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是评估其预后的重要参考标准。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发布的第八版TNM肿瘤分期系统为甲状腺癌的分期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该系统将甲状腺癌分为四个阶段:I期、II期、III期和IV期。每个阶段都基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来确定。
在这个系统中,原发肿瘤(T)被分为TX、T0、T1、T2、T3和T4六个等级。其中,T1表示肿瘤最大直径小于等于2cm,T2表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小于等于4cm,T3表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cm或有肉眼下腺体外侵犯,T4表示肿瘤突破被膜并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区域淋巴结(N)被分为NX、N0、N1a和N1b四个等级,远处转移(M)被分为M0和M1两个等级。
根据这个分期系统,年龄是影响甲状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55岁以下的患者即使有远处转移也归为II期,预后较好;而55岁以上的患者一旦有远处转移便归为IV期,说明年龄大的患者一旦远处转移中肿瘤进展较快。除了年龄外,远处转移、局部肿瘤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也是分期的重要参考指标。
虽然尚未有针对第八版分期系统的生存率研究,但根据之前版本的研究,I期10年生存率约为97%~100%,II期10年生存率约为85%~95%,III期10年生存率约为70%~80%,IV期10年生存率约为40%~60%。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因为我刚刚从医院出来,手里拿着一份诊断报告,上面写着“甲状腺恶性肿瘤”。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世界都在旋转。我曾经听说过甲状腺癌,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会降临在我身上。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恐惧和疑问:我会死吗?我需要手术吗?我会变成一个药罐子吗?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的医疗咨询。通过图文问诊,我与一位普通外科全职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耐心地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包括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是否需要全切、术后是否需要长期服药等等。
医生告诉我,甲状腺癌与其他癌症不同,大部分甲状腺癌经过正规治疗后,对生命几乎没有影响。甚至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把甲状腺乳头状癌当做良性疾病看待。这个消息让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我们讨论了微创手术和全切手术的优缺点。医生说,微创手术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的创伤比开刀手术要大一些。因为要从腋窝或者乳晕处进镜手术,或者从口腔前庭入路。经口入路是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完全没有体表疤痕,但创伤也是比开刀大的。
我问医生,如果不全切,是否不用终生服药?医生说,术后的用药不光是补充甲状腺素,对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通常需要终身服药。这个消息让我有些失望,但我也明白这是为了我的健康着想。
最后,医生建议我为了治病,手术彻底是第一位的,如果想要,尽量选择全切。虽然全切手术大一点,但是,可以避免后期发生对侧甲状腺转移的风险,避免二次手术风险。保留对侧甲状腺,服用优甲乐的量相应小一点。
我感谢医生的详尽解答,虽然我还需要面对手术和长期服药的挑战,但我已经不再那么恐惧和迷茫了。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人错误地将其归咎于长期食用加碘盐。实际上,完全戒除碘反而可能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甲状腺素合成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素升高,而这与甲状腺癌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增加碘摄入并不是甲状腺癌增多的原因。
甲状腺癌发病率的真正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甲状腺B超检查的广泛应用。这使得甲状腺癌的发现率大大提高。工作压力、食品安全问题和电离子辐射也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大多数甲状腺癌属于乳头状癌,生存率非常高。即使不幸患上甲状腺癌,也不必过于担心。采取正确的治疗策略和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是至关重要的。
甲状腺结节大多是良性的,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很低。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但这主要是由于甲状腺B超分辨率的提高和应用的广泛。只有在怀疑结节有癌变的可能性、合并有继发的甲亢或合并有不适症状时,才需要手术干预。定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了解结节的变化。
随着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甲状腺手术。传统的甲状腺手术方式会在颈部留下明显的切口疤痕,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自信心。然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通过隐藏在身体其他部位的切口进行手术的方法。这种手术方式避免了传统手术在颈部留下的明显疤痕,实现了日常生活的无痕。虽然腔镜甲状腺手术不完全属于微创手术,但与传统手术相比,其创伤并不大。
目前,腔镜甲状腺手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包括经胸乳(或全乳晕)腔镜甲状腺手术、经腋乳腔镜甲状腺手术、经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和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甲状腺癌中,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为常见,占总数的90%以上,主要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虽然这类癌症通常恶性程度不高,预后良好,但仍有可能发生转移,癌细胞从原发部位向其他部位或器官扩散。转移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淋巴管向淋巴结转移,二是通过血管向远处器官如肺、骨、肝等传播。这两种转移途径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引起焦虑和恐惧。
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概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程度、组织学类型、分子特征等。一般来说,肿瘤越大、越接近气管或食道、越有侵袭性、越低分化、越有BRAF或TERT等突变基因,就越容易发生转移。据研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在20%~90%之间,而发生远处器官转移的概率在5%~20%之间。转移后的生存率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年龄越大、男性、肿瘤越大、转移部位越多及治疗不完全等因素对生存率有较大影响。淋巴结转移10年生存率为70%~90%,远处器官转移10年生存率为10%~50%。
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癌的转移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或肿块,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活检,以确定是否为甲状腺癌。若确诊为甲状腺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尽量将肿瘤及淋巴结彻底摘除。术后可根据需要给予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以杀灭残余癌细胞和阻断转移。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根据转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控制转移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总之,分化型甲状腺癌虽然属于相对良性肿瘤,但仍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等情况,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因此,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治,并定期随访复查,发现转移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患者还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自信心,战胜疾病。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控制,甲状腺癌的转移就不再可怕,患者仍能拥有优质、长寿的人生。
甲状腺癌是当前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最为常见,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占所有病例的95%左右。
