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通市结核病防治院呼吸道真菌感染专家

简介: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院,规划床位1000张,是全国优质服务示范医院、全国人文关怀示范医院,国家节能示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南通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教学工作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医院积极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专科协同化、学科学部化、医疗连续化、服务全程化、医养一体化、健康生态化,进行医疗资源整合重组,初步建成区域示范性整合型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该项目获全国医院擂台赛华东赛区最具价值案例第一名。建成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医院,以此为依托实施医院、社区、家庭健康行动计划,将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临床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实施院前、院中、院后全过程医疗服务,实现“智慧医疗”和“人文六院”深度融合,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2019年,在全省164家三级医院满意度第三方调查中,医院综合满意度、医生服务和技术满意度双双排名第一。医院坚持开放办院,深度对接上海优质医教研资源,2020年6月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医院将充分依托上海大学医工文理综合资源优势,激发直属附属医院机制活力,广泛汇聚海内外高端医学人才,推动上海大学老年医学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医院转型升级,建设长三角跨区域医教研、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样本。真菌感染(fungalinfection)是致病性真菌侵犯人体引起的疾病,真菌感染可分为致病性真菌感染和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致病性真菌感染是由于致病性真菌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正常人的口腔、呼吸道、肠道和阴道通常存在的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全身,真菌感染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致病真菌的种类、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和药效学、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同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医院实际情况、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无,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冷或者过热的食物或者浓茶、咖啡、辣椒、花椒、咖喱等。 3、患者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损害、增生、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通过直接镜检、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生化反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核酸检测、X线、CT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如有必要还可能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谢南海 副主任医师

擅长综合运用微创介入、药物、物理因子及运动疗法等手段治疗颈椎病、颈源性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肌筋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腱鞘炎、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缺血性疾病、癌痛等。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综合运用微创介入、药物、物理因子及运动疗法等手段治疗颈椎病、颈源性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肌筋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腱鞘炎、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缺血性疾病、癌痛等。
更多服务
韩亚琴 副主任医师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疾病,妇科内分泌,不孕症相关妇产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疾病,妇科内分泌,不孕症相关妇产科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黄智勇 主治医师

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气胸

好评 100%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气胸
更多服务
缪建华 住院医师

待补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王月 住院医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炎

好评 100%
接诊量 10
平均等待 -
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炎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我最近发现耳朵里有很多耳屎,附着在耳道上,感觉耳朵堵塞。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真菌丝。请问这是什么问题?患者女性
21
2024-10-17 18:26:05
我想知道这个产品是否适合耳道真菌感染,并且之前用过一些药物但效果不明显。患者女性
16
2024-10-17 18:26:05
4岁儿童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发热、咳嗽和嗓子痛已好转,仍有流清鼻涕,是否需要继续用药?患者女性
18
2024-10-17 18:26:05
我晚上发烧到39.5度,伴随咽痛、流涕、肌肉酸痛和头疼,已经生病三天了,吃了布洛芬但症状仍然存在,想知道可能是什么原因?患者女性30岁
26
2024-10-17 18:26:05
我从周一开始反复发烧,体温在37度到39度之间,伴随着嗓子痛、浑身酸痛、鼻塞、咳嗽和吐浓痰的症状。请问我可能患了什么病?患者男性26岁
36
2024-10-17 18:26:05
我耳朵里面有菌,不疼不痒,能用冲洗耳道的药水吗?患者女性
11
2024-10-17 18:26:05
嗓子痛、吞咽困难,鼻炎复发,鼻后腔不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嗜碱性粒细胞高,超敏反应蛋白高,c反应蛋白高,可能是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患者女性31岁
38
2024-10-17 18:26:05
1个月大的婴儿患有鹅口疮,已经就诊并使用药物治疗,想了解某产品是否有助于宝宝的恢复。患者女性
40
2024-10-17 18:26:05
我之前有耳朵真菌感染,好了后用耳塞又复发,睡眠质量也受影响,应该怎么办?患者女性
53
2024-10-17 18:26:05
我最近耳朵痒,感觉有异物,可能是真菌感染。请问我该怎么办?患者女性
40
2024-10-17 18:26:05

科普文章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霉菌感染
69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居首位。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咽哑、头痛、头晕;可伴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医生会根据查体所见诊断为:鼻炎、咽炎、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等。有时会统称为:呼吸道感染。

