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北医三院,北京三院局部多汗症专家

简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建于195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截至2022年12月,医院平均开放床位数2332张。2021年,北医三院入选全国首批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妇产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名,省部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6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1人。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A++,排名第六;在“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在全国1641家三级医院综合排名榜单中名列第九;在“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名列第六。近十余年来,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前列。2022年门急诊量超过435万人次、出院患者14.5万人次、完成手术8.1万例次,平均住院日4.65天/人次,为全国领先水平。医院许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北医三院脊柱外科是国内最强的学科,生殖医学中心的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是国际最大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角膜移植、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方面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人康复治疗、心血管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医院拥有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2个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为国家产科专业、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生殖医学科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单位。医院采取“四轨合一”的管理模式,每年承担700余名本科生、500余名研究生、近300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1000余名进修医师/护师的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承担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本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负责全院30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2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技能考核中心2个。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学员总计近2000人。2021年,北医三院教育教学中心成立,进一步优化全院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医院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北医三院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1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妇产疾病;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骨与关节精准医学、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脊柱疾病研究、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心血管受体研究、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疾病、眼部神经损伤重建保护与康复、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及转化;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生缺陷防控、冠心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仿生钛骨科内植入物。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受到广泛认可。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公立医院建设成就奖、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近年来,集团化发展战略为学科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空间,也为医院未来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医三院以患者为中心创新举措,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医院。重视人文关怀,关爱老年群体健康。医院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参与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采纳。在临床路径、优质服务护理工程、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援藏援疆支边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作用。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公益性,扛起“国家队”的担当。2022年,北医三院本部共派出5支队伍近200人参与北京冬(残)奥医疗保障,发挥“一体两翼”的医疗集团化优势,为三赛区提供同质化医疗保障,是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两地三赛区”的医疗机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疗水平、大型赛事医疗保障能力和中国医生的风采。北医三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荣获“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北医三院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三年抗疫中,北医三院人前往武汉、长春、拉萨等地,完成多次支援任务。2020年,医院派出137名医护人员作为国家医疗队援鄂抗疫,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医院承担国家、北京市及海淀区多次新冠疫情防控外派支援任务,共派出医务人员908批次,2.37万人次。12月,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骤增。北医三院多措并举,扩容重症、亚重症病房至28个、床位823张,线上线下相结合,想尽办法为患者服务,倾全院之力保障危重症救治。北医三院将继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战略目标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要求,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三院力量。。

李秋钰 副主任医师

慢性咳嗽,肺部结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间质病

好评 99%
接诊量 4112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慢性咳嗽,肺部结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间质病
更多服务
颜昕 主治医师

膝关节疼痛与损伤,半月板撕裂,十字韧带修复与重建,老年骨关节炎,肩周炎,肩袖损伤,踝关节扭伤,儿童与成人髌骨脱位等。

好评 100%
接诊量 249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膝关节疼痛与损伤,半月板撕裂,十字韧带修复与重建,老年骨关节炎,肩周炎,肩袖损伤,踝关节扭伤,儿童与成人髌骨脱位等。
更多服务
邵振兴 副主任医师

急慢性运动损伤,肩、肘、腕关节运动损伤,膝关节韧带、半月板、软骨损伤等

好评 100%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急慢性运动损伤,肩、肘、腕关节运动损伤,膝关节韧带、半月板、软骨损伤等
更多服务
张立 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颈腰椎),重点为各型颈椎病、新鲜及陈旧性颈胸腰椎损伤、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手术。 胸椎管狭窄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370
平均等待 5小时
擅长:脊柱外科(颈腰椎),重点为各型颈椎病、新鲜及陈旧性颈胸腰椎损伤、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的手术。 胸椎管狭窄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
更多服务
王学举 副主任医师

复杂性双胎,双胎输血综合征,选择性生长受限,围产保健,高危妊娠,产科危重症

好评 99%
接诊量 413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复杂性双胎,双胎输血综合征,选择性生长受限,围产保健,高危妊娠,产科危重症
更多服务
刘敬 主治医师

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前节疾病,小儿弱视斜视,近视防治,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成人斜视,眼球震颤,儿童低视力康复

好评 100%
接诊量 340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前节疾病,小儿弱视斜视,近视防治,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成人斜视,眼球震颤,儿童低视力康复
更多服务
张辉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相关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90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消化内科相关疾病。
更多服务
洪鹏 主治医师

泌尿系肿瘤及结石的诊治。

好评 100%
接诊量 163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泌尿系肿瘤及结石的诊治。
更多服务
李刚 副主任医师

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甲状旁腺肿瘤的小切口手术、美容手术。擅长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精细化手术,包括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手术,喉返神经精细化解剖,喉返神经监测下的甲状腺癌二次手术或多次手术,乳腺癌根治、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乳腺癌保乳手术,胆囊结石、腹股沟疝、阑尾炎等腹部手术的微创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285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甲状旁腺肿瘤的小切口手术、美容手术。擅长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精细化手术,包括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手术,喉返神经精细化解剖,喉返神经监测下的甲状腺癌二次手术或多次手术,乳腺癌根治、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乳腺癌保乳手术,胆囊结石、腹股沟疝、阑尾炎等腹部手术的微创治疗。
更多服务
鲍慧玲 副主任医师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哮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呼吸道感染。

