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姜黄粉中含有可以抑制癌症恶化的成分。通过小鼠实验,他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姜黄素化合物,能够在人体内转化为有效成分并提高其浓度。这种化合物被注射到8只感染了人类大肠癌的小鼠身上,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比未接受治疗的小鼠小了一半以上,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研究人员计划与京都大学成立的企业合作,将其开发为新型抗癌药物。
姜黄素的抗癌作用早已为人所知,但由于其有效成分大多被排泄出体外,血液中的浓度很低,效果不明显。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合成了一种不易被排泄、可在人体内转化为有效成分的姜黄素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安全性高,效果将不逊于已有的抗癌药物。
秋田大学临床肿瘤学的柴田浩行教授认为,这项研究解决了过去的难题,提高了有效成分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显示出了有效成分的治疗效果,是一项划时代的研究成果。未来还需要通过注射来验证该疗法的安全性。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吴毅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知名医学院校,现任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吴毅副主任医师在肛肠科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以下领域:
吴毅副主任医师门诊时间为每周三、周五全天,其中专家门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患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线上问诊:
吴毅副主任医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肛肠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肛肠疾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我脸上的每一寸皱纹。72岁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便血三个月,经常要上厕所,白天四五次,晚上万两三次,去年县医院检查,确诊大肠恶性肿瘤,我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
没有切除,打了4次化疗针,好转了许多,后因打针后吃不下饭,难受,间隔了半年不打针,直到上个月病情严重,去打了一次,打针后没有明显减轻,身体差了好多。这个月22号要去打针,但不知去好还是不去的好。每次化疗都像是一场生死之战,我的心情也随着病情的起伏而波动。
我想起了医生的话:“化疗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我开始怀疑,是否值得继续承受这种痛苦?我不敢想象,如果我放弃治疗,会是什么结果?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一下,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医生告诉我,化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也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他们建议我规律化疗,并及时与管床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病?是不是因为我平时不注意饮食,或者是生活习惯不健康?我开始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发现这个问题?
我想起了家人,想起了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不能放弃,我要为他们而战。即使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让我痛苦不堪,我也要坚持下去。
我决定去打针,虽然我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我相信,只要我有信心,有毅力,我一定可以战胜这个病魔。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这些经验教训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去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度过难关,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消化道的末端,也是息肉、溃疡、恶性肿瘤的高发区域。特别是直肠腺瘤性息肉,它是癌前期病变,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也常易癌变,甚至有多处癌变,癌变率可高达15%~60%。此外,溃疡性结肠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癌变诱因。恶性肿瘤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连接处的最多,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占肠癌的75%,约一半发生在直肠。因此,对于便秘病人,凡疑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的人,或者出现大便习惯的改变和便血等症状的人,都应及时进行直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证实直肠指检的发现,还可以发现肛门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肿块,并且可以对可疑病变采取活体组织标本作病理检查,从而帮助明确疾病诊断。对于疑有下消化道肿瘤、各种炎症、溃疡、寄生虫感染、息肉等疾患,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或作鉴别诊断时,或者由于局部原因造成的继发性肛门瘙痒症也有必要做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通常约有70%的大肠癌可通过此镜直接看到。除用于诊断外,还可用于治疗,例如直肠息肉即可通过乙状结肠镜进行电灼或摘除,也可用于直肠、乙状结肠的异物取出。
然而,这种检查也不是对任何人或任何时候都适用。如遇有直肠或乙状结肠远端狭窄,窥镜不能通过时,就不要强行插入;或当患者有腹膜刺激症状,不能胜任检查时,也不要强行检查;对于同时患有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近期发生的心肌梗塞、急性腰背部损伤或下肢扭伤,以及妇女经期等,则要延期检查;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的病人,应禁忌取肠活组织检查。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主要特征是结直肠多发腺瘤。全球发病率约为出生婴儿的1/7000~1/10000,属于遗传性大肠癌的一种,占大肠癌的1%。FAP的发病与5号染色体的畸形密切相关,1991年分离出APC基因并确定其位于5q21,APC基因的突变是FAP的主要原因。除了大肠的症状外,FAP还伴有一些肠外的表现,包括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骨瘤、皮肤软组织肿瘤等。FAP的诊断包括临床和基因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腺瘤的数量和性质,基因诊断可以预测遗传异质性。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FAP的最佳方法,包括全结直肠切除加永久性回肠造口、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化学预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NSAIDs药物可以抑制息肉的生长和癌细胞的增生。FAP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肠镜监测和上消化道内镜监测,直至35岁,然后每3年检查一次。对于已接受结肠切除术的FAP患者,主要死因为上消化道肿瘤和硬性纤维瘤。预防性手术可以大大延长患者的寿命,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大肠癌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大肠癌的病因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大肠癌的症状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
三、大肠癌的诊断
大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四、大肠癌的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五、大肠癌的预防
