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龄期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学龄期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人:医疗故事汇
多动症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问题,通常从大动作、注意力、小动作、情绪不稳等方面进行判断。大动作方面,孩子在静止状态下手脚均匀安静,但大动作突出,如翻身、抬头、扭动等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注意力方面,孩子难以长时间集中,易受外界干扰,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开小差也可能是多动症。小动作方面,孩子在运动时手脚不协调,东张西盼、嘴巴扭动,或小动作过多也可能是多动症。情绪不稳方面,孩子情绪波动大,易怒、缺乏耐心,出现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明显也可能是多动症。建议家长观察孩子行为,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多动性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我曾经是一位焦虑的母亲,我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每天看着他在教室里无法安静地坐着,做作业时总是分心,甚至在家里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我感到非常无助。医生建议我们使用阿立哌唑口服液来帮助控制他的症状。起初,这种药物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的孩子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最近我发现这款药物在市场上已经断货了,我的心情再次陷入了低谷。

    我开始四处打听,寻找替代的治疗方法。通过网络搜索,我了解到中医中有一种叫做“小儿积滞脾虚夹杂证”的病症,和我孩子的症状非常相似。于是,我决定尝试中医的治疗方法。经过一番调查和咨询,我找到了几种被推荐的中成药,包括逍遥丸、六君子汤等。虽然我对中医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我决定给孩子试一试。

    在使用这些中成药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他的注意力集中度提高了,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阿立哌唑口服液不再重要。它仍然是我们治疗多动症的主要药物,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多动症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多动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推荐科室 儿科或精神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阿立哌唑口服液等药物控制症状; 2. 尝试中医治疗方法,如逍遥丸、六君子汤等; 3. 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有规律的生活环境; 4.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的社交活动; 5. 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 我是一名焦虑的母亲,我的儿子今年5岁半,身高110厘米,体重30斤。最近,我注意到他总是坐立不安,经常不自觉地将头向下点。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孩子的调皮捣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开始担心他可能患有多动症。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淮北市的一家医院,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医生告诉我,我的儿子并不是多动症,而是抽动症。医生解释说,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出现,会导致不自主的抽动和声音发作。医生还指出,抽动症的发生可能与孩子的情绪状态有关,例如受到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或与亲人分离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抽动症的发作。

    医生建议我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他面临的压力和焦虑。同时,医生开了一种名为可乐定贴片的药物,指导我将其贴在儿子肩胛角下一公分处的皮肤上,每周更换一次。医生还提醒我,洗澡时也不会影响药效。

    除了抽动症的治疗,医生还注意到我儿子从小脾胃不好,瘦小。于是,医生开了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帮助他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照顾我的儿子。感谢互联网医院和这位医生,让我在家中就能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的主要症状包括不自主的抽动和声音发作,常见于儿童时期。抽动症的发作可能与孩子的情绪状态有关,例如受到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或与亲人分离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抽动症的发作。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压力和焦虑。 2. 使用可乐定贴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3. 注意孩子的饮食和消化系统健康,适当补充营养和调理脾胃。 4.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的变化和药物的效果。 5. 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康复非常重要,应提供积极的鼓励和帮助。

  • 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初期表现可能包括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难以完成任务以及社交困难。这些症状通常与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以及大脑额叶皮质功能障碍有关。为了有效管理多动症,建议家长和教师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干预和药物治疗。以下是对多动症初期表现的详细描述:

    1. 过度活跃:多动症儿童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小动作多,难以在课堂上保持安静。

    2.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可能在学习或其他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上遇到困难。

    3. 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和冲动行为。

    4. 难以完成任务:多动症儿童可能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难以坚持完成任务。

    5. 社交困难:多动症儿童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难以理解和表达情感。

    针对多动症的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支持。

  • 当儿童表现出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难以完成任务、时间观念差等症状时,这些可能是多动症的早期迹象。多动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大脑皮层发育延迟、前额叶皮质发育不良等问题。过度活跃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频繁离开座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使孩子难以专注于学业;冲动行为可能包括打断他人谈话、发脾气等;难以完成任务可能表现为作业拖延;时间观念差可能使孩子经常迟到或忘记约定时间。对于多动症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评估、心理行为测试和医学检查进行。治疗措施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如盐酸托莫西汀胶囊。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并注意饮食习惯,以减轻症状。

  •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针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家庭治疗和心理教育干预。行为疗法通过正面强化和负面对抗性条件作用来改变不良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识别和改变错误思维模式;社交技能训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心理教育干预提供相关信息以支持患儿。此外,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和健康饮食也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

  • 多动症和抽动症儿童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中药调理。行为疗法通过强化积极行为和消退不良行为来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适用于症状较轻的儿童。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儿童识别和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改善注意力缺陷和过度活跃有效。家庭治疗通过家庭会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亲子沟通,缓解家庭紧张关系。心理社会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技能培训,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中药调理则基于中医理论,通过滋补肝肾的方剂来调节阴阳平衡,适用于轻型病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注儿童的饮食,避免食用含铅量高的食物,如松花蛋和爆米花。

  •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药物治疗。行为疗法通过正面强化和消退不良行为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适用于纠正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当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错误思维模式,提供应对策略以改善情绪和行为,适用于处理认知偏差引起的症状,如冲动控制困难。家庭治疗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帮助家长学习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和设定界限,适用于改善家庭关系。心理社会干预通过调整学校环境和社交技能培训等手段减轻症状影响,旨在提高孩子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药物治疗如使用中枢兴奋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来调节大脑神经传递物质平衡,主要用于缓解过度活动和注意力缺陷等核心症状。针对多动症儿童,应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并确保家长和老师的密切合作,以减少症状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 多动症儿童可能表现为动作缓慢,也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若只涉及注意力缺陷,可能导致完成任务时动作较慢;但若伴随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则可能不会显著影响动作速度。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应考虑全面的症状特征。如果多动症儿童存在认知障碍或神经发育延迟,可能会导致动作迟缓的情况更为明显。在诊断多动症时,应注意区分儿童的行为是否只是暂时的不耐烦或正常的探索行为,以免误判为多动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 多动症的男孩可以通过食用燕麦、糙米、菠菜、三文鱼和核桃等食物来辅助改善症状,因为这些食物富含对大脑发育有益的营养素,如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镁元素、Omega-3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等。然而,食物疗法不能替代医生的治疗,严重症状应寻求专业帮助。燕麦有助于稳定血糖和改善注意力,糙米对神经系统有益,菠菜能增强记忆力,三文鱼能改善大脑功能,核桃有助于滋养神经元组织。家长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饮食计划,并配合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

  • 多动症,在儿童中尤其常见,特别是5岁左右的儿童。其表现为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难以完成任务以及社交障碍。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大脑神经发育异常、神经递质失衡、额叶皮层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的。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同时鼓励孩子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