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家庭药箱是药品的“家”,也是一面反映用药习惯的镜子。近日,中国药学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标准司联合开展“随手拍家庭药箱”微博活动,揭示了众多家庭药品储存的误区。本期《健康时报》特邀中国药学会合理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周筱青主任药师,为我们讲解如何为药品打造一个安全的“家”。
一、储存环境要适宜
药品储存环境至关重要,需要保证干燥、避光、阴凉。建议选择质量好、无异味的塑料箱作为药箱,避免使用易吸潮的布袋、纸箱等。此外,药箱应选择带盖的,以防灰尘和光线对药品造成损害。
二、儿童药品要单独存放
儿童药品在剂量、使用方法上与成人药存在较大差异,若与成人药品混合存放,容易造成误用。建议为儿童药品设置一个单独的“小空间”,方便家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找到所需药物。
三、外用内服药要分开
外用药和内服药应分开存放,避免误服误用。此外,抗生素等处方药也应单独存放,避免家庭成员随意使用。
四、宠物药需单独存放
宠物药与人用药在质量标准、成分、剂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误用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建议为宠物药设置一个单独的存放空间,避免与家庭用药混淆。
五、妥善保存外包装
药品外包装不仅起到避光等作用,还包含药品有效期、使用方法等信息。建议妥善保存外包装,避免随意丢弃。
六、定期清理药箱
药箱中的药品需要定期清理,淘汰过期药品。过期药品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产生有害成分,对健康造成威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药品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举行电子监管公众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展示了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强大功能。
药品电子监管码,就像药品的“身份证”,包含了药品名称、生产企业、规格、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等关键信息。通过扫描药品包装上的电子监管码,消费者可以轻松查询到药品的详细信息,从而辨别药品真伪,保障用药安全。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近5万家药店试点使用电子监管码,未来将逐步覆盖所有药店。到2015年底,我国将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的电子监管。
除了药店,医院也将逐步纳入电子监管体系。通过电子监管码,医院可以实时监控药品的使用情况,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此外,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询电子监管码,包括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短信查询以及手机应用程序等。这些查询方式方便快捷,让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药品信息。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药品监管效率,也保障了消费者的用药安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监管码将覆盖更多领域,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药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制药公司因万络药品事件而备受质疑,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药品安全。
万络药品事件暴露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监管方面的不足。作为药品监管机构,FDA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药品安全。同时,制药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保证药品质量。
除了万络药品,FDA还建议调查市面上销售的5种药物,包括减肥药、降胆固醇药、膝关节镇痛药、治疗痤疮药和治疗气喘药等。这些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保障药品安全,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同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药品安全意识,正确使用药品。在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总之,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药品管理法》的修订尤为引人注目。新《药品管理法》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新《药品管理法》简化了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遵循合理布局和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鼓励创制新药,并明确了委托加工关系,从而提高了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效率。
二、规范监督管理,保障安全
新《药品管理法》进一步规范了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必须执行相应的管理规范,如GMP和GSP,并取消了药品地方标准,将中药材、中药饮片逐步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三、完善进口管理,保障质量
新《药品管理法》进一步完善了进口药品管理,规定SDA对部分药品在销售前或进口时进行检验,确保进口药品的质量安全。
四、明确检验经费,强化执法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了药品检验的经费来源和收费原则,并强化了药品监督管理执法,增加了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和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的行政措施,维护了市场流通秩序。
五、加强药检机构管理,提高公信力
新《药品管理法》加强了对药检机构的管理,明确了药检机构的性质和职责,确立了质量公告制度及申请复验制度,对药检机构出具假证追究法律责任,提高了药检机构的公信力。
六、加大处罚力度,保障权益
新《药品管理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生产、销售或者配制假药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增加了按制售假劣药品论处的范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监督,防止腐败
新《药品管理法》增加对药监部门和人员监督的规定,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药品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庭药品储备也日渐丰富。然而,药品的过度储备和浪费现象却日益严重。本文将探讨家庭药品浪费的原因,并从药品生产、储存、使用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家庭药品,避免浪费。
首先,家庭药品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药品过度储备:许多人认为药品可以长期储存,一旦身体不适就可以随时使用,因此会大量购买药品。然而,药品都有有效期,长期储存容易导致药品变质,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2. 药品使用不当:部分患者在使用药品时,缺乏正确的用药知识,随意增减剂量或中断用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3. 药品拆零不便: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品都是整盒或整瓶出售,给患者拆零带来不便,导致药品剩余较多。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 药品生产:药品厂家可以考虑生产小包装药品,方便患者按需购买和使用,减少浪费。
2. 药品储存:家庭药品应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受热、光照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要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清理过期药品。
3. 药品使用: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遵循医嘱,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中断用药。
4.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避免过度用药。同时,可以提供药品拆零服务,方便患者使用。
5. 公众宣传:加强对公众的用药知识宣传,提高人们对药品储存、使用等方面的认识,减少药品浪费现象。
