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肠多发息肉专家

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一所以肿瘤防治与研究为特色,学科齐全,技术先进,人才济济的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医院座落于“羊城八景”之一的白云山风景区,毗邻风景秀丽的麓湖之滨,占地总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8.2%。医院始建于1985年,原名为广州市肿瘤医院。2000年,时任广州医学院校长的钟南山院士亲自对广州市肿瘤医院进行考察,将肿瘤医院纳为“广州医学院临床肿瘤研究中心”。2006年1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将广州市肿瘤医院划归广州医学院,自此医院正式成为广州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2013年,随着广州医学院升格为广州医科大学,医院再次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底,医院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新的三甲评审标准的肿瘤专科医院,跻身于华南地区一流肿瘤专科医院之列。医院坚持以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针政策为导向,围绕广州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汇聚为根本,以质量与安全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医院开放床位数800张,2022年出院病人4.9万人次,平均住院日5.41天。医院紧跟国际肿瘤学科发展的趋势,临床学科全面推行单病种分科,设有26个临床专科、13个医技科室,在岗职工1342人,其中高级职称257人,具有博士学位172人,在站博士后15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18人;医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占85.85%,形成一支年轻化、具备国际化视野与知识结构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医院承担广州市肿瘤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建设任务,成功创建广州市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建立肿瘤分子检测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和肿瘤生物资源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医院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先后获“广东省医用辐射安全放心示范单位”,国家卫健委“改善服务创新医院”“医疗扶贫贡献奖”“扶贫榜样奖”,广东省卫健委、广州市卫健委“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医院为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广州市研究型医院。重点专科特色鲜明医院主要承担华南地区乃至国内外的肿瘤防治和研究工作。经过35年的积累和沉淀,医院建立了自己的医疗特色和优势。肿瘤外科常规开展包括腹腔镜、胸腔镜、膀胱镜、神经系统显微镜等微创技术的各类高难度、大型的手术。其中肿瘤热灌注治疗技术、肺癌综合诊治、腹腔镜或小切口腔镜辅助下胃、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或小切口腔镜辅助下Habib4X肝转移癌切除、肝癌多模式微创序贯综合治疗、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B超引导下乳腺肿物麦默通微创旋切术、CT灌注成像等多项技术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医院在国内首次提出精准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方法,牵头制订了我国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技术标准,建立起了标准化的精准体腔热灌注治疗规范,用于预防和治疗腹腔恶性肿瘤腹膜种植转移及其并发的恶性胸腹水疗效独特,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胃肠癌、肝胆胰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种植转移,该技术已在全国600多家大型医院在广泛应用C-HIPEC技术,累计治疗50万例次,该科研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是转化医学成功的典范。肿瘤内科分为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盆部肿瘤、淋巴瘤、血液肿瘤五个亚专业方向。包括全国著名肿瘤内科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技术力量雄厚,诊治技术一直保持国内先进水平。肿瘤内科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内科开展了多功能时相静脉化疗灌注、微量泵化疗输注、改良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动态化疗全程监护系统,化学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癌痛的评估及护理等肿瘤特色专科护理,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放疗科设5个住院病区及1个放疗中心(机房及物理质控),是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国内较早开展宫颈癌三维适形近距离放疗的单位之一,鼻咽癌及宫颈癌放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科室拥有放射肿瘤学医师、研究人员、物理师、计量师、放疗技师及护理队伍200余人。放射治疗设备齐全,已开展3DCRT、三维后装、IMRT、IGRT及SBRT等先进放疗技术,精确放疗比例超过90%,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放疗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等科研项目;科室多名专家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专业学会中担任副主委、常委及委员职务。放疗科是目前广东省内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放射治疗中心之一,技术力量名列全省前茅。如今,医院胃肠肿瘤、肝胆肿瘤、肺肿瘤、食管肿瘤、颅脑肿瘤、鼻咽癌、乳腺癌等疾病的规范诊治均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肿瘤热灌注治疗技术、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四维放疗等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医院获批为广州市研究型医院,大力加强肿瘤研究所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引导,医院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建院以来,医院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立项10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95项,科研经费共计11401.6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162篇,其中SCI论文619篇。医院“肿瘤学”进入STEM肿瘤学100强排行榜,居全国第64位;获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7年华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2018年公布)提名。“肿瘤科”获得广东省及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为广东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广州市“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及广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培育项目;放射治疗专业获评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广州医科大学临床重点专科;肿瘤内科、乳腺肿瘤外科为广州医科大学临床重点专科;放疗科、胃肠外科获建广州市临床重大技术项目,泌尿外科获建广州市临床特色技术项目。“肿瘤治疗学及实验肿瘤学”与“放射肿瘤学”获评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医院为广州医科大学直属教学医院,承担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拥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18人;医院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拥有内科、外科、放疗、麻醉、影像、核医学科、超声医学科、妇产科、病理科9个专业基地资格,医院成为培养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汇聚助力发展医院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引进58名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其中引进全职人才23人,柔性人才35人;构建了高水平免疫学专家团队、基因研究团队、放射治疗团队和精准热灌注团队,为学科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五大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医院启动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等人才项目,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在医院科研学术、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中的引领作用。医院大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詹姆斯癌症中心、法国居里肿瘤研究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更好服务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医院持续加强硬件平台建设。抢抓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建设,第一期新增床位500张;医院整体纳入广州花园建设规划,综合楼建设项目已完成立项,正在逐步推进,建成后将新增床位400张。医院持续引进先进的肿瘤诊断治疗和检测设备,目前医院拥有TOMO、PET-CT、3.0T核磁共振、能谱CT、64排CT、高能直线加速器、超声内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一大批先进设备,为精准医疗提供高效服务。医院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患者服务为核心,不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实现了手机预约挂号、支付、导航、报告查询等移动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在线预约、在线复诊、健康管理等功能,搭建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了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坚守公益服务社会。2021年增挂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牌子,负责广州市癌症防治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实施“5050”计划,与60家基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基层医院加强肿瘤学科建设,建立新形势下的肿瘤专科联盟、双向转诊模式;派出专职干部助力广东省精准扶贫,派出援疆、援藏、援琼医疗队帮扶新疆喀什、西藏林芝、海南医疗卫生事业,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及义诊活动,积极传播防癌抗癌理念。医院先后荣获国家“医疗扶贫贡献奖”及“扶贫榜样奖”。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发扬广医人精神,组建援鄂、援沪、援琼医疗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迅速组建核酸检测支援队和党员攻坚队,支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相继派出医护人员超12626人次,累计完成核酸采集量约564.9万例,成建制接管广州市公安局特警训练基地方舱医院,驻点医护人员121人,累计收治患者1566人;470人次医护人员驻点支援封控区等,展现了广医人的责任和担当。踔厉奋发开拓进取。作为政府公立医院,医院以肿瘤防治与研究为优势和特色,在实现医院自我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医院将以广州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广医人精神和“南山精神”为引领,秉承“博识求精、厚德至善”的院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服务宗旨,“德技相济、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踔厉奋发,开拓进取,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三甲肿瘤医院的目标前进!。

