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意识错乱专家

简介: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遵义医科大学和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2018年获全国“人文爱心医院”荣誉称号(四川仅两家医院获此殊荣),2019年获2018年度“中国人文管理创新医院”奖;2018年获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2018年7月,医院顺利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2020年,医院在第六季全国擂台赛(城市类)中荣获6个国家级奖项,其中1个全国最具价值案列奖、5个全国抗疫特别案例奖;2020年,医院及两名援鄂医疗队员获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情表彰;2021年4月,医院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最新颁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医院入围“省会市属医院100强”榜单。 一、发展历程 医院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于1901年创办的圣修医院;1951年整体划转西南铁路工程局成为“基地医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铁路局成都铁路中心医院;2004年移交成都市政府成为市属公立医院;2010年整建制划转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成立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医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百年名医院联谊会成员单位和中国医疗机构公信力示范单位。 二、基本情况 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管理,即院本部、铁二院分院和十陵校医院。医院本部占地面积54亩,编制床位520张,实际开放床位799张;外科综合大楼运行后开放床位数可达1460张;设业务科室42个;共有在岗职工1500余人,副高及以上职称210余人,硕博学历人员270余人,高校教师231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50余人。 三、医疗技术 紧跟现代医学学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学科转变与升级。在外科微创化、内科外科化、检验分子化、诊疗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以骨科医用机器人为代表的外科微创化,以肿瘤及心脏介入为代表的内科外科化,以临床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精准医疗为代表的检验分子化,以眩晕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多学科联合诊治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以名老中医传承为代表的中医特色化诊疗模式。 四、学科建设 医院学科体系完善,技术力量较雄厚。医院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西南地区唯一的创伤骨科研究所——成都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成都市骨科质控中心、胸外科质控中心、成都大学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目前已获批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骨外科、泌尿外科、临床遗传学实验室),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5个(胸心外科、呼吸内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成都市医学重点学(专)科12个(骨科、护理学、临床药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康复科、健康管理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血液内科),形成了省、市级重点学科群和一批特色专科。 五、人才培养 医院拥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70余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余人。其中,医院首席专家、大外科主任兼骨科主任李开南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启动实施青苗/培优/攀登人才计划。鼓励员工不断提升学历水平,制定《在职人员国内攻读更高学历学位管理规定(试行)》,加大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引进,已成功引进消化内科、检验科、妇产科、肿瘤科、超声医学科、中心实验室等科室负责人。对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医院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体系。 六、科研教学 近年来,科研氛围和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主编和参编各类出版专著8部。发表科技论文37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27.604,累计影响因子370余分。组织鉴定科技成果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1项。获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1项。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技术推广,获批四川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作为大学临床医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达教学相长,目前拥有高校教师20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扩大临床医学本科招生规模,提升教学质量。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与上线率连续3年在学校排名第一,承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0余项。 七、医疗服务 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理念,对医院门诊大楼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于2017年10月投入使用。新门诊按照专科特色统一规划,成立了眩晕联合门诊、国家标准化代谢管理中心,并将功能检查科室集中设置,门诊布局得到优化,诊室布局更加合理。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引进门诊一站式自助服务终端近20台,实现办卡、费用查询、检验报告打印等多项功能一站式服务,有效缩短医院各功能科室间的物理距离。推行多种预约方式和缴费支付方式,缩短病人非诊疗环节等候时间。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增添多种便民服务设施,配置了休闲座椅、门诊咖啡屋、液晶显示屏,配备中央空调、健康宣教栏等设施,提供温馨、专业、人文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专病专科门诊,增开神经与发育行为门诊、妊娠合并症(远程)门诊、胸痛门诊及6个专科护理门诊(伤口造口护理门诊、静疗护理门诊、婴幼儿喂养与发育咨询门诊、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肺康复护理、糖尿病护理门诊)等,提高专科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病患。深化护理研究中心、护理技能与沟通中心、护理职业形象培训中心和后备护士长培养机制、护理导师培养机制、专科护士培养机制建设,制定《护士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制度》等并落实;成功举办“提升护士人文修养,丰富优质护理内涵”等3项国家级护理继教项目。为创建具有医院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护理礼仪中心与7家医联体单位举办“内塑专业素质,外展职业形象”为主题的“护士职业形象展示赛”,充分体现了高校附属医院护理团队的专业示范作用。创新设立“爱心照护志愿岗”,更人文的为门急诊病人提供导诊咨询、取药、护送检查、取送检验报告等服务,为住院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护等服务。规范优质护理服务标准,按病种编写《患者随访工作手册》,建设“521”优质服务距离标准。 八、健康列车 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民健康”发展理念,响应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号召,针对西南山区铁路点多、线长、面广,沿线广大职工家属存在体检难、就医难,许多偏远站点的职工无法获得规范的健康保障的现实问题,与成都铁路局联合开行了全国首列“医疗列车”,打造移动三甲医院,创新医疗服务新模式。医疗列车按照现代医学健康新概念的内涵,为铁路沿线职工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宣教、健康维护、门诊诊疗、医疗巡诊、应急救援和保障等专业服务,还可开展简易手术和远程会诊。2017年,国家卫健委领导来蓉调研,强调要发挥成都“一人一车”优秀典型影响力,大力宣传医疗列车;原四川省卫健委党组书记沈骥一行调研医疗列车,强调医疗列车要为建设“健康四川”做出更大贡献。2017年9月,医疗列车获全国36家之一、全省唯一“人文爱心科室”荣誉称号。2018年,医疗列车参加2018年度四川省卫生应急演练实训汇演,纳入了全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2019年,医疗列车参加了由医院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及综合保障演练,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20年,医疗列车更名为健康列车;2021年5月,开展以“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成昆行”为主题的“学党史、办实事”实践活动,健康列车开到大凉山深处喜德县尼波镇,为约2000名彝族同胞提供健康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被CCTV-1《新闻联播》、CCTV-13《朝闻天下》、CCTV-1《晚间新闻》等央视媒体报道。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政坚强领导下,医院作为成都市市属唯一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和成都市北部区域的医疗中心,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学科为龙头、医疗为核心、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人文为精髓、服务为特色、创新为驱动,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附属医院而努力奋斗!。