 
有的小儿一年出现多次呼吸道感染,就提出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定义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出一定范围的疾病;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和兔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御病原体侵入、抗病能力弱,一年中得3 ~ 4次呼吸道感染是常有的,过多的呼吸道感染属病态。
 
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标准如下:

注: 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由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有以下特点:
1、面部颅骨发育不全,鼻和鼻腔短,鼻腔无鼻毛,且鼻黏膜柔软,富含血管(易感冒,易堵塞,甚至呼吸困难);
2、鼻咽部及咽部相对狭小,垂殖,富有集结淋巴组织( 4~10岁为高峰) ,易患扁桃体炎;
3、喉腔狭小,呈漏斗状,软骨柔软,粘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发生喉炎后易发生喉梗阻;
4、下呼吸道:相对狭窄,富于血管,黏膜纤嫩,黏液纤毛功能不强,气道弹力组织发育不全,肺泡泡腔和量不足,呼吸肌欠发达。
 
小儿呼吸道防御机能也相对较差,原因有:
1、机体因素: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尤以婴幼儿,T细胞数量少,功能差,,吞噬能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溶菌酶、乳铁蛋白、补体、干扰素等,可抵抗病原体的物质含量均较低;
2、疾病因素:体弱儿、营养不良、尤以En、Fe缺乏和佝偻病、先天性疾病等,更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且迁延难愈;
3、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被动吸烟、宠物、室内装修等都易促发反复呼吸道感染。
 
怎样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1、 寻找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对鼻咽部慢性病灶,请耳鼻喉科协助诊治。 由于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系病毒感染,故不应滥用抗生素。
2、 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按时预防接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预防交叉感染;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3、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过冷过热;出汗过多时,用干毛巾擦干,   勿吹风着凉,洗澡时尤应注意。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膳食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
5、 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
6、 必要时给予针对性的兔疫调节剂:如临床常用的:细菌提取物(泛福舒) ; 化学制剂(匹多莫德) ; 中药类(槐杞黄、玉屏风散) 以及中药敷贴疗法(三伏贴)等。
 
 
参考文献:1、《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学》第2版
         2、《儿科学》第8版
         3、《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霉菌感染
21
    反复呼吸道感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岁最常见。由于小儿呼吸道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御病原体侵入、抵抗力弱,一年中患3-4次呼吸道感染是常有的,但有些孩子患病的次数过于频繁,每月患1次、甚至几次呼吸道感染,就属于病态。
    一、临床特点: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特点是:旧病初愈,新病又起。病程较长,每次呼吸道感染达10天以上(健康儿一般5-7天),下呼吸道感染可达3周以上(健康儿一般2周),有的一次未愈又接着下次感染。有的初期是上呼吸道感染,很快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经治疗后,有的临床症状虽好转,而肺部病灶很难消失。
    二、健康教育:
    1、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易感者除健康小儿多罹患几倍的呼吸道疾病外,多有食欲不振、盗汗、体重不增、面色萎黄等表现;可严重地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
    2、患先天性心脏病、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孩子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家族史的孩子也容易成为复感儿。不少家长往往忽略这很重要的一点,在孩子呼吸道感染刚刚好转不几天,便急于送到集体机构去。
    3、长期偏食、挑食,微量元素缺乏的孩子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4、耐寒力差的小儿易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对易感呼吸道病夜有影响。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真菌感染
85

秋冬季节,一些抵抗力差的孩子,总是反反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甚至一次比一次重,最终发展成肺炎。孩子吃药输液又哭又闹,家长疲于奔命,非常苦恼。孩子老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根源在哪呢?

一、什么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呢? 一般认为每年患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5-7次以上或1年内患支气管炎或者肺炎2~3次以上可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1.小儿肺嫩    4个月的宝宝出生到现在没有少往医院跑。这不,又因咳喘到儿科医院来看病了。 医生听诊肺内湿罗音与喘鸣音明显,经过抽血化验、摄胸部X线片,诊断是"毛细支气管肺炎。孩子怎么三天两头生病呢? 医生:婴儿年龄小,气道及平滑肌发育不成熟,气道上面的纤毛清除病菌能力差;此外,呼吸道粘膜容易肿胀,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发炎,再加上小婴儿咳嗽功能差,所以非常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 

预防: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家人有呼吸道感染的需要戴上口罩,有发热者家庭隔离。触碰小婴儿前要洗手。

