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是由成都市妇产科医院(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儿童医院、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合并而成的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科设置齐备的国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承担全域成都妇女儿童医疗保健的核心职能,年均诊疗250万人次,年均分娩量1.8万人,年均住院手术4.1万余台次,年均出院8.4万余人次,是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四川省和成都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在国家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排名全国第15位,A++等级,全省第1位;在2021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妇产科序列)排名全国第23位。医院建筑面积221459㎡,编制床位1840张。医院在职员工313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739人,高级职称700人;现有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天府名医”项目入选者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人,省临床技能名师4人,省名中医1人;国家级专委会常委以上39人,省级专委会副主委以上29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导师3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导师53人,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导师13人;进站博士后5人。医院是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核心成员单位(2个)、中国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风湿免疫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首批肺功能单修基地、自闭症诊断干预培训示范基地、临床药物试验(GCP)机构、抗癫痫协会二级癫痫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拥有国家妇幼保健特色专科4个,省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5个,四川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12个,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及建设项目24个,成都市临床重点建设项目3个,形成了覆盖医院主要业务的重点学科专科集群。妇产科学、儿科学在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科技影响力评价中获综合排名第二名,2021年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妇幼医院排行榜首位。十三五期间,医院获批科研项目立项232项,获得科研经费897.21万元,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539篇,SCI收录论文154篇,其中两篇分别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和《新英格兰》,获取专利5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十四五期间,2021年科研课题立项81项,发表论文279篇,SCI实现百篇新突破达104篇,实用新型专利172项,发明1项,著作权2项。2022年发表论文567篇,中华41篇,A类147篇,SCI论文157篇,连续两年“破百”,8篇SCI影响因子超10分,最高25.617分;总影响因子高达967.508。医院已形成覆盖生殖、妊娠、分娩、新生儿、儿童生长发育、妇女保健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四位一体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位列国家卫健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妇幼专科医院第一方阵。妇产科、儿科疾病的诊治规模、技术水平等居西南地区前列,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周期助孕临床妊娠率达77.78%,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救治早产儿最小体重仅为410g,最小胎龄仅24周。医院持续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中心等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团队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关系。强化“引智纳智”工程,选聘了包括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亚历山大·泰希曼,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等30余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在院指导;选拔了近百名业务骨干赴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医学院校和机构研修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医院持续完善全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促进全市妇幼服务同质化。搭建了成都市首个产内科诊治平台,提升妊娠合并内科等疾病的诊治能力。构建了成都妇幼健康联盟,促进优质妇幼健康资源全市共享。建立了辐射成都全域的“1+4+N”架构的独具成都特色的妇幼专科医联体,规范和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基本实现辖区内妇女儿童大病不出县目标。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低位运行,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助推医院全面实现由临床保健型向临床保健与科研紧密结合型战略转变,建成临床、保健、科研、教学协同发展的全国一流的、健康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妇幼医疗保健机构。成为成都温暖安全的大产床、儿童健康稳固的摇篮、妇女健康忠实的守护者、挺起成都妇幼健康脊梁。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态,是睡眠障碍的主要形式。非器质性失眠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使用的术语,指一组情绪因素作为原发病因或主要诱因的睡眠障碍。目前,随着对失眠的研究进展,已有多种新的分类。失眠是临床实践中很常见的一个主诉,在一般人群中也非常常见,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多见于妇女、老年人及心理功能紊乱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群体。,1.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咳嗽、喘息、夜尿、吐泻等。 2.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声和光的刺激等。 3.生物因素,如咖啡、浓茶及中枢兴奋剂和某些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4.遗传因素。 5.其他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如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脑,对失眠症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延长睡眠时间,而是提高患者对睡眠质和量的主观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应作为失眠症治疗的基础方案,目标是矫正患者关于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不良睡眠卫生习惯。 (1)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睡眠常识健康教育,要点是帮助患者认识到睡眠时间需要的个体差异,建立并坚持符合“昼醒夜眠”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行程不良睡眠习惯等。 (2)认知行为治疗是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失眠症有效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知矫正训练配合刺激控制、放松治疗、反意向控制、睡眠限制等行为治疗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减轻患者急性期的痛苦、提高心理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但应避免长期用药,尤其慢性失眠患者,长期用药往往无效,还可导致药物依赖。部分长期用药者还会出现催眠药物性失眠。 常用的药物主要为:短、中效苯二氮卓类、褪黑素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对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可首选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或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短效类药物。对睡眠浅、易醒的患者,可使用艾司唑仑等。对经过仔细临床评估后判断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可使用曲唑酮、米氮平、多塞平等有一定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剂量一般较治疗焦虑、抑郁障碍时偏低。,1.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睡眠发作是无法抗拒的,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每次不超过15~20分钟,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精神振奋,常伴有一种或多种附加症,如猝倒、睡瘫及入睡前幻觉,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而嗜睡症的睡眠发作常能通过患者的努力而阻止,发作后睡眠持续时间长,无附加症状,夜间睡眠延长,在醒转时可呈酩酊状态。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该症引起的嗜睡症除有日间睡眠过多的症状外,还有夜间呼吸暂停、典型的间歇性鼾音、肥胖、高血压、阳痿、认知缺损、夜间多动及多汗,晨起头痛与共济运动不良的病史。 3.器质性嗜睡症 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代谢障碍、中毒、内分泌异常、放射后综合征等,可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躯体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找到肯定的器质性致病因素。,无,睡眠脑电图检查可见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过程中生理性觉醒增多,REM睡眠期相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