赵莎平 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主要擅长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指导;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指导;对指导预防高原反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有较丰富经验。

好评 100%
接诊量 1781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擅长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主要擅长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指导;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指导;对指导预防高原反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有较丰富经验。
更多服务
官和立 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相关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诊断治疗,咳嗽、呼吸困难的诊治。 小于14岁的,请咨询儿科医生。

好评 99%
接诊量 915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呼吸内科相关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诊断治疗,咳嗽、呼吸困难的诊治。 小于14岁的,请咨询儿科医生。
更多服务
杨华君 副主任医师

擅长头晕头痛,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失眠,焦虑,抑郁,脊髓病等

好评 -
接诊量 44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头晕头痛,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失眠,焦虑,抑郁,脊髓病等
更多服务
刘新 副主任医师

痴呆及认知障碍疾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睡眠障碍

好评 100%
接诊量 23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痴呆及认知障碍疾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睡眠障碍
更多服务
李蔼建 副主任医师

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
更多服务
邓茂林 主任医师

擅长反酸、烧心、打嗝、呕血、黑便、腹痛、腹泻、腹胀、黄疸、便血、便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骨量等的诊断,尤其是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炎症息肉肿瘤、溃疡、急慢性肝胆胰炎、肝胆胰肿瘤、胃肠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擅长胃肠镜及超声内镜的诊断及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540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擅长反酸、烧心、打嗝、呕血、黑便、腹痛、腹泻、腹胀、黄疸、便血、便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骨量等的诊断,尤其是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炎症息肉肿瘤、溃疡、急慢性肝胆胰炎、肝胆胰肿瘤、胃肠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擅长胃肠镜及超声内镜的诊断及治疗。
更多服务
刘杨 副主任医师

