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省肝病诊疗中心、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全身多汗症专家

简介: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2020年9月份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山东大学新型直属型附属医院,位于济南东部片区,规划床位3360张,分别在济南市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设有三个院区(蟠龙山院区、历山院区、鲍山院区),中心围绕“强综合、尖专科”的学科定位进行“一中心多院区”的专业合理布局。蟠龙山院区是主院区,为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医院,省、市总投资32亿元,于2021年2月8日正式开诊。历山院区以心、脑、肺相关专业为特色。鲍山院区以结核病等传染病专业为特色。省中心分别在青岛、菏泽设有两个市级分中心。中心以“做护佑人民生命的健康卫士”为使命,彰显社会责任感,公益性尤为突出。医疗技术水平高端定位,引进院士团队以及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天坛医院、胸科医院、北医三院,上海肺科医院、仁济医院等的国内顶级专家,联合省内知名专家,打造了高层次专家技术平台,为群众提供权威、便捷、可及的优质医疗资源。权威专家多学科会诊(MDT)为疑难患者提供纯公益、一站式、目的地式医疗服务。延伸服务给群众全新的就医体验,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驾。中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对基层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医生的诊断能力和防病治病水平,大力传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深刻理念,推行“公卫临床权威专家教您不看病”的健康管理模式,彰显了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促进群众健康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贯彻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坚定决心。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秉持“顶天立地,双翼齐飞”的理念:专业学科由国内顶尖的带头人引领,下沉并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科研、教学为学科发展提供动能。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平战结合”,实施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在公共卫生临床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开新局”,不辱使命。部分特色技术和专业介绍:【院士保膝门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主委张英泽教授,开设泉城首家院士门诊,亲自诊疗,用先进理念和技术保护膝关节,解除病痛,可避免置换人工关节。院士带领骨科专业在临床治疗、科技创新和转化方面保持领先,造福百姓。【修复重建外科】由国际著名手足显微外科专家王增涛教授团队开设手指再造、创面修复、淋巴外科、乳房再造等特色专业。患者多由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脊柱微创外科】专用“CT定位脊柱微创手术室”和国内知名的脊柱微创治疗专家团队,应用臭氧注射术、脊柱骨折微创手术治疗、“CT定位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感染性骨科】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感染性骨科病房,权威的专家团队,专业从事骨科感染诊断、鉴别诊断、规范化治疗和科学研究。【心内科】联合北京阜外医院,国内顶尖心脏病专家出诊,以复杂冠心病介入诊疗、难治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复杂疑难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为特长。并设立心衰与心脏急重症病房,疑难心衰患者得到国家心脏中心专家的规范诊治。【心脏大血管外科】特聘来自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的国内知名专家,保障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微创搭桥、微创腔镜心脏手术的规范和治疗效果。【呼吸科】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和病原学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省内知名的专家领衔学科发展,咳喘中心为慢性支气管肺病的患者提供无创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胸外科】是山东省肺小结节诊疗中心,肺癌微创精准切除和复杂根治术是传统优势技术。【呼吸内镜中心】省内开展最早、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气管镜诊疗技术中心。【神经内外科】引进北京天坛医院国内顶尖专家团队,以高难度脑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为特长,开展急性脑卒中溶栓取栓、各类眩晕、耳鸣、头痛的诊治。【耳鼻咽喉科】博士、教授、权威专家团队在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和头颈部有关听觉、平衡、嗅觉等感觉器官,以及呼吸、吞咽、发声、语言等运动器官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以及全方位、个性化治疗。【泌尿外科】擅长微创内镜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和剜除术、前列腺癌电切术、输尿管硬镜及软镜下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膀胱癌根治术等。【乳腺甲状腺外科】两腺外科进行乳腺癌的早筛、甲状腺结节的筛查、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等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疼痛科】中心拥有知名麻醉和疼痛专家、博士生导师,通过规范的诊疗和特色技术,解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带状疱疹痛、颈肩腰腿痛、会阴和骶尾疼痛、伤残后疼痛、癌痛及顽固性难治性各类疼痛,让疼痛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改善生活质量。【内分泌科】创立“糖尿病逆转中心”,“糖尿病小屋”,用健康管理理念逆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保护糖尿病下肢血管,预防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对初发及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的诊治、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诊治有显著技术特色。【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中心率先建立脱机中心、重症康复专业,创建中央ICU模式,实现远程重症管理和急诊转运ECMO支持。【胃肠外科】擅长胃、结直肠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手术、各种腹壁疝及食管裂孔疝的修补手术;在复杂腹膜疾病的诊治、腹腔结核、肠结核的手术治疗方面特色突出;在肝胆结石、胆管梗阻、肠梗阻的腔镜及介入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妇产科】开展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手术及宫颈LEEP手术,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异常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良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肺部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止血,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等,具有省内领先的技术和设备设施,优秀的青年专家团队。【细胞治疗中心】超声引导下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肝硬化效果显著。【人工肝中心】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人工肝治疗中心。【中医临床中心】名中医坐诊,经典传承,针灸推拿特色,整骨专长,中西医并重的系统方案,为急慢性常见病提供辨证施治,康复保健。【萧锦荣院士工作站】引进国际知名的质谱学和肿瘤分子标记物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萧锦荣院士团队,建立了质谱中心和中心实验室,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研究搭建了国际水平的技术平台。。

