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关节镜手术后快的可能第2天就可下地活动,慢的可能要1个月之后才能下地活动,具体和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有关。如果是做上肢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方面的关节镜手术,通常对腿部的功能不会有多大影响,术后第2天就可下地活动。如果是进行半月板全切或次全切除以及膝关节游离体取出等手术,一般对活动也不会有多大影响,第2天也可以下地活动。如果是进行半月板缝合手术或踝关节距腓韧带修补术,对脚部功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之后再下地活动。
做关节镜手术后恢复期间还要遵医嘱进行科学的康复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恢复期间如果有异常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关节镜指的是关节镜手术,是通过关节镜观察关节腔内病损情况,完成诊断以及治疗的一种方式。一般如果术区存在软组织损伤或肿胀、关节强直以及严重瘢痕挛缩,或有严重凝血障碍以及严重心脏病等,不可以做关节镜手术。
1.如果手术区域有软组织损伤或肿胀的情况,需要等结痂掉落以及肿胀消退后才可以做手术;
2.如果有关节强直、关节腔闭塞、严重瘢痕挛缩、关节囊有较大破损等妨碍进行关节扩张以及影响关节镜观察的情况,不可以进行关节镜手术;
3.如果有严重出凝血障碍以及不稳定的糖尿病,需要调整到稳定状态才能做手术;
4.如果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恶性肿瘤,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也不适合做手术。
如果身体有不适,要积极到医院就医,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方案。
网球肘治疗方法非常多,给它做关节镜,还有做手术,它里边已经纤维化做手术。现在最普通的方法,第一个热敷、休息、买外用的药,然后少用这个手,时间是三周。如果还不好,我们的处理是,有些给病人做小针刀,小针刀可以,又简单又方便,一分钟就做完了。有些人还打封闭的,也有,这些方法都可以去做。
让老人做关节镜,做完以后完全没好,有些人还加重。因为对于骨性关节炎,也就是退化性关节炎,关节老化疾病到一定年龄以后,所有的结构都会老,半月板也会退化性损伤,就是变脆了,韧带也会损伤,骨刺会长出来,骨质增生软骨会磨坏。去做核磁共振,没有一个是正常。如果单纯靠核磁共振来决定要不要做手术,是不能够这么去判断,是要判断他的疼痛是来源于什么问题,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单纯因为关节退化造成的这种疼痛,做完关节镜是没有任何的用处。
高龄老人可以在三种情况下做关节镜。第一,是关节内有游离体,关节内长了一个像小石子一样东西,一般是软骨钙化以后一些东西,会卡关节,像轴承里进了一个石子一样,不取下来轴承很快被绞坏了第二,是半月板撕裂,对于高龄的人来讲是完全正常的,没有必要去特别的去处理。但是有些人因为半月板撕裂造成疼痛非常剧烈,这种情况做关节镜是非常重要。第三,是严重的滑膜炎,重到天天抽水都好不了,滑膜炎非常严重可以适当地刨一刨滑膜,这种效果也是比较一般。因为滑膜炎非常严重说明关节的退化已经非常严重。
关节镜在应用过程中,有几个禁忌证。第一个关节镜应用的病人,关节腔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去做。因为做关节镜的时候,是把关节腔里面灌水,如果感染就可能扩大。第二个关节空间完全粘连,或者是间隙消失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做关节镜。如果里面全粘死了没有空间,也不建议去做。第三个特殊的情况,比如关节镜毕竟还是个手术,如果不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病人也是不能做的。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是如果病人在凝血有问题的时候,像有血友病的病人也不能去做关节镜,因为可能会使出血更明确。最后一个在关节有肿瘤的病人,常见的比如在关节腔里的滑膜瘤,跟滑膜相关的肿瘤,并不建议做关节镜。
关节镜实际是上世纪80年代进到国内的,它是微创检测的方法,所以本身就是用来做检查的方法。现在像胃镜比较常见,关节镜第一件事是能检查,第二件事现在跟胃镜,比如有个小息肉关节镜也能做。另外,现在随着运动的普及,包括全民的健康和运动,运动上跟关节损伤就比较多了。所以说单纯的膝关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是非常好的,运动伤之后对于半月板的损伤、韧带的损伤或者是关节的粘连,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患者的第一次手术可能不知道原因。第二次手术,从关节镜本身来讲是个微创手术,损伤问题不会太大。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妊娠或计划妊娠妇女、产后抑郁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
对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
对轻度⁃中度抑郁症患者,建议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
对重度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孕妇使用最多的是 SSRIs 类药物 。研究显示 ,除帕罗西汀外,孕期使用 SSRIs 类抗抑郁药并未增加胎儿心脏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可能增加胎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SNRIs 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如果产后开始使用 SSRIs治疗 ,应避免使用氟西汀,因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更容易排泄到母乳,其半衰期长达 1~2 周,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有蓄积效应 ,其他SSRIs 类 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如病情严重不用药疾病的波动也会增加孕妇和胎儿风险,需要权衡沟通药物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获益与不治疗的风险。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