熟练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对各种腹痛的诊断及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熟练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对各种腹痛的诊断及治疗。
更多服务
李庭梅 副主任医师

内科-神经内科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内科-神经内科
更多服务
张鑫 副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熊信林 副主任医师

好评 100%
接诊量 2
平均等待 -
擅长: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阳后出现头晕、意识混乱和精神状态转变,已持续3天。患者男性26岁
9
2024-11-27 14:41:56
老年人交通事故后住院,出现烦躁、意识模糊、幻觉和睡眠问题,家属寻求缓解方法和下床时间。患者女性62岁
3
2024-11-27 14:41:56
我最近出现耳鸣、思维不受控和焦虑的症状,感觉昏昏沉沉的,不想去学校,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想知道可能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患者女性20岁
50
2024-11-27 14:41:56
妈妈失眠、精神恍惚、记忆错乱,想了解治疗建议。患者女性53岁
40
2024-11-27 14:41:56
妈妈有便秘和高血压,偶尔意识混乱,想咨询用药及生活建议。患者男性81岁
22
2024-11-27 14:41:56
患者自述有错误的认知和感知,怀疑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正在服用三种药物,希望了解如何处理这些症状和副作用。患者男性26岁
12
2024-11-27 14:41:56
我妈妈在西安协和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思维紊乱,需要服用氨磺必利片和丙戎酸镁缓释片,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两种药物的信息。患者女性54岁
47
2024-11-27 14:41:56
女儿出现胡言乱语,身体差,长期饮酒,睡眠不好,食欲不振。患者男性44岁
10
2024-11-27 14:41:56
中学生出现记忆力下降和记忆错乱,持续数月,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想了解原因和解决方法。患者女性14岁
56
2024-11-27 14:41:56
间断意识不清,心慌,心跳不规律,脊柱骨折史,低血压和贫血。患者女性51岁
15
2024-11-27 14:41:56

科普文章

#抑郁发作#意识错乱#症状性精神病
26

 

行为遗传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式复杂,表型表达多变,遗传度高达60-80%。

 

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三个高危因素(HR)
1、 家族及遗传高风险(FHR)
2、基于症状的临床高风险
3、基于神经心理学特征的心理测量高风险


一篇发表于《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的综述中,研究者回顾了46篇、18项精神分裂症患者后代发育状况的纵向研究,发现这些后代表现出特殊的发育模式,特征为
1、精神分裂症母亲产科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2、后代神经发育障碍(如运动及认知障碍)
3、后代特殊的社会行为模式


其中,家族及遗传高风险(FHR)儿童定义为:出生时/前父母(一个或两个)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为了覆盖精神分裂症发作高峰年龄,研究的随访期长达30年。其中12项研究观察到,FHR儿童有15-40%成年后发展为精神障碍,也有相当比例发展为情绪及焦虑障碍。


FHR研究更关注后代在早期发育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以最终发展出精神障碍作为前提或预期。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代不仅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较高,而且广泛发育与心理健康结局也较差。

#精神错乱#循环型躁狂抑郁症#精神病
18

1、出现征兆时,尽早陪伴到精神科就诊

当家属发现家人出现如自语自笑、情绪过度激惹等精神症状征兆时,应尽早陪伴家人到精神科就诊。

早发现、早治疗,尽量缩短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对提供治疗质量至关重要。


2.观察和防范患者发生危险行为

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留意其病情变化,加强对危险物品的保管。

当患者因受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自残自杀、外走、伤害他人等风险时,家属应该做到专人看护,尤其外出时必须要有家属陪同,必要应该考虑住院治疗。

 

3.了解和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家属需要了解和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症状表现、药物作用和常见副反应及处理、复发征兆、怎样预防复发等。在需要的时候,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

 

4.鼓励和帮助患者坚持药物的维持治疗

家属应向患者耐心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必要性,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和按时复诊,养成良好的康复习惯。

同时,家属应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如果出现严重的副反应,如出现幻觉、躯体僵硬、自言自语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诊。

