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激素对肾脏的代谢有很多的影响。特别是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高钙血症,可能会影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
同时,尿钙和尿磷排量增多,患者常常有烦渴,多饮,多尿和反复发生的肾脏或者输尿管结石,表现为肾绞痛或者输尿管痉挛、血尿。也可以表现为肾钙盐沉着症。
尿毒症甲状旁腺激素高,可能是由于低血钙所引起。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吸烟喝酒或者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尿毒症,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贫血,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出血的现象。
要先降低血磷浓度,达到正常标准。降低血磷,要注意减少高磷食物摄入,如坚果和辅助调味品。如果患者早期出现低钙,可以口服含钙药物调整低钙、高甲状旁腺激素。但是随透析时间延长,低钙会逐渐改善,这时推荐患者服用不含钙药物,可以使甲状旁腺激素达到要求。
在高钙情况下也可以调整透析液浓度,减少高钙水平,还可以使用维生素类衍生物,比如帕立骨化醇,既不升高血钙,也不升高磷。降低甲状旁腺激素还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必要时可以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手术指征再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已经是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一类内分泌代谢疾病,近些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新生儿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那么,新生儿甲减是什么?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今天就来为大家讲一下新生儿甲减。
新生儿甲减的情况
- 新生儿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和先天的基因改变有关,需要终身服用优甲乐替代治疗。
- 继发性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与孕妇在孕期使用一些相关的药物有关,多表现为暂时性的甲状腺激素偏低,可定期的复查甲状腺功能,无需过多的关注,严重时可以考虑药物替代治疗。
新生儿甲减的症状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主要会表现以下几种情况:
- 新生儿出生后表情淡漠、反应能力较差、没有活跃感
- 吃奶及吸允乳头的状态较差
- 汗多、少动、不爱哭闹
- 体重增长的并不明显
- 在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总体的状态较差
所以,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该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否则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最终而出现了严重的病变。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促进甲状腺生长,调节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糖蛋白激素主要的物质,国际甲状腺病学会将促甲腺激素的参考值规定为正常范围在 2~10mU/L 之间。
对于促甲状腺激素参考值升高与降低都是对甲状腺有伤害的,也是影响内分泌疾病的一种表现,因此,一旦发现异常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
促甲状激素升高的原因:
- 原发性甲减
- 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
- 外源性促甲状腺素分泌肿瘤
-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缓解期
- 手术后的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
- 接受碘 131 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等等
促甲状腺激素降低的原因:
- 亚临床甲亢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 非促甲状腺激素肿瘤
- 一些相关的药物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使促甲状腺激素升高
因此,在超过和低于促甲状腺激素参考值的范围都是不正常的,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应该做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彩色超声多普勒的检查,然后对症治疗,对于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治疗多以优甲乐替代治疗,对于促甲状腺激素偏低多以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替代治疗。另外,可以配合一些中医的疗法进行治疗,可以使用中草药或中成药以及中医特色的理疗进行缓解促甲状腺激素发生的异常,从而避免病情加重,影响身体的各项机能!
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 高复发率的慢性肠道疾病,目前它的病因还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很复杂,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的, 尚不可根治。 这种疾病 虽不能完全治愈 ,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并预防复发。
该病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 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目前的治疗多以联合治疗为主,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
- 药物治疗
- 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其中,5-氨基水杨酸灌肠剂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患者,栓剂则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的患者。
- 糖皮质激素:对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患者,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治疗。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只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症状控制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不宜长期使用。
- 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副作用更小。中重度患者应尽早使用生物制剂治疗,避免疾病出现进展。
- 生活饮食调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咖啡、酒精、生冷食物等,同时减少纤维素和乳糖的摄入。推荐采用小而频繁的进食方式,并注意补充营养,选择少渣、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以确保提供足够的热量及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部着凉。情绪管理也十分重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特别是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受累的结肠部分或全部结肠。手术治疗通常用于复杂的病例或预防恶变。手术方式包括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以及控制性回肠造口术等。
总之,虽然溃疡性结肠炎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并预防复发。因此,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诊以调整治疗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膜脓血便和腹痛,病情轻重不一。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 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我国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患病率明显增加,虽然病情多较欧美国家轻,但重症也较常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终生复发倾向。其原因如下:
1. 自身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的持续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核心因素。
2. 遗传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性和遗传倾向,直系家属中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高达5%~15%。
