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近晚草渐深,夏日繁花次第开。
随着5月的临近,室外的阳光从温暖逐渐变得燥热,紫外线的攻击力正悄然攀升。
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日常通勤,在享受明媚阳光的同时,做好防晒是保护皮肤的重头戏!
防晒,保护皮肤的重头戏
晒伤出现的问题
阳光裹挟着微风均匀地将热量涂抹在我们身上,让人感到暖洋洋的,很是舒服。然而当没做防晒直面阳光的照射时,反馈给你的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 晒黑:大量色素颗粒集中于表皮的基底细胞层,以抵抗紫外线照射。
- 出斑:尤其是女性,面部出现色素斑,雀斑,黄褐斑等。
- 缺水:紫外线破坏皮肤的保湿作用,皮肤会变得干燥。
- 皮肤老化:紫外线导致真皮的弹力纤维损伤,促使细纹产生。
- 严重晒伤:紫外线导致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皮肤浅表面的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细胞水肿、渗出,严重的起水疱。
- 诱发皮肤疾患:紫外线照射可能导致色素性皮肤癌等皮肤疾患。
这些常见的防晒误区,你踩中了吗?
误区一:防晒因子越高越好
大家选择防晒产品总会选择防晒系数高的,认为系数越高,效果越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防晒因子(SPF)表示防晒用品所能发挥的防晒效果和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眼花缭乱的防晒产品商家的广告宣传里,SPF似乎成为了防晒产品的优劣指标。
SPF数值的一个单位代表能在日光下停留15分钟不受紫外线伤害。例如:SPF15的防晒产品可以保护皮肤在太阳下停留15*15=225分钟。
但SPF值大小和它保护的效能并不成线性正比。
当SPF达到15以上时,紫外线透过率小于1%,已经可以达到完全防护的效果;SPF达到20以上时,也是完全防护,只是防护的时间更长。
SPF值越高,过滤紫外线的功能越大,但质地越厚重,通透性越差,含有的防晒成分会增加皮肤的负担,引起粉刺形成或皮肤过敏。
误区二:防晒产品不补涂
无论是SPF还是PA级别有多高,能保持防晒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流逝,太阳光和皮肤表面的汗液会分解或溶解保护性的化学物质,防晒效果逐渐减弱。因此至少三或四个小时补充涂抹一次。
误区三:防水性防晒产品不卸妆
防水性防晒产品即难溶于水,以油包水为主。
就防护效果来说,汗液、游泳等活动,不能轻易溶解掉防晒;就清洁方法来说,这类防晒就像脸上一层油,免于水溶的同时,也难于水洗。
就像装过油的碗,清水难洗净,但加点洗洁精就很容易洗净了。
因此,防水性防晒产品使用后需要使用卸妆产品清洗掉。
误区四:启封超过1年的产品还在用
和一般商品保质期不同,防晒产品除了保质期,还有「启封保质期」。
虽然产品写明的保质期通常为3~5年,但启封后防晒产品中的防晒剂会氧化,保质期只有6~12个月。
启封后超过一年没有用完的防晒霜,不仅防晒效果大大降低,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引起皮炎。
误区五:只涂防晒霜不进行物理防晒
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总是肉眼可见的变黑、细纹、粗糙、红斑等。
但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却总是被忽视,阳光能穿透角膜、晶状体,直达眼底视网膜,伤眼于无形之中。
尤其是幼儿的角膜和晶状体较脆弱,紫外线灼伤角膜上皮可能导致眼睛出现疼痛、流泪、畏光等,灼伤视网膜黄环时,甚至埋下白内障隐患。
紫外线对眼部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在阳光明媚的春夏之时,除了做好皮肤的防晒,更要好好保护眼睛。佩戴变色镜片是有效的护眼办法,镜片可以吸收,反射紫外线,弱化日强光。
防晒有公式,照着做
正确的防晒方式
1. 减少户外活动:夏季避免或减少在烈日下外出活动。
2. 做好物理防晒:备好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等。
3. 及时使用防晒产品:外出时提前15~30分钟涂抹,护肤后防晒再化妆,选择合适SPF/PA级别的产品,2小时后补充涂抹,使用卸妆产品清洁防水性防晒产品。
4. 物理+化学防晒:车窗并不能完全阻挡长波紫外线(UVA),呆在车里不等于呆在室内,应该做好物理+化学防晒。
5. 做好眼部防晒:佩戴合适的变色镜片。
晒伤怎么办?
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可能导致皮肤晒伤,晒伤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等症状。
外用药膏
如皮肤炎症较轻,可以使用含有地塞米松等消炎止痒成分的外用药膏;病情较重时,如皮肤出现水泡、溃烂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
医生可能会开处方抗生素药膏、止痛药或者类固醇类药物,以控制感染和缓解疼痛。
补充水分
晒伤会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使用含有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等保湿成分的保湿霜,以帮助皮肤保持水分。
避免刺激性物质
晒伤后的皮肤非常敏感,应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以防止加重皮肤损伤。
在晒伤皮肤恢复期间,要注意防晒工作,涂抹防晒霜、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