于兴隆 主任医师

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糖尿病、支架植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工作。

好评 100%
接诊量 4385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糖尿病、支架植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工作。
更多服务
赵秀红 副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4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宋修光 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3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杨铂 副主任医师

中医肝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8
平均等待 -
擅长:中医肝病
更多服务
李晓迎 主任医师

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治

好评 100%
接诊量 6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治
更多服务
张秀珍 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3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秦来英 副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11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于进红 副主任医师

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各种类型肝硬化、重型肝炎诊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34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各种类型肝硬化、重型肝炎诊疗
更多服务
杜文军 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赵秀华 主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100%
接诊量 3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出汗多,尿频八九个月,求治疗方案。
35
2024-11-20 03:31:56
出汗多,喝水少,出现尿黄症状。
68
2024-11-20 03:31:56
36岁男性,有房事问题,出汗多,疑为肾虚。
37
2024-11-20 03:31:56
爱出汗、睡眠差、手脚冰凉,疑似肝肾不足。
9
2024-11-20 03:31:56
夏季出汗多,冬季手脚凉,大便不成形,之前中医诊断为脾虚。
50
2024-11-20 03:31:56
43岁男性,湿热体质,出现头汗多、腰酸乏力症状,寻求治疗建议。
18
2024-11-20 03:31:56
3岁半儿童舌头发红,夜间出汗多,伴有脾胃虚弱症状。
37
2024-11-20 03:31:56
皮肤出现红点,出汗多,两个星期前开始,越长越多。
24
2024-11-20 03:31:56
一动就大汗淋漓,体重不降,怀疑是体虚。
46
2024-11-20 03:31:56
出汗多,感冒后身体虚弱,新冠后运动出汗增多。患者男性40岁
17
2024-11-20 03:31:56

科普文章

#局部多汗症#全身多汗症
72
全身性多汗症(generalized hyperhidrosis)或因系外分泌腺分泌过多所致。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妊娠和绝经也可引发全身性多汗症。其他脑震荡、帕金森病、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及转移癌所致的完全性脊髓横断、嗜铬细胞瘤、低血糖、水杨酸中毒及淋巴瘤也可导致本病。
 
[治疗处理]
 
(一)治疗原则
 
找出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穿薄的衣服、环境保持凉爽、补充的电解质。
 
原发性多汗症的仍是症状治疗,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法都可使患者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或痊愈。全身性多汗症的治疗目的就在于治疗潜在的全身性疾病。
 
(二)基本治疗
靶向治疗
神经性①皮层性: 如情绪性;②下丘脑性:温度调节;③代谢病:如甲亢,血管管缩功电障碍,④髓性:生理性味觉出汗,鼻红粒病;⑤轴实反射性:乙晚胆碱。
非神经性局部加热, 药物( 胆碱能)、器官样出汗性痣,对症处理,减轻多汗, 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基础疾病甲亢、糖尿病、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

局部治疗 2%格隆澳铵,20%6氧化铝无水乙群,10%甲醛液,乌洛托品,局部应用自来水离子电渗疗法。

肉毒杆菌素A(BTX-A)系统治疗受累区皮内注射。

系统治疗:弱效镇静药,抗焦虑药(如地西洋、羟嗪、多塞平),抗胆碱能药(如格隆澳铵、澳丙胺大林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可乐定、吲哚美辛),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草)手术治疗(大汗腺切除),选择性交感神经切断术。

 

 

#局部多汗症#全身多汗症#多汗症
24
     多汗症是指汗出不止或者大汗淋淋这种情况。有的是一运动或者吃一些热的食物就会出汗。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气虚或者阳虚的表现。中医对于多汗症的治疗有好多种方法。
 
        首先,如果是病,常自汗出者,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治疗的汗出,常常是表虚自汗的症状。这种病人常常伴有手心的汗出。以桂枝生姜来解表,以芍药甘草来潋汗。如果是汗出不止的话,可以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就是桂枝汤中再加上附子。这种主要是针对发汗后伤了机体的阳气的即来治疗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病人经常的感冒,并且常常出汗,这种也是表虚引起的。可以用玉屏风散来治疗。一瓶风散里面用黄芪来补气,用白术和防风来祛风固表。中药里还有一些中药也可以敛汗,比如浮小麦,比如麻黄根。
 
       如果是大汗不止亡阳那种程度。需要紧急的护阳气。这时候需要用四逆汤或者参附汤来治疗。四逆汤里或参附汤用附子急救回阳。通过补阳气来达到止汗的效果。当然这种情况是在重症急症的时候才用的,一般的情况下是用不到的。
 
        除了中药治疗以外,针灸治疗多汗症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单扎合谷穴,就可以起到止汗的效果。
 
     小结:
 
对于多汗症而言,还是需要先辩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治疗比较好。还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全身多汗症#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2
     多汗症是指汗出不止或者大汗淋淋这种情况。有的是一运动或者吃一些热的食物就会出汗。这种情况一般属于气虚或者阳虚的表现。中医对于多汗症的治疗有好多种方法。
 