 

5.注意识别复发的先兆

家属需要定期陪同患者复诊,使医生能连续动态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家属应注意复发的先兆,如连续失眠1周以上、情绪波动大、既往症状再次出现、服药依从性下降等,这时需要及时就诊。

首先,大家认为是药物就有副作用,尤其大家共同的误区是:西药副作用更大,在我的执业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不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或是专门服用中药治好精神病的”这类问题。其次,很多来访者(这是心理咨询中对就诊人群的一种称谓,而精神科的提法秉承医学模式称为“患者”)或有意或无意地认为,自己症状轻、自己只是“心结”,一时想不开,甚至有时出于对精神科的偏见,有“病耻感”而乐于去心理咨询门诊而不是精神科门诊。再次,对心理咨询的神化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无形推手。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怀揣着这种想法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心病”只能“心药”治,而忽略了精神问题主要出在脑子里,而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里。 

众鸟高飞尽,游云独自闲。

在这里,我简单地举个例子来让大家易于理解:你在大自然中灌了一瓶子浑浊的河水,你想饮用的话,你首要的问题是往水里加漂白剂使它变清澈呢还是想尽办法把它烧开杀菌呢?我相信哪怕一点点野外生存常识的人都会选择后者的。而病就像这浑浊不堪的水一样,也往往不是单单的心理咨询就能漂白的!

#意识错乱#幻觉
6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主要方式。夜间睡眠时人体的各种基础代谢率都比较低,机体可以得到修复。

可以恢复精力、保护大脑。睡眠比较充足的人,第二天起床精力就比较旺盛,思维比较好,办事效率比较高。长期缺少睡眠,会出现幻觉、精神异常、焦虑等。

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由于在睡眠的时候各种组织器官自我修复的时间加快,能够将入侵机体的各种病原物去除。

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夜间睡眠时期生长激素释放是最多的。

严防衰老、促进长寿、保护人的心理健康、还有利于美容。由于睡眠的过程中面部血液循环加快,加快了皮肤的再生。

由于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好睡眠吧!

精神症状是一种异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的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要区分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正常还是病态及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否,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纵向比较:即与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
  • 横向比较: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失;
  • 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即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环境对其精神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常见精神症状有

  •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和自知力障碍。
  • 感觉障碍分为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分为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被夺,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化身,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和超价观念;
  • 注意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注意转移;
  • 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虚构,错构;
  • 智能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痴呆;
  • 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 情感障碍包括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不稳,情感倒错,情感矛盾;
  • 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矛盾意向;
  • 动作行为障碍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模仿动作,刻板动作,作态,强迫动作;
  • 意识障碍分为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
  • 自知力是指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同精神疾病自知力的损害程度是不同的,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但死活不肯吃药,家长急得团团转:

“医生,孩子不肯吃药,怎么办?”

“医生,我偷偷把药加到孩子的饭菜、饮料里,行吗?”

“医生,怎么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把药吃下去?”

这些都是精神科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家属困惑。

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已经看过医生的,医生已经对他们下诊断并开药。有少部分可能没上过医院,而是他们的父母向医生转述孩子的病情,医生开了些药让家长带回去。当然,这里指的主要是精神科药物。

但孩子可能以前吃过药,觉得效果不佳,副作用还大;要么就是根本不相信药物,甚至不认为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总而言之,他们死活不肯吃药,一说吃药他们就发脾气。

而且,这些孩子往往与父母的关系不良,父母说的话基本听不进去。所以父母也不敢明着硬逼孩子吃药,更不敢强制送院治疗。

可是,医生开的药,患者能说不吃就不吃吗?不吃不会更严重吗?很多父母真是进退两难,伤透了脑筋。

其实,偷偷给药不是不行,但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时候,家长瞒着孩子偷偷给药是比较理性的决定;但有的时候,这是一个弊大于利的,有可能引发可怕后果的决定。

下文就来详细谈一谈这个话题,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希望可以解答这部分家长的困惑。

