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三叉神经痛:面部疼痛的常见神经疾病

三叉神经痛:面部疼痛的常见神经疾病
发表人:运动与健康

张女士最近一年来一直饱受右侧面部电击样疼痛的折磨。起初,她每天只发作一两次,但近两个月来,疼痛频率急剧增加,甚至连洗脸、吃饭或风吹到脸上都会引发剧烈疼痛。由于症状越来越严重,张女士先后在当地及外地医院就医,然而情况并未改善。

直到她来到一家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医生怀疑她可能患有三叉神经痛,并建议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张女士右侧桥小脑脚池、桥池和鞍上池存在占位性病变,也就是说三叉神经周围长了肿瘤,压迫了三叉神经。医生决定进行肿瘤切除+三叉神经减压术,手术成功后,张女士的三叉神经痛得到了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发作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神经疾病,通常表现为眼眶周、面颊部或下颌部的疼痛,可能呈烧灼样、电击样或刀割样的疼痛。这种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疼痛通常是由于小脑上动脉或其他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引起的;而继发性疼痛可能是由肿瘤或其他原因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的。由于该疾病主要表现在面颊部疼痛,许多患者最初都会将其误认为是牙痛,并到口腔科就医,效果不佳后才转到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就医。如果你有不明原因的面部疼痛,应该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腭肿瘤切除术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腭肿瘤切除术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射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来说,是否适合采用射频治疗仍存在争议。下面我们将从美国和国内的现状出发,探讨这个问题。

    在美国,射频治疗主要用于心脏节律失常、肝细胞癌、肾细胞癌、慢性疼痛控制、结肠癌、肌肉和骨骼肿瘤、肺结节以及巴雷特食管等疾病的治疗。然而,美国FDA并未批准将射频治疗用于甲状腺肿物,尤其是甲状腺癌的治疗。这意味着在美国境内使用射频治疗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是违法的。

    相比之下,国内的射频治疗市场却呈现出火爆的景象。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射频治疗并非新技术,而是20多年前就已成熟的技术,尤其在肝癌治疗中应用广泛。同时,射频治疗也并非微创手段。虽然它可以凝固肿物及临近组织,但如果不能被吸收,就会形成疙瘩,影响外观和功能。更重要的是,甲状腺周围有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及喉返神经等重要器官,任何损伤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如果肿物贴近这些器官,射频治疗的范围就不能按照肿瘤原则扩大,治疗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很多良性的肿物,特别是小于3厘米的肿物,不需要任何处理,只需定期监测即可。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射频治疗的意义何在?而对于大的肿物,手术效果无法保证。至于甲状腺癌,绝对不能采用射频治疗。即使是最小的甲状腺癌,也需要将一侧甲状腺全部切除,并清除淋巴结,这是射频治疗无法做到的。

    总的来说,甲状腺癌患者在选择治疗手段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不要被一些看似高科技的治疗手段所迷惑,应该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为目的。

  • 在2019年4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正式成立。该协作组由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38家三级医院组成,旨在通过各地医院的优势互补,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高水平的中医临床研究。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霍介格教授表示,协作组的成立将有助于加强中医界在肿瘤临床研究方面的力量,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次协作组的成立仪式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承办。

  • 一位47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以来一直被头痛困扰,伴随着间歇性的头晕不适。2022年8月,她在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了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治疗该病变,她被转入我们科室接受住院治疗。

    在入院后,医生团队对她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通过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成功地沿着肿瘤边界钝性分离并完整切除了肿瘤。同时,医生们也非常注意保护了周围的血管。术后,患者的四肢活动良好,症状明显好转,恢复情况也非常满意。

    通过这次手术,我们成功地治愈了这位患者的左额占位性病变,帮助她摆脱了长期的痛苦和不适。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精细手术和周到的护理对于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性。

  • 化疗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需要高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患者和疾病阶段都有不同的化疗方案,且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观察和处理副反应等问题。因此,进行化疗必须选择专业的科室,通常是三级医院的肿瘤科。我们不建议在非专业科室(如手术科室)进行化疗,因为每个科室都有其专长领域(术业有专攻)。只有在专业科室进行化疗,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在一场多学科会诊中,70多岁的患者被发现右上肺有一个占位,PET-CT考虑为肺癌。然而,三年前患者在同一医院拍摄的胸部CT已经显示出这个病变。外科医生认为该结节当时就有处理的必要,但报告中并未提及肺癌。患者在这三年里没有再次进行胸部CT扫描,直到最近才被诊断出肺癌。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即使CT扫描报告未显示肺癌,如果有不明确的问题,也应定期复查。及早发现病变的变化,例如长大或变实,可以更好地治疗肿瘤,避免因年龄增长和身体状态下降而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结节是否为肺癌的判断,外科医生的经验更丰富。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外科医生只看身体外部的疾病,而内科医生看内部的疾病。实际上,外科医生主要负责手术,肺部长了东西首先应该找外科医生看,外科医生觉得不需要手术再去找内科医生看。就诊顺序不能颠倒。