预防大肠癌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肠癌的遗传性一直是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焦点。约20%的大肠癌具有家族聚集性,涉及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然而,非遗传因素如饮食、肥胖和生活习惯也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预测亲属是否会遗传大肠癌并找出致病基因目前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大肠癌的各种遗传现象中,林奇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遗传性大肠癌。它可以通过基因筛查准确地检测出致病基因缺陷,并预测患者后代或亲属患大肠癌的概率。林奇综合征不仅会引起大肠癌,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脑癌、胆管癌和皮肤癌等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生。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历了多次更新和改进。目前,基因诊断已成为林奇综合征的“金标准”。如果您检查出MLH1、MSH2、MSH6、PMS2四基因中某基因缺陷,可能会面临患癌症的风险。根据NCCN发布的数据,MLH1/MSH2基因缺陷患癌可能最大,有40%-80%可能患结肠癌,25%-60%可能患子宫内膜癌。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检查出了错配修复基因缺陷,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定期、全面的检查和预防措施。从20~25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每1~2年进行一次检查。同时,根据个人意愿,可能需要考虑预防性子宫切除和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等手术。通过基因筛查和早期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发生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大肠肿瘤的威胁。大肠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本文将为您介绍老年人大肠肿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治疗原则
大肠癌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对于晚期患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原则如下:
A期: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复查,一般不需要化疗。
B、C期:术前或术后进行放疗(尤其是直肠癌),并辅以化疗。
D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姑息手术及放疗。
1. 常规治疗
(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也是可根治性治疗的方法。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大小和生物学特征,可以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① 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根据结肠癌的部位和淋巴结引流区域进行整块切除。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
A. 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盲肠、升结肠的情况。
B. 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中部癌。
C. 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降结肠癌。
D. 乙状结肠切除术:适用于乙状结肠中、下段癌。
② 直肠癌根治术: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和淋巴引流途径,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例如,直肠上段癌可以采用经腹乙状结肠、直肠切除吻合术;直肠中段距肛门6~11cm的直肠癌可以采用直肠癌切除、盆腔内吻合术,保留肛门;直肠下段则需要做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广泛切除直肠旁、坐骨直肠窝内的淋巴组织及脂肪组织,需要做永久性乙状结肠造瘘术(人工肛门)。
(2) 放射治疗:
① 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淋巴转移,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和局部复发。
② 术后放疗:适用于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切除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③ 单纯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直肠癌病例,有止血、止痛和可能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3) 化学治疗:为了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目前普遍采用综合治疗。随着新的有效化疗药物的发现和化疗方案的改进,大肠肿瘤的化疗效果已经明显提高。
① 术后辅助化疗:
A. 单一用药:常用的药物有氟尿嘧啶(5-FU)、洛莫司汀(环己单一用药效率很少超过25%,且缓解期也不长。氟尿嘧啶(5-FU)沿用至今,目前仍为大肠癌亚硝脲、CCNU)、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等。近年来发展的新药伊立替康(HCPT-11)、奥沙力铂(草酸铂)等,最常用、疗效相对较高的药物是氟尿嘧啶(5-FU)。氟尿嘧啶(5-FU)为抗代谢类药物,对增殖细胞各期均有杀伤作用,但以S期癌细胞更为敏感。
一些研究观察到单药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10%,并能明显提高Dukes’C期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40%在5年时复发,而未接受化疗者有52%在5年时复发。
...
在中国,胆囊结石的发生率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并且仍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两种疾病的高发病率增加了它们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出现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导致胆囊结石和大肠癌的发生。这种共同的饮食致病因素也增加了两种疾病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的概率。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流动力学和成分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正常情况下,肝细胞不停地分泌胆汁,胆汁在胆道括约肌的阻挡下进入胆囊浓缩。只有在某些刺激下,胆囊才会收缩,括约肌松弛,胆汁进入十二指肠。然而,胆囊切除后,胆汁无处贮藏,括约肌相对松弛,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不间断地进入肠道,胆汁酸的重吸收增加,胆石酸的肠肝循环量也随之增加。这种增加可能会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增生,从而形成结肠肿瘤的基础。
此外,胆汁酸的增多,尤其是石胆酸的致癌作用已经被许多研究者证实。对于某些胆囊结石患者,由于反复炎症刺激,胆囊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失去了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这种胆汁酸代谢紊乱的机理与胆囊切除术后并无差异,这也可能解释为什么胆囊结石患者的大肠癌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国内外的研究已经从临床、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胆囊结石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一些研究报告指出胆囊切除或胆囊结石与大肠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这种关系。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的指标。如果您符合以下一至六项中的两项或以上,或七至十项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您接受全结肠镜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1. 您有慢性腹泻的病史。
2. 您有慢性便秘的病史。
3. 您曾经有过粘液和(或)血便的经历。
4. 您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的历史。
5. 您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的历史。
6. 您在近20年内经历过离婚、配偶去世、一级亲属去世、子女失业等重大的生活事件,导致精神压力。
7. 您有癌症的病史。
8. 您有肠息肉的病史。
9. 您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肠癌的病史。
10. 您的大便潜血检查结果为阳性。
如果您符合以上条件,强烈建议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全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在近日举行的抗癌协会第八届大肠癌专委会换届和学术交流会上,王锡山教授成功连任主委。同时,丁克峰、许剑民、王贵英、金晶、王贵玉和顾艳宏六位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相信在王锡山教授的带领下,第八届大肠癌专委会将继续推动大肠癌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取得更多的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方面的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