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包括饮食(比如高蛋白饮食、西方饮食、快餐等)、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物等。饮食不规律、肠道负担过重等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此外,应激和心理因素也被认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焦虑、抑郁、悲痛等情绪变化可能诱发或使病情加重。
4. 感染因素
虽然目前尚未能找出明确的致病细菌、病毒或真菌,但感染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继发或诱发因素。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远期的发生风险。
5.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菌药物,也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损伤肠黏膜。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损伤肠黏膜。
6.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例如,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对某些食物(异体蛋白质)或其他抗原物质的超敏反应,一旦接触这些物质,可诱使病变复发或症状加重。此外,吸烟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来说可能是保护因素,但其保护机制尚未明确。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感染、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其发生。但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注意饮食、减压和良好的压力缓解方式也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肢体麻木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引起不适和疼痛、感觉丧失、运动功能受限、心理影响、神经变性。如果手指麻木持续时间较长或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尽快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1 、不适和疼痛:有些人可能会在手指麻木的同时感觉到不适或疼痛。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的压迫或受损引起的。
2 、感觉丧失:手指麻木会导致感觉减退或丧失,使得触觉、温度感知和位置感觉受到影响。这可能会造成困扰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困难。
3 、运动功能受限:手指麻木可能会影响手指的运动功能,如握持力和灵活性的减弱。这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工作和运动能力,并对手指的精细动作造成影响。
4 、心理影响:手部长期麻木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5 、神经变性:如果手指麻木的原因是由于神经受到长时间的压迫或损伤,可能会导致神经变性。神经变性是指神经组织逐渐受损和退化,可能会引起长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医生可以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并可能建议进行相关的神经功能测试、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麻木的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肢体麻木可能有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一、 营养缺乏 和代谢障碍性肢体麻木:病人可有长时间的 胃肠功能紊乱 , 消化不良 ,或有严重营养缺乏的病史。上述疾患导致病人体内 维生素B 族 严重缺乏,而引起肢体麻木。
二、中毒性神经性麻木:病人可有长时间与有汞、砷、铅或有机磷等重金属或农药以及呋喃类、异烟肼等 化学药品 的接触史。这类化学物品可引起中毒性 神经炎 ,该病初期即可出现肢体远端麻木感,多伴有疼痛、皮肤 蚁行感 。
三、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这是由于细菌分泌的 神经毒素 或病毒直接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肤体麻木。这类疾病主要有白喉性神经炎、麻风性神经炎等,表现为肢体麻木、肢体感觉丧失。
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性麻木:病人先表现为发热,类似 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1—2个月后出现肢体远端麻木,呈对称性。同时产生 肢体无力 ,严重的还会出现瘫痪、 呼吸困难 。
五、 脊椎骨质增生 性麻木:这种麻木在老年人中相当多见,其主要原因是椎骨骨质增生压迫了椎管内神经,有些病人还可伴有肢体疼痛等感觉。
六、骨髓病性麻木:某些骨髓病的早期,可出现至下而上的肢体麻木,随病情加重而向上发展,进而出现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七、 动脉硬化 性麻木:多见于患 脑动脉硬化 的老年人,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缺血,大脑的感觉和 运动中枢 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这类麻木的特点多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或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能及时治疗,会发展成半身不遂。
八、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性麻木:这种麻木部位多不固定,呈游走性,时轻时重,病人常伴有焦虑、烦躁、失眠、 多梦 、记忆力减退、 心慌气短 和周身乏力等症状,一般多能自愈。
九、神经压迫、神经损伤麻木:肿瘤 、腕肘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压迫神经可以出现 上下肢麻木、手脚麻木无力疼痛 肌萎缩等。
肢体麻木一般需根据麻木的部位、特点看做哪些检查,一般需要神经系统检查、肌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颈椎X线检查、腰椎穿刺术等。麻木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麻木的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 、体格检查
可以对麻木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医生会观察四肢是否存在无力、活动障碍等情况,有无颈肩部疼痛,腱反射是否正常。还经常需要借助工具进行神经系统的反射检查等。
2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选择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离子测定、血糖、毒物测定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原因。
3 、影像学检查
采用CT、MRI、血管成像等方法,有助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如可以了解颈椎、头颅等部位的情况,检查颈椎有无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表现,头部MRI可检查脑部是否存在血栓。
4 、肌电图
记录神经肌肉电活动,是检查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主要手段,如颈椎间盘突出可表现为根性神经受损,末梢神经炎可见神经源性改变。
5 、脑脊液检查
可以根据脑脊液的透明度、颜色、凝固型、蛋白定性检测等,通过观察脑脊液中的成分变化,判断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痛治疗比较困难,容易反复发作,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较大,其疼痛程度较高,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神经痛本身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神经痛的类型很多,包括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颞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 鼻咽神经痛、脑卒中后神经痛等,每种疼痛的发作时间、程度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其次,神经痛可能会导致其他身体症状,如睡眠障碍、情绪障碍、食欲缺乏等,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使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此外,神经痛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总的来说,神经痛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较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发现并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