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发表人:秒懂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月15日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设定了未来三年基层中医药的覆盖目标,要求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覆盖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中药行业市场增长空间,中药类上市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提升新农合中药报销比例

  《方案》表示,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并发挥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作用。

  《方案》提出了主要建设任务,表示将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等。

  同时,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所有参合县将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所有参合县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各地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目录;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方案》介绍,到2013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五 ”期间有明显上升。

  突出中医药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将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要求所有县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所有县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省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此外,各地均须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方案》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提出严格要求。据介绍,2012年9月至12月,各省将根据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对本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年度目标。2013年3月底前,国家中药局将会同卫生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2013年至2015年目标责任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中医药类产品已经在美国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但目前中医药在美国多数以食品和保健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并不能以药品进入主流医药市场。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中药产品在欧美国家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

      分析我国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因素,以及中医药在美国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针对性制订发展策略,有利于加快我国中医药产品进入美国医药主流市场的步伐。

      机遇与挑战并存

      优势(1)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理论体系完整,疗效独特,不良反应较少,治疗老年病、慢性病、疑难病等明显优于西医。(2)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及中医药人才优势。(3)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中药产业进入国外医药主流市场。

      劣势(1)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影响了美国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2)国内中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足,新药研发投入少,国际竞争力十分薄弱。(3)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滞后,缺乏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规范体系。(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5)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力度不大等。

      机会人们健康理念、医疗模式、美国政府对中医药态度的转变、相关法规的颁布等为中医药在美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针灸在绝大多数州有了合法的地位。(2)中医药的优势、特色日益被重视,美国传统医药需求快速增长。(3)美国中医药正规教育已经形成,美国得到认可的中医药院校有60余所。(4)中医药进入美国医药市场有了法律依据。2002年“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提交的正式报告,首次将“中国传统医学”明确地列入补充替代医学系统。2007年的美国《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草案,标志着美国承认中医药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整体医学体系”。(5)美国有众多的中医、针灸诊所,有庞大的针灸师队伍,有些州的针灸师针灸后可以给病人开汤药或中药,从而扩大中药在美国的应用和发展。

      挑战(1)中医药知识产权外流。国外对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大肆掠夺,将古方、验方、祖传秘方以低价买走。国外企业在国内外不断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申请专利,限制了我国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阻碍了我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国外中草药研发势头强劲,不少国家及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快对中草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3)日本、韩国等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正不断抢占国际中医药市场;西欧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也开始仿制我国传统中成药且迅速扩张;美国和加拿大则已发展成为包括中药材在内的世界植物药原料供应基地,挤占了我国中草药市场。(4)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阻碍出口。美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以及本国医药产业,正不断通过制订各种严格的贸易壁垒加强对进口中药的管制。(5)洋中药冲击国内外医药市场,如日本的“救心丸”、韩国的“牛黄清心液”及“牛黄清心微胶囊”等。

      应对策略

      文化铺路,信息导航

      开展中医药教育,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采取以下合作方式:(1)国内可与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将中医药普及性的文化知识编入孔子学院教材,渗透到孔子学院的日常教学活动中;(2)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与国外高等院校或国际机构合作联合承办海外中医孔子学院,或在海外的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孔子学堂;(3)国内中药企业可用冠名等方式支持孔子学堂的正常运作,对打响国内中药企业的知名度,打造中医药的国际品牌也有促进作用。

      构建国际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中医药在美国发展。我国应加强与美国机构合作,建立中美传统医学信息中心,构建中医药信息国际化服务平台。建立以中英(外)文双语或多语种支持的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和市场数据库,促进中美传统医药领域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合理的使用。

      “医”“药”互动

      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性,中医药深奥的理论阻碍了其在美国的融入和发展。但针灸作为中医药的先导,已获得美国公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可借助针灸在美国发展的“东风”,依托海外中医药工作者,“以医促药”,大力加强中药对美国市场的渗透。

      “以药带医”,大部分中药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有效,疗效胜过任何学术争论,有效避开因治病机理不同而给中药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用优势产品开拓美国等西方医药市场,当产品被西方医药市场认可后,再宣传其中医理论,即“以药带医”,如复方丹参滴丸国际化路线就是一个很好实例。中药是以中医为依托的,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卓越的疗效,所以“以医带药”是结果。