好评 99%
接诊量 496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哮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呼吸道感染。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2岁儿童夜间睡觉出汗多,伴有烦躁不安,曾使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患者女性
51
2024-09-30 18:26:50
中年男性,夜间多汗,伴有乏力、怕冷等症状,无用药史和过敏史。患者女性
37
2024-09-30 18:26:50
6岁儿童挑食不吃水果蔬菜,夜间多汗,如何治疗?患者女性
44
2024-09-30 18:26:50
6岁儿童不爱吃饭,长个慢,夜间出汗多患者女性
45
2024-09-30 18:26:50
面部出汗十年,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尝试过多种中药治疗无效。患者女性
53
2024-09-30 18:26:50
7岁儿童夜间多汗,白天也出汗多,乏力。患者女性
33
2024-09-30 18:26:50
54岁男性,头部多汗,白天和晚上都严重,无其他不适,有服用草药习惯。患者女性
36
2024-09-30 18:26:50
一岁宝宝夜间睡觉特别爱出汗,无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女性
46
2024-09-30 18:26:50
性活动后全身出汗,额头多汗,手掌心出汗,运动出汗后头晕。患者女性
64
2024-09-30 18:26:50
2岁宝宝晚上睡觉老出汗,头上脖子附近的背部都出汗严重,白天晚上都出,只要睡觉就出。已经给孩子补钙了,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怎么治疗?患者女性
13
2024-09-30 18:26:50

科普文章

#局部多汗症#全身多汗症
70
全身性多汗症(generalized hyperhidrosis)或因系外分泌腺分泌过多所致。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妊娠和绝经也可引发全身性多汗症。其他脑震荡、帕金森病、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及转移癌所致的完全性脊髓横断、嗜铬细胞瘤、低血糖、水杨酸中毒及淋巴瘤也可导致本病。
 
[治疗处理]
 
(一)治疗原则
 
找出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穿薄的衣服、环境保持凉爽、补充的电解质。
 
原发性多汗症的仍是症状治疗,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法都可使患者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或痊愈。全身性多汗症的治疗目的就在于治疗潜在的全身性疾病。
 
(二)基本治疗
靶向治疗
神经性①皮层性: 如情绪性;②下丘脑性:温度调节;③代谢病:如甲亢,血管管缩功电障碍,④髓性:生理性味觉出汗,鼻红粒病;⑤轴实反射性:乙晚胆碱。
非神经性局部加热, 药物( 胆碱能)、器官样出汗性痣,对症处理,减轻多汗, 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基础疾病甲亢、糖尿病、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

局部治疗 2%格隆澳铵,20%6氧化铝无水乙群,10%甲醛液,乌洛托品,局部应用自来水离子电渗疗法。

肉毒杆菌素A(BTX-A)系统治疗受累区皮内注射。

系统治疗:弱效镇静药,抗焦虑药(如地西洋、羟嗪、多塞平),抗胆碱能药(如格隆澳铵、澳丙胺大林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可乐定、吲哚美辛),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草)手术治疗(大汗腺切除),选择性交感神经切断术。

 

 

#局部多汗症#手足多汗
325

“大夫,您看看我这手,特别爱出汗,天天就跟水洗了一样”。近日在门诊遇见这样一位患者,刚坐下来就伸出手给我们看,一边还不停地诉苦。“我的脚也是这样,尤其是现在天气暖和了,脚丫子天天跟泡在水里一样”。

 

 

这位患者的苦恼相信也正在困扰着很多朋友,症状比较轻的患者仅是手脚感觉湿润,严重的患者手心甚至能看见汗珠。这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比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出汗多笔会很滑,严重影响答题速度。还有经常开车的朋友,方向盘经常是湿的,这无疑增加了开车的风险。甚至还会影响情侣的关系,谁愿意天天牵着一个湿漉漉的小手呢?

 

文章开头提到的就是一个典型手足多汗症患者。现代医学认为,手足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升高而导致手足极易出汗的综合征。

 

中医认为其主要与脾胃有关。出汗过多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具有以下症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时就可以诊断为手足多汗症了:

 

  • 一是出汗为对称分布;
  • 二是精神紧张时汗出;
  • 三是影响日常生活;
  • 四是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
  • 五是有家族史;
  • 六是睡着后出汗停止;
  • 七是每周发作至少一次。

 

 

西医对手足多汗症多采用内服镇静、抗胆碱能的药物或手术切断交感神经等方法。笔者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古代名医王肯堂的小验方。

 

具体方法如下:

 

明矾30克,葛根50克。葛根煮水半小时,然后放入明矾快速融化,再将药液倒入盆中,加入半盆温水,用来浸泡手脚。具体用量可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酌情加减。

 

白矾又叫明矾,在民间常被人作为食品添加剂来炸油条,做粉条等,但由于长期摄入明矾会导致老年痴呆,所以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其做为食品添加剂了。白矾外用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低浓度白矾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所以常用白矾来止汗。但是有个别人在使用白矾后会出现手足干裂的情况,故王老又加入葛根,以防患者在使用后出现上述情况。

 

最后笔者提醒大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无效者应尽早就医查明病情。

#多汗症#局部多汗症
812

汗多患者体质分析

很多人觉得出汗是很正常的事,汗稍微出的多些,也只是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一些不便,并不认为是身体异常的表现。但是出汗的异常可能预示着身体出现某些疾患。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疾患,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

疾病所致汗多

某些疾病可以带来汗出的异常,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排除疾病所致的汗多。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按出汗部位分

头汗过多

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胸部多汗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出汗时间分

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

#局部多汗症#全身多汗症#多汗症
21
     多汗症是指汗出不止或者大汗淋淋这种情况。有的是一运动或者吃一些热的食物就会出汗。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气虚或者阳虚的表现。中医对于多汗症的治疗有好多种方法。
 