        首先,如果是病,常自汗出者,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汤治疗的汗出,常常是表虚自汗的症状。这种病人常常伴有手心的汗出。以桂枝生姜来解表,以芍药甘草来潋汗。如果是汗出不止的话,可以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就是桂枝汤中再加上附子。这种主要是针对发汗后伤了机体的阳气的即来治疗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病人经常的感冒,并且常常出汗,这种也是表虚引起的。可以用玉屏风散来治疗。一瓶风散里面用黄芪来补气,用白术和防风来祛风固表。中药里还有一些中药也可以敛汗,比如浮小麦,比如麻黄根。
 
       如果是大汗不止亡阳那种程度。需要紧急的护阳气。这时候需要用四逆汤或者参附汤来治疗。四逆汤里或参附汤用附子急救回阳。通过补阳气来达到止汗的效果。当然这种情况是在重症急症的时候才用的,一般的情况下是用不到的。
 
        除了中药治疗以外,针灸治疗多汗症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单扎合谷穴,就可以起到止汗的效果。
 
     小结:
 
对于多汗症而言,还是需要先辩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治疗比较好。还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全身多汗症#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154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接下来几篇和大家介绍一下不同部位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何不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头汗症,表现为头面部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超出机体正常体温调节所需量。当环境温度增高,情绪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头面部多汗症状尤为显著。头汗症分为三度:①轻度:多汗症状轻微,额头及面颊部潮湿;②中度:面颊、额头出汗可成水滴状;③重度:头面部出汗严重,汗液可沿面颊部、额头及两鬓连续滴下。轻、中度头面部多汗可被患者耐受,但重度多汗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目前西医对于原发性头汗症主要包括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离子透入疗法,口服抗胆碱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等。前三种治疗方法效果难以持久,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尚未广泛开展。经胸腔镜手术切断或夹闭胸1-2交感神经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疗效相对持久,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包括手术创伤、其他部位代偿性出汗以及Horner综合征等。手术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无效时的选择。

由于西医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头面部多汗症的治疗。关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论述详细的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将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后世医家对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的治疗也多以仲景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仲景是如何认识头面部多汗症的,以及有哪些治疗方法。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经过头部的经脉均为阳经,所以头部出汗多与阳经的病变有关。

 

1.邪热内蕴导致头汗出:

①胸膈郁热:《伤寒论》228 条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适用了胸膈内热轻症,胸膈有热,但热较轻,所以仅仅头部汗出,全身其他地方无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头汗即止。常用量栀子15克、淡豆豉10克。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中烦躁,可伴有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②热与水结的结胸证:《伤寒论》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郁热与胸膈之水饮相搏,水热互结,热被郁遏而无出路,上越于头而得外出之机故仅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予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饮得消、郁热得清所以头汗自愈。由于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③ 湿热内阻证:《伤寒论》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本来主证就有大汗出,而此处湿邪阻滞,所以导致仅有头汗出,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则湿热退而头汗止。常规剂量: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如果湿热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④热与血结的热入血室证:《伤寒论》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本证是热与血结导致但头汗出,针刺期门穴则愈。期门穴为肝经募穴,此穴位有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热入血室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治疗除针刺期门穴外,仲景提到小柴胡汤也可以治疗此证。

 

2.少阳枢机不利导致头汗出:

①《伤寒论》147 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水饮内停所致,本证头汗出是因为枢机不利,水饮内停,郁热蒸腾于上导致仅仅头部汗出。治疗当和解少阳,使枢机畅通,内化水饮清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常用量:柴胡15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瓜蒌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正如名医陈伯坛所说: “无柴胡则结不解而诸恙不除,无桂枝则阳不收而头汗不止,无干姜则寒不动而阴汗不至。“本方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

②《伤寒论》148 条少阳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证也是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则头汗自愈。常用量:柴胡15g,黄芩、人参、法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克,大枣(擘)4枚。主证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当然治疗得因时因地制宜,对于潮湿温热之地,病人除了少阳枢机不利外,常有湿热内生,蒿芩清胆汤比小柴胡汤更为适用。蒿芩清胆汤是俞根初根据南方多见湿热痰浊的病理特点,按照小柴胡汤的组方思想化裁而来,将主药柴胡、黄芩更以青蒿、黄芩。《通俗伤寒论》中何廉臣评价: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常用量:青蒿10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6克,赤茯苓9克,黄芩9克,生枳壳6克,陈广皮6克,碧玉散(包)9克。

 

3.寒湿阻络导致头汗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6 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寒湿阻络也可以导致但头汗出,治疗以化寒湿为主,可以用五苓散。

4.热盛津竭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论》200 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两条都是由于被火攻误治导致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本来里热炽盛应该全身汗出,但由于津液匮竭仅能头部出汗。所以此两条提示我们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时会出现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清热。