萧嘉铭 主治医师

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治

好评 96%
接诊量 36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治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咨询多发息肉问题,已进行钳除处理,关心复发、饮食及活检报告。医生解答并给出生活建议。患者女性27岁
39
2024-11-07 21:02:05
患者咨询关于胆囊息肉的问题,想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案。患者男性31岁
10
2024-11-07 21:02:05
患者因浅表性胃炎和多发性肠息肉咨询藏药使用。想了解是否可以使用藏药以及用药建议。
61
2024-11-07 21:02:05
宫腔镜手术后,多发息肉,术后出血,想了解术后用药和恢复时间。患者女性32岁
40
2024-11-07 21:02:05
患者因胆囊炎和息肉多发导致右上腹隐痛,寻求医疗咨询。患者男性41岁
27
2024-11-07 21:02:05
患者49岁女性,因湿气重、肚子赘肉多和便秘咨询轻身消胖丸用药问题。
36
2024-11-07 21:02:05
萎缩性胃炎和多发息肉,用药咨询。
55
2024-11-07 21:02:05
患者咨询月经后是否可以正常备孕,以及关于多发息肉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注意事项。患者女性32岁
1
2024-11-07 21:02:05
我被诊断出多发性肠息肉,想了解治疗效果和方法,是否有推荐的药物或手术?
39
2024-11-07 21:02:05
54岁女性患者,多发息肉切除术后一个月,手脚不灵活。
36
2024-11-07 21:02:05

科普文章

#结肠黑变病#肠多发息肉
9

第一、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成分(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

第二、怎么明确肠息肉良恶性

在肠镜下,医生凭借经验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但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的诊断,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最终才能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第三、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如果报告单子上写着,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这些类型一般不发生癌变。

如果是腺瘤、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肠息肉病、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等肠息肉病,则有比较明显的癌变倾向。其中,乳头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几率大约在 30%(100 个乳头状腺瘤患者有 30 人出现癌变)左右。

