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又可分为左侧结肠和右侧结肠,分别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组成。那么,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发病率是否一致呢?
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道菌群、毒素、饮食习惯等。其中,大便在肠腔内停留的时间对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由于大肠各部位的传输力和形态特点不同,大便在各部位的停留时间也不同。升结肠需要克服重力因素,乙状结肠有暂时储存大便的功能,因此大便在乙状结肠停留的时间最长,升结肠次之,横结肠和降结肠相对较短。
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大肠癌发病率存在差异。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最高,占38%,其次是升结肠癌,占26%,横结肠癌和降结肠癌各占9%,直肠癌占18%。这说明不同部位的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与生活方式和激素密切相关的肿瘤如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肿瘤将成为人类的首要死因。恶性肿瘤的难以控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癌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能力。
癌变机制的主流理论是以体细胞突变、克隆演进为基础的多阶段癌变学说。然而,近10多年来,肿瘤表遗传学、肿瘤干细胞理论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对癌变机制的深入理解。根据新的事实,许多作者对体细胞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体细胞突变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肿瘤病理发生过程的理解,并提出了重新调整对致癌因子分类的建议。
癌变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包括肿瘤的启动或起始、促进、恶性转变和演进四个阶段。每个新阶段的启动都需要附加的遗传学或表遗传学改变,使得启动细胞具有了癌变倾向。癌变过程的多阶段性反映了在正常组织与高度恶性组织之间,存在处于不同恶性状态、具有特定表型的各个中间过渡阶段。癌变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癌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可替代的遗传学途径,最终形成高度恶性的肿瘤。例如,大肠癌的发生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遗传学途径:CIN、MSI和CIN-MSI。
体细胞突变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包括肿瘤是单细胞克隆起源、肿瘤细胞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家族或遗传性癌综合征多为肿瘤抑制基因种系突变所引起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遗传学异常同样可以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可能是癌变过程之前的早期事件。单倍体不足与“两次击中”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近年来,癌基因成瘾性的研究受到关注,表明某些特定的肿瘤细胞需要很高活性的癌基因才能存活,这为研究和制定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质量增多且稀薄。这种情况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是大肠癌等疾病的早期信号之一。
腹泻的成因复杂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肠道运动速度过快和肠道内液体成分增加。前者可能由某些药物、甲亢、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或部分胃肠手术后的患者引起,导致大肠贮存粪便的功能减弱,粪便在大肠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吸收水分功能下降,进而增加排便次数。后者则可能由肠道内高渗物质增多、肠道自身液体分泌增加、肠道吸收水分能力下降或炎症性渗出物质增多等因素引起,例如细菌感染时,肠粘膜充血水肿,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炎性渗出物进入肠腔,细菌的肠毒素也可以造成肠道的吸收量小于分泌量,结果导致肠腔内的水分大量增加,大肠粘膜受到刺激,运动加快,贮存粪便和控制排便的功能明显减弱。
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终可以被归为两大类: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通常由短期内出现的原因引起,例如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患者常会主动就医,当病因解除后就很快好转。相比之下,慢性腹泻更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它可能是慢性疾病的一个早期报警信号,包括大肠癌、炎症性肠病在内的很多慢性疾病都可能出现腹泻,尤其是在年龄大于50岁,伴有便血、体重下降、贫血或夜间痛醒者应当及时就医。
大多数癌症患者在就医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早期发现是治愈癌症的关键,而科学的癌症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手段。那么,哪些人需要进行筛查?高危因素有哪些?有哪些筛查方法?
