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无醇红酒可降血压

无醇红酒可降血压
发表人:数字健康领航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醇红酒作为一种低酒精、高营养的饮品逐渐受到欢迎。最新研究发现,常喝无醇红酒对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具有显著效果。

美国心脏协会会刊《循环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西班牙研究显示,心脏病高危男性每天饮用2杯无醇红酒,4周后血压明显降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分别下降14%和20%。

研究人员对67名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男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参试者分为三组,分别每天饮用红酒、无醇红酒或杜松子酒。结果显示,饮用无醇红酒组的血压下降幅度最大,而饮用红酒或杜松子酒组的血压变化不明显。

研究负责人戈马·奇瓦·布兰奇博士指出,红葡萄酒中的酒精会阻碍多酚类物质的降压功效,而无醇红酒则可以增加体内一氧化氮水平,有助于放松血管、降低血压。无醇红酒的酒精含量大多不超过0.5%,口感既有干红的醇正,又有甜酒的爽口,富含8种氨基酸和白藜芦醇等营养素,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

无醇红酒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发酵、窖藏、陈酿、去杂等特殊工艺脱醇加工而成。适量饮用无醇红酒,不仅可以降低血压、保护心脏,还能为身体补充多种营养素,是健康生活的理想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无醇红酒具有诸多益处,但过量饮酒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建议每天饮用量不超过2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尿糖阳性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尿糖阳性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血糖持续升高,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害身体健康。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进行。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糖尿病的鉴别诊断需要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1. 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果糖及戊糖尿等,通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孕妇或幼婴。鉴别方法包括生化及发酵试验等。

    2. 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包括饥饿性糖尿、食后糖尿、肾性糖尿、神经性糖尿等。鉴别时需注意分析病情、饮食史、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等。

    3. 继发性糖尿病:由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鉴别。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等指标。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两大类。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年龄不同

    1型糖尿病大多数在40岁以下发病,尤其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的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二、临床症状不同

    1型糖尿病通常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的症状则相对不明显,很多患者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甚至是在检查血糖后才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

    三、治疗方法不同

    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胰岛素注射,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而2型糖尿病则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当然,在口服降糖药物无效、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胰岛素也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选择。

    四、体重差异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2型糖尿病。而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五、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相对较弱。

    总之,了解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 2型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影响身体健康。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脂肪食物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而奶酪作为奶制品之一,其影响却一直存在争议。

    近期,英国和荷兰科学家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为奶酪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显示,每天摄入约55克奶酪(相当于两片)的人群,与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约12%。

    奶酪中的益生菌被认为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产生具有预防糖尿病作用的维生素。此外,奶酪、牛奶和酸奶富含的维生素D、钙和镁等营养成分,也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然而,英国糖尿病协会的专家提醒,虽然这项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糖尿病患者仍应保持健康饮食,控制血糖水平,并在必要时服用胰岛素药物。

    除了奶酪,其他奶制品如酸奶在降低糖尿病风险方面似乎没有明显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饮食健康,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饮食:控制糖分、脂肪和盐分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

    5.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一项发表在权威杂志《Diabetes》的研究表明,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为因果关系。

    研究团队对大量人群进行了观察性分析,并运用遗传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与血浆脂联素水平较高的个体相比,低水平脂联素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密切相关。在70岁时,血浆脂联素水平较低的个体,其2型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高达20%。

    为了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血浆脂联素水平,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等。此外,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也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方案设计。

    总之,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关注血浆脂联素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能增加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水疱等症状。近日,一项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糖尿病与带状疱疹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团队通过检索多个数据库,收集了关于糖尿病与带状疱疹风险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种风险增加与糖尿病的类型、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糖尿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研究人员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考虑接种水痘疫苗。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2.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3. 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4. 一旦出现疑似带状疱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糖尿病与带状疱疹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糖尿病患者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 尿液是我们身体代谢废物的重要排泄途径,它反映着我们的健康状况。在尿液检测中,尿糖阳性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认为尿糖阳性一定是糖尿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尿糖阳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我们需要理性对待。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葡萄糖会随着血液进入肾小球,形成肾小球滤液。随后,大部分葡萄糖会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只有极少量葡萄糖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正常人的尿液中含有极微量的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测结果为阴性。

    然而,当血糖水平超过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时,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这时尿糖检测结果为阳性。这个数值被称为肾糖阈,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9~10毫摩/升。当血糖超过这个阈值时,尿糖检测结果就会呈阳性。