5 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为阳明病误下导致的津液下竭,下焦之阳虚阳气无以依附而上越,故额上汗出,手足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 17 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气重的病人误下,伤及里阳,阳气上越则额上汗出。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 2 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产妇产后血虚,虚阳上浮导致但头汗出,如果兼有大便干结,呕吐,不欲饮食,可以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 2 条中的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多得之于房事过多肾阴受伤,肾虚内热,虚热上蒸于头而见额微汗出。

此4条导致头汗出的病因皆是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治疗此类头汗出当滋阴潜阳。

总结一下,仲景对于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大体分为以下五条:邪热内蕴(胸膈有热、饮热互结、湿热内阻、热入血室)、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阻络、热盛津竭、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后世医家多以仲景对头汗出的认识为基础,进行理法方药的丰富和完善。

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头汗》所言: “头汗之证有二: 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清代名医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瘟疫杂症治略·头汗》曰: “头汗总为邪热,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同时“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 手、足三经和督脉) 均会于头,因此,头汗病证常以清阳热、潜浮阳、调和气机等法治疗为主。两个医家都认为头汗和内热和阳气内脱也。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杂门》中记载:“头汗,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 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气汤; 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认为头汗出主要与湿热、淤血、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犀角地黄汤: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各12g,桂枝(去皮)、芒硝各6g。(此方较为峻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茵陈五苓散:茵陈15g,白术9g,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小柴胡汤见上。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详细地论述了面部不同部位出汗对应的脏腑及治疗方药:“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胜湿汤:苍术10g,厚朴10g,法半夏10g,藿香10g,陈皮10g,甘草6g,生姜7片,大枣2枚。

调卫汤:苏木3g、 红花3g、 猪苓6g、 麦门冬9g、 生地黄9g、 法半夏9g、生黄芩15g、生甘草15g、 当归梢15g、羌活10g、 麻黄根20g、 五味子10g

小半夏汤加茯苓:法半夏10g、生姜5片、茯苓15g。

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除了清代名医张璐外,后世不少医家也认为头汗和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有很多关系,遵从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头汗出的方法。如由金国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头汗》中提到:“寒湿相搏,与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乃有头汗也。”《温疫萃言·头汗》分析:“三阴之经,皆至颈胸中,独三阳经上循于头,故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乃阴阳不和,邪居表里之间,故有是证,当以小柴胡和之。……若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亦有微恶寒,手足冷,脉沉者。”清代名医唐宗海《血证论·出汗》中也提到:“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证明小柴胡汤是治疗但头汗出的常用方剂。
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外体门·汗病章附饮食汗》中提到:“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齐颈而还。阴虚阳浮,故出头颈,不能周身。”还有清代名医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所言:“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也遵从了仲景提到了阴虚阳浮所致的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潜阳或滋阴降火,可以用潜阳封髓丹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医集·丹溪手镜·头汗》提出:“头汗,邪热内畜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自汗头汗》:“胃热上熏头汗。”遵从仲景郁热在里所致的头汗,可以用栀子豉汤或白虎汤加减。

 

清代名医陈鄂在《一见知医·头》中记载:“头汗,汗出至颈而还,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佐之,不易之法。”提出了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治疗头汗的方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不必治疗。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中提到:“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幼科发挥·心所生病·诸汗》亦分析说:“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头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头汗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手足汗、胸汗、阴汗、半身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全身多汗症#多汗症
187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及治疗方药;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给大家探析一下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九大治法,由于仲景对于多汗症的论述散落于各篇之中,今天只能给大家一下仲景常用于治疗多汗症的方剂和思路的分析。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书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对于出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多处提到,由于篇幅太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列举仲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九种大法和代表方剂。

 

大法一:调和营卫

对于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前面我关于多汗症的文章中已经几次提到过,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太阳病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杂病营卫不和所致自汗,第53条提出复发其汗,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从而止汗;第54条提出病人脏腑功能正常,仅仅是营卫不和,有时自觉发热(此处不是风寒表证,体温应该正常,只是病人自己感觉发热),这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先其时发其汗”,就是在每次定时发汗燥热之前先用桂枝汤发汗,从而使营卫调和而止汗。这里医圣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很多医生一看出汗过多就用一堆的止汗之药,有时不仅达不到止汗的目的,并且容易使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此处53条是经常自汗出,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则愈,没有特定时候;第54条是有时燥热伴有汗出,而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阴虚内热的可能性大,用滋阴清热的药,结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凉,导致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而仲景在此告诉大家可以在病人每次燥热发汗之前提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调和了出汗燥热自然就好了,当然此处燥热出汗肯定和典型的阴虚内热症是有区别的,典型的阴虚内热证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发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而营卫不和证虽然也有燥热出汗,不过病人多半没有阴虚内热的其他表现,舌苔一般也是淡红舌薄白苔,脉缓为主。桂枝汤的运用和禁忌症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本文就不在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以治疗自汗的一代名方:桂枝汤》。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二:扶阳止汗法

第20条仲景提到了风寒表证虽然使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发汗太过,导致了出汗不止,怕风,小便量少且不通畅(发汗太过津液不足所致),四肢痉挛、屈伸不利(发汗太过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可以用桂枝汤加制附子治疗。就算没有表证,对于阳虚兼有营卫不和的出汗桂枝加附子汤还是很好的方子。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三:清解实热,益气养阴