      “安”“保”护航

      安全和保质才能为中医药融入美国保驾护航。中医药在美国发展的技术壁垒的核心问题是中药的标准问题。要长远解决中医药在美国的合法地位,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的语言和数据加以说明和论证,获得美国及国际认可。首先,强化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突出中药的安全、有效。其次,强调中药药剂学研究,开发实用型新剂型。再者,强化中药分析学研究,保证中药的质量可控性。推行原料及制剂的指纹图谱技术,标识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以及生物效价测定法。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各阶段的监督和检验,尤其要注意对原料药的质量检验,限制任何可能引起药品不纯的因素如细菌、重金属、残留农药和药材的微生物污染。

      借整合医学助中医药推广

      在美国要求将CAM纳入主流医学,形成整合医学的临床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整合医学参与美国健保改革的可能解决方案正在讨论之中。

      中医药要进入美国等西方社会,就需要加强中西医的结合,法更有效,更可能带来治疗上的突破。中西医结合可以使西医更易接受中医药,并促使美国逐步将中医药纳入本国的医疗保险系统。

      合作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组织专家筛选出有合作潜力的中医药项目,作为国家推荐的中美中医药科研合作项目,争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或美国其他著名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利用美国政府科研经费以解决我国在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有效成分确认和提炼以及新剂型改造上的投入不足。走“中美联合开发,共同认证”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促进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和开展中美间的科研合作,应该是长期的战略计划,应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标准的建立

      积极应对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挑战,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以我为主的中医诊疗和中药质量标准,为进入西方医学主流和医药市场铺平道路。建议:一要重点推行质量策略,制订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中药生产企业大力推进实施国际通用的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生产和质量的GMP标准。二要促进中药生产、种植规范化,推行GAP,为中药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三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炮制的研究,提出具有科学、合理、客观、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四要加强中药稳定性控制及安全性研究。

      加大中医药专利保护力度

      我国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使得中医药在国外的知识产权大量流失,在技术和经济上遭受了双重打击,青篙素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所以,在中医药向国外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作为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应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中医药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应及时向美国提出专利申请,先发制人,在真正意义上保护中药在美国市场利益。其次,利用WTO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中药在国际化中的权益。第三,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有中医理论、验方、人才和中药资源优势,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中药产业领域制定行业标准,来指导美国及世界中药专利技术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中药在美国及世界植物药领域的地位。

  •   国家药监局表示,将联合地方药监部门,根据申报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质量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和服务范围等指标综合评定,对符合条件准予定点的企业,应当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择优确定定点经营企业。其中,具备5年以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经验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企业药品年销售总额、利税总额和资产负债率水平在所在设区的市位居前列同样优先考虑。

      昨日(12月18日),记者从国家药监局获悉,为适应近年来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类药品)市场需求总量的变化,将开展继2006年宏观布局后的首次调整,对经营分散、区域性批发数量众多的企业等进行重新布局,近3年麻精类药品年均消费额(以医疗机构购进金额计)在1000万元(含)以上且常住人口在500万(含)以上的,可设立不超过3家区域性批发企业。

      卓创资讯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认为,这次调整是针对药品流通行业的调整政策,将促进优质麻精类药企的利润提升。

      重新调整布局

      据悉,此次布局要求以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近3年麻精类药品年均消费额(以医疗机构购进金额计)在1000万元(含)以上且常住人口在500万(含)以上的,可设立不超过3家区域性批发企业;年均消费额在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或年均消费额在1000万元以上但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可设立不超过2家。

      国家药监局表示,其他设区的市如需设立的,应不超过1家;对交通便利、本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区域性批发企业能够安全配送并保证供应的,可不设立区域性批发企业。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可设立不超过3家区域性批发企业;重庆市不超过16家,其中市区不超过2家。而针对因配送半径长或交通不便等特殊原因,确实难以保障医疗机构用药需求的地区,国家药监局补充道,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设区域性批发企业。

      国家药监局强调,区域性批发企业调整工作应当于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现有区域性批发企业经调整后未取得定点经营资格的,不得再经营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库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须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各省级药监部门须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批发企业名单报国家局备案。

      择优定点经营

      国家药监局表示,将联合地方药监部门,根据申报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质量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和服务范围等指标综合评定,对符合条件准予定点的企业,应当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择优确定定点经营企业。其中,具备5年以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经营经验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企业药品年销售总额、利税总额和资产负债率水平在所在设区的市位居前列同样优先考虑。

