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于1958年,由温州市区医届同仁携手合作,组成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温州市联合医院,此后历经“温州市康乐医院”、“温州市东风医院”,于1987年更名为“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以来,医院一直秉承“名医立院”的宗旨,深得广大市民信赖,如今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唯一一所市属公立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年来,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婴医院”称号,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省级绿色医院、浙江省无烟医院、浙江省平安医院、浙江省治安安全单位、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奖先进集体,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评市直属医疗卫生健康单位考绩优秀单位。医疗服务方面医院开放床位870张,开设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肿瘤血液科、神经外科、儿科、新生儿科、产科、妇科、骨伤科、康复科、治未病科、男科、泌尿外科、肛肠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针灸推拿等专科。其中,重症医学科装备先进,承担各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血液净化中心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RRT,自体或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超声或DSA下内瘘狭窄或血栓的介入处理等技术;新生儿科承担浙南部分地区新生儿疾病及危重症的主要诊治任务,诊疗水平在省内系统处于先进水平;眼科设有“省级干眼示范指导中心”(省内仅两家),治疗技术全市领先。拥有3.0磁共振、1.5磁共振、DSA、64排CT、方舱CT机、皮肤CT、牙科CT、彩色B超、体外膜肺系统、多导电生理记录仪、3D腹腔镜、脊柱微创椎间盘镜、海博刀系统、皮秒激光治疗仪、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强脉冲激光治疗仪、大生化流水线等、血液透析机、医用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有效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目前,医院拥有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急诊综合楼和温州市皮肤整形医院四栋主体建筑,其中住院大楼地面25层,内设12个层流手术间(百级手术间2间,万级手术间10间)。急诊综合楼人员配置和设施配套完善,承担着温州东片区居民及周边地区急救急症任务。2021年门急诊服务110.77万人次,出院病人2.26万人次。此外,急诊综合楼4楼设体检中心,以良好的口碑、专业的态度等,成为东片区居民心目中优质的体检机构。学科建设方面医院不断提升特色专科治疗水平,妇产科、儿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骨伤科、皮肤科、肿瘤血液科、耳鼻喉科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骨科学科群、生殖医学重点学科群为温州市“311”工程重点学科群;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男科、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儿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一指禅推拿中心、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为温州市“311”工程重点学科,拥有两大中心(温州市皮肤整形医院和温州市运动医学中心),浙江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省级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基地,省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省级干眼示范指导中心,温州市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肛肠病研究所临床基地,温州市青少年儿童糖尿病防治中心等一批专科平台和诊疗中心。在科研工作方面,承担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共277项,,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历史性突破项目2项;成功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1项等荣誉。近5年,SCI收录论文共60余篇。与上海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广泛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来推动学科全面发展。成为“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温州临床医学中心”,成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神经病学联盟—温州头痛分中心(温州地区第一个“头痛中心”)、温州市级医院首家国家级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2017年成功建设浙江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温州示范基地,于同年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温州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建设方面医院现有职工1454人,其中卫技人员1204人,中高级职称751人,博士、硕士252人,硕士生导师18名、兼职教授36名。人员构成中,临床科室现有执业医师434人,其中硕博以上学历占51.15%,高级职称达41.47%,中医师占比30.88%。拥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浙江省名中医2人,浙江省医坛新秀3人,瓯越名医2人,温州市名中医2人、温州市名医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科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国家级候任主委1名,国家级副主委2名,省级主委1名,省级副主委11名,市级主委/副主委35名。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人,各类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0人次,遴选青年英才46名,陆续引进柔性人才43位。(数据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教学培训方面医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教学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体基地,卫生部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协助基地,浙江省中医助理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温州市唯一一家),鹿城区红十字会初级应急救护员培训基地。社会责任方面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圆满完成新冠疫情防控救治等各项应急保障任务,承接温州市50多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任务及相关培训考核工作,派出疫苗接种及应急处置骨干医务人员1600余人次,开展疫苗接种专场近900场,累积接种22560人次。共接收临时核酸采集任务100余次,接收任务数为市级医疗机构之最。在疫情上始终勇于担当,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北京和省内地区(金华、龙港、平阳、苍南)的核酸采集和检测志愿工作,累计近400人次。在援非、援藏等志愿活动中,援非医师获中非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和荣誉证书。此外,医院作为温州市首家完成全部医联体成员单位签约授牌的牵头医院,与绣山、蒲鞋市、洪殿、黎明、七都、海城、沙城、天河、星海等9个片区形成“1+9”医联体合作模式。医院全体职工努力树立“仁爱、至诚、严谨、奋进”的理念,开拓进取,汇聚英才,共筑医院发展的新平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竭诚传递爱心,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越的就医环境和更为满意的医疗服务。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这些痛风石可造成痛性的、覆盖皮肤的结节。常见于关节软骨、滑囊、耳轮、腱鞘、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组织和肾脏间质等处,引起相应的症状。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关节残疾、肾功能衰竭等症状。饮用随低食物是比较普遍和健康的治疗方法。减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类食物,如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尽可能食用随低食物。限制饮酒。酒精在发酵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水分并产生大量嘌呤,人体内嘌呤含量越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这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和痛风对人体的危害。多饮随低食物可将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多运动,加强锻炼,排出人体多余脂肪。,痛风石可见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由于嘌呤代谢障碍产生尿酸过多,尿酸盐以细小针状结晶沉积于软组织,产生慢性炎症及异物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肿。周围被上皮细胞、巨核细胞所包围,有时还有分叶核细胞的浸润,形成异物结节。痛风石最常见于耳轮,可能与耳轮处血液偏酸有关。亦多见于足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少数患者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和心肌。在关节附近的骨骼中侵入骨质,形成骨骼畸形,或使骨质遭受损毁。这种痛风结节也可在关节附近的滑囊膜、腱鞘与软骨内发现。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鸡蛋。触诊有砂砾感,偶尔透过皮肤可以看见黄色的晶体。 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大动脉、心肌、主动脉姗,0,需要进行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的鉴别;痛风石关节病变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蜂窝织炎、假性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等相鉴别;反复发作的肾结石要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多发性结石相鉴别。,应避免的食物 肝脏和肾脏等动物内脏。 贝类、牡蛎和龙虾等带甲壳的海产品。 鱼类食品,如带鱼、沙丁鱼等。 浓肉汤和肉汁等。 紫菜、黄豆、绿豆等植物性食品,以及榛蘑、猴头菇、黑木耳等菌类食品。 避免摄入任何含酒精的饮品。 限制食用的食物 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猪肉等。 鱼类,如鳝鱼、鳗鱼、鲤鱼、草鱼、鳕鱼、鲑鱼(三文鱼)等。 果糖和蔗糖含量较高的食品,如蜂蜜、柑橘、甜点等。 干豆类,如大豆、豌豆、扁豆等。 豆腐、豆浆等。,(一)血尿酸测定 血清标本,尿酸酶法。正常男性为150~380μmol/L(2.5~6.4mg/d1),女性为100~300μmol/L(1.6~5.0mg/d1),更年期后接近男性。血尿酸存在较大波动,应反复监测。 (二)尿尿酸测定 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600mg),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三)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针形尿酸盐结晶。 (四)X线检查 急性关节炎期可见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期或反复发作后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圆形或弧形的骨质透亮缺损。 (五)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与磁共振显像(MRI)检查 CT扫描受累部位可见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痛风石影像;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呈斑点状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