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内有实热是会导致热邪破津外泄,而出现大汗出的。而伤寒阳明实热证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为主证。单纯以阳明实热为主,可以用白虎汤治疗,阳明实热兼有气虚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主症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兼有烦渴喜欢冷饮、少气懒言、精神疲惫,或轻微恶寒恶风,舌红少津,脉洪大。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四:清宣郁热

221条文也是阳明病郁热在里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发热汗出;228条阳明病没有腹实证导致的误下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只有头部汗出;两者都是阳明病导致的郁热在里导致的烦躁汗出,治疗以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为主方,全方药仅两味,但效果明显。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五:通腑泻热

此法亦为治疗阳明病之法,但通腑泻热主要治疗的是阳明腑实证,多有大便不通;白虎汤是治疗典型的阳明经证,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但无大便不通;栀子鼓汤主要治疗郁热在胸中。所以三方虽然都治疗阳明病多汗,但是治疗所针对的证型还是有区别的。阳明腑实证内热结于胃肠,用承气汤治疗,热邪得泄,其汗自止。手足多汗为阳明经有热的表现,承气汤为猛药,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临床手足多汗多为阳明热证,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使用上面三种治疗治疗阳明实热所致手足多汗及全身大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六:泻热逐水开结

本证为饮热互结于胸中所致的病变,表现为心下痛、按之则硬,大便不通,舌上干燥,口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部硬满疼痛不能用手触碰,出汗仅头部出汗,其他地方无汗。治疗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开结。本方药性峻猛,切勿擅自服用,使用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此处仲景提示我们饮热互结会导致头部出汗,临床我们可以用泻热利水的方法治疗饮热互结所致头部汗出。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七:清热利湿

此处是阳明病的变证,阳明病如果发热汗出,尚可使湿热有排出的机会,所以不会发黄,但是如果仅仅头汗出,到颈部以下就不汗出了,且小便不利,口渴大量饮水,这个就是瘀热在里,不能排出,所以会发黄,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退去,则汗自止,这里提示湿热内阻可以导致仅仅头部汗出。临床上确实不少由于湿热重导致的出汗,茵陈蒿汤对于没有发黄的湿热出汗也可以应用,若无大便不通,湿气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八:和解枢机,温化水饮

此证是伤寒经过一段时间,经过发汗和攻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烦等症,此证为少阳证,但是少阳证一般小便是通利的,此处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可以判断有水饮阻滞胸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则诸证自止,头汗自愈。本方对于没有伤寒的患者亦可应用,只要符合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于里导致的头汗出,即可应用本方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大法九:回阳救逆

对于亡阳的病人会表现为大汗出不止,此证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现代也有参附注射液可以使用。四逆汤的主证多为神疲欲寐、恶寒肢厥、呕吐腹泻、冷汗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附子有毒,仅用于亡阳患者的抢救,阳虚病人多用制附子。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本文给大家分析了医圣张仲景常用治疗多汗的九大治法和方药,可以为我们临床开阔视野,提供依据。当然《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多汗的论述远不止于以上条文,本文仅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文和常用方。

上述药物剂量为无重大疾病成年人的用量,若伴随其他重大疾病、儿童、年老体弱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妇、备孕女性不建议使用以上药物治疗。

#局部多汗症#全身多汗症
11

此文仅作为患教文章,发布于本人京东医生个人工作平台,所涉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保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曾军   2020.08.26

 

1.  什么叫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机体汗液分泌过多,超过自身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而发生的过量出汗。通常,此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心理负担重、生活质量差。一般可分为全身型(继发性)和局限型(原发性) 2 种疾病类型。前者通常有继发性致病因素存在,如用药、感染、肿瘤、心脏疾病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后者大多为特发性,即原发性,无明显致病因素存在,无病理改变或腺体增生,为通常所指的多汗症。

 

2.  过量出汗常发生于什么部位?

常发生于:手、脚、腋窝、头面部等外泌汗腺密集的部位。

 

3.  致病原因是什么?

继发性多汗症:根据患者致病因素可大致确定相应病因;原发性多汗症:到目前为止,病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  怎样诊断自己患有原发性多汗症?

诊断标准为:

主要标准: 1.  局部大量过度出汗,病程  ≥ 6 个月; 2.  无明显的继发性发因素;

次要标准:同时具有如下表现  ≥ 2 项( a.  双侧相对对称, b.  初始发病年龄  < 25 岁, c.  家族史阳性, d.  睡眠时停止出汗, e.  每周发作次数  ≥ 1 次, f.  影响日常活动)

 

5.  该病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5. 1.  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比较有效并且微创的方法为: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ETS) 。优点:技术成熟,微创,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一般切断 T2-T4 胸交感神经干中的一支或联合多支切断。具体手术指征与手术禁忌、手术风险、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需进一步咨询专业医生。

 

5.2.  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离子电渗疗法、肉毒素、激光、微波和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化学阻滞等。不足:效果有限,且不良反应明显。

 

6.  该病患者的预后怎么样?