      但国家药监局也指出,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不予定点:企业及工作人员近2年有违反有关禁毒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企业近5年曾因违反有关规定,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撤销区域性批发企业资格的;现有区域性批发企业未保证供药责任区域内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供应的。

      进行安全考核

      赵镇指出,此次布局意义重大,但是,在后期的执行操作过程中,安全评价机制的建设也须跟上。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牵涉到使用非法手段套用麻精类药品,用于制造毒品的行为,在后期安全性评价机制建立中,须制定详细的麻精类药品流向跟踪核查制度,才能够有效防止骗购、套购等行为发生;二是患者的用药安全方面评估,牵涉到用药合理性及药物种类的问题,在新旧麻精类药品的使用上,需要进一步探讨可行的、规范的适用标准。

      国家药监局表示,在公布布局调整后,后期将定期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护和验证。将设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库,专库须符合麻精药品储存要求,安装有防火设施、监控设施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公安机关报警系统联网,并制定专库管理制度。国家药监局还要求,纳入布局的企业应具备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配送至相应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条件,并符合国家有关运输的规定。

  •   2013年5月1日,新版《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实施。基药“降价疑云”还未消散,配送完成率又成新焦点。近日,国药控股、九州通等一些医药流通企业因在新疆地区的基药配送率未达到50%的标准,受到新疆卫生厅警告、严重警告和清退等不同程度的处分:国药控股子公司在塔城、阿克苏、阿勒泰、克州和喀什地区等地被予以警告和严重警告,在和田被予以清退;九州通子公司在伊犁被予以严重警告,在巴州、阿克苏、克州、和田等地被予以清退。

      基药配送未达标非一家之过?

      根据2013年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要求,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要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至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25%至30%。基药目录正式实施不足一月,国药控股与九州通等医药流通企业就因基药目录配送未达标,而备受舆论关注。

      “一些企业在某些区域的基药配送未能达标,其原因是复杂的。”中国医药(行情股吧买卖点)商业协会副秘书长沈世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药配送未达标可能并非配送企业自身配送能力的问题,虽然问题出现在医药配送企业,但是问题的实质并非配送企业自身所致。诸如医院需求量、厂家供货量、配送时间的匹配程度等,都会造成配送企业的配送率达不到当地标准。

      2013年5月25日,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裁谷春光接受记者采访,对其子公司在新疆地区基药配送未达标一事,表示并不知情,但谷春光认为子公司基药配送未达标对集团影响不大。

      “既然我们已经争取到基本药物的配送资格,那么我的主观意愿是想要完成好这项工作的。但是客观现实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谷春光表示,医院方面可能由于基药利润低而不采购基本药物,而生产厂商也可能因为生产基药利润薄而放弃生产,那么对于医药配送企业来说,达到基药配送标准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统一配送标准规范招标制度

      尽管新版基药目录对于配送标准有一定意义的指导,但是具体的实施标准与规范仍需根据各省市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因而,出现了基药配送标配的区域性差别。

      目前,我国基药采购的通行方式是以省为单位向医药生产厂家招标,中标的医药生产厂家自主选择区域内的配送企业。长城战略咨询项目部经理潘晓文认为,正是由于现行招标制度并不健全,加之行业内部企业无序的混乱竞争局面,造成了基药配送难以达标的问题。

      “‘趋利’动机是出现基药配送不达标的根源。”谷春光认为,医院出于‘趋利’动机因而选择利润较高的非基药目录药品,而生产企业‘趋利’动机的驱动放弃利润较薄的基药生产。在现行的招标制度下,医药配送企业受药品生产厂家和医院的双重束缚。

      我国医药商业流通企业数量过多,竞争态势复杂、竞争势头激烈,导致利润率不高,并且存在以商业回扣代替质量、服务竞争的情况。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今年4月底公布的《2012年医药流通行业分析报告》的内容显示,我国目前拥有1.3万余家药品批发企业,近40万家零售药品门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全国最大的前3家企业销售额只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

  •   2016年四川省医疗器械使用质量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推动《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全面实施,规范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

      加强宣传教育,摸清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底数。按照风险管理原则,认真研究和精心组织对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对有较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实行重点监管。深入排查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全面提高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管理水平。

      三、检查范围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四、实施步骤

      (一)宣贯自查阶段(8月份)