2.体质不佳 现在家长都把宝宝爱护得很好,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孩子缺乏锻炼和适应能力差,极易发生感冒、感染。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知四时冷暖温湿,人类适应自然已经形成了规律。如今有些家庭,一味强调人为地调节冷暖,营造四季如春的家庭环境,结果好心不得好报,反而使孩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很差,天热生病,天冷生病,不冷不热也生病。

 


 

 

3.胃食管返流  举例三,三个月宝宝反复咳嗽,输液、雾化、止咳药、抗生素等都用了,还是没有太大效果。看着图图咳嗽没有好转,体重也长不上去,妈妈忧心忡忡。 仔细询问病史,发现孩子多是吃奶后半小时咳嗽,而且经常有打嗝反酸现象。 许多外地医院检查不出的疾病,后来我们做了同位素检查,发现是胃食管返流惹得祸。经过饮食指导,抑制胃酸分泌、促胃动力药的应用,孩子咳嗽逐渐少多了,体重也增加起来。

胃食管返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通常因胃酸和奶汁反流进入食管或者吸入到肺内,而导致咳嗽。小婴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需要警惕胃食管返流的可能。

 


 

4.其它原因 被动吸烟、环境污染、微量元素锌、铁缺乏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也可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 此外如鼻炎、咽炎、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也可以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的孩子有免疫缺陷,抵抗力差,也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起来很困难。 都是肺炎发烧,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越治越重? 

5.总结 孩子从小经受锻炼,衣着不要过暖,食不可过饱。 每天至少室外活动一小时以上,使小儿吸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增加抵抗力。 多晒太阳,训练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等。 注意居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 被褥常晒,避免烟尘污染,保持无烟环境。 多吃水果蔬菜,适当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糖尿病#糖尿病性单神经病#神经系统病变
0

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的话,通常不会影响工作和寿命;但若控制不当,就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发病7~10年后,会逐渐感到手指和脚趾麻木,甚至对冷热的感知也变得异常,这表明他们的神经已经出现病变。

 

为什么会发生手足麻木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若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神经系统在高血糖的环境下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人体的神经在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时,也会逐渐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明显的退行性病变。这正是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足麻木的主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了末梢神经病变,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控制好血糖。有些患者可能会疑问:“我已经出现了并发症,控制血糖还有意义吗?”其实,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止并发症进一步恶化的基础。只有血糖控制得当,其他药物治疗才会更有效。

其次,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它们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此外,还可以结合一些中药,用于预防血液黏稠和活血通脉。但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在于控制好血糖,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才能“防病于未然”呢?

1. 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每餐主食的摄入量,每顿饭主食应保持在一两到二两之间,可选择米饭、馒头或窝头等。副食中虽然含有蛋白质和脂肪,但摄入过多同样会升高血糖。应避免饮用高糖饮料,如可乐和酸奶,可以选择白开水、茶水或矿泉水。若想吃水果,应在饭后两个小时后适量食用,避免在血糖高峰期进一步升高血糖。

2. 调整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运动,尤其是肥胖患者。同时,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和熬夜,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药物并无优劣之分,但选择适合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4. 定期监测血糖:在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的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检测血糖,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血糖长期保持在理想水平。

通过以上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手足麻木等神经病变,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内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升高所引起的。通常情况下,患者通过服用降糖药即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然而,当口服药物无法充分控制血糖时,便需要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那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从服用降糖药安全过渡到胰岛素治疗呢?

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仍无法理想地控制血糖时,可以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增加晚餐前或临睡前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的注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基础胰岛素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尽管该方案只需要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但它能帮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控制血糖水平。

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对于采用第一个阶段方案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治疗。在此阶段,患者需停止口服降糖药,转而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的预混胰岛素。此方案有助于平衡三餐后的血糖水平,同时控制夜间血糖。

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该阶段属于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是为血糖控制依然不理想的患者设计的。治疗方案包括: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虽然每天的注射次数较多,但这种方法更贴近人体自然胰岛素分泌的规律。餐前短效胰岛素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则可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并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后仍无法控制血糖时,完全可以考虑改用胰岛素治疗。通过短期的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稳定病情,还能加快其他并发症的恢复。在血糖得到控制后,部分患者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重新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不少糖友在疾病过程中除了血糖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外,饱受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的折磨。紧绷的神经与升高的血糖狼狈为奸,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共同蚕食糖友们的健康。

那么糖友们该如何缓解这些不良情绪呢?让我们细细看来~

一、学会自我接纳与和解:成为糖友又如何?我依旧是最绚丽的烟火!