该为良性疾病,对患者基本健康状态及预期寿命无明显影响。不同治疗手段、方法预后有所不同。以 ETS 手术为例,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效果显著,术后复发少见。术后并发症如出现 代偿性多汗、 Horner 综合征、面红症(社交恐怖症)等也可能会出现。

#全身多汗症#局部多汗症#多汗症
101

有些多汗的情况可能是疾病造成,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1、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患者爱出汗

糖尿病人血糖高或者血糖控制不好时就会出现多汗、多尿的情况。

当然还有可能更糟,比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这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还有可能是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负责汗腺排汗等不受人类意志支配的神经,健康人群在体温升高时自主神经会感受到,然后汗腺就会出汗、散热。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长期血糖高的人,则会损伤自主神经。

说到这不要被吓到,去医院检测一下血糖就好,非糖尿病人群不用在意,糖尿病人群血糖控制好的话也不用担心这些并发症。

此外,代谢类疾病几乎都会导致爱出汗,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因为热量代谢异常引起的体温升高,人体只能通过出汗来散热。

2、多汗症

很多人会把出汗作为一个标准,从而自我暗示得了多汗症,实际上判断多汗症很简单,比如正常人出汗大多会收到温度影响,而多汗症的人即便在凉爽的季节也会不由自主的出汗。

 

多汗症的成因有很多种,但表现的几乎都为多汗,且和环境因素不大,有的人紧张、亢奋就会大汗淋漓,有的人出汗甚至会把自己绊倒,几年前我见过一位多汗症的顾客,焦虑的时候手中握着的钞票都是湿的,总之如果你也属于这类异常出汗的人,那么最好及时就医诊治,这虽说不是什么大病,可的确会为生活带来很多烦恼。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人被长期的出汗所困扰,但目前西医治疗出汗疗效虽肯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副作用相对较小,且有全身调理的作用,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烦躁、月经不调、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但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中医基础,面对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且药店店员对中医中药知识也常是一知半解,经常容易推荐错药物,比如李女士因为长期出汗至药店购买止汗中成药,药店店员在简单询问李女士情况后认为她是太虚了,所以出汗,推荐了如玉屏风颗粒、黄芪精、补中益气丸等补气的药后,李女士不仅出汗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干舌燥,烦躁失眠,大便干结等情况,原来李女士本来就是湿热体质,由于湿热熏蒸导致的出汗,用了这么多温补的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上火的表现, 后推荐李女士用龙胆泻肝丸清泻湿热后出汗和上火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内热导致的出汗好比在火上煮沸的水,固表止汗的药就好比把水壶的盖子盖的死死的,开始能够短暂的防止水的外溢,但火不关,水只会在体内沸腾的越来越厉害,早晚是会沸腾而出的,温补的药就好比再加大火的力度,也只会使水沸腾的越来越厉害,这个时候只有把火关了才是让水不沸腾外溢最好的办法。对于多汗症,最重要且最先要弄清楚的是寒热虚实,究竟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对用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是热证用了热药,寒证用了寒药,虚证用了泻药,实证用了补药,不但不会使病情缓解,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下面会详细告诉大家出汗的寒热虚实如何区分,中医对出汗是如何分类的,这些分类对选择药物有什么意义,并介绍古代名医和现代中医大师们是如何认识多汗的,有哪些治疗多汗的著名方剂和现代中医大师的经验方,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


为了更好的反映古代历代名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代医籍原文,文章中会尽量用通俗的语句进行讲解,但对无中医基础者阅读本文可能仍有一定难度,请见谅,文章中会详细论述各证型间如何鉴别。

关于西医对多汗的认识,多汗对人体的影响,多汗的原因,西医有哪些治疗多汗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出汗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治疗调理》


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

《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出汗过多对人体的影响:

首先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身体有异味,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会让您在人群中倍感尴尬;其次汗液郁积于皮肤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且中医认为出汗过多会导致“津由汗脱”、“血因汗减”、“气随汗泄”,严重者会出现“汗出亡阳”等,即汗出过多会导致人体津液亏虚,气血亏虚,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容易疲劳、浑身无力、面色不佳、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虚脱的表现。且《黄帝内经》记载“五藏化液,在心为汗”,就是五脏分别对应人体的五种津液,而汗对应是心,所以很多人出汗过多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烦躁等心阴虚的表现。且中医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导致血虚,且历代名医均有“血虚者禁止发汗”的告诫,当下很流行汗蒸,听着似乎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商家也宣传可以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湿气及毒素,对于湿气重的人确实比较适合,但对于气血亏虚的人汗蒸后只会加重气血亏虚,使病情加重,特别是产后妇女,生孩子和哺乳过程中本来就耗伤了人体很多气血,如果这个时候过度的汗蒸出汗会导致气血亏虚加重,从而出现以上所说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3.中医对出汗的分类:

3.1自汗、盗汗: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进一步概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血虚、痰湿、阳虚; 盗汗属血虚、阴虚。

3.2黄汗、红汗:

黄汗因汗液色黄,色如黄柏(中药名)汁而得名,出此汗者常将衣服染黄。关于黄汗的记载首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述了风湿病、黄疸、水肿等疾病中可见黄汗。《金匾玉函要略辑义》注解到:“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之曰黄汗。”隋代《诸病源侯论·黄汗候》记载:"黄汗......此由脾胃有热......",论述了其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所致,治疗以清脾胃湿热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治疗黄汗。