      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和使用单位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也可通过会议、报刊、网络、课件等不同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讲清《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出台的重大意义,目前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如何规范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管理。组织辖区内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开展自查,于8月底前完成自查工作。二、三级医院将自查表上报辖区市(州)局备查。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数量进行认真统计,摸清大型医疗器械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分布情况,为监督检查奠定良好基础。

      (二)监督检查阶段(9-10月份)

      1.重点检查对象和品种

      结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监〔2016〕99号),重点检查对象为二、三级医院,检查率为100%,其他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结合本辖区实际按照一定比例开展抽查。重点检查品种为无菌、植入、介入和人工器官类医疗器械,呼吸机、婴儿培养箱、麻醉机、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等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和需要冷冻冷藏的医疗器械。

      2.重点检查内容

      (1)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所留存供货者的资质和医疗器械的合格证明文件,进货记录、查验记录和出入库记录。重点核实是否购进和使用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是否妥善保存购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原始资料。

      (2)长期使用的大型医疗器械使用档案及使用、维护记录。重点核实是否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并记录,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医疗器械处于良好状态。

      (3)医疗器械储存场所、设施、条件以及温湿度记录。重点核实贮存医疗器械的场所、设施、条件是否与医疗器械品种、数量相适应,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标签标示的要求及使用安全、有效的需要;对储存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是否监测和记录贮存区域的温度、湿度等数据。

      (4)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重点核实是否按规定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发现的不良事件或者可疑不良事件。

      (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自查报告。重点核实是否配备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建立覆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是否每年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并不断修改完善质量管理措施。

      (三)报送材料阶段。各市(州)局于2016年10月31日前书面报送专项检查工作总结,同时报送附件1-4及电子版文档(电子版邮箱:350090912@qq.com)。

      (四)省局督查总结阶段

      在实施方案过程中任何阶段,省局将适时组织检查组对各市(州)局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根据实际情况,省局将在年底前召开总结交流会。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局要结合行政区域实际,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二)落实工作责任。要落实属地监管职责,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全项目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予以处罚,该立案的要立案,该曝光的要曝光,把好医疗器械终端使用的安全关。

      (三)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局应当督促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建立覆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每年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建立年度自查制度,并形成自查报告。

  •   天士力集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坚持打造现代中药第一品牌,不断推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做专做精现代中药的基础上,向生物药、化学药、特色专科医疗行业扩展,形成以医药为主要领域的生命安全产业板块;并逐步进入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安全饮用水、生物普洱茶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天士力集团以全面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推进“一个核心带两翼”大健康产业高端化,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健康产品产业和健康管理与服务产业为两翼的大健康产业全新格局。截至2011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70亿元,2011年销售额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29%,累计利税超过82亿元。

      天士力以现代中药奠基立业,从现代中药的研发和生产开始,带动形成了一条集药物研发、药材种植、有效中药组分分离、制剂生产和市场营销各环节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现代中药数字化制造平台、数字化提取中心以及中国最大的中药冻干粉针剂生产基地。

      按照“大病种、大品种、系列化”的研发思路,天士力逐步形成了由心脑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与免疫系统用药、胃肠肝胆系统用药、抗病毒与感冒用药构成的产品体系。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目前已经连续9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2011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其每年预计服用患者人次数在1000万以上。目前已成为预防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血管病变等临床一线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评价,已然成为国内心血管中成药第一品牌。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化学药蒂清、水林佳等已成为国内知名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是中国首例通过美国FDA IND临床用药申请的复方中药制剂,并于2010年初,成功完成FDA Ⅱ期临床试验,成为我国第一例圆满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确证其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同时,天士力正积极为全球规模的FDAⅢ期临床试验启动做好全面准备,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使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在欧美主流医药市场以药品身份上市的中成药。

      天士力坚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构筑了由“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竞争专利”构成的复合型、网状专利保护体系,荣获“中国专利工作先进单位”。截至2011年12月,专利申请量为1230件。获得授权572件,其中发明专利443件。 PCT申请近43项(国际阶段),国家阶段授权104项。与复方丹参滴丸保护相关的专利399项。

      在国际市场,天士力建立了以直销为龙头、带动分销的国际市场营销模式。国际直销实现了东南亚和非洲两大区域市场的整合,非洲市场产品销售高速增长,网络人数达到近100万人,覆盖20多个国家,2007年以来年销售额均达8000万美元。

