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创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是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承担着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保健及医疗服务、指导培训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统计全市妇幼卫生信息、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等任务。致力于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医院现有编制床位数700张,职工1360余名。年门诊量150万余人次,年分娩量1.6万人次,出院4万余人次,手术量3万余人次,服务范围已辐射至厦门周边多个地区。医院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围绕“一法两纲”的核心任务,开展妇女儿童各期保健,妇女病筛查、诊断、治疗全程化服务及儿科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全程化服务。积极引进各学科高端人才,努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在海峡西岸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医院连续5年妇产科学科技量值排名全省居首、首次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全省第一、“2022届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妇产、儿童医院100强”榜全国第36名。12个国家及省级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妇产科和儿科基地、国家卫健委妇科内镜培训基地、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儿童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福建省产前诊断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助听器验配师(四级)培训基地、美国儿科学会中国教育基地,福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福建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科助产士临床培训基地、中国妇女基金会“避孕长效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科培训基地”;13个中心:福建省新生儿救护网络分中心、福建省厦门新生儿疾病筛查分中心、福建省厦门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厦门市产科诊疗质控中心、厦门市产科危重症转诊救治中心、厦门市慢性妇科炎症专病防治中心、厦门市儿童自闭症早期评估干预中心、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生殖健康诊疗服务能力(厦门)地区指导中心、厦门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心、厦门市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厦门市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项目牵头单位和质控中心、厦门市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福建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科、产科、医学检验科、新生儿科;1个厦门市拔尖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1个市级领先学科:产前诊断科;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产科重大临床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围产儿-新生儿感染重点实验室;2个厦门市医学优势亚专科:新生儿科、儿童神经康复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产前诊断科、新生儿科、儿童神经康复科;4个市级规划重点专科:产科、小儿外科微创、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聘请中国工程院郎景和院士为名誉院长,提升妇产科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科整体建设规划等方面水平。医院设立3个名医工作室,即我市首个产科名医工作室刘兴会名医工作室以及新生儿科陈超名医工作室、儿内科徐虹名医工作室。医院聘请6个特聘主任,儿童发育行为科聘请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麻醉科聘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主任宋兴荣教授,小儿外科聘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黄金狮教授,超声医学科聘请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医学科主任李胜利教授,生殖医学科聘期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石玉华教授,妇科聘请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及杰出名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孔北华教授。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等多家国际著名医疗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管理理念、专业技术、服务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进而推进我院全面发展,与国内一流医院接轨。近年来,获得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合作课题、省科技重点课题等国际和省市级科研课题60余项及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0余项。医院已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评审,取得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授牌。医院自主研发的信息软件已取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省级文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2018年,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项目获批,拟建800张床位,新院区将于2023年底竣工。今天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正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以“立德立行 至精至诚”为宗旨,努力提高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朝着建设国内顶级、与国际接轨的妇幼保健院、妇儿专科医院的目标阔步前进,妇幼人用热情和智慧继续谱写着妇幼卫生事业的崭新华章!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指人格具有明显偏离正常的特征,且相应的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通常给人以“与众不同”、“格格不入”的特异感觉。,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高达67%,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为31%。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9,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7。 部分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具有攻击和冲动的特点,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攻击倾向的遗传可能性在成人中为44%~72%。 神经生化因素 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个体对环境情绪刺激反应和敏感性增加,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之相关。 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 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病理生理因素 有观点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脑电图研究证明,人格障碍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人格障碍者的脑电图显示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 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格障碍患者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 胎儿及婴幼儿感染、营养不良 孕期感染、中毒,胎儿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 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的脑损伤和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脑,近年来精神药物的发展对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目前仍未发现对人格障碍有特效的药物。临床实践证明,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是由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人格异常,人格改变出现在上述各种疾病之后,患者患病前的人格特征在正常范围之内。 人格障碍患者在患上述各类疾病之前即存在相应的人格障碍特征。 其他精神障碍 某些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具有一些类似表现,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分离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障碍等。 主要鉴别点 各类人格障碍通常起病较早,且特征症状有一惯性的特征,没有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区分,也没有明显的应激因素作为前因。 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与其人格特征的融合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各个领域均受到持续影响,且通常是终身影响。 与强迫障碍、分离障碍不同,人格障碍患者受症状困扰、引发的痛苦并不强烈,自知力水平相对较低(但仍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他精神障碍的某些典型症状通常不会出现在人格障碍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强迫障碍的部分典型强迫观念等,也可据此进行鉴别。 精神分裂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存在更多的自杀未遂、身份认同障碍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但没有典型的、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转换障碍(癔症)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可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明显改变,但其改变并非无意识。 癔症患者在癔症发作时无意识,行为不受自我控制,且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痛苦,可据此鉴别。,无,为确诊人格障碍,患者(或家属)除需提供多方面的详细病史外,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或评估: 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形式,医生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神经心理检测:主要是人格测定,一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际人格障碍检查、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DSM-Ⅳ人格障碍检查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