第四、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85%~9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转化而来,而约2/3结肠息肉为腺瘤,因此,大部分结直肠癌和息肉有关。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第四、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大部分肠息肉在开始的时候没症状,这也是不能及时被发现的原因。

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大便发黑或者便中带血。

如果没有吃动物血等染黑大便的食物,那么黑便基本上能确定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等。

如果息肉体积比较大,会严重阻塞粪便,长时间无法排便而成为便秘、肠梗阻或者肠套叠。
 
息肉还可能会引起腹部肿块、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如果便秘的同时有这些现象,就要考虑是否肠道中有息肉,及时做肠镜以明确诊断。

第五、发现肠息肉咋办

《欧洲内镜学会2017年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指南》明确提出,除了高度确信为增生性的直肠乙状结肠小息肉(≤5 mm)以外,所有息肉均应切除。

第六、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如何“定期”

① 直肠、乙状结肠增生性小息肉(长径<10mm),术后2~3年随访;

② 1~2个小管状腺瘤(长径<10mm),术后1~3年进行随访;

③ 3~10个小管状腺瘤,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④ 超过10个小管状腺瘤,术后1年进行随访;

⑤ 任何一个腺瘤的长径≥10mm、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者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⑥ 长径<10mm且无上皮内瘤变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术后2~3年随访,长径≥10mm或伴有上皮内瘤变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或传统锯齿状息肉,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⑦ 锯齿状息肉综合征术后1年进行随访。若首次结肠镜检查质量较低,可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参考中国医学论坛报、胃肠病等

多发性肠息肉不可以不做肠切除。医生建议全程切说明息肉很严重了,把结肠跟直肠肛管直接接起来。切除肠肯定对人还是有影响,如果没有大肠很容易变瘦和营养不良。不做肠切除是不行,不做就息肉变腺瘤,腺瘤变恶变会影响生命。

现在是一个谈恶性肿瘤色变的时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主动体检,但有时候,普通的检查不一定能查出肿瘤隐患。比如,肠息肉。

 

林教授年年体检,除了血脂略高,各项指标都正常。今年他50岁了,医生建议加做肠镜检查。结果一查,发现肠道内有多发性息肉,最大的直径约4毫米。这一结果让林教授有点恐慌:“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肠道也没啥不适,为何一下子长出这么多息肉?听说肠道息肉会癌变,我很担心。”

 

大部分的肠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它的生长是悄悄的,在你不知觉的状态下发育长大。而95%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

 

 

对于肠道息肉,大部分人认识不足,很多人甚至一辈子也没做过肠镜,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有这方面问题。为此,《生命时报》整理了10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请专家逐一解答。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工厂,肠道就是负责养分回收和垃圾排放的车间。成年人的肠道长度约为其身高的4~5倍,其中80%为小肠,20%为大肠。

 

 

根据长期数据观察,肠道息肉发病率在40%左右,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病高峰年龄是50岁左右,近些年更是呈现年轻化趋势。

 

什么是肠道息肉?

 

《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现代医学把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称为息肉,一般以部位命名,出现在肠道里就是“肠道息肉”。

 

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肠道息肉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随着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向右发展。

 

肠道为何会长息肉?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较高,而蔬菜、维生素C摄入充足者较低。膳食中脂肪占比超过40%是形成肠道息肉的重要因素,若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患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另外,辛辣刺激性食物、腌制食物等也与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

 

 

2.疾病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切除胆囊、接受癌症放疗的患者及肥胖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3.炎症刺激

长期炎症刺激肠黏膜可引起息肉,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4.异物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都容易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长期便秘或频繁使用泻药也会刺激肠壁生成息肉。

 

5.遗传因素

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突变的基因又会遗传给后代。

 

肠道息肉有什么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许多人是在常规体检中无意发现的。

 

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例如次数增多,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伴有腹痛,便血或大便带血痕。此外,有些人还会有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为何会突然长出很多息肉?

 

除了特定遗传因素(如家族性结肠息肉),肠道息肉生长速度并不快,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通常不会有短期内出现很多息肉的情况。

 

如果突然查出肠道内有多发性息肉,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体检没涉及肠镜,或体检不到位,未能尽早发现。

 

哪些项目能查出肠道息肉?

 

肠镜是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它不仅能在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还可以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是发现和确诊肠道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建议45岁以上者,无论有没有不适症状,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早发现早诊治。

 

哪些人尤其要注意肠道检查?