      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天士力集团在中国医药行业中创造了突出的业绩。2008年,天士力集团被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首批创新型企业”。天士力现代中药产业园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天士力”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面向未来,天士力将继续坚持“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大健康社会工程建设,倡导大健康理念,普及大健康教育,创新大健康技术,发展大健康产业,完善大健康服务,为实现“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在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前后,国内各大上市药企再度掀起收购医院的热潮,复星医药豪掷6.9亿元切入民营医院的重镇佛山,在行业内引起巨大震动。

      各路资本角逐民营医院甚至公立医院由来已久,自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旗下的金陵药业于2003年入主宿迁人民医院后,马应龙、九州通、双鹭药业、武汉健民、天士力等十余家药企都曾先后投资或控股了多家医院。而在并购佛山禅城医院之前,复星医药早已拥有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岳阳广济医院等,此番入主禅城医院只是复星医药业务的战略延伸。

      医院情结

      在传统的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之外,以复星医药、广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巨头正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复星医药表示,收购佛山禅城医院意在将其发展成为复星系其他成员医院的培训基地,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复星系医疗服务业务。

      复星系掌门人郭广昌一直有意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医院集群,且规模高达500家。事实上,目前横跨医药、地产、钢铁等多重领域的复星系在完成资本积累期间即与医院建立了不解之缘。20年前郭广昌以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由复星方面提供诊断检测设备,下游的医院则为复星提供场地,双方采取利润分成的方式共享经营所得。

      “复星20年前与医院的合作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现在很多医疗器械公司不再是简单地将器械卖给医院等医疗机构,还与医院形成业务合作关系,双方分别提供更具优势的资源,医疗器械公司主要提供操作员,他们比医护人员具有更为专业的设备操作水平。”齐鲁证券一位长期关注复星系的研究员告诉记者。

      相比纯粹的医药工业或医药商业公司,医疗器械行业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更为密切。对于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医疗机构是其直接的下游需求方,而对于工业类或商业类药企来说,医疗机构占据全国范围内70%以上的药品零售渠道则更具吸引力。

      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药企,医疗机构均是其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产业链上,医疗机构客观上占据了买方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药企。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各类药品规模超过9200亿元,但来自零售终端的药品规模不过1700亿元,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公立医疗机构始终牢牢占据药品销售市场的龙头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盈利能力较强且渠道资源较多的药企开始直接涉足医疗机构。如贵州百灵日前披露,将动用2648万元超募资金全资收购贵阳天源医院同时进行增资重组。尽管天源医院去年及今年前7个月均告亏损,但由于贵州百灵的一项在研药品“糖宁通络胶囊”即将实施申报且申报主体必须是现有医疗机构,因此贵州百灵才计划收购天源医院。在这里,天源医院实际上充当了贵州百灵的“壳资源”。

      在更早前,金陵药业并购仪征医院,康美药业兴建普宁康美医院,华润三九兼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独一味入主德阳美好明天医院等,此外还有双鹭药业、千红制药、马应龙、白云山、武汉健民、益佰制药、仙琚制药等近10家上市药企也通过设立或并购的方式纷纷涉足医疗机构。药企对医疗机构的角逐,已不再局限于金陵药业等国资背景药企及复星医药等医药集团,此前爱尔眼科在全国的扩张行为即被视为跑马圈地。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佩娟介绍,2010年以来,行业政策密集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机构。而在李佩娟看来,药企本身作为大医疗、大健康产业一员,进军医疗机构具有先天优势。

      不过,目前药企开医院尚未形成主流,绝大多数药企选择观望态度。华南一家中药类上市公司对记者表示,公司主业发展良好,且拳头产品悉数进入国家或广东基药目录,加之对下游的医疗机构运作并不熟悉,短期内不会考虑直接切入此领域。

      已尝到民营医院甜头的药企或其他资本加码投资医院,将民营医院视为非主流的药企保持谨慎,这是目前各路资本对民营医药的基本态度。

      盈利分化

      以深圳市最大的城中村上沙-下沙片区为例。周边仅有深圳妇幼保健院、福田人民医院香蜜湖分院等少数几家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下辖的社康服务中心也只有2家左右,但包括深圳仁爱医院在内的大小10多个民营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却遍布整个区域。与公立医院不同,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盈利。资本的竞相追逐说明,民营医疗机构盈利前景似乎值得期待。