        首先,如果是病,常自汗出者,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治疗的汗出,常常是表虚自汗的症状。这种病人常常伴有手心的汗出。以桂枝生姜来解表,以芍药甘草来潋汗。如果是汗出不止的话,可以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就是桂枝汤中再加上附子。这种主要是针对发汗后伤了机体的阳气的即来治疗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病人经常的感冒,并且常常出汗,这种也是表虚引起的。可以用玉屏风散来治疗。一瓶风散里面用黄芪来补气,用白术和防风来祛风固表。中药里还有一些中药也可以敛汗,比如浮小麦,比如麻黄根。
 
       如果是大汗不止亡阳那种程度。需要紧急的护阳气。这时候需要用四逆汤或者参附汤来治疗。四逆汤里或参附汤用附子急救回阳。通过补阳气来达到止汗的效果。当然这种情况是在重症急症的时候才用的,一般的情况下是用不到的。
 
        除了中药治疗以外,针灸治疗多汗症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单扎合谷穴,就可以起到止汗的效果。
 
     小结:
 
对于多汗症而言,还是需要先辩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治疗比较好。还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65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及治疗方药;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给大家探析一下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九大治法,由于仲景对于多汗症的论述散落于各篇之中,今天只能给大家一下仲景常用于治疗多汗症的方剂和思路的分析。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书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对于出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多处提到,由于篇幅太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列举仲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九种大法和代表方剂。
 
 
大法一:调和营卫
 
对于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前面我关于多汗症的文章中已经几次提到过,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太阳病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杂病营卫不和所致自汗,第53条提出复发其汗,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从而止汗;第54条提出病人脏腑功能正常,仅仅是营卫不和,有时自觉发热(此处不是风寒表证,体温应该正常,只是病人自己感觉发热),这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先其时发其汗”,就是在每次定时发汗燥热之前先用桂枝汤发汗,从而使营卫调和而止汗。这里医圣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很多医生一看出汗过多就用一堆的止汗之药,有时不仅达不到止汗的目的,并且容易使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此处53条是经常自汗出,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则愈,没有特定时候;第54条是有时燥热伴有汗出,而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阴虚内热的可能性大,用滋阴清热的药,结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凉,导致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而仲景在此告诉大家可以在病人每次燥热发汗之前提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调和了出汗燥热自然就好了,当然此处燥热出汗肯定和典型的阴虚内热症是有区别的,典型的阴虚内热证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发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而营卫不和证虽然也有燥热出汗,不过病人多半没有阴虚内热的其他表现,舌苔一般也是淡红舌薄白苔,脉缓为主。桂枝汤的运用和禁忌症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本文就不在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以治疗自汗的一代名方:桂枝汤》。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二:扶阳止汗法
 
第20条仲景提到了风寒表证虽然使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发汗太过,导致了出汗不止,怕风,小便量少且不通畅(发汗太过津液不足所致),四肢痉挛、屈伸不利(发汗太过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可以用桂枝汤加制附子治疗。就算没有表证,对于阳虚兼有营卫不和的出汗桂枝加附子汤还是很好的方子。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三:清解实热,益气养阴
 
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内有实热是会导致热邪破津外泄,而出现大汗出的。而伤寒阳明实热证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为主证。单纯以阳明实热为主,可以用白虎汤治疗,阳明实热兼有气虚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主症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兼有烦渴喜欢冷饮、少气懒言、精神疲惫,或轻微恶寒恶风,舌红少津,脉洪大。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四:清宣郁热
 
221条文也是阳明病郁热在里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发热汗出;228条阳明病没有腹实证导致的误下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只有头部汗出;两者都是阳明病导致的郁热在里导致的烦躁汗出,治疗以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为主方,全方药仅两味,但效果明显。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五:通腑泻热
 
此法亦为治疗阳明病之法,但通腑泻热主要治疗的是阳明腑实证,多有大便不通;白虎汤是治疗典型的阳明经证,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但无大便不通;栀子鼓汤主要治疗郁热在胸中。所以三方虽然都治疗阳明病多汗,但是治疗所针对的证型还是有区别的。阳明腑实证内热结于胃肠,用承气汤治疗,热邪得泄,其汗自止。手足多汗为阳明经有热的表现,承气汤为猛药,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临床手足多汗多为阳明热证,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使用上面三种治疗治疗阳明实热所致手足多汗及全身大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六:泻热逐水开结
 
本证为饮热互结于胸中所致的病变,表现为心下痛、按之则硬,大便不通,舌上干燥,口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部硬满疼痛不能用手触碰,出汗仅头部出汗,其他地方无汗。治疗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开结。本方药性峻猛,切勿擅自服用,使用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此处仲景提示我们饮热互结会导致头部出汗,临床我们可以用泻热利水的方法治疗饮热互结所致头部汗出。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七:清热利湿
 
此处是阳明病的变证,阳明病如果发热汗出,尚可使湿热有排出的机会,所以不会发黄,但是如果仅仅头汗出,到颈部以下就不汗出了,且小便不利,口渴大量饮水,这个就是瘀热在里,不能排出,所以会发黄,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退去,则汗自止,这里提示湿热内阻可以导致仅仅头部汗出。临床上确实不少由于湿热重导致的出汗,茵陈蒿汤对于没有发黄的湿热出汗也可以应用,若无大便不通,湿气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八:和解枢机,温化水饮
 
此证是伤寒经过一段时间,经过发汗和攻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烦等症,此证为少阳证,但是少阳证一般小便是通利的,此处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可以判断有水饮阻滞胸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则诸证自止,头汗自愈。本方对于没有伤寒的患者亦可应用,只要符合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于里导致的头汗出,即可应用本方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九:回阳救逆
 
