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国际友谊医院、南通市红十字医院专家

简介: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暨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其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南通州基督医院,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南通市红十字医院,南通国际友谊医院,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达到1259张,现有职工1366人,具有高级职称近204人,医技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67人。设有32个病区,32个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36个专科门诊。南通市临床检验中心和放射免疫中心均设在该院。医院基础设施近年明显改善,功能分区日趋合理,服务设施及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逐年引进更新,西门子公司1.5T、3.0T磁共振、64排螺旋CT、大平板DSA、直线加速器、ECT、DR、PACS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新技术、新项目的蓬勃开展。医院专科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及妇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为龙头,心胸外科、危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急诊科、眼科、放射治疗科、普外科、介入科、影像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儿科、内分泌科、妇产科16个市级重点专科为支柱,心脏介入、微创外科治疗,消化内镜下诊疗,脊柱和关节微创外科,危重病抢救等为特色的专科建设格局。2006-2011年,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2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2项,江苏医学科技奖2项(2010年开始评选),2011年获得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课题,骨科团队获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联合共建)称号。医院教授、副教授近10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位,93人次被列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市医学重点人才、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科技带头人。医院1233人才战略规划启动后实质性效果崭露头角,已选拔培养的2批30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成长显著。医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1992年始与日本成田纪念医院结成友好医院,至2011年已有28名医疗骨干赴日研修。2001-2004年,3名青年医务人员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留学和博士后研究。2006-2011年,医院共107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学习研修,1795人次参加全国、省、市学术会议,629人次参加省、市学会理事、委员工作会议。。

董政协 主任医师

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14
平均等待 -
擅长: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宋磊 主任医师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
更多服务
施健 副主任医师

皮肤病、性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皮肤病、性病
更多服务
郁琪 主任医师

耳鼻科头颈外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556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耳鼻科头颈外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徐刚 副主任医师

对呼吸内科常见病如慢支,哮喘寺及危重病的诊治与急救,尤其是急慢性呼衰、机械通气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经验,曾有一篇相关论文被收录于《内科大查房》之书中。

好评 -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对呼吸内科常见病如慢支,哮喘寺及危重病的诊治与急救,尤其是急慢性呼衰、机械通气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经验,曾有一篇相关论文被收录于《内科大查房》之书中。
更多服务
顾凯凯 副主任医师

核医学功能和分子影像诊断,各种难治性、复发性甲亢的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和个体化综合管理,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的内照射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核医学功能和分子影像诊断,各种难治性、复发性甲亢的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和个体化综合管理,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的内照射治疗。
更多服务
戴杰 副主任医师

神经重症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神经重症
更多服务
陈佳佳 副主任医师

微创脊柱外科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微创脊柱外科
更多服务
陈卓 主任医师

介入治疗专业,擅长脑血管病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与肿瘤介入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介入治疗专业,擅长脑血管病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与肿瘤介入
更多服务
袁瑞凡 主任医师

医生擅长待完善,请耐心等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医生擅长待完善,请耐心等待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科普文章

​​冬季皮肤手脚冰凉的原因

1、皮肤的保护机制

 

首先需要知道,人体是有一定的保护机制的。

 

我们的皮肤下有冷、热受体细胞,可以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参与调节体表温度。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到寒冷时,冷受体细胞就会关闭毛细血管,与其同时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重要脏器的功能不受影响,会优先把热量送到这些重要脏器,比如:大脑,心脏,肺脏,肝脏等,以确保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这样一来流向外周的血量就会减少,而手脚、四肢、臀部等就不会获得那么多热量,同时,身体为了进一步降低在四肢的热量损失,所以手脚则会感受到寒冷。

 

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其实比男性更容易手脚冰凉,《柳叶刀》上的权威研究显示,女性的体表温度比男性低 1.5 摄氏度,但女性的体核温度比男人高 0.2 摄氏度,加上女性血压低,因此女性的手脚普遍比男人冷。

 

 

2、雷诺氏病

 

雷诺氏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发病与受寒、感 染、中毒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果手脚冰凉时手指或脚趾的颜色先变成白色,然后变成蓝色并伴有痒痒的感觉,就要考虑是否患有雷诺氏病,这是因为手足部的血管对寒冷过度反应的结果。

 

雷诺氏病临床疗法也有 很多种,所以一旦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去咨询医生,尊医嘱服药。

 

3、缺乏营养

 

有些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容易导致手脚冰凉,比如说铁和维生素 B12 缺乏。

 

4、一些疾病的影响

 

有些疾病也有会有手脚冰凉的症状,甲状腺功能下降导致的新陈代谢低下也容易手脚冰凉。

 

甲状腺主要负责各个系统的调节,例如新陈代谢和体温,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减”,就会让你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基础代谢降低,出现乏力、四肢冰冷、脱发、嗜睡等情况。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特定疾病,在冬季手脚冰凉的话,都是正常现象。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手脚冰凉,所以只要身体健康,无需过多担心,也不是所谓的宫寒体寒。

 

如何让手脚暖和起来?