 

  • 有癌症史、肠道息肉史者,或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大肠癌史的人。
  • 慢性腹泻持续3个月以上,或每年慢性便秘2个月以上者。
  • 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者。
  • 有肝硬化等相关疾病者。

 

哪些肠道息肉会癌变?

 

人体任何黏膜表面都可能生长与息肉类似的多余肿物,之所以肠道息肉更受关注,是因为它可能会发展为大肠癌。

 

一般来说,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是良性的;黏膜下扁平、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的,往往提示息肉恶变。

 

 

息肉恶变的概率与息肉大小有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恶变率仅为1%,1~2厘米的约有10%,大于2厘米的则有46%是恶性的。

 

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如果在息肉腺瘤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肠癌。如果未切除肠道息肉,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4倍左右。

 

肠道息肉就像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应该尽早“拆”除。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需要进行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再做处理。

 

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无需活检,应直接切除。

 

如果息肉是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且活检证实为腺瘤,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腺瘤或赘生性病变。

 

切除息肉有什么新技术?

 

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逐渐成熟,其适应证包括各种大小的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数目较少且分散。

 

 

如今,该技术已成为肠道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的肠道息肉,均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

 

如何预防息肉的形成或复发?

 

长期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食物,纤维素摄入较少者,应立刻改变饮食习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少吃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

 

此外,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体外,预防息肉的形成。

 

大肠腺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有多发性腺瘤可能,应注意复查,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剂可预防结肠癌患者长出新的息肉。

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中脂肪成份越来越多,而蔬菜纤维类成份减少,包括肉类进食增加(特别是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类)导致大肠息肉、肠癌的发病也越来越多。

2、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瘢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体阻塞,粘液潴留而发病。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出现息肉。

#肠息肉#肠多发息肉
50
一、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息肉的“息”,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多见,小肠息肉比较少。

 

二、肠息肉与什么有关?

1.饮食因素(进食过多红肉、动物脂肪、吸烟及过量饮酒)

2.炎症刺激(肠黏膜长期炎症)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息肉病史的病人,发病率较高)

4.长期便秘等。

 
 
三、肠息肉有哪些?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理论上,肿瘤性息肉终有一天会癌变。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而且,长大之后,也有腺瘤化改变甚至癌变的可能。

 

 

四、怎么发现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知道性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
 

五、发现肠息肉如何处理?

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格杀勿论。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第一,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检查时候顺便切掉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近期内镜下切除!

第三,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具体能肠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需要医生评估。

 
六、哪些人容易出现肠息肉?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三十岁以后就出现息肉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50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我们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所以我们建议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便秘、肠道炎症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七、息肉切完就一劳永逸?
发现肠息肉切掉后,也并非万事大吉了,原因在于:

1、一次肠镜,由于多种原因(比如肠道准备不好导致大便残留、患者配合不佳、医师经验不足、设备等的影响等),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漏网之鱼”;

2、喜欢长息肉的人还会再次长出来;

3、由于上次切除不彻底,留有残基,有可能“枯树发新芽”。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息肉切除之后,要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
 
八、术后应当注意什么?

术后的休息与活动:内镜治疗后应卧床3天,因为肠管仅几毫厘米厚度,电凝电灼切除息肉,卧床有利于粘膜创面修复,防止出血、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剧烈活动,长时间走动等。

术后起床及如厕:治疗后1-3天要求患者尽量卧床休息,这时要注意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要先在床边坐上片刻,无头晕不适再下地,再站立一阵,无头晕反应才去厕所,完厕后慢慢起立,无头晕再回床休息。以防发生起立性昏厥,跌倒。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大便时要注意顺其自然,不要过度用力排便。以防擦伤息肉创面,引发出血。注意观察粪便颜色、有无血便情况。一旦出现便血、腹痛、发热等,要立即就诊!

术后止血及抗感染治疗:治疗后宜酌情使用一些抗感染、止血、补液等药物;通常情况下,医生会进行处理。

术后饮食:大部分患者需要禁食1~2天,进流食或少渣饮食1周。除此之外,禁烟酒、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术后情绪管理:保持稳定情绪,应尽量避免精神激动,保持心情愉快,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以便尽快康复。正确认识肠息肉疾病,绝大部分病人在息肉期处理之后,预后良好。

 
九、平时饮食如何管理?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多样化;进食要尽量定时定量。

2、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防止致癌物的污染,改变不良的烹调方法如,不食或少食煎、炸、烘、烤食物。

3、发挥食物中抗癌要素的作用。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称为食物防癌“三要素”,平时要注意多“三要素”食物;

    4、少吃或不吃熏制和腌制食物、过烫过冷过碱过硬等易诱发肠癌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十、术后什么时候复查肠镜?术后需不需要进行病理检查?长期便秘的患者如何保持大便通畅?