国家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它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旨在提高药品可及性和保障用药安全。
哪些药品可以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所需药品。纳入目录的药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要求。此外,一些急救、抢救用药和独家生产品种,经过论证后也可以纳入目录。
药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首先,基本药物实行统一零售价,通过集中网上招标和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的不合理加价。其次,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时按实际进价销售,不再加价。此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还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确定合理比例。基本药物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证明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国家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更安全。
然而,关于国家基本药物也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例如,基本药物品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满足基本用药的需求;基本药品价格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应价格合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患者并不是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可以根据病情实际使用其他药物。
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尹力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六大措施,确保《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首先,完善保障药品安全的配套政策,调整医药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药品、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推动制订执业药师法、修订《药品管理法》等。再次,加强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进专职化的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深化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基层、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此外,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监管部门建立部门协调、责任评价和信息共享机制,地方政府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药品安全水平将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将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将显著提升。
近年来,儿童用药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导致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还使得不良反应成为儿童“重灾区”。
儿童生理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应严格按照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然而,由于缺乏儿童专用药物,医生往往只能根据成人药物的剂量进行估算,这种“凭经验”的做法很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据调查,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达12.9%,新生儿甚至高达24.4%,而成人仅为6.9%。每天有数百人因不良用药而死亡,其中儿童占32%。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约有3万孩子因用药不当致聋。
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儿童专用药物研发和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导致药企积极性不高。
2. 儿童药品市场潜力巨大,但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药品流入市场。
3. 家长对儿童用药知识缺乏,容易盲目跟风,导致用药不当。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儿童专用药物研发和生产投入,鼓励药企积极参与。
2. 加强儿童药品监管,严厉打击不良药品。
3. 加强儿童用药知识普及,提高家长用药安全意识。
4. 完善儿童用药指南,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药环境。
支原体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性伴侣数量越多,性活跃度越高,感染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为了有效预防支原体感染,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规律锻炼,充足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都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此外,避免在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减少与患者的接触,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
其次,个人卫生的维护也不可忽视。避免吸烟,尤其是二手烟,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对于儿童,应特别注意避免二手烟的侵害。
在药物预防方面,一些中草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至于疫苗预防,虽然某些地区已有减毒活疫苗,但其保护效果有限,因此还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
总结来说,预防支原体感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生活习惯、个人卫生、药物预防等。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避免性生活,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治疗。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的不断规范和监管,一系列禁用的化学药品名单相继公布,旨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其中,107种禁用的化学药品名单一经公布,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消费者发现,名单中的药品名字与目前市场上仍在流通的部分药品名称存在相似之处,不禁让人担忧这些药品的安全性。
事实上,国家公布的禁用药品名单是基于严格的科学评估和临床试验结果,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这些禁用药品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药效不稳定,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副作用增加;
2. 质量控制不严格,可能存在杂质或污染;
3. 存在严重副作用,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医疗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药品监管,提高药品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药品: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如药店、医院等;
2.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3. 如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4. 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此外,广东省作为我国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禁用药品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清理。目前,广东省已基本淘汰了禁用药品,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用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