1、多运动

 

单纯的手脚冰凉,可以适当运动,活动筋骨,运动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迅速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长期运动的人,基础代谢加快、血液储备能力优越,就会比其他人更抗寒。

 

2、多穿衣物

 

在冬季不可贪凉,外出时适当添加衣物,足部和手部保暖也可以改善手脚冰凉的现象。

 

3、食用产热的食物

 

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在冬季可以为身体提供热量,当然,不止蛋白质可以产热,碳水也是可以适当食用的。但是不可以为了获得更多能量而过多食用导致肥胖。

 

4、补充营养元素

 

如果是缺乏营养素导致的手脚冰凉,可以适当吃一些铁元素丰富的食物,为自己增加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①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6-8小时,不能熬夜,最好十一点半前睡着;

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及生冷食物少吃,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③保证适当运动,对于运动有3个3原则,即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时长要达到30分钟。保证心率提升到130次/分左右;

④保证良好的情绪,情绪不好不单单指发脾气或暴怒,情绪不平稳,想事多或低落都算,每天最少拿出半个小时静心解压。当出现精神焦虑、抑郁时,应积极面对,及时诉说与倾听,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支扩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和呼吸衰竭等轻重不等的症状。

          

有哪些高危人群呢:

  1 、长期 (超过 8周) 咳嗽、咳痰(特别是脓痰)、痰血,或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尤其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

2 、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2次/年),重症哮喘或哮喘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患者。

3 、慢性鼻窦炎、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4 、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史,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1 、调整饮食:可以吃一些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瘦肉、鱼肉、桂圆、大枣、山药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益气血。

2 、适当运动:可以坚持进行一些运动锻炼,比如散步、瑜伽、八段锦等。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可以促使体内气血运行,还可以增强体质。

3 、规律作息:平时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左右起床。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身体各脏器得到充分休息,也有利于气血生成。

4 、保持良好心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愉悦身心,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情绪不好影响脾胃、影响睡眠不利于康复。

气血不足的调理多是一个慢性过程,治疗时间和病情轻重有关。对于轻度气血不足,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一般会在几天到几周内有所改善;而对于重度气血不足,则需要长期治疗,一般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痊愈。 而且补气血的效果也与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情绪、饮食等都有关系。

1. 面色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面色出现萎黄而没有光泽,并且感到自己全身倦怠疲乏,不喜欢说话。

2. 健忘心悸:心主血脉,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如果心的气血出现不足就会心神失养,通常表现为健忘、心慌气短。

3. 视物昏花:“肝开窍于目”,如果眼晴出现了干涩昏花、视物功能下降,多半于肝的气血不足造成的。

4. 头发干枯:头发干没有光泽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因为头发的生长依赖血的滋养,如果气血不足,气就无法将血液推送到头部。

5. 失眠多梦:睡眠质量不好,比如很难进入睡眠状态,或者是多梦或容易惊醒,这也代表了心肝心血不足。

6. 手足麻木:肝藏血,可以滋养人体的筋膜,使之活动自如。如果肝的气血不足,则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痉挛。

7. 月经量少:女性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停经的问题,很多是气血不足造成。

8. 疲倦无力: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疲倦无力的状态,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说累的要命,因为脾虚则气血生化不定,所以疲乏无力。

9. 头晕耳鸣: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气不能把血供应到头目上,或致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头晕耳鸣的现象。

气血虚弱可能是饮食不均衡、不良生活习惯、情绪不调、遗传因素、长期久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 饮食不均衡: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基本元素之一。如果饮食中缺之

所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铁、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就很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油炸食物和高糖食品,也会削弱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久坐不动、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身

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加重气血不足的程度。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心脏和肺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气而的生成和输送,

3. 情志不调:情绪波动较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造成气血不足。这是因为情志对人体机能有着直接影响,情绪波动会导致体内荷尔蒙水平紊乱,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4. 遗传因素:有些人由于遗传基因的原因,本身就存在气血不足的倾向。这种情况下,尽管平时生活习惯良好,但仍然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

5. 长期久病:如果自身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可能会不断消耗身体正常的气血,长此以往体内的气血不足,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能够减少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6.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气血运行的速度逐渐减慢,代谢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可能会造成气血虚弱。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整体治疗,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中医治疗是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疾病通常是由于身体内部阴阳失衡或气血不和所致。因此,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是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和功能,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这样的治疗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调整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您的共同努力。

坚持定期复诊的意义

中医认为“看病三分治,七分养”诊断、治疗只是看病过程的一部分,随访则是治疗的延续和强化。之所以要定期复诊,是因为医生可以随时根据您病情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增强身体的免疫

力和抵抗力。通过全方位的看护和治疗,中医的疗效将得到更佳的发挥。因此,请您一定要重视定期复诊,和医生多沟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当您收到复诊提醒、或者有任何病情反复、疑问,您都可以通过点击康复服务中的问诊轮次很方便的跟医生交流。

①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适量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晚饭尽量安排在5-7点,太晚了不能充分消化。油腻饮食是脾胃病的一大根源。过食肥甘厚味,可损伤脾胃。五谷、蔬果、肉类要合理搭配。吃饭太快,狼吞虎咽都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长期会引起消化不良。细嚼慢咽是养护脾胃最好的进食方法。

②饭后坚持散步20分钟,饭后散步能健脾胃助消化。散步的同时可以放空脑袋,有助于调节情绪。休息的时候可以慢跑。慢跑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

③按摩腹部。按摩腹部能调节脾胃,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起到消除积滞,改善便秘,消除腹部赘肉等作用。将双手搓热,然后交替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用掌心按顺时针方向36圈,在逆时针方向36圈。可以一早一晚各做一次。

①饮食不当:饮食不当是导致脾胃损伤的常见原因。如偏食嗜食、暴饮暴食、吃夜宵、过度节食减肥等都会对脾胃产生影响,导致消化不良、胃病、脾虚等问题。

②情绪不良:情绪对脾胃有很大的影响,长期情绪波动或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导致脾胃损伤。比如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脾胃健康。

③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如熬夜、吸烟、喝酒过多、吃饱就睡、久坐等都会对脾胃产生损害。这些习惯会干扰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胃溃疡等问题。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滥用药物、着凉、环境污染、年龄因素。以上影响脾胃的因素尽量调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症状才不会反复出现。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