欢迎大家留言咨询。

 
#肠息肉#肠多发息肉#肠息肉
12
目前随着体检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肠息肉被发现,被鉴别,被给予精准治疗。肠息肉从肛门开始,分布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各个肠管节段,目前我们对于大肠息肉治疗,在内镜和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的合力围攻之下,已经取得十足的进步!
 
肠息肉如何治疗?一般来说,内镜下手术可以解决80%的肠息肉,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微创治疗,本文所提所治疗的肠息肉,一般指的是大肠息肉
 
一,根据电子肠镜检查息肉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暂时不切除或进行观察、或择期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或尽快手术切除息肉等三个治疗方案。
 
二,电子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属微创治疗,通常由操作医生进行来决定,选择息肉电凝圈套摘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还是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等方式,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完全切除息肉和减少并发症。
 
三,手术切除息肉采用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方式,或者双镜联合操作,明确肠息肉有癌变时则行根治切除,息肉较大、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有重度异型增生,疑有癌变时,术中需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决定局部和根治切除和根据肿物位置决定是否需要保肛。
 
目前我们对肠道息肉的态度,格杀勿论,斩草除根,只有及时尽早的发现肠道息肉,并做合理化的处理,那么我们就能够防病治病,从而挽救一个病人甚至是一个家庭。
#结肠黑变病#肠多发息肉
9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 100 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称为息肉病,目前进行 APC、MUTYH、MMR 基因检测,大多可作出遗传性诊断。

常见有: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占 64%。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黏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呈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 家族性肠息肉病(familial intestinal polyposis):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与遗传因素有关,由 5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 APC 基因突变致病。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
  • 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Gardner 综合征):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 30~40 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肠息肉#肠多发息肉#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
7

目前随着体检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肠息肉被发现,被鉴别,被给予精准治疗。肠息肉从肛门开始,分布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各个肠管节段,目前我们对于大肠息肉治疗,在内镜和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的合力围攻之下,已经取得十足的进步!

肠息肉如何治疗?一般来说,内镜下手术可以解决80%的肠息肉,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微创治疗,本文所提所治疗的肠息肉,一般指的是大肠息肉

一,根据电子肠镜检查息肉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暂时不切除或进行观察、或择期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或尽快手术切除息肉等三个治疗方案。

二,电子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属微创治疗,通常由操作医生进行来决定,选择息肉电凝圈套摘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还是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等方式,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完全切除息肉和减少并发症。

三,手术切除息肉采用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方式,或者双镜联合操作,明确肠息肉有癌变时则行根治切除,息肉较大、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有重度异型增生,疑有癌变时,术中需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决定局部和根治切除和根据肿物位置决定是否需要保肛。

目前我们对肠道息肉的态度,格杀勿论,斩草除根,只有及时尽早的发现肠道息肉,并做合理化的处理,那么我们就能够防病治病,从而挽救一个病人甚至是一个家庭。

#肠息肉#肠多发息肉#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肠癌
19

息肉是粘膜表面多出来的赘生物,长在肠管内,是一种常见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中,说文解字中,息者:多余之意。中医学认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病理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热阻滞,痰浊、血瘀结于肠腑而成息肉,临床中治疗肠息肉多用于济生乌梅丸加减治疗,乌梅性味酸平,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也可采取外治法保留灌肠,内外结合治疗肠息肉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有许多患者做肠镜时出现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在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发生、发展与肠癌关系并不大。与之相对应的息肉叫做肿瘤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与肠癌的发生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统计表明 80%的肠癌都是由肠腺瘤演变而来的。

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只有增长到一定程度,患者才会有排便改变,腹泻,便血等情况出现,若肠息肉小于 2CM 时可在结肠镜下切除,当息肉较大时要尽快手术处理防止病情恶化,有家族史或者患者有长期腹泻便血情况时,一定要每年肠镜检查不可忽视。

肠息肉患者应该注意:

  • 加强锻炼:肠息肉患者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中的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对于病情的缓解也有帮助。
  • 注意饮食:肠息肉患者应该吃一些低脂肪、少纤维的食物,以免因为这些食物刺激肠胃,对肠道不利,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为身体补充营养,也可以提高抗病能力。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避免体质酸性化,减轻肠息肉病情。

(注:文中所载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