不少糖友会因为罹患糖尿病,需要家人花费财力精力照顾而陷入自责,亦或因为被贴上糖尿病这一“终生标签”而生出病耻感。

但是,糖友们首先需要明白,糖尿病并不是我们的错,勿需自责。学会接受自己的状况,并积极应对挑战,才是正道。

糖尿病并不会妨碍我们精彩的人生,有许多的名人,如香港影星周润发,美国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等虽患糖尿病,但依旧能逐梦成功。成为糖友又如何?我依旧是我,是最绚丽的烟火!

所以,糖友们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糖尿病,是缓解糖尿病不良情绪的第一步。

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知己知彼,无所畏惧!

多数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均源于未知。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科学管理。多了解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定期专科复诊,严格遵行医嘱。做到对糖尿病知己知彼,则可控糖无忧!

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个疾病对应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等等科普知识后,就可“轻舟已过万重山”式地说一句:小小糖尿病,拿捏!!!

三、寻找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难过就别憋着!

糖尿病摊上了,就是一辈子,搁在谁心里都不会好过,有焦虑的情绪很正常。但是别把不良的情绪一直憋在心里——咋们可不能做“忍者神龟”!

这时,寻求家人、朋友的关心、倾听和帮助有助于我们更快走出疾病的阴霾。也可以建立或加入糖尿病患友群,大家相互鼓励和支持,一起重拾“驯服”糖尿病的信心。

四、充实自己,转移注意力:生命不只有糖尿病!

部分糖友终日在糖尿病的阴影中不可自拔,但其实糖尿病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有氧运动、瑜伽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将自己的过度集中于疾病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生活的一个个小目标上,那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定将糖尿病的阴霾一扫而空!

 

最后,如果糖友们确实感到“压力山大”、情绪不可控制,应该及时到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接受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专业的医疗帮助~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控制。患者除了接受医生建议的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和生活习惯。那么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有哪些我们可以帮助监督、鼓励患者去做的呢?

首先就是饮食方面的护理,毕竟一日三餐是患者所必需的。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在饮食方面,应该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少油、少盐和少糖。

应使患者每天的三餐时间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不能吃的太多,七八分饱就够了。主食应避免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以全谷物或杂豆类替代1/3精白米、面等主食,给患者提供低血糖负荷的食品。此外,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及各类维生素,多准备些蔬菜给患者吃,有助于维持血糖的平稳;水果则应该遵循适当原则,每次提供小分量给患者进食,并且要选择甜度较低的水果。

其次,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研究结果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那么应该如何陪同患者有效的运动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推荐成年患者每周至少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家属可以陪同一起进行以上运动。此外,即使每次运动时间较短,但是每天的总运动时长达到30分钟,也是对患者有益的。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帮患者日常的血糖监测。患者内的血糖值会受到食物的摄入量、运动量的增减以及情绪和睡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只有通过日常血糖的监测,才能知道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进而了解当前的饮食和运动模式是否适合患者,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需要包括餐前和睡前血糖的监测,特别是针对空腹血糖较高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其它时间段的血糖监测则需要视患者情况而定,例如剧烈运动后和发生低血糖症状时的血糖监测等。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依靠药物,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重要,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早日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不小心漏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遇到这种情况,如何补救呢?

其实,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漏服降糖药物的种类

漏服降糖药物的时间和次数

当时的血糖控制水平高低

针对不同类型降糖药物,补救方法各有不同,具体补救方法可以参考下表: 

药物类型

代表药物

补救处理

磺脲类药物

短效: 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

中长效: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亚莫利

短效药物常于饭前 30 分钟服用,如果在饭前时漏服,可将饭点推迟半个小时。如果无法推迟,可以偶尔一次减量 补服 ,防止下一次服药时发生低血糖。

 

长效药物常于早餐前 30 分钟服用。根据血糖情况,早午餐之间发现漏服时,可按原剂量补服。午餐后发现漏服时,可按原剂量的一半进行补服。对于 年龄较大或者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允许漏服一天,以免造成夜间低血糖。

餐时血糖调节剂

诺和龙、唐力

如果两餐之间想起前一餐漏服,视血糖情况决定是否减量补服;如果马上下一餐则无需补服,但需测餐前血糖,若血糖升高不明显无须改变用药和进餐量,若升高明显可适当减少进餐量,防止餐后血糖过高。