对于亡阳的病人会表现为大汗出不止,此证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现代也有参附注射液可以使用。四逆汤的主证多为神疲欲寐、恶寒肢厥、呕吐腹泻、冷汗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附子有毒,仅用于亡阳患者的抢救,阳虚病人多用制附子。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本文给大家分析了医圣张仲景常用治疗多汗的九大治法和方药,可以为我们临床开阔视野,提供依据。当然《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多汗的论述远不止于以上条文,本文仅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文和常用方。
 
上述药物剂量为无重大疾病成年人的用量,若伴随其他重大疾病、儿童、年老体弱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妇、备孕女性不建议使用以上药物治疗。
#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30
       可能很多多汗的朋友去看中医,问医生出汗的原因,有的医生会告诉你是营卫不调,但是听到这个词对于没学过中医的朋友肯定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这里就给大家先讲讲什么叫营卫不调,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告诉我们营卫都是我们摄入体内的饮食经过人体的吸收转为而来,饮食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饮食中较为混浊的部分转化为卫气。我们现在了解了营气和卫气的来源,那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两者的功能有什么不同,《黄帝内经》中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我们可以看到卫气的主要作用是温暖我们的肌肉,守护肌表(意思就相当于人体防卫的第一道屏障,抵抗外来病邪的入侵,所以卫气虚弱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得病),而且还提到了卫气的作用“司开合”,意思就是卫气主管汗孔的开合,所以中医里面卫气是主管汗孔开合的,所以营卫不调的人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多汗不止,另一方面也可表现为出汗不畅;营气的功效《黄帝内经》中记载为“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所以营气的功效主要是化生为人体的津液和血液。所以营卫不调主要是卫气主管汗孔的开合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了营气化为汗液排出,而营气排出过多导致了体内津液和血液化生不足,出现了各种体虚的表现,如口干舌燥、容易疲劳、浑身无力、面色不佳、皮肤干燥、心慌气短等症状。
 
    上面和大家简单的讲解了什么是营卫不和,下面给大家讲讲营卫不和的多汗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此类人多以白天出汗为主,出汗后常有怕风的感觉,有肢体酸痛的表现,或忽冷忽热,或半身局部汗出(但无明显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治疗的代表方剂是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此方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组方简单而效果好),如果出汗多可以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五味子等止汗之品。
 
#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9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人被长期的出汗所困扰,但目前西医治疗出汗疗效虽肯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副作用相对较小,且有全身调理的作用,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烦躁、月经不调、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但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中医基础,面对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且药店店员对中医中药知识也常是一知半解,经常容易推荐错药物,比如李女士因为长期出汗至药店购买止汗中成药,药店店员在简单询问李女士情况后认为她是太虚了,所以出汗,推荐了如玉屏风颗粒、黄芪精、补中益气丸等补气的药后,李女士不仅出汗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干舌燥,烦躁失眠,大便干结等情况,原来李女士本来就是湿热体质,由于湿热熏蒸导致的出汗,用了这么多温补的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上火的表现,后推荐李女士用龙胆泻肝丸清泻湿热后出汗和上火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内热导致的出汗好比在火上煮沸的水,固表止汗的药就好比把水壶的盖子盖的死死的,开始能够短暂的防止水的外溢,但火不关,水只会在体内沸腾的越来越厉害,早晚是会沸腾而出的,温补的药就好比再加大火的力度,也只会使水沸腾的越来越厉害,这个时候只有把火关了才是让水不沸腾外溢最好的办法。对于多汗症,最重要且最先要弄清楚的是寒热虚实,究竟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对用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是热证用了热药,寒证用了寒药,虚证用了泻药,实证用了补药,不但不会使病情缓解,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下面会详细告诉大家出汗的寒热虚实如何区分,中医对出汗是如何分类的,这些分类对选择药物有什么意义,并介绍古代名医和现代中医大师们是如何认识多汗的,有哪些治疗多汗的著名方剂和现代中医大师的经验方,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
 
 
为了更好的反映古代历代名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代医籍原文,文章中会尽量用通俗的语句进行讲解,但对无中医基础者阅读本文可能仍有一定难度,请见谅,文章中会详细论述各证型间如何鉴别。
 
关于西医对多汗的认识,多汗对人体的影响,多汗的原因,西医有哪些治疗多汗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出汗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治疗调理》
 
 
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
 
《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出汗过多对人体的影响:
 
首先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身体有异味,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会让您在人群中倍感尴尬;其次汗液郁积于皮肤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且中医认为出汗过多会导致“津由汗脱”、“血因汗减”、“气随汗泄”,严重者会出现“汗出亡阳”等,即汗出过多会导致人体津液亏虚,气血亏虚,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容易疲劳、浑身无力、面色不佳、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虚脱的表现。且《黄帝内经》记载“五藏化液,在心为汗”,就是五脏分别对应人体的五种津液,而汗对应是心,所以很多人出汗过多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烦躁等心阴虚的表现。且中医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导致血虚,且历代名医均有“血虚者禁止发汗”的告诫,当下很流行汗蒸,听着似乎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商家也宣传可以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湿气及毒素,对于湿气重的人确实比较适合,但对于气血亏虚的人汗蒸后只会加重气血亏虚,使病情加重,特别是产后妇女,生孩子和哺乳过程中本来就耗伤了人体很多气血,如果这个时候过度的汗蒸出汗会导致气血亏虚加重,从而出现以上所说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3.中医对出汗的分类:
 
3.1自汗、盗汗: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进一步概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血虚、痰湿、阳虚; 盗汗属血虚、阴虚。
 
3.2黄汗、红汗:
 
