、适当运动:可以坚持进行一些运动锻炼,比如散步、瑜伽、八段锦等。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可以促使体内气血运行,还可以增强体质。
3 、规律作息:平时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左右起床。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身体各脏器得到充分休息,也有利于气血生成。
4 、保持良好心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愉悦身心,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情绪不好影响脾胃、影响睡眠不利于康复。
气血不足的调理多是一个慢性过程,治疗时间和病情轻重有关。对于轻度气血不足,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一般会在几天到几周内有所改善;而对于重度气血不足,则需要长期治疗,一般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痊愈。 而且补气血的效果也与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情绪、饮食等都有关系。
1. 面色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面色出现萎黄而没有光泽,并且感到自己全身倦怠疲乏,不喜欢说话。
2. 健忘心悸:心主血脉,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如果心的气血出现不足就会心神失养,通常表现为健忘、心慌气短。
3. 视物昏花:“肝开窍于目”,如果眼晴出现了干涩昏花、视物功能下降,多半于肝的气血不足造成的。
4. 头发干枯:头发干没有光泽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因为头发的生长依赖血的滋养,如果气血不足,气就无法将血液推送到头部。
5. 失眠多梦:睡眠质量不好,比如很难进入睡眠状态,或者是多梦或容易惊醒,这也代表了心肝心血不足。
6. 手足麻木:肝藏血,可以滋养人体的筋膜,使之活动自如。如果肝的气血不足,则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痉挛。
7. 月经量少:女性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停经的问题,很多是气血不足造成。
8. 疲倦无力: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疲倦无力的状态,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说累的要命,因为脾虚则气血生化不定,所以疲乏无力。
9. 头晕耳鸣: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气不能把血供应到头目上,或致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头晕耳鸣的现象。
气血虚弱可能是饮食不均衡、不良生活习惯、情绪不调、遗传因素、长期久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 饮食不均衡: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基本元素之一。如果饮食中缺之
所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铁、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就很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油炸食物和高糖食品,也会削弱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久坐不动、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身
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加重气血不足的程度。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心脏和肺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气而的生成和输送,
3. 情志不调:情绪波动较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造成气血不足。这是因为情志对人体机能有着直接影响,情绪波动会导致体内荷尔蒙水平紊乱,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4. 遗传因素:有些人由于遗传基因的原因,本身就存在气血不足的倾向。这种情况下,尽管平时生活习惯良好,但仍然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
5. 长期久病:如果自身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可能会不断消耗身体正常的气血,长此以往体内的气血不足,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能够减少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6.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气血运行的速度逐渐减慢,代谢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可能会造成气血虚弱。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整体治疗,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中医治疗是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疾病通常是由于身体内部阴阳失衡或气血不和所致。因此,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是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和功能,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这样的治疗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调整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您的共同努力。
坚持定期复诊的意义
中医认为“看病三分治,七分养”诊断、治疗只是看病过程的一部分,随访则是治疗的延续和强化。之所以要定期复诊,是因为医生可以随时根据您病情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增强身体的免疫
力和抵抗力。通过全方位的看护和治疗,中医的疗效将得到更佳的发挥。因此,请您一定要重视定期复诊,和医生多沟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当您收到复诊提醒、或者有任何病情反复、疑问,您都可以通过点击康复服务中的问诊轮次很方便的跟医生交流。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