α- 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餐中想起漏服时药可补服,饭后不推荐补药。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如果每日服用剂量较小,漏服后可通过增加活动量来降低血糖而无需补服。联合用药的患者也可仅仅增加活动量,或者在明确血糖水平确实高以后才补服。如果到了下一次服药时间无需再补服。

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漏服后当日可随时原剂量补服。

DPP-4 抑制剂

捷诺维

漏服后当日可随时原剂量补服。

SGLT-2 抑制剂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晚餐前发现漏服,随时按原药量补服。因为本类药物有利尿作用,晚餐后不建议补服,增加运动量即可。

 

GLP-1 受体激活剂

艾塞那肽

 

漏打当日可随时按原药量皮下注射。但建议:每天同一时间皮下注射。

 

胰岛素

超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超短效胰岛素 或短效胰岛素如果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早餐前忘打,可于餐后立即补打,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若快到中午才记起忘打时,应先查血糖,当超过10mmol/L 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禁忌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长效胰岛素,漏打一次尽快补上即可,下次注射如在相同时间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

糖尿病患者养成按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的习惯对于平稳控制血糖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漏服药的频率。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漏服降糖药的补救措施都属于非常规手段不可长期使用,规律用药,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糖尿病管理不仅关乎患者自身的健康,也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心。家属是患者最坚实的后盾,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小妙招,帮助你和家人更好地应对糖尿病。

一、饮食管理

选择低糖食品:监督、帮助患者减少饮食中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全谷物或杂豆类替代1/3精白米、面等主食。

均衡膳食营养:家属应确保饮食满足患者对营养素的需求,如消瘦者可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确保患者适量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过多加工肉类,控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选择鱼油、坚果等健康脂肪来源。

控制热量摄入:可监督患者按时进食,使用小盘子和小碗,控制食量,避免患者暴饮暴食。帮助超重、肥胖患者控制体重,建议 3~6个月减轻5%~10%的体重。

烹饪技巧升级:家属可学习健康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烤等,减少油炸和煎炒。限制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5g以内,如可以用香料和香草替代部分盐,用柠檬汁增加食物风味等让食物更美味。

二、运动管理

制定运动计划:家属可帮助患者选择喜欢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和患者制定计划,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让运动成为一种乐趣。

陪伴和监督:陪同患者一起运动,确保安全的同时,可以监督患者的运动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血糖波动。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采取运动治疗。

鼓励和支持:不断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坚持运动的信心,当患者取得进步时,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如一起享用健康的美食或购买小礼物等。

三、贴心小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鼓励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如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携带急救卡:为患者准备一张急救卡,写明病情、药物和紧急联系方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助。

保持积极心态: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同时,家属也要保持乐观心态,为患者树立榜样。

戒烟戒酒:患者和家属均应科学戒烟,避免患者吸到二手烟、三手烟。同时,督促糖尿病患者戒酒。

 

家属的关爱和支持是糖尿病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通过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理安排运动,家属也可以共同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在血糖控制的长期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时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时候,家属的支持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当糖友们的血糖“闹脾气”时,作为家属应该如何帮忙调整血糖呢?让我们细细看来~

 一、了解糖尿病知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家属首先要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并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血糖的稳定。这样,当糖友的血糖无论过高还是过低,家属就能心中有数,不会手忙脚乱。 

二、控制糖友的饮食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血糖不稳时,家属尤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

首先,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属要帮助糖友选择低糖、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同时,要控制患者每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多摄入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糖尿病血糖有益。家属要鼓励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柚子等。

此外,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高脂肪饮食会增加体重,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家属要帮助患者选择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同时,要避免患者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最后,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家属要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三、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家属要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

家属可以和糖友们一起参与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消耗体内多余能量,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该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同时,每周也可以进行2~3 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这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控制体重和血糖。

但是,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血糖过低或过高。家属可以帮助患者根据糖友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一般来说,运动心率应该控制在(220-年龄)×60%~70%之间。

四、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监测血糖

糖友家属们要变成 “用药小闹钟”,督促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误服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此外,血糖监测就像是糖友的 “健康晴雨表”,家属们要当起 “监测小助手”,督促患者按时监测血糖和规范记录血糖值。同时,要注意糖友血糖监测的操作规范,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血糖管理。当血糖不佳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给予糖友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糖友血糖 “闹脾气”,家属协助施妙计。携手并肩同控糖,幸福之路甜如蜜!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