红汗,指汗出淡红如血,又称血汗,《惠直堂经验方》记载:"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提出红汗为虚火所致,治疗以清虚火,凉血止血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治疗。

3.3脱汗、战汗:

脱汗,是在患者生命垂危或急危重症时出现的汗,类似于西医的休克状态,此时多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多为阳气大虚,阴阳隔离的危候,此时当回阳救逆,可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

战汗,多见于发热性疾病,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时候,此时出汗多是疾病好转,正气祛邪外出的表现。医圣张仲景特别强调此时应“谨防风寒,亦可喝稀粥,以助胃气,强化汗源”,这时如调理得当则疾病易去,否认再次感染风寒则易复发。

3.4不同部位的出汗

①头汗:指仅有头部的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头汗》中记载:“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所以头汗出多属于阳证,病因多为火热上攻,湿热熏蒸,热入血室,胆热气郁,饮热相结,产后血虚,寒湿郁遏、瘀血阻滞所致。

②胸前出汗:指仅有胸前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又称为心汗,《丹溪心法·汗》中记载: “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汗”,指出了胸前出汗病位在心,多由于思虑过多劳心所致,治疗当补养心血,并嘱咐患者静心以养神。

③手足汗:指仅有手足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其言: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胃经全名为足阳明胃经,主四肢,手足心出汗多为胃经有热所致。《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提出了阳明经有实热、便秘、大便硬、手足汗出的经典方剂为大承气汤。《简明中医词典》中提到: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将手足心出汗分为三大类,手足潮湿多汗多为脾胃湿蒸,可用茵陈五苓散去脾胃湿热治疗;手足心热多为阴血亏虚,可用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治疗;手足发凉出汗多为中气不足,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补中气治疗。

④腹股沟和外阴出汗:《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腹股沟和外阴属于在下之阴位,故腹股沟和外阴出汗多为湿气重所致,又根据寒热不同分为湿热和寒湿。

⑤半身出汗:分为左右出汗或上下出汗,如仅左侧出汗而右侧无汗,或上侧出汗而下侧无汗,反之亦然。多因为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致。

4.中医分型论治、各型常用名方及现代名医经验方:

虽然汗为心之液,但汗与其他四脏也有关系,古代医家提出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可以导致不同部位的出汗,如清代《王氏医存》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对我们判断不同部位出汗对应不同脏腑虚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黄帝内经》也提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提出了不同情况下汗出对应着不同的脏腑:饱食后出汗,汗于胃;惊吓后出汗,汗出于心;负重远行后出汗,汗出于肾;快速前行恐惧出汗,汗出于肝;干活劳累后出汗,汗出于脾。

4.1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开篇中就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以知道阳气在出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阳气虚衰,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正如《病源论·虚劳汗候》中提到的:“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其中又根据阳气虚衰的程度不同分为气虚和阳虚的不同,中医有句名言叫“气虚为阳虚之渐”,意思就是说气虚较轻,阳虚较重,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阳虚;其中又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分为肺气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四个证型,其中以肺气虚最为常见。

①肺气虚证:以自汗为主,汗液清晰无味,多在吃饭或稍微活动后就明显出汗,伴有易疲劳,易感冒,乏力,面色无光泽,手足不温,出汗后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经验方(加味玉屏风散)。

②心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胸前出汗,但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较为明显。经验方(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③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手足多汗,常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口但无味,舌边齿痕明显。经验方(加味理中丸)。

④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阴囊出汗,常伴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精子含量低、尿频尿液清冷,女性可见宫冷不孕、月经量少、周期推迟、颜色淡等。经验方(加味真武汤)。

4.2阴虚血亏,热破津泄:阴虚易生内热,内热迫使阴液外泄。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在其《东垣十书·汗》中提到: “盗汗者, … …是属阴虚”。其中又根据阴虚部位的不同分为心阴虚和肾阴虚,且根据阴虚和内热所占比重的不同分为阴虚重内热轻和阴虚轻内热重,且出汗时间久了会导致“气随汗泄”,从而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

①心阴虚证:本证出汗多以胸前区为主,盗汗多见,典型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多伴全身潮热,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经验方(加味生脉饮)。

②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相比本证多以阴部出汗为主,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少见,本证典型表现为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周期提前,颜色较深,其余表现与心阴虚证基本相同。经验方(加味麦味地黄丸)。

③阴虚轻内热重证:本证阴虚症状较轻,而内热症状较重,常口干明显,脸部发红,容易上火(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目赤肿痛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小便时有烧灼感,舌质红明显,少苔不明显。经验方(加味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汤被古代历代名医称为“治盗汗之圣药”。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对本方有如下评价:“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物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提出虽然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的疗效非常好,但是药物比较寒凉,虚寒的人不能用,虚寒者只能用黄芪六一汤。

④气阴两虚证:此证多见于体质本虚之人,如大病之后、产后等,也可见于其他出汗之证时间久,导致的气阴随汗而脱所致。典型表现为汗液清晰无味,自汗、盗汗皆可见,伴有易疲劳,易感冒,出汗后怕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或燥热、手足心发热,舌淡少津,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芪萸止汗方)。