    那么,除了糖尿病,还有哪些情况会导致尿糖阳性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妊娠期:孕妇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身体会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肾糖阈的下降。因此,即使血糖水平正常,孕妇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2. 滋养性糖尿:过量摄入糖分会导致小肠吸收糖过快,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暂时性糖尿。

    3. 肾性糖尿及假性糖尿:这是由于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而导致的糖尿,常见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原发性肾性糖尿、慢性间质性肾炎等,与糖尿病是不同的。

    4. 其他疾病:如胃切除手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导致小肠吸收糖过快或血中果糖和半乳糖升高,从而出现暂时性糖尿。

    5. 尿量影响:尿量少时,尿糖浓度相对升高,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由此可见,尿糖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糖尿病。在诊断病情时,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杀手。其中,糖尿病足溃疡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命威胁。研究发现,足溃疡严重组的糖尿病患者中,心衰的发生率高达64.3%,且心衰足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明显低于无心衰的患者。那么,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心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心衰的特点。研究表明,足溃疡患者往往处于糖尿病晚期,脏器功能,包括心脏功能均较差。此外,心衰症状往往被足溃疡相关症状体征掩盖,导致患者难以察觉。具体表现为:心超重、心脏室壁顺应性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活动后气急症状体征不明显等。

    针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心衰的治疗,需要遵循慢性心衰的治疗原则,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患者代谢不稳定,洋地黄使用时需注意中毒,及时监测心律变化和测定药物浓度;

    2. 利尿剂作为常规治疗,需注意电解质平衡,并关注血压和对溃疡局部血供的影响;

    3.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胸闷气急加重,需警惕心肌缺血或心肌收缩力下降;

    4. 患者任何心脏相关的症状体征变化,尤其在扩血管和抗凝治疗过程中,都是需要干预的信号;

    5. 心衰相关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是预后差的标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受伤等。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心衰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近年来,糖尿病这一原本被视为成年人的疾病,正逐渐向儿童群体蔓延。据最新资料统计,儿童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且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其中,2型糖尿病患儿比例高达55%,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儿童患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遗传因素:家族中若有糖尿病病史,儿童患糖尿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病毒感染等可能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糖尿病。

    3. 肥胖: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缺乏运动,导致儿童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1. 频繁口渴、多饮多尿。

    2. 食欲旺盛,却体重减轻。

    3. 易疲劳、乏力。

    4. 倦怠、情绪低落。

    5. 视力模糊。

    针对儿童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专家建议:

    1. 改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2. 适量运动:鼓励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的苗头,及时治疗。

    4. 心理疏导:给予儿童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寻求专业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 1型糖尿病,也称为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在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种疾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无关,而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生成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张晓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活泼开朗,热爱运动,每天都充满活力。然而,在他18岁那年,他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甚至不敢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生怕血糖波动导致意外。

    像张晓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由于1型糖尿病的病情隐匿,很多患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选择隐瞒。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还可能因为救治不及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据最新研究显示,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长,患者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此外,由于国内疾病管理和关护存在不足,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护,导致病情恶化,寿命缩短。

    针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确保血糖水平稳定。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1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关护,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患者,不要害怕病情,要积极面对,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以下是关于1型糖尿病的一些常见问题:

    1. 1型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疲劳、视力模糊等。

    2.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法治愈,但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关护,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

    3.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

    (3)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4)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种类繁多,其中糖尿病手麻便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那么,糖尿病手麻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糖尿病手麻可能与糖尿病早期阶段有关。在糖尿病早期阶段,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糖水平波动较大,从而引发手麻症状。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指端麻木,有时伴有刺激感,且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得到缓解。

    其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是导致糖尿病手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组织损伤,进而引起神经传导异常,导致手麻、疼痛等症状。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双手、双脚对称性麻木、疼痛,且在夜间更为明显。

    此外,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手麻症状。例如,糖尿病合并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时,患者容易出现头晕、乏力、手麻等功能障碍的症状。

    针对糖尿病手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可改善微循环,缓解手麻症状。

    2. 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神经节苷酯等,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

    3. 抗氧化应激药物:如硫辛酸等,可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4. 对症治疗药物:如麻木明显可用木丹颗粒等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避免血糖波动。

    2.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膳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总之,糖尿病手麻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需引起重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缓解手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