在过去,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术后不再进行其他治疗,导致一部分病人出现复发和转移。直到1950年代,研究发现口服甲状腺素可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甲状腺肿瘤的复发率。1954年,人工合成的左旋甲状腺素药物问世,手术后口服甲状腺素的TSH抑制治疗逐渐被重视起来。
然而,关于甲状腺素的服用剂量和疗程一直没有统一标准。1994年,美国医生Mazzaferri等人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同位素治疗和TSH抑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超生理剂量的TSH抑制治疗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甲状腺肿瘤的认识加深和常规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病人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并接受有效治疗。然而,长期口服大剂量甲状腺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和心律失常等。因此,TSH抑制治疗的策略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2012年和2015年的相关指南,对于不同复发风险的病人,应采取不同水平的TSH抑制治疗,并结合病人的体质和对甲状腺药物的耐受度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这种双风险管理模型将病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类,以确定TSH抑制的水平和甲状腺素的服用剂量和疗程。
总的来说,复发高危患者的TSH需要抑制在0.1以下,中危患者的TSH抑制在0.1~0.5之间,低危患者的TSH抑制在0.5~2之间。同时,根据病人的年龄、心脏功能等因素对甲状腺药物的耐受度进行微调。建议中高危患者终身抑制,低危患者抑制治疗时间为5~10年,之后改为替代治疗。
在进行甲状腺素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服药剂量和疗程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确定;其次,应按时足量口服甲状腺素,人工合成的左旋甲状腺素制剂效果优于生物制剂;第三,应遵循药物说明书中的服药时间和方法,避免药物与食物的相互影响降低药物的吸收;第四,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调整剂量期间每月检查一次,之后每3~6个月检查一次;第五,适时进行心脏功能评估,绝经后妇女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最后,规范服用甲状腺素药物不会影响怀孕和生育,但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临床特征和超声特点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我们对26例存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N1b组)和47例没有任何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N0-NED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降钙素水平超过65pg/mL、肿瘤直径大于1.5cm、形状不规则、边缘毛刺、肿瘤位于被膜下等超声特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同时存在2个或以上的上述预测因素的患者有较高的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在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甲状腺癌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时候进行第一次复查?一般来说,第一次复查应该在手术后4周(一个月)。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你已经开始服用初始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片(L-T4),并且你的TSH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时,医生可以根据你的病情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L-T4的用量。
在L-T4剂量调整阶段,通常每4周左右测定TSH,直到达标。然后,在接下来的1年内,每2~3个月、2年内每3~6个月、5年内每6~12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以确保TSH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在门诊复查时,通常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功5项、FT3、FT4、TSH、TGA和TMA)和颈部B超(检查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
复查的频率应该根据随访期间结合TSH的调整周期来安排。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诊的周期可以适当延长。
近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甲状腺外科主办、海南省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微创外科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海口宝华海景酒店成功召开。会议旨在推广微创甲状腺技术,提高专业水平,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会议邀请了国内免充气经腋腔镜甲状腺技术开拓者浙江省人民医院郑传铭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及手术演示,详细介绍了免充气经腋腔镜甲状腺技术发展及国际最新理念,并针对性讲授手术技巧及难点。
此外,来自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包括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en-block全系膜切除、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节及难治性甲亢等一系列微创甲状腺外科技术。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甲状腺领域专家参与,内容精彩纷呈,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交叉融合及共同提高的目的。
随着现代B超技术的发展,近50%的正常人群中都可能被发现有甲状腺结节。当你在体检报告中看到这一结果时,不免会感到担忧。然而,大多数结节并不需要手术。那么,哪些结节需要引起重视呢?
首先,对于直径在2-3毫米左右的甲状腺小结节,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检查误差或个体差异所致,通常是腺体内部组织不均一引起的,可以被忽略。
其次,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并非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节一般不需要手术。年轻女性即使出现多发小结节,也不建议手术。
然而,如果甲状腺结节出现节点状钙化或砂粒体样改变,可能是甲状腺癌的征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CT检查。若肿块较大,可能需要进行上纵隔淋巴结检查,并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单个实质性结节、血供丰富的结节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甲状腺良性结节可能会被过度手术,而恶性结节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因此,及时检查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非常重要。
付女士,51岁,2018年7月28日首次就诊。过去5年间,她反复出现胃肠多发息肉,共10余枚,每年初都需要通过胃肠镜进行息肉切除术。4年前,她被诊断出甲状腺癌,进行了次全切除术。术后1年,残余甲状腺组织中发现结节,同时也查出肺结节,但未进行特殊治疗。
2018年1月30日,肠镜检查显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可见散在多发大小约0.3-0.5cm的广基隆起,表面充血(升结肠活检1块),共15处。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粘膜片状充血、水肿。病理结果显示为腺瘤样息肉。
首次就诊时,付女士的症状包括:多汗,活动后加重,容易水肿,腿疼,腰部不痛,睡眠良好,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虽然息肉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但付女士更担心甲状腺和肺结节的问题。
根据临床分析,患者的甲状腺术后又出现结节,同时伴有肺结节和多发胃肠息肉,这属于典型的风邪致病。中医认为,风邪泛滥容易导致肿瘤转移。甲状腺属少阳,少阳多风火相煽,风邪与体内痰湿搏结,则化热成结成瘤。因此,其病机为:风邪入里,痰热互结。治疗方用厚朴麻黄汤加味。
2019年1月9日,复查肠镜结果显示:只发现2枚息肉。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循腔进镜达盲肠,盲肠、回盲瓣、阑尾开口未见明显异常;横结肠可见一处直径约0.3cm的广基隆起,直肠可见一处直径约0.2cm的广基隆起,分别取活检1枚,质软,弹性可;所见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粘膜光滑,肠腔无狭窄,血管纹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