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通气: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
指征:1、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2、心率 100 次/分。
正压通气方法:1、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T-组合复苏器(T-piece 服务器): T-组合复苏器是一种由气流控制和压力限制的机械装置。对早产儿的复苏更能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应预先设定吸气峰压 20-25cmH2O,呼气末正压 5cmH2O,最大气道压(安全压)30-40cmH2O.
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的指征: 1、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2、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需要延长;3、胸外按压;4、经气管注入药物。5、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或超低出生低体重儿。
胸外按压:1.指征:充分正压通气 30 秒后心率<60 次/分,在正压通气同时须进行胸外按压。
- 方法:在新生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即胸骨体下 1/3 进行按压。按压地方有拇指法和双指法。按压的深度约为前后胸直径的 1/3,,产生可触及脉搏的效果。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需默契配合,二者的比例应为 3: 1,即 90 次/分按压和 30 次/分呼吸。30 秒重新评估心率,如心率仍<60 次/分,除继续胸外按压外,考虑使用肾上腺素。
药物:新生儿复苏,很少需要用药。新生儿心动过缓是因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而纠正心动过缓的最重要步骤是充分的正压通气。
肾上腺素:1、指征:心博停止或在 30 秒的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心率持续<60 次/分。
2、剂量:静脉 0.1ml-0.3ml/kg 的 1: 10000 溶液;气管注入 0.5ml/kg-1ml/kg 的 1: 10000 的溶液,必要时 3-5 分钟重复 1 次。
3、用药方法:首选脐静脉注入,有条件的医院可经脐静脉导管给药。如脐静脉插管操作过程尚未完成,可首先气管内注入肾上腺素 1: 10000,一次 0.5-1ml/kg,若需要重复给药则应选择静脉途径;无条件开展脐静脉置管的单位,根据指征仍可采用气管内注入。
扩容剂:1、指征:低血容量,怀疑失血或休克的新生儿对其他复苏措施无反应时,考虑扩充血容量。
2、扩容剂的选择:可选择等渗晶体溶液,推荐使用生理盐水。大量失血则需要输入与患儿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 O 型红细胞悬液。
3、方法:首次剂量为 10ml/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推入(>10 分钟)。在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观察反应后可重复注入 1 次,给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不恰当的扩容会导致血容量超过负荷或发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
新生儿复苏时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如按照复苏流程规范复苏,患儿情况无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应特别注意正压人工呼吸是否合适。同时注意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复苏困难。
复苏后监护:新生儿窒息复苏又称心肺脑复苏,脑细胞存活具有时间依赖和不可逆的特点。而窒息缺氧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因此,存在窒息的预防、窒息时复苏和复苏后监护的链式管理过程。为确保复苏成功和把可能的靶器官损伤降到最低点,应严格遵循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稳定(NRP-STA-BLE)项目的内容,积极做好复苏成功后的处理。也是决定最终复苏成功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应继续监护,包括: 1、体温管理。2、生命体征监测。3、早期发现并发症。复苏后立即进行血气分析,有助于估计窒息的程度。及时对脑、心、肺、肾及胃肠等器官功能进行监测,早期发现异常并适当干预,以减少窒息造成的死亡和伤残。一旦完成复苏,为避免血管异常,应定期监测血糖,低血糖者静脉给予葡萄糖。对于 36 孕周以上出生、患儿有进行性加重的中、重度 HIE 患儿,建议采用低温治疗。
预防:做好产前检查,对高危胎儿进行监护,针对不同原因及时处理外,孕妇自我监护数胎动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缺氧。如果胎儿心跳,胎动变慢或加速,即须给孕妇吸氧。改变体位向左侧卧或半卧位,以免儿体对母腹主动脉的压迫和脐带受压,寻找病因解除之。同时继续监测胎心率,宫缩,当胎儿头露出后,取头皮血测 PH,如小于等于 7.25 也表示有胎儿窘迫,宜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