黄汗因汗液色黄,色如黄柏(中药名)汁而得名,出此汗者常将衣服染黄。关于黄汗的记载首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述了风湿病、黄疸、水肿等疾病中可见黄汗。《金匾玉函要略辑义》注解到:“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之曰黄汗。”隋代《诸病源侯论·黄汗候》记载:"黄汗......此由脾胃有热......",论述了其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所致,治疗以清脾胃湿热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治疗黄汗。
 
红汗,指汗出淡红如血,又称血汗,《惠直堂经验方》记载:"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提出红汗为虚火所致,治疗以清虚火,凉血止血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治疗。
 
3.3脱汗、战汗:
 
脱汗,是在患者生命垂危或急危重症时出现的汗,类似于西医的休克状态,此时多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多为阳气大虚,阴阳隔离的危候,此时当回阳救逆,可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
 
战汗,多见于发热性疾病,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时候,此时出汗多是疾病好9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头汗》中记载:“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所以头汗出多属于阳证,病因多为火热上攻,湿热熏蒸,热入血室,胆热气郁,饮热相结,产后血虚,寒湿郁遏、瘀血阻滞所致。
 
②胸前出汗:指仅有胸前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又称为心汗,《丹溪心法·汗》中记载: “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汗”,指出了胸前出汗病位在心,多由于思虑过多劳心所致,治疗当补养心血,并嘱咐患者静心以养神。
 
③手足汗:指仅有手足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其言: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胃经全名为足阳明胃经,主四肢,手足心出汗多为胃经有热所致。《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提出了阳明经有实热、便秘、大便硬、手足汗出的经典方剂为大承气汤。《简明中医词典》中提到: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将手足心出汗分为三大类,手足潮湿多汗多为脾胃湿蒸,可用茵陈五苓散去脾胃湿热治疗;手足心热多为阴血亏虚,可用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治疗;手足发凉出汗多为中气不足,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补中气治疗。
 
④腹股沟和外阴出汗:《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腹股沟和外阴属于在下之阴位,故腹股沟和外阴出汗多为湿气重所致,又根据寒热不同分为湿热和寒湿。
 
⑤半身出汗:分为左右出汗或上下出汗,如仅左侧出汗而右侧无汗,或上侧出汗而下侧无汗,反之亦然。多因为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致。
 
4.中医分型论治、各型常用名方及现代名医经验方:
 
虽然汗为心之液,但汗与其他四脏也有关系,古代医家提出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可以导致不同部位的出汗,如清代《王氏医存》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对我们判断不同部位出汗对应不同脏腑虚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黄帝内经》也提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提出了不同情况下汗出对应着不同的脏腑:饱食后出汗,汗于胃;惊吓后出汗,汗出于心;负重远行后出汗,汗出于肾;快速前行恐惧出汗,汗出于肝;干活劳累后出汗,汗出于脾。
 
4.1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开篇中就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以知道阳气在出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阳气虚衰,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正如《病源论·虚劳汗候》中提到的:“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其中又根据阳气虚衰的程度不同分为气虚和阳虚的不同,中医有句名言叫“气虚为阳虚之渐”,意思就是说气虚较轻,阳虚较重,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阳虚;其中又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分为肺气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四个证型,其中以肺气虚最为常见。
 
①肺气虚证:以自汗为主,汗液清晰无味,多在吃饭或稍微活动后就明显出汗,伴有易疲劳,易感冒,乏力,面色无光泽,手足不温,出汗后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经验方(加味玉屏风散)。
 
②心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胸前出汗,但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较为明显。经验方(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③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手足多汗,常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口但无味,舌边齿痕明显。经验方(加味理中丸)。
 
④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阴囊出汗,常伴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精子含量低、尿频尿液清冷,女性可见宫冷不孕、月经量少、周期推迟、颜色淡等。经验方(加味真武汤)。
 
4.2阴虚血亏,热破津泄:阴虚易生内热,内热迫使阴液外泄。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在其《东垣十书·汗》中提到: “盗汗者, … …是属阴虚”。其中又根据阴虚部位的不同分为心阴虚和肾阴虚,且根据阴虚和内热所占比重的不同分为阴虚重内热轻和阴虚轻内热重,且出汗时间久了会导致“气随汗泄”,从而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
 
①心阴虚证:本证出汗多以胸前区为主,盗汗多见,典型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多伴全身潮热,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经验方(加味生脉饮)。
 
②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相比本证多以阴部出汗为主,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少见,本证典型表现为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周期提前,颜色较深,其余表现与心阴虚证基本相同。经验方(加味麦味地黄丸)。
 
③阴虚轻内热重证:本证阴虚症状较轻,而内热症状较重,常口干明显,脸部发红,容易上火(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目赤肿痛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小便时有烧灼感,舌质红明显,少苔不明显。经验方(加味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汤被古代历代名医称为“治盗汗之圣药”。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对本方有如下评价:“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物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提出虽然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的疗效非常好,但是药物比较寒凉,虚寒的人不能用,虚寒者只能用黄芪六一汤。
 
④气阴两虚证:此证多见于体质本虚之人,如大病之后、产后等,也可见于其他出汗之证时间久,导致的气阴随汗而脱所致。典型表现为汗液清晰无味,自汗、盗汗皆可见,伴有易疲劳,易感冒,出汗后怕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或燥热、手足心发热,舌淡少津,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芪萸止汗方)。
 