孩子不肯吃药的原因

孩子不肯吃药的原因主要有 3 种。

  • 第一种,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有一些现实的难题和困惑,而不是所谓的精神心理疾病。“我没病,我为什么要吃药?”当然,也有可能是病耻感作怪,孩子意识到自己可能罹患了疾病,但不愿意面对和承认。
  • 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罹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但他们希望先自我调整,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资源。而且,现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有的孩子自己会去查,发现精神科药物原来有很多副作用,有的孩子甚至以为吃药会把脑子吃傻掉。他们自然更不愿吃药了。
  • 第三种,他们曾怀着希望服用过药物,但药物疗效不理想,而且副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发胖和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这是很多青少年患者非常介意的。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情绪波动,恶化病情。所以,他们从此非常排斥药物,甚至仇恨给他们开药的医生。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精神科药物客观存在的副作用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还有很大的因素是家长和孩子都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尤其是家长,总是带着孩子盲目求医。

有一些孩子随父母来找我们面诊的时候,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态度非常不信任。我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也很坦然,说只要父母说要带他们看很厉害的专家、医生,他们就很反感。因为他们发现父母每一次都是这么说的,但每一次诊疗的效果都令人失望,尤其是一些医生开的药,吃了反而更严重了,“感觉吃了药,人都废掉了”。

当然,孩子的话有点夸张了,也不太客观。但在精神科临床上,有些用药经验非常丰富的大夫、专家,他们的用药风格确实比较“猛”,会在较短时间内把药量加到较高剂量。有可能药效还没出来,但副作用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这些医生的用药风格不一定是不科学的,主要来自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确实,这很可能会令部分患者、家属猝不及防。

如果患者能坚持,扛过了副作用最大的阶段,后续获得了期待的药效,自然是最好。但有的患者觉得副作用困扰太大了,难以坚持。当然,就算坚持下来了,药物也不是对每一个患者都有效的。

所以,父母带孩子就医时不要一味盲目随大流,一定要提前了解就诊的医生、专家的用药风格,选择适合青少年患者的医生。至于什么医生比较合适?本文后面也会提供一些选择的技巧。

那么写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就明白了。如果想要解决孩子不愿吃药这个问题,就要找到孩子不愿吃药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他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精神科药物和诊疗模式上的认知偏差,进行耐心的解释。

要做到这一步,家长必须具体以下前提:

  1. 第一,父母必须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尽量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
  2. 第二,父母必须积极、努力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包括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和本质,基本的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模式,主要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和应对办法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想让孩子乖乖吃药、加快康复,这几乎难以实现。

#精神抑郁症#精神错乱#抽搐
26

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不外乎药物治疗、电抽搐疗法和心理治疗。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下电抽搐疗法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适应证以及禁忌证。

基本概念

电抽搐治疗,也被称作「电休克治疗」,是用适量的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治疗精神症状的一种疗法。

在行电抽搐治疗前,先静脉麻醉并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无明显的抽搐发作,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使得电抽搐治疗适应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

电抽搐治疗是精神科临床上有效且快速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电抽搐治疗的效应不能维持较长时间,需要给予药物维持疗效。

电抽搐治疗产生的躯体变化

1. 脑电图改变
通电后,脑电图改变类似于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时的情况。首先表现出电活动的消失,各导联均呈直线,紧接着各导联以各种病理波为主。此后出现 θ、δ 明显增加和 α 波的慢化或消失。最开始上述变化局限于治疗区域,此后由额叶扩散到其他区域,电抽搐次数越多,这种扩散和泛化就越明显。双侧电抽搐治疗比单侧电抽搐治疗的脑电改变更明显。

2. 血脑屏障改变
脑血管通透性增加,氯离子、钙离子和尿素的转移速度加快;海马区的耗氧量明显增加,进而造成某些区域的低氧状态;某些部位的低氧状态是造成电抽搐治疗患者出现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

3. 生化改变
接受电抽搐治疗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钠离子交换速度下降,从而导致脑脊液中钙离子浓度的下降和镁离子浓度的增加。