  • 在癌症治疗中,放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精确放疗和普通放疗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那么,它们具体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精确放疗使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如CT、MRI或PET扫描,来精确定位肿瘤并绘制出详细的三维图像。这样可以确保辐射仅针对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相比之下,普通放疗通常使用较为简单的X光成像,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正常细胞受到辐射。

    其次,精确放疗可以提供更高的辐射剂量,以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由于能够精确地定位肿瘤,医生可以安全地增加辐射剂量,而不用担心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的伤害。普通放疗则需要平衡杀死癌细胞和保护正常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能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精确放疗还可以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每个患者都能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普通放疗则往往采用标准化的治疗程序,可能无法满足每个患者的独特需求。

    总的来说,精确放疗和普通放疗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无论如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改进,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癌症。

  • 肺穿刺和纵隔穿刺活检是确定病理类型并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诊断方法。以下是关于这两种活检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术前准备的详细信息。

    适应证:

    1. 常规方法无法病理确诊的肺部球形病灶和弥漫性病变。
    2. 病变位置深在,不适合外科活检的患者。
    3. 为晚期肿瘤放疗、化疗患者进行治疗效应的病理动态观察。
    4. 肺或纵隔内病变,患者不愿或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情况下。
    5. 为肿瘤实验研究取材培养建立肿瘤细胞株系的需要。

    禁忌证:

    1. 无法控制的咳嗽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2.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 心肺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
    4. X线检查病灶影像不清晰的患者。
    5. 临床疑似肺包囊虫病的患者。
    6. 病灶附近疑有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动静脉瘘)的患者。

    术前准备:

    1. 根据影像检查(包括胸部正侧位胸片、病变断层片、CT片等)确定肺部病灶的位置,并计划选择病变距体表最近的穿刺途径。
    2.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凝血指标及心肺功能情况。
    3. 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过程、如何配合及控制呼吸。
    4. 术前常规给予小剂量解痉、镇静药物(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
    5. 准备好定位穿刺仪器设备及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以备术中出现意外及时处理。

  • 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在体检中被发现有腹膜后巨大肿瘤。经过多次MDT讨论,医生们确定了肿瘤的位置和性质,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由于肿瘤体积巨大且位置隐匿,手术难度极高,但最终在专家团队的精心操作下,成功切除三个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大小分别约为12ⅹ12ⅹ5cm、8.3ⅹ5ⅹ1.5cm、3ⅹ4.5ⅹ2.3cm。

    在手术中,医生们面临了多重挑战。首先,肿瘤被6条大血管紧密包绕,特别是左肾动静脉完全被包绕在肿瘤内,分离过程中需仔细保护血管。其次,肿瘤质地脆、血供异常丰富,分离过程中易引起肿瘤出血。最后,肿瘤分泌功能强,术中血压波动大,一度高达241/133mmHg。

    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医生们在手术前进行了肿瘤血管介入栓塞。手术采用3D腹腔镜左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整个手术过程耗时10多个小时。术后,患者恢复顺利,2天恢复正常活动和饮食,血压平稳。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左侧腹膜后多发性副神经节瘤。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医生们的高超技术和精心准备,也体现了多学科MDT的重要性。患者在术后1年复诊检查结果正常,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 在肿瘤学中,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概念及其定义和意义。

    1.5年生存率是指在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五年生存率被广泛使用,因为大多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都发生在根治术后三年之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五年之内,约占10%。因此,五年生存率可以作为各种癌症的疗效指标。然而,三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也可以用来表示疗效。

    完全缓解(CR)是指所有的瘤块以及肿瘤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且持续至少1个月。部分缓解(PR)是指可测量的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基线缩小50%并持续至少1个月。进展(Progression)是肿瘤垂直两直径的和较最低值增加25%,或出现新的肿瘤或可评价的疾病有明显的进展。

    无病生存期(DFS)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由于疾病进展导致患者死亡的时间。总生存期(OS)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疾病进展时间(TTP)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治疗失败的时间(TTF)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死亡、由于不良事件退出、患者拒绝继续进行研究或者使用了新治疗的时间。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定义为由随机至第一次发生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这些概念对于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和管理疾病。

  •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骨量减少,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这些药物通过干预骨代谢过程,导致骨密度下降。常见的药物包括抗凝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强效利尿剂(如呋塞米)、抗病毒药物(如利托那韦)、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肿瘤化疗药物、铝剂(抑酸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甲状腺激素(过量)和避孕剂等。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骨密度,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