4.3营卫不和,开阖失司:前已论述“汗为阳加于阴”所致,而汗的物质基础是营阴,而管理汗孔的开关的是阳中之卫气,营卫不和,则汗出。
 
此证多汗以自汗多见,出汗后怕风,有肢体酸痛的表现,或忽冷忽热,或半身局部汗出(但无明显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从古至今一直被推崇为调和营卫的第一方,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自汗效果显著。
 
4.4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血不足会导致出汗,同时出汗过多又会加重心血的亏虚,气虚不固也会导致出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气血亏虚。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血亏虚的表现,且这些表现多在出汗后加重,且有易疲劳,面色不佳,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此型人多由思虑过度所致,出汗以胸前出汗多见。此证在女性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颜色淡。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归脾汤):归脾汤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心脾两虚的第一方。
 
4.5痰湿阻滞,气化失常: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此处所说之痰属于“无形之痰”,痰湿是身体里面病理性的代谢产物,痰湿停留在身体里的某一处,导致气的流通受阻,汗液的气化过程不能正常完成,所以出汗。《黄帝内经》记载: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指出多汗且汗液较为粘稠,为湿气重导致的出汗;而且湿性黏滞,缠绵难愈,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蕴生内热,湿与热相结则汗出更明显,如《赤水玄珠·手足汗》记载:“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提到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手足部出汗增多;再如《类证治裁·汗症论治》记载:“两腋汗… …为湿热流注”,可见湿热阻滞还可导致腋下出汗;再如《张氏医通·汗》记载:“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提出阴部出汗为下焦湿热,可见湿热阻滞可导致多部位的出汗,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则出汗的部位也会相应的不同。《张氏医通》还记载:“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提到了痰可以导致出汗,如果及时治疗痰去则多汗可愈。《景岳全书·汗证》记载:“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由于脾胃为运化营养物质的重要脏器,脾虚不能将饮食中营养物质完全吸收则生湿,脾虚夹湿也会导致出汗。所以本证主要分脾虚夹湿、湿热熏蒸(根据湿热停留位置不同而出汗部位不同)。
 
①脾虚湿阻证:多以自汗为主,因湿性驱下,多以身体下部出汗为主,湿气重者汗液多较为粘稠、口中黏腻感、身体沉重感、大便粘,脾虚明显者多口淡无味、神疲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或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理气降痰汤):《证治准绳·自汗》记载: “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以上两方均为治疗痰证出汗的良方。
 
②湿热熏蒸证:此型自汗、盗汗均可见,出汗时全身冒热气,像蒸东西时一样,汗液粘稠,且汗液味道较重,或见黄汗,口干口苦,口中黏腻感,或口气重,头发、皮肤出油多,心烦易怒,面色发红,小便黄,腹部有胀满感,身体困重感,大便粘,多有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习惯,或居住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舌质红,苔黄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龙胆泻肝汤)。
 
4.6里热炽盛,迫津外泻:《类经》记载:“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内热重会导致皮肤腠理开泄而多汗,并提到“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详细论述了内火的由来,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温性食物摄入过多则胃火旺;若劳累太过则火起于脾;若饮酒、房事过度则火起于肾;其实除了胃火、脾火、肾火之外,心火、肝火也非常多见,心火、肝火多是由于情绪急躁、抑郁、失眠所致。
 
①心火旺证:此证的典型表现是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开窍于舌),面色发红,口干舌燥,小便灼热疼痛,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舌尖红明显,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导赤散)。
 
②阳明热盛(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此证以手足大汗出为主要表现,又根据大便情况分为阳明经证(大便通畅)和阳明腑实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至腹胀拒按),多伴口渴明显,喜冷饮,烦躁,舌质红,苔黄燥。
 
△阳明经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大承气汤)。
 
③肝火旺证:此型人平时性情多急躁,出汗和情绪关系较为密切,多伴面红目赤,口舌干燥,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或两胁胀痛,或腹胀,舌两边红,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逍遥散)。
 
4.7瘀血阻滞,热邪内伏:如清代《医林改错》记载:“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能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部分患者出汗用了以上各种常规治疗方法仍然无效,反而加重者,是瘀血阻滞,热邪内伏,迫津外泄所致。《证治汇补·汗》也记载:“头汗者,有瘀血内蓄”,《类证治裁》记载:“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 …”。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持续低热,或手足心发热,夜间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心烦失眠,或手足不自主运动,皮肤可见瘀斑、皮疹,舌质暗红,舌上可见瘀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减)。
 
由于多汗证的原因复杂,所以证型分布也较为繁杂,为全面反映古今名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本文尽可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且对古今名医对本证的认识和经典名方、目前市面上常用中成药进行了系统总结,可能信息量较大,读起来可能需要耐心,但都是名医经验,有兴趣者可仔细阅读。
#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16
出汗人人有会有,是人体调节体温的基本方式,如果体内温度超过了人体的体温调定点,机体会通过出汗等一系列方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超过正常程度的出汗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果在炎热的夏天、或穿衣较多较厚、吃较热的食物或喝热汤、情绪激动的时候、运动劳作的情况下,出汗增加,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在安静状态下或稍微动一下就出汗,那就需要注意了,出汗多的人常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衣物鞋袜湿透了,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气候炎热时出汗更加明显,往往汗如雨下,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多汗症还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紧张及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同时,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身体发臭,在人多的地方一身的汗臭味也会使人非常的尴尬,还会增加患皮肤病的风险,如湿疹、手足廯等。而且出汗过多还会导致体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中医认为血汗同源,过度的出汗会导致气血亏虚),所以过多的出汗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的纠正以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多汗症的原因及该如何治疗:
1.多汗症的分类和原因(西医):
我们全身有几百万个分泌汗液的汗腺,其中以手掌及脚掌分布最为密集,身体的背部分布最为稀疏。出汗的调节中枢主要在脑部,下行到脊髓,不同部位的汗腺由脊髓的不同节段支配。
多汗症根据起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和局部性多汗症。
 
