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坐落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景区所在地,于1951年正式挂牌成立,经过近七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成为集医疗、急救、教学、预防、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中医药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的现代综合型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一、医院发展及基本情况2011年1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峨眉山市名山路东段中医街1号,医院现占地36.6亩,建筑面积62984平方米。医院现开放床位404张,职工46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7名;研究生17名;省级名中医1名,乐山市级名医2人,峨眉市级名中医3名。有门诊部2个、临床科室19个、医技科室11个;骨伤科、脾胃科、肛肠科是省重点中医专科,康复科是乐山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在建科室。医院于2013年通过“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先后荣获“乐山市级文明单位”、“乐山市级园林式单位”荣誉称号,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设备HCPT肛肠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西南中医眼科联盟理事单位”、“峨眉山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先后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实习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松散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教育医院。医院设有先进的层流手术室和血液透析净化室。病房配备中心供氧、中央吸引、中央空调。近年来医院先后添置了德国西门子多排螺旋CT(emotion16),美国通用电气(GE)高场强(1.5T)核磁共振(optiaMR360),佳能DR,飞利浦850mA数字化影像仪(DR),贝克曼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actec9120血培养仪、赛科希徳sa6000血流变分析仪、迈瑞5380五分类血球分析仪等先进仪器,电子胃肠镜、彩超、监护仪等专科常规设备实现了更新换代,保证了各类医疗设备的配置与医院的功能相适应,提高了临床的诊断治疗水平。二、特色专科情况骨伤科系前峨眉县骨伤科名家刘合顺创建,1962年扩建成立“峨眉县正骨诊所”,设立骨伤病房。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科”。设有3个住院病区,搬迁后三个骨科的床位分别扩增至45张,每个病区分别有2-3名高级职称医师,为使骨科学科建设纵深发展,医院细化3个病区骨科亚专业方向,逐步派出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发挥中医骨科传统诊疗项目优势建设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同时,致力于科研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病员提供更高的医疗技术服务。骨科品牌深入民心,骨伤病员辐射周边区市县,外阜病员约占30%。脾胃病科,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科。成立于2012年3月,病区编制床位45张,实际开放50张。现有医师7名,其中正高1名,副高1名,中级3名。科主任为主任中医师及医院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科室设置有门诊、病房及胃肠镜室。专业下设胃肠、胆胰、肝病、消化道出血内镜四个治疗组。科室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如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与注射、拔罐、中药灌肠、耳穴埋豆等特色服务项目,疗效肯定,获得患者好评。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胃溃疡、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疗效显著。年收治病人2400余人次,年门诊人次10000余人。各组医生轮流选派到上级医院专科进修,短期培训学习。科室能开展C14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同时引进胃肠功能治疗仪等治疗设备。肛肠科,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放床位30张。现有医师9名,中级以上职称3名。科主任为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现代肛肠外科学编委》及医院肛肠科学科带头人。专业下设肛肠一(痔疮、肛裂)、肛肠二(脓肿、肛瘘)、便秘、炎性肠病四个治疗组。科室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坐浴、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封包热熨、中药塌滞等特色服务项目,疗效肯定,获得患者好评。“RPH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的应用研究”荣获2010年度峨眉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PH检测筛查直肠上皮内瘤变与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成功获批峨眉山市2018年重点科技项目。三、专科制剂发展情况医院建设有面积约2000㎡的中医专科制剂室,投资200万元进行制剂室标准化建设,建成符合标准的净化制药间12间,拥有全自动胶囊冲装机、包装机、提取浓缩机组等30余台件,生产有专科特色的骨伤续筋散、跌打风湿药酒、红花药酒、病毒灵颗粒、咳喘灵颗粒、胃肠舒颗粒、玄七胶囊、伸筋壮骨胶囊、通痹胶囊、接骨挫伤胶囊等10余种效优价廉的特色中药制剂,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同时制剂室不断创新新剂型、开拓新品种,从前期的散剂和酒剂发展为现在的散剂、酒剂、胶囊剂、颗粒剂四种剂型。2017年,医院成功研发出芪风茶、楂葛茶、五虎茶三种茶饮,分别具有益气固表止汗、散瘀通络、降脂化浊、解毒利湿、降酶护肝之功效,常饮对习惯性感冒、高脂血症及肝病患者具有良好保健作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syndrome,PCS)系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1.术中对胆管的损伤胆囊和肝外胆管有较大的解剖学变异,或术者经验不足,在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导致术后的胆管狭窄,少数继发于术后的胆管周围感染而造成胆管的损害或闭塞性胆管炎。 2.Odd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术后造成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合并胆总管结石,特别是泥沙样胆红素结石或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有关。 3.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Oddi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影响胆汁的排泄,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胆囊,PCS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控制感染,胆道引流通畅。单纯的“对症治疗”疗效不佳。因此,治疗前必须探讨病因,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分非手术与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 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 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 ④胆道蛔虫症。 ⑤胆道功能紊乱。 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 ①一般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②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等。 ③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胆囊、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胁痛、苍白、脉弦、肝气淤滞者柴胡疏肝散加味;胁痛、发冷发热、口苦咽干、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内蕴者,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胁痛、高热、口干、黄疸、苔黄、脉弦数属火毒炽盛者应用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治疗。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湖、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如伴蛔虫可加乌梅汤治之。 ④直刺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 (二)手术疗法 1.适应证 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 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 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 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①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 ②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 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④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 ⑤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生化检查可作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检查。 2.静脉胆道造影由于受肝功能影响,肝内外胆管显影欠佳,诊断意义不大。 3.B型超声操作简便、快捷,有诊断价值,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4.上消化道造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5.肝胆CT扫可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疾病。 6.同位素99m锝-HDA肝胆扫描操作简便,无损伤,适用于黄疸病人,可用来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和肝脏病变、胆囊的功能等。 7.内镜检查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诊断成功率高,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8.PTC适用于较重黄疸的鉴别和胆管病变的定位。 9.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给患者肌肉注射吗啡10mg,新斯的明1mg,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小时、2小时和4小时抽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注药后上腹部疼痛、血清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