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始建于1959年3月,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还是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会诊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软组织病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河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先后荣获中共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委”“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健康中原先锋岗”“河南省十佳品牌中医院”“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增强了全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院现有在职职工6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100余人,博士学位者10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9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人,河南省名中医8人,省中医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以及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000张,设有78个专科门诊、16个临床科室、12个临床疾病研究所、中药研究所、中医药文献信息研究所、《中医研究》杂志社等。医院拥有一批优势重点学科、专科及科研平台,现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2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肿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肝病、肿瘤),1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心血管),3个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风湿病、内分泌、针灸),3个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高血压专病、颈肩腰腿痛、肾病),2个院士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石学敏传承工作室、吴以岭院士工作室),7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陈阳春、邱保国、赵国岑、赵法新、李培旭、王希浩、范军铭),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大怀药的道地性与质量评价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和中药分析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药药理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药分析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现代中药制剂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血压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医药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道地药材综合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肺结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风湿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为医院科研和临床医疗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医院坚持“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办院方针和“名院、名科、名医、名术、名药”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为主体优势,心血管病、高血压、肿瘤、肝胆脾胃病、风湿疼痛、颈肩腰腿疼、内分泌、脑病、针灸、肾病、呼吸、正骨推拿、老年病、妇科、儿科、外科、骨伤、肛肠病、皮肤病、脱发、治未病等为优势病种,特色诊疗、特色制剂为主体内容的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五专”特色办院风格。医院是省直职工医保、郑州市医保(含职工和居民)、跨省异地和省内异地医保、省工伤医保、省干部保健医疗定点单位。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居于省内中医临床研究前列,连续承担了“八五”至“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四大怀药研究、文献信息研究,高血压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肝胆脾胃病、肿瘤、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60余项;获得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46项,获国家专利136项,中标国家级课题6项;编写出版《中原医药文化探源(共六册)》等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在古代名方或名医经验方的基础上研制出60个纯中药特色制剂,辨证施治高血压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肝胆脾胃病、肿瘤、神经、呼吸、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系统疾病,疗效明确,并均获得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再注册批件和备案号。例如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降压宝”系列药物和中风胶囊;治疗消化类和肝胆类疾病的胃康胶囊、鼓胀片;治疗妇科疾病的消症胶囊、乳腺康胶囊;治疗肾病的肾血宁胶囊、肾衰胶囊;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前列治合剂;治疗糖尿病的消渴平胶囊;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壮骨填髓丸;治疗脱发类疾病的补肾生发片等特色制剂都深受患者欢迎。同时,医院还研制生产养生固本膏、止咳平喘膏等12种膏方,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和治未病方面展示了中医特色临床疗效。展望“十四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将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厚生、重德、砺精、求索”的院训,积淀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中医特色,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积极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加快河南振兴、实现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近世纪,神经衰弱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变迁,随着医生对神经衰弱认识的变化和各种特殊综合征和亚型的分出,在美国和西欧已不作此诊断,CCMD-3工作组的现场测试证明,在我国神经衰弱的诊断也明显减少。,很多患者患病前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偏于主观、急躁、好胜心切,因而易于导致对生活事件的弛张调节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而发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病。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不过,长期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脑,此病的治疗原则是在详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配合药物及物理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其他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处境、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一些好方法。支持性和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消除继发焦虑。,许多过去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例,符合现在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的标准。但对有些病例,采用神经衰弱的描述比任何其他的神经症性综合征都更为合适。在采用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时,首先应排除抑郁性疾病和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但痛苦感不明显,求治心不强烈。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精神症状的出现,不难鉴别。,无,为了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需作心电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