      爱尔眼科、马应龙、冲刺上市的慈铭体检以及一直存在上市愿景的拜尔齿科等相关医疗机构的运营数据显示,医疗机构利润惊人。以爱尔眼科为例,本身可以被视作专科医疗机构,该公司仅今年上半年营收即接近10亿元,毛利率常年高达45%以上,盈利能力直逼拥有重磅独家品种的片仔癀、云南白药。

      安信证券将爱尔眼科的主业视为眼科蓝海,认为爱尔眼科填补了综合医院眼科的薄弱环节,同时利用资本优势避开了民营诊所的竞争,故能充分享受行业的高增长。事实上,仅在目前180多家上市药企中,具备与爱尔眼科同等资本优势的企业不在少数,爱尔眼科在医疗领域的成功无疑令部分主业不振但资本雄厚的药企蠢蠢欲动。

      享受民营医院高利润的还有马应龙,该公司2012年中报显示,医院诊疗业务已发展成为马应龙第三大业务,毛利率接近40%,远高于马应龙医药流通业务10%的毛利率水平。长江证券则表示,马应龙控制的6家肛肠连锁医院正式进入加速扩张期,北京、西安两地的医院还长期满负荷运转,丝毫不亚于部分公立三甲医院。

      然而,爱尔眼科、马应龙并不能客观反映当前所有切入医疗机构药企的盈利生态。以金陵药业为例,该公司自2003年即率先进入了医院领域,医疗服务业务已经成为了金陵药业第二大业务,但其毛利率近三年来呈递减态势,今年上半年则降至17.26%,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毛利率。控股丹东人民医院的诚志股份上半年医疗服务毛利率也仅有10%,几乎接近处于微利局面的医药商业。

      至于三精制药、武汉健民、双鹭药业、益佰制药等药企,其医疗服务甚至未在报表中予以体现,远远未能形成这些药企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个别药企旗下的医院还常年亏损,客观上形成了这些药企的劣质资产。

      “很多医院带有公益属性,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盈利,当然我们会尽可能培育其盈利能力。”武汉某上市药企董秘上周告诉记者。

      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培育医院盈利困难重重,特别是新建医院,要达到盈亏平衡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这些现实因素对于以年度为考核周期的上市药企而言形成了天然的瓶颈。

      诸多考验

      在目前控制医院的十余家药企中,复星医药是拥有医院数量最多的药企之一。复星系沉淀20余年,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和强大的资源掌控能力,且与中国医药集团在国药控股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即便如此,复星也须面临来自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诸多考验,这正是所有涉足医院药企的共同问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士曾一针见血指出,民营医院始终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定位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国家食药总局一般每隔四年会调整国家基药目录,而各个省区亦会根据国家基药目录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每年在政府采购平台上统一采购药品,分配给公立医院。此处,公立医院实际上是基层政府的成员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要贯彻公益属性。

      因此,公立医院可以优先享受政府倾斜性政策,如税收、财政补贴等,而无须过分追求利润增长。民营医院则不同,尽管不一定将利润作为唯一的考核目标,但最终的业绩却能影响民营医院的存续能力。

      “我们每年也能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获取一些补贴,但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经营,没有人给我们兜底,经营不善,医生工资都发不出去。”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坦言,该院在经营、管理方面实际上主要参照企业制度,用业绩来对医生和护士进行考核,这与公立医院对医生实施的挂号工作量有明显的区别。另外,民营医院的收费标准略高,医保报销范围较公立医院略小,且知名度普遍不及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性质的公立医院,故民营医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广告推介,客观上增加了营销费用支出。

      “但我们又不能只看盈利,毕竟我们还是一家医院,业务上还要接受市卫生部门和药监部门的监管。”该人士称。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民营医院广泛存在,定位不清导致经营方面出现了很多盲区,而一般的药企对民营医院的管理更加生疏,能够将民营医院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怀疑。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药企在控股民营医院后,一般不直接介入管理,只是在战略方向和成本费用方面进行控制。

      此外,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医生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优先权,即使如此,以药补医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而民营医院则未必具备为医生争取政府公认的职称的能力。因此,目前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中型医院仍然是高资质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这也是此前多地试点的医生“多点执业”宣告失败的重要原因。

      多位市场研究人士还认为,药企布局医院未必是为了将医院打造成利润增长点,而是为了抢占医院所拥有的渠道资源。但即便单纯是为了抢占下游渠道,药企在介入民营医院领域的时候,仍将面临众多博弈,特别是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

  •   我市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各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30%左右。