研究发现,电抽搐治疗后的动物和人脑脊液中 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浓度增高;脑脊液和尿中腺苷酸环化酶浓度增加。脑脊液中 5-HT 等物质的增加以及脑组织合成腺苷酸环化酶的增加是电抽搐治疗产生抗抑郁效果的基础。

4. 神经内分泌改变
患者可出现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的增高。

适应证

1. 抑郁障碍
电抽搐治疗是伴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对抑郁障碍有很好的效果,且优于单独或联合使用三环类药物。单相抑郁患者的电抽搐治疗疗效优于双相抑郁患者。

2.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综合征
在没有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电抽搐对该类疾病导致的抑郁综合征有同样良好的效果。当出现严重的自杀企图时,应该将电抽搐治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3. 预防抑郁障碍的复发
抑郁障碍复发的预防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给患者长期维持用药,另一种方法是用电抽搐治疗维持。通常是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电抽搐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抑郁症状的复发。

注意事项:电抽搐治疗的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停止治疗后症状会很快重新出现。因此患者行电抽搐治疗的同时,应该选择一种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以便在停止电抽搐治疗后疗效得以延续。

4. 躁狂症
临床研究表明,对躁狂症患者采用电抽搐治疗优于药物治疗。电疗可明显缩短躁狂症患者的治疗周期,可能机制是能够使更多的锂盐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患者具有兴奋、躁动明显或易激惹的情况,应该首选电抽搐治疗。在采用电抽搐治疗躁狂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抗躁狂药物联合治疗。

5. 癫痫
以幻觉、妄想、行为障碍以及明显的朦胧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复杂部分发作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尝试电抽搐治疗。癫痫发作期间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等情况难以控制者,特别是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情况下,可给予电抽搐治疗。

注意事项:患者接受治疗后容易出现强直-阵挛发作的持续状态,因此对癫痫患者施行电抽搐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其他危险情况。

6. 锥体外系障碍
(1)帕金森病:电抽搐对于治疗帕金森病有较好疗效,特别是伴有抑郁的患者。
(2)急性肌张力障碍:对于多数急性肌张力患者仅需单次或两次治疗就可以使症状完全缓解。
(3)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较为严重的急性肌张力障碍,电抽搐治疗的疗效优于抗胆碱药物。
(4)迟发型运动障碍:电抽搐治疗对于长期使用抗精神药物所导致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停止治疗后,症状会很快再现。

7. 其他疾病
部分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电抽搐治疗的相对适应证。

禁忌证

电抽搐治疗的禁忌证,各地掌握的尺度有所不同,有的情况绝对不能行电抽搐治疗,而有的情况临床医生可以权衡利弊自己掌握。其中绝对禁证包括以下几条:

1. 颅内压增高疾病:包括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炎症等其他能够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2. 严重的肝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

3. 新近或未愈合的骨关节疾病;

4. 严重的青光眼和先兆性视网膜脱离。

#精神错乱#精神病
35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患者及患者家属常见的问题是:医生,我的患者能否用中药治疗?有的患方要求更为直接:要求中药治疗,拒绝西医治疗。面对这一问题,在此我尽量详述,希望能对患者就医有所帮助。