原发性全身性多汗症是全身出汗超过了正常体温调节所需,表现为在安静状态下或稍微动一下就全是出汗,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导致潜在性的脱水或电解质丢失。
 
原发性局部性多汗症多在人体某一局部出汗较多,如手掌、脚掌、腋窝及头面部。
 
继发性多汗症是由于特定疾病导致或服用某些药物导致,这种多汗症主要需要控制原发疾病,原发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则出汗会明显的改善。
继发性全身多汗症 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全身的出汗过多。主要有以下疾病容易导致全是多汗:①内分泌疾病,如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糖尿病等;②精神因素,如焦虑症等;③某些肿瘤④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⑤发热性疾病;⑥某些药物也可导致多汗⑦其他。
继发性局部多汗症 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身体某一部位的出汗过多,其中包括①周围神经病变②脊髓疾病,如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症等;③某些胸部肿瘤④部分脑血管病变⑤腮腺损伤或手术导致的唾液分泌异常;⑥某些皮肤疾病。
2.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
西医目前对于多汗症的治疗疗效虽然比较确切,但副作用也相对比较明显,所以推荐可以先选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相对副作用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如果中医药效果不好,可以考虑西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出汗主要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出汗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稍微动一下就出汗属于自汗;夜间睡眠时出汗属于盗汗,因为出汗是在人的睡梦中进行,如盗寇一般,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自汗多属于气虚,盗汗多属于阴虚。认为自汗、盗汗的病因多为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喜欢吃辛辣食物。中医认为多汗症多属于虚,如气虚、阴虚、阳虚等;但也不能见多汗症就用补药,因为还有部分出汗过多属于实证,如湿热、淤血也可导致汗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还一味用补药只会加重病情。
3.中医多汗证的分型及治疗调理方法:
(1)肺气虚,卫外不固型表现:此型多见于白天出汗,出汗后怕风比较明显,稍微运动就明显出汗,或仅半身出汗,或手、足、头部某一局部出汗,容易感冒,经常感觉疲劳,全身没力气,全身酸软,面色白没有光泽,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择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或桂枝合剂)、补中益气颗粒等,食疗可选择黄芪、党参、红参、西洋参、炙甘草、山药等,穴位按摩可选气海、关元、膻中、足三里、肺俞、脾俞、复溜、合谷。复溜穴合谷穴是古代医籍治疗多汗的重要穴位。
 
(2)心血不足型表现:此型自汗、盗汗均可见,伴心慌,睡眠不好,容易疲劳,气短,面无血色,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选择归脾丸,食疗可选择黄芪、党参、当归、桂圆肉、红枣、五味子、麦冬等,穴位按摩可选择神门、内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复溜等。
(3)阴虚火旺型表现:此型多见于盗汗,伴手脚心发热,心烦,全身一阵阵燥热,两边脸颊泛红,口干,大便干,舌质红,舌苔少。更年期妇女多表现为此型。中成药可选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固本丸、大补阴丸、坤泰胶囊等。食疗可选当归、生地、麦冬、石斛、西洋参、五味子、梨、莲藕、银耳、莲子心、苦瓜、西瓜等,穴位按摩可选太冲、太溪、肾腧、三阴交、合谷、复溜等。
 
(4)湿热郁蒸型:此型自汗、盗汗都可见,出汗时全身冒热气,像蒸东西时候一样,汗液比较粘稠,出汗多容易染湿衣服袜子,有时候可见黄色汗液,面色红,有烘热感,容易烦躁,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中成药可选龙胆泻肝丸、四妙丸、加味逍遥丸等。食疗可选薏苡仁、赤小豆、冬瓜、茯苓、苦瓜、绿茶、蒲公英、荷叶、莲子心等,穴位按摩可选鱼际、合谷、曲池、三阴交、复溜、大椎、委中、申脉等。
 
前面三型主要是虚证引起,可以配合虚汗停颗粒收敛止汗,第四型是实证引起,一般不用收敛止汗的药物,以免导致湿热留于体内难以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医籍中还提到有病人用上述方法治疗都不见效者,是相对少见的一型,淤血阻络型,此型全身血脉不畅通,舌质暗,有瘀斑,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效果较好。此型可用三七粉、丹参片等活血化瘀药物辅助治疗。穴位按摩可选血海、膈俞、风市、委中、申脉等。
4.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简述:
 
目前,对于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可采取多种方法,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1)止汗药 主要是铝化合物,此类药物已应用了很长时间,疗效肯定,主要通过阻塞毛孔来达到止汗的目的。那些手掌、腋下出汗较多的人效果更好。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疹、瘙痒等皮肤疾病。
(2)电离子渗透疗法 主要是通过局部电离子的变化干扰汗腺的功能。对手足局部多汗效果良好。主要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脱皮和皮肤干燥等皮肤疾病,且不能用于安装有起搏器等体内有金属物质的人,孕妇也不能使用此法。
(3)胆碱能受体阻滞剂 主要通过阻断神经的传递而起止汗的作用。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不推荐长期使用。
(4)肉毒杆菌毒素A 通过局部注射起到阻断神经传递的作用。对于局部多汗疗效较好。但由于抗体的形成,注射后导致肌群的麻痹,且注射时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疼痛而限制了本方法的应用。
(6)外科手术 此法虽然疗效肯定,但毕竟有创伤,适用于其他方法无效的时候使用。
#多汗#失眠#局部多汗症
20

烈日炎炎下被晒得汗流浃背、桑拿室里大汗淋漓、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到底哪种出汗方式才正确?