      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我市全面落实全民医保中的中医药优惠政策,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中药配方颗粒限定在二甲以上医院使用。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对在县(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治疗疾病的,补偿比较同等级医疗机构西医治疗提高10%。

      同时,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中医药倾斜政策,对使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院内制剂、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产生的政策性亏损,按规定动用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后仍有差额的,由同级政府核定足额补助。同时,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并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社区、进农村,让更多患者受益。此外,制定政府指导价的中医药服务价格项目及标准,增设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调整针灸、推拿、中医正骨、中医药预防保健等传统项目的服务价格。

      县级中医医院每个科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

      按照要求,县级中医医院每个科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运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火罐、蜡疗、中药熏蒸等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县级综合医院应积极推行中医人员到西医科室会诊、查房、参与重症患者抢救等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各个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建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我市还将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到2015年,力争每个县(区)均建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同时,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鼓励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我市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把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经费应占公共卫生经费总数一定比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此外,我市将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名老中医师带徒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在基层开办连锁经营的中医坐堂医诊所。

  •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困惑有哪些?成效如何评定?下一步如何走?记者就这些问题对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张健进行了专访。

      记者:我们通过走访发现,实施药品零差率、调整服务价格后,医院的收入结构有了良性改善。您认为医院的趋利机制是否因此得到了根本转变?这种结构性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张健: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弥补,只是医院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医院趋利的行为。因为,取消“以药补医”后,医院收入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在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主要收入靠医疗服务收费,这样一来,医院可能通过多开检查检验,甚至过度医疗来增加收入,医疗费用没有下降,群众就医负担没有明显减轻。因此,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加强收支监管等综合措施,扭转医院趋利机制。

      记者:有人认为,药品零差率并没有触动造成药价虚高的核心利益层,还有许多可压缩的空间,而政府的药品、耗材招标也存在一些问题,您怎么看?针对药品采购成本下降有限的情况,省厅会有什么打算?

      张健:药价虚高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药品定价机制的问题,也有药品招标采购的问题,还有药品促销的问题。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医院和药品企业的经济利益链条,但还没有触动药价虚高的核心。就药品招标采购这个环节来说,我们现行的招标办法是只招“价”,没有招“量”,也就是说量与价没有挂上钩,药价很难降下来。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办法,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其中最关键的是实行量价挂钩,以数量换价格。同时,积极推行药品集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成本,逐步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最终让老百姓受益。

      记者:为了不增加病人的看病负担,改革势必对医保支付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下一步就改革支付制度方面,省厅有哪些举措?

      张健:为了不增加病人的看病负担,保障新农合资金运行安全,我们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支付方式改革,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一方面,改革现行的按项目付费制度,在健全成本测算体系的基础上,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方式付费,把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目前,各试点县医保和新农合对50多个病种住院治疗实施单病种定额包干付费改革,通过支付方式的调整完善,促进医院规范诊疗行为。比如,炎陵县建立以总额控制包干和单病种费用包干结算办法为主的基金综合结算体系,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记者:以茶陵县公立医院改革为例,我们发现在政府财政投入相对较少、药品零差率取消后,医院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并盈利,这是否意味着改革的成功?是否意味着目前的改革对县级政府和医院来讲具有可持续性?如何解决目前普遍反映的可持续性问题?

      张健:湖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政策设计是,按照“群众负担不增加、医院发展不受影响、医务人员待遇不降低、政府(医保)能够承受”的基本原则,采取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主、政府补助和医院内部消化为辅的方式,即: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的80%通过调整服务价格弥补,其余20%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医院内部消化解决。这种做法,仅从取消“以药补医”来看,政府在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实现了机制的转换,但这只是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然而,回归公益性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实现。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县市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经费,甚至连退休人员的经费保障,仍然主要由医院自己解决,表面上看医院还在正常运转,其背后是沉重的债务。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逐步落实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各项投入政策,探索化解医院历史债务的有效办法,切实减轻医院运行压力,促使县级公立医院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 勃起时间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病理因素包括肾虚、内科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通常可以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进行恢复。

    心理治疗

    勃起时间短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压力、抑郁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等,从而改善勃起功能。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以改善勃起的充血速度、充血程度、勃起硬度、维持时间等。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射精能力、增加勃起时间。常用的方法包括挤压法、停-动法和功能性-性学疗法等。

    手术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法改善症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阴茎背神经阻断术等。

    因此,治疗勃起时间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