精神病的作为医学的分支,从临床病理学、诊断学的出现仅有 100 多年,精神药物学的发展、心理学以及物理治疗等治疗学的发展也仅有半世纪有余,应该说对精神疾病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认识是从西医开始的。人类文明虽然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 100 多年前,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却没有好的办法,绝大多数患者要么流浪街头、招人唾弃,饿死病死,自生自灭,要么被围关在牢房、家中苟延残喘。有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但因为至今精神疾病多数病因未明,停药往往出现病情复发,往往给给人西药无能治根的印象。加之人们对中医有种神秘感,期待中医能根治精神疾病,以为某一秘方能把精神病一次治断根,不再复发。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普遍心态,也是一种误解。临床过程中就经常遇到服用西药治疗数月后临床治愈的患者为了达到所谓根治的效果,加之一些媒体网络 “中药根治疗精神病”的广告宣传自行停服西药而改服某中药,往往这样的后果就是病情复发,只得再次住院治疗,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严格地说,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确切病因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完全了解精神病的病根到底在哪里?既然不清楚!何谈中医治疗能断根?事实上,就重性精神病而言,仅 10~20%的病人一次治好而不再复发,疾病本身就有复发这一特征,打个比方,犹如感冒,痊愈后依然时常复发再次出现感冒,当然,精神疾病的复发对患者本身的影响要大很多,所以也彰显了维持治疗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其实关于中医治疗能断根这种说法也是不妥的,中医强调治疗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外界因素是随时变化不定的,任何一种疾病的复发是难以避免的,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稳定病情。按照这一理论,精神疾病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因素更密切,疾病的复发是难以避免。

本人并不是全面否认中医,只是说精神疾病目前来说是以西医治疗为主的。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也有一些优势,亦有些局限性,还需要科学的验证。在此也谈谈中医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1.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整体认识观,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重视辩证施治,有严格的适用症和禁忌症;重视情志调理。近代由于西医的引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发展,中药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的效用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近几年 “九味镇心颗粒”、“舒肝解郁胶囊”、“银杏叶”都能针对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2、中西医结合解决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可能避免各自的短处,发挥各自优势,较好的解决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运用中药后可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口干等现象;还可增强患者体质,改善饮食、睡眠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当然也不得不提的是中药滥用有害

人们习惯上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可以随时服用,尤其认为补益药可以多服、久服,越多吃身体就越好。时常可以看到有些患者长期服大量中医治疗,结果病情加重,并出现肾功能、肝功能损害。后经住院治疗,经系统的调理和对症处理,才使病情缓解,肝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正常,这样的事例在临床并不少见。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中药特性而产生的误区。中药有其中医的药理特性,而不是盲目随心的应用。一旦乱用、滥用,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副反应。

所以在治疗上需要较系统全面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西医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中医治疗。其治疗原则大致有:合理用药、对症选药;足量足疗程用药,剂量要到位,治疗时间要相对长;早期干预治疗,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且应该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社会康复与家庭指导及治疗并重。

另外对中医的认识,可以看看“罗辑思维”之“你怎么还信中医学”,有时间的病友可以点开链接看看相关视频,内有详细的讲诉。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wMTQ2NTcy.html

#意识错乱#症状性精神病#自伤自杀行为
18

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我们时常会接诊这样一些高风险、反复自伤自杀的患者,她们有些自幼缺乏亲密关系的陪伴,不在父母身边成长,有些遭遇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创伤性事件,有些在充满矛盾、暴力的家庭中成长,有些在过于放纵、缺乏规则的环境中长大,她们往往在青春期开始出现问题,面对自己,她们缺乏积极的自我意向,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时,她们无法有效的管理情绪,自伤自杀往往成为她们缓解内心焦虑的方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往往发展为反复多次的自伤行为。

案例一:

一个随访 4 年的患者,今复诊,4 年前因反复多次自杀予我处就诊,经过这几年治疗,情绪稳定,然后开始开挂的人生,尽管我知道患者疗效好,用药也单一,但因患者外地工作,近 2 年一直是患者妈妈代为取药维持治疗,今日是近 2 年第一次再次看到患者,精神状态之好令我动容,患者的成长最应感谢的是自己及家属的付出、陪伴、耐心与坚持,作为医疗工作者参与到其中,经历了其中的风险、无助,波折,同时也深刻感悟到生命之花绚烂而美丽。

案例二:

本周我所管理的病区收治的另一位患者,一周内多次自杀行为住院,医生有些无可奈何,家属更是愁容满面。这场景颇有些像 4 年前当时接诊案例一的场景。

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些治疗极少数失败的案例,总体来说,专业的陪伴与治疗,医患双方有效的坚持、度过那些特别困难的时点,给专业予时间,我们看到的是多数患者都在康复的路上。