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覆盖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及预防建议。以下是对其中几种癌症的详细介绍。
大肠癌
高危对象包括: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筛查建议: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预防建议包括: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乳腺癌
高危对象包括: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家族中有乳腺癌者,发病年龄在45岁前;家族中有2人患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在45~50岁;家族中有2人或2人以上患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曾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者。
筛查建议: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预防建议包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适时生育,母乳喂养;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宫颈癌
高危对象包括:有多个性伴侣者;性生活过早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预防建议包括:接种HPV疫苗;不吸烟或戒烟;安全与健康性行为;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增强体质。
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机会。早期诊断主要包括早期发现和早期确诊。随着纤维结肠镜技术和病理学的进步,早期确诊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实现。然而,早期大肠癌的症状往往很隐匿,因此早期发现仍然是大肠癌研究中最紧迫的问题。早期发现对于提高大肠癌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诊断方法:
在一般危险人群中,通常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大肠癌普查。使用粪隐血试验作为普查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并且经济、有效、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效价比。对于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进行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一些专家还提出了一种优化筛查方案,建议40岁以上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2.本人曾经患过大肠癌或息肉;3.免疫粪隐血阳性;4.有慢性腹泻、粘液血便、慢性便秘、精神刺激史或胆道疾病史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者。这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所提高。
对于高危人群,包括那些有大肠癌或大肠腺瘤病史、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史、胆囊切除术后、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未愈者、直系亲属中有2人以上或1人50岁以上患过大肠癌、疑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家族成员等,需要采用更敏感和特异的方案进行普查。监测包括每年一次的大便隐血试验和3~5年的结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倾向的患者,还应进行遗传学检查。
胆囊切除手术对身体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它负责存储和浓缩由肝脏分泌的胆汁,以帮助消化吸收脂类食物和维生素。胆囊切除通常是因为出现了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恶变等问题。
在短期内,胆囊切除可能会导致一些不适症状,如进食高脂食物后出现腹泻、餐后胀感、胃口差等。然而,这些症状通常在一个月左右会逐渐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胆囊切除并不会使胆汁直接进入肠道,因为平时胆管的出口仍然是关闭的,只有在进食时才会被分泌。
从长远来看,胆囊切除手术的受益远远高于不切除的收益。例如,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免除胆囊炎、胆囊结石转化为胆管结石等后患,胆囊多发性息肉或大息肉患者可以去除转化为胆囊癌的隐忧。尽管有人担心胆囊切除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但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其原因多种多样,特别是痔疮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患者往往对便血等症状不够重视,容易导致疾病的延误。
大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其颜色大多数为暗红色,也可能是鲜红色或黑色,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相比之下,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是鲜红色,且大便和血液可以区分开来,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呈现出“便是便,血是血”的特点。
除了便血外,大肠癌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变细,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对于出现便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饮食不当或生活习惯不良而引发各种胃肠道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溃疡、炎症、息肉甚至恶性肿瘤。最新的数据显示,除了性别因素,肺癌、大肠癌和胃癌是居民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第6位上升到第2位。
在欧美国家,五十岁以上的人群通常会将胃镜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然而,有些人因为没有及早进行胃肠镜检查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疾病发展到晚期,非常可惜。因此,以下人群需要尽快进行胃肠镜诊治: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甚至在某些地区达到年均4%。早期手术切除癌肿是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但仍有约50%的病例复发和转移,主要是由于手术前未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或术中未能将病灶完全切除。
大肠癌的症状因其位置而异。左半结肠癌通常表现为肠梗阻,而右半结肠癌则以腹块、贫血和全身中毒症状为主。直肠癌的突出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和黏液血便。
在大肠癌手术后的护理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该遵循营养全面、少量多餐的原则,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清淡饮食,并注意味道的选择,如甜、酸等可刺激食欲,减轻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多食用一些补养肝肾、调理脾胃的食物,如橘子、佛手、山楂、黑木耳、蘑菇、赤豆、胡椒、鲜姜、鲰鱼、蜂蜜、红萝卜、番茄、马齿苋菜、向日葵子等,也是非常有益的。
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pet-ct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et-ct可以准确查出病灶以便明确手术部位,并且还能很好地监测术后是否有复发。因此,在大肠癌的治疗中,pet-ct被誉为21世纪医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