现代人出汗太被动

出汗有两种方式:主动出汗和被动出汗。下班等公交车时,被太阳晒得衣服都湿透了;被工作压力所困扰,烦躁焦虑,急得额头微微渗出汗珠;和朋友一起蒸桑拿,在闷热的环境中汗如雨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朱学骏表示,这些出汗方式大都非常被动。

总体来说,因为天气、环境或心理压力造成的出汗称为被动出汗,只有因运动而产生的排汗才是主动出汗。

调查显示,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能经常运动的人,比例只占到 28.2%。这说明,现代人的主要出汗方式都是被动出汗。

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养生保健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傅杰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

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养生表现。

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汗液的气味和颜色也有大讲究。汗味如果发腥,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

若发现汗液有颜色,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呈淡红色。

中西医看汗辨疾病

1.汗量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大量出汗。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汗出如珠,冷汗不止,须加注意,这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危的表现。

2.出汗时间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非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而汗自出。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

●盗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汗量甚多,可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干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如结核等。

3.出汗部位

●头汗:以头面部出汗为多,是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若兼有四肢发冷、气短,多为阳气虚。如果突然出现一侧额头出汗,多是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可能患有动脉瘤。

●手足汗:心情紧张时会手脚出汗,若非此因而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多因脾胃湿热,气虚、肾虚所致。

温馨提示:有关手足多汗症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参考我的手足多汗症外科治疗方面的科普文章。

此因而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多因脾胃湿热,气虚、肾虚所致。

4.汗的颜色

一般人的汗是无色的,也可以略带淡黄色,这是正常人的汗色。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汗色会因病而异,其恰如症状的指示剂。人若服用了氯化钾后,汗液会呈红色。吃蛋黄、胡萝卜过量,汗液会呈深黄色。

链接:一吃饭就出汗

这种养生情况医学上称为“饮食性多汗症”。主要表现在每次进食尤其是在进热食或刺激性食物时,大量的出汗。一般多局限于口唇、前额、面颊、鼻部、颏下等部位,严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多汗#无汗#局部多汗症
18

如今,夏季已经步入「中伏」,天气进入最热的时节,只要一踏出家门或离开冷气间便会变得大汗淋漓,一身臭汗又湿又热,令人叫苦连天。然而,中医却认为,夏天是最能反应身体健康的季节,而汗液则是身体状态的晴雨表。因为汗血同源,汗、血都属身体的津液,是通过脾胃运化而来,所以如果人体气血差、新陈代谢慢就会使汗出的异常,这是是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

4 类排汗状况看健康

无汗

你有没有发现,在相同温度、做相同的事情,有的人大汗淋漓,而有的人却滴「汗」不流。虽然不流汗不会受到汗水湿、臭的困扰,但不排汗也意味着人无法排毒,体内的代谢毒素就会积聚在体内,所以不流汗的人可能有潜在的身体问题,如内分泌失调,导致他们不能调节排汗,需改善体质,慢慢改善出汗情况。

少汗

你会不会奇怪,就算天气再热,却总能发现有人在大热天下穿长袖,很少流汗,其实这是脾虚或阳虚的表现。脾虚多是脏腑功能弱、常喝冷饮或进食生冷食物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大便黏腻、手脚冰冷、身体肥胖、胸闷气短、食欲差、舌苔厚黄。阳虚的成因则是爱生冷食物、冷气开得太大、熬夜、压力大。脾虚就要健脾,可食淮山莲子薏米红豆汤。阳虚则应多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牛肉、胡椒、海参等。

多汗

炎夏中「大汗淋漓」十分正常,有些人动辄就流汗,甚至坐着不动仍会流汗,或即使晚上开冷气也会汗如水滴,这可能是气虚或阴虚出现的「自汗」或「虚汗」。

自汗:坐着不动仍流汗

气虚的人因气不足,不能正常地管理汗孔开合,较易有「自汗」的情况。自汗是指不受外界影响,即使坐着不动仍会流汗。在白天经常出汗,就像现在天气热,走两步会出汗得犹如倒水和以汗洗澡似的,在活动后更甚。这些多是气虚的表现,多是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大病后脏腑机能减弱造成的,平时可食一些补气的食材,如党参、黄芪、鸡,改善出汗量多恶问题。

虚汗:晚上出汗多

有些人在晚上出汗多,即使开着冷气仍然会出汗,例如晚上时头发和背脊也会汗如水滴,中医称为「盗汗」。阴虚的人一般会有虚汗的情况,造成阴虚的原因有思虑过度、耗伤阴液、或慢性出血,久病伤阴,多表现为怕冷和易感冒,特别是更年期妇女更易阴虚。

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精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阴虚,如潮热出汗。潮热出汗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不论何时也会有「一阵阵」的汗排出,是女性更年期最常见、最典型的现象之一。主要表现为头、颈和胸部突发从温热到剧热,继而出汗、怕冷,通常持续 3-6 分钟,有些女士每天发作次数不等。

阴虚可多吃滋阴的食物,如百合、莲子等,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辛辣等热性食物,慢慢调理即可改善排汗问题。

半边身出汗

如长期只得左或右边身体有汗出,另一边则无,需留意有否出现经络闭塞。日本专家五味常明更指出,流汗的位置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比如后脑勺发髻线出汗可能是低血糖、集中在上半身出汗可能是高血糖、脸部大出汗可能是帕金逊症或更年期张海、腋下大出汗则是压力大烦恼多、全身大出汗很可能是甲状腺技能亢进等。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