4.3营卫不和,开阖失司:前已论述“汗为阳加于阴”所致,而汗的物质基础是营阴,而管理汗孔的开关的是阳中之卫气,营卫不和,则汗出。

此证多汗以自汗多见,出汗后怕风,有肢体酸痛的表现,或忽冷忽热,或半身局部汗出(但无明显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从古至今一直被推崇为调和营卫的第一方,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自汗效果显著。

4.4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血不足会导致出汗,同时出汗过多又会加重心血的亏虚,气虚不固也会导致出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气血亏虚。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血亏虚的表现,且这些表现多在出汗后加重,且有易疲劳,面色不佳,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此型人多由思虑过度所致,出汗以胸前出汗多见。此证在女性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颜色淡。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归脾汤):归脾汤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心脾两虚的第一方。

4.5痰湿阻滞,气化失常: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此处所说之痰属于“无形之痰”,痰湿是身体里面病理性的代谢产物,痰湿停留在身体里的某一处,导致气的流通受阻,汗液的气化过程不能正常完成,所以出汗。《黄帝内经》记载: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指出多汗且汗液较为粘稠,为湿气重导致的出汗;而且湿性黏滞,缠绵难愈,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蕴生内热,湿与热相结则汗出更明显,如《赤水玄珠·手足汗》记载:“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提到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手足部出汗增多;再如《类证治裁·汗症论治》记载:“两腋汗… …为湿热流注”,可见湿热阻滞还可导致腋下出汗;再如《张氏医通·汗》记载:“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提出阴部出汗为下焦湿热,可见湿热阻滞可导致多部位的出汗,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则出汗的部位也会相应的不同。《张氏医通》还记载:“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提到了痰可以导致出汗,如果及时治疗痰去则多汗可愈。《景岳全书·汗证》记载:“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由于脾胃为运化营养物质的重要脏器,脾虚不能将饮食中营养物质完全吸收则生湿,脾虚夹湿也会导致出汗。所以本证主要分脾虚夹湿、湿热熏蒸(根据湿热停留位置不同而出汗部位不同)。

①脾虚湿阻证:多以自汗为主,因湿性驱下,多以身体下部出汗为主,湿气重者汗液多较为粘稠、口中黏腻感、身体沉重感、大便粘,脾虚明显者多口淡无味、神疲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或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理气降痰汤):《证治准绳·自汗》记载: “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以上两方均为治疗痰证出汗的良方。

②湿热熏蒸证:此型自汗、盗汗均可见,出汗时全身冒热气,像蒸东西时一样,汗液粘稠,且汗液味道较重,或见黄汗,口干口苦,口中黏腻感,或口气重,头发、皮肤出油多,心烦易怒,面色发红,小便黄,腹部有胀满感,身体困重感,大便粘,多有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习惯,或居住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舌质红,苔黄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龙胆泻肝汤)。

4.6里热炽盛,迫津外泻:《类经》记载:“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内热重会导致皮肤腠理开泄而多汗,并提到“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详细论述了内火的由来,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温性食物摄入过多则胃火旺;若劳累太过则火起于脾;若饮酒、房事过度则火起于肾;其实除了胃火、脾火、肾火之外,心火、肝火也非常多见,心火、肝火多是由于情绪急躁、抑郁、失眠所致。

①心火旺证:此证的典型表现是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开窍于舌),面色发红,口干舌燥,小便灼热疼痛,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舌尖红明显,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导赤散)。

②阳明热盛(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此证以手足大汗出为主要表现,又根据大便情况分为阳明经证(大便通畅)和阳明腑实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至腹胀拒按),多伴口渴明显,喜冷饮,烦躁,舌质红,苔黄燥。

△阳明经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大承气汤)。

③肝火旺证:此型人平时性情多急躁,出汗和情绪关系较为密切,多伴面红目赤,口舌干燥,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或两胁胀痛,或腹胀,舌两边红,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逍遥散)。

4.7瘀血阻滞,热邪内伏:如清代《医林改错》记载:“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能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部分患者出汗用了以上各种常规治疗方法仍然无效,反而加重者,是瘀血阻滞,热邪内伏,迫津外泄所致。《证治汇补·汗》也记载:“头汗者,有瘀血内蓄”,《类证治裁》记载:“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 …”。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持续低热,或手足心发热,夜间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心烦失眠,或手足不自主运动,皮肤可见瘀斑、皮疹,舌质暗红,舌上可见瘀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减)。

由于多汗证的原因复杂,所以证型分布也较为繁杂,为全面反映古今名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本文尽可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且对古今名医对本证的认识和经典名方、目前市面上常用中成药进行了系统总结,可能信息量较大,读起来可能需要耐心,但都是名医经验,有兴趣者可仔细阅读。

探索猫界中的巨无霸!缅因猫、挪威森林猫和西伯利亚森林猫,这些猫咪不仅体型庞大,毛茸茸的外表下更藏着温顺的性格。它们不仅是家中的守护者,更是忠诚的伙伴。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