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约为3000克,正常范围在2500至4000克之间,女婴普遍比男婴轻一些。在我国产科学中,将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克(8斤)的足月新生儿称为“巨大儿”。
美国演员杰西卡·辛普森在5月1日诞下了一个重9磅13盎司(约8.9斤)的女婴,在欧美等重视胎儿出生体重控制的国家,像辛普森这样生下巨大儿的明星十分罕见。
那么,何谓巨大儿?遭遇这种情况,准妈妈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特别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黄为民,为大家解答疑惑。
巨大儿判定标准
黄为民主任介绍,出生体重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小时内第一次称得的重量。在医学上,体重过大的足月新生儿被称为“巨大儿”。
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000克,正常范围在2500至4000克之间,女婴普遍比男婴轻一些。根据我国产科学的定义,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克(8斤)即可称为巨大儿;若不足2500克,则称为低出生体重儿,两者均属于高危新生儿。
巨大儿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当孩子出生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1. 体重明显较重;
2. 颜面发干(即新生儿面色青紫);
3. 精神上有些抑制或过于兴奋,这不是新生儿正常的表现;
4. 孩子的尿有鼠尿味。
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建议家长最好做一些相关检查,特别是如果产妇患有糖尿病,更要重视。
黄为民主任建议,首先检测血糖,因为巨大儿大多因母体或产妇患有糖尿病,导致孩子体内胰岛素过多,表现为低血糖等问题。如果一旦查出确实有低血糖的情况,接下来要严密监测孩子的血糖。
其次,也有极少数的新生儿是因为遗传代谢病而导致体重超标,一般孩子的尿会有鼠尿味,或胃口差等表现。
如果家长拿不准,觉得孩子有些不对劲,建议最好做一个生化检查,即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虽然巨大儿主要是由于母体患有糖尿病、以及遗传代谢病导致,但仍然不能排除其他情况。
指导专家:
黄为民,男,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新生儿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管理、黄疸的早期救治、超极低体重儿的处理、小儿神经康复及小儿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胖乎乎的孩子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捏一捏,觉得他们非常可爱。然而,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诸多隐患。其中,儿童糖尿病就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一个重要问题。
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II型糖尿病则与肥胖、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肥胖是II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孩子体重超标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儿童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肾脏、手脚末端血管等微血管受损,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肾衰竭。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大血管受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儿童糖尿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热量摄入。
2.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体育锻炼。
3. 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和血糖。
4. 如果发现孩子有糖尿病的迹象,及时带孩子就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营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孕期高热量饮食,容易导致孕妇出现糖耐量异常或妊娠期糖尿病,进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巨大儿出生的风险。
一、什么是巨大儿?
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超过4000克的婴儿。根据出生时的胎龄和体重,巨大儿可以分为足月巨大儿和早产巨大儿。巨大儿出生后容易出现呼吸窘迫、低血糖、湿肺、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孕期高热量饮食的危害
孕期高热量饮食容易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过快,出生时体重过大,成为巨大儿。
三、如何预防巨大儿?
1. 均衡饮食:孕妇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
2. 适度运动:孕妇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胎儿发育。
3. 定期产检:孕妇应该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糖尿病等问题。
4. 咨询医生:孕妇在孕期遇到任何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四、巨大儿对成人健康的影响
巨大儿出生后,由于体重过重,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因此,巨大儿成人后患慢性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五、总结
孕期营养问题关系到母婴健康,孕妇应该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预防巨大儿出生。同时,也要关注巨大儿对成人健康的影响,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