以下视频连接我相信会给各位患友及家属带来帮助。

#意识错乱#精神发育迟滞
20
从医学角度看,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病。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药物和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病人的治疗目的:除了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还有更进一步的症状改善,预防复发和能自主的生活。

1 控制症状

  •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容易被察觉的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不容易被察觉的症状,如兴趣低落、意志力变差等,上述症状约三分之二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会消失或减退。

2 预防复发

坚持吃药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效措施,相较于坚持吃药,完全停药使复发风险增高 5.6 倍,而逐渐停药使复发风险增高 2.3 倍。

那么精神分裂症药物包括哪些呢?:

第一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老药):为上世纪 50 年代左右研发的药物,这些药物特点是副作用较大以及对阴性症状效果不是很好,如奋乃静、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而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新药):为近年来新上市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这些药物不仅对幻觉、妄想这些阳性症状有效,对缺乏兴趣、意志消沉等阴性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轻。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帕利哌酮、奥氮平等等。
目前医院仅不足 30%的患者在使用老药,这些患者一般幻觉、妄想症状特别严重,新药难以控制,可能需要合并第一代的药物共同控制症状。

如何选择药物?

选择合适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即可,要知道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包打天下,包治百病,没有哪一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适用所有患者。别人合适的药物并不一定适合我,同样,我用起来效果好的药物别人不一定好。所以在这里诚挚的建议大家不要根据自己好的坏的情况去给朋友、亲戚、同事介绍您认为合适的药物。有时也许一种药物不能对我有效,需要两种一起吃才可以。目前超过 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在服用第二代精神分裂症药物。

药物有副作用怎么办?

药物有副作用很常见,因为药物现在达不到精准地作用一个受体,很多药物是多受体共同作用,就像我们常见的肿瘤药物有时除了作用肿瘤细胞以外也会攻击人体正常细胞,但是不能因此就不服用药物了。服药后出现如下的困扰:困倦、发胖、头痛、失眠,以及一些其他因为服药引起的症状……都是可以解决的,或者调整药物,或者减轻药物剂量,或者使用对抗药物副作用的药物,或者合并心理治疗,或者运动,或者合并康复等等,可以有很多解决的办法。

为什么服药后会有这些问题?

精神分裂症药物会通过调整大脑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来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有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如同消防队员在对大楼进行救火时,有时需要“破拆”(把通往火情处的门窗给拆除掉),才能更好的灭火。但副反应的发生率并没有那么高,并不是每次消防员救火都需要进行“破拆”,二代抗精神分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已经较低。

服精神药物会使人变傻变笨,变痴呆吗?

有时候虽然服用精神分裂症药物后会有表情呆板、动作迟缓等表现,但这些看起来变“傻”的表现并不意味着患者的智力下降。更多的是药物的镇静作用,要知道不用药物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更明显,这些可以通过调整药物的方式来解决。
我可以自己停药吗?
你是否会有以下的想法:听说只要心理治疗就可以减少复发,食疗偏方可以不用吃药,我已经没有发病时的症状了,可以不用吃药了,最近工作忙,几次没吃药也没关系,所以完全可以停下来……精神分裂症可以停药,但是不是自己停,也不是自己随心所欲的停,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缓慢停,但也要结合病情程度,疾病表现,停药过程的反应等等,有些人没有办法完全停止,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的也有。

如何避免精神分裂症患者漏药或断药?

1. 了解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和机制
2. 简化治疗方案
比如将一日 3 次的口服药换为一日一次的口服药。换用长效针剂等。
3. 家属的支持
家属要明确药物作用,支持患者的治疗。
4.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对于自己疾病和治疗的认知程度,改善服药依从性。
5. 服药技能训练
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当患者服药依从性好时给与奖励,进行阳性强化。定制服药闹钟。
6. 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可以帮助患者更好了解自己病情,同时也可以处理相关副作用有用的建议。
7. 使用长效针剂进行治疗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