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能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常被称作“海扶刀”或“超声刀”,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穿透性、指向性和聚焦性能来治疗肿瘤的方法。该技术将多个低能量超声波聚集起来,通过水介质耦合作用,深入人体肿瘤内部,使靶区组织瞬间升温至70-100°C,产生高温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这些效应会导致靶区组织发生以凝固性坏死为主的质变,从而失去增殖、浸润和转移的能力,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非常小。
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高能超声聚焦肿瘤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是一种绿色、无创的治疗方式,不需要手术切口、电离辐射或放射污染,患者无需全身麻醉,对体质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适合各个阶段的肿瘤患者。其次,该技术对各种病理类型的良性和恶性肿瘤都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尤其在乳腺癌和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采用了B超定位和实时动态监控,治疗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形治疗,因此该技术对肿瘤的毁损非常精确,治疗效率高,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轻微,治疗相关并发症低。由于B超没有剂量累积毒性,可以重复治疗,患者可以在门诊进行治疗,非常方便。
总的来说,高能超声聚焦肿瘤治疗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SFDA和CE的认证,证明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肿瘤科专家门诊提供了多种选择,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以下是详细的门诊时间和预约方式。
门诊时间:
预约方式:
注意事项:
传统的胸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在患者胸部开大刀口,剪断肋骨,甚至纵形劈开胸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和出血风险。然而,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应用,许多原本需要大开胸手术的病例现在可以采用微创的钥匙孔式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疼痛,促进了更快的康复。
以一例纵隔肿瘤患者为例,该肿瘤位于右上纵隔,大小约为7.0cm×6.0cm×6.0cm,向内压迫气管,并与周围的无名动脉、上腔静脉和奇静脉相邻。这个区域被称为“雷区”,因为手术操作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出血或气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然而,如果不及时手术,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生命威胁。
通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和周密的手术方案设计,医生只在患者的侧胸壁开了三个小口,不需要撑开肋骨,利用胸腔镜在“雷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操作。历经3个多小时,终于成功完成了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由于胸腔镜手术的微创特性,患者手术后第二天就已经可以自行下床活动了。
此外,胸腔镜手术还可以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胸膜活检、肺大泡切除、交感神经链切除治疗手汗症、肺叶切除等。这些微创手术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的治疗选择。
肝癌切除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特别是在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对于那些侵犯膈肌或周围脏器的巨大肝癌,常规肝切除可能会面临分离困难、出血量大和高风险等问题。因此,我们采用逆行肝切除术来治疗27例巨大肝癌,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这27例病例中,所有患者都成功切除了肿瘤。手术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或加用硬膜外麻醉,根据病变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切口。由于肿瘤巨大、分离困难,我们采用了逆行肝切除术,遵循“无触摸”肿瘤切除原则,尽量不翻动肝脏,减少挤压肿瘤的机会,少游离或不游离肝脏韧带。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阻断肝门、阻断肝门或病侧半肝血流,以电刀切开预定切肝线表面肝组织后,钳夹法加刮吸法离断肝脏,最后游离病侧肝脏韧带,完整切除病肝。
逆行肝切除术的优点包括避免因分离粘连、离断肝周围韧带而引起的切肝前难以控制的出血;迅速将肿瘤整块切除,获得良好的术野显露,直视下肝周创面止血;可以从容分离病肝韧带和粘连,避免意外损伤;减少因反复翻转肝脏引起健侧肝脏入肝血管扭曲而造成的肝实质缺血,并尽可能仅阻断病肝血流,缩短健侧肝脏缺血时间,避免保留肝的再灌注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符合“无触摸”肿瘤切除原则,减少因分离粘连时肿瘤破裂造成的医源性肿瘤细胞脱落转移和挤压肝脏造成术中血行转移的可能;与近年来提倡的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肝切除术相比,减少了肝后隧道建立及下腔静脉前预置带,这一危险大、难度高的操作,更适合基层医院或肝切除经验不太丰富的医院开展。
总之,对于术野显露困难、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或有侵犯的巨大肝癌,逆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膀胱三角区肿物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尤其是当肿物的直径达到2cm时。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以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确诊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医生的专业检查和必要的检查手段(如超声波、CT扫描等),可以确定肿物的性质和位置。只有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肿物被确定为良性,可能不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但仍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其变化。然而,如果肿物是恶性的或有恶变的风险,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
在任何情况下,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可以帮助预防和管理膀胱三角区肿物的发生和发展。
近日,一位75岁的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而就诊。经过多科会诊,决定采用可携带放射粒子食道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该技术将Ⅰ125粒子装载在专用粒子鞘中,固定牢固,有效照射距离为17mm,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该技术不仅缓解了患者吞咽困难的症状,还能进行近距离的放射治疗,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传统的食管支架只能机械扩张,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癌细胞生长。而这项技术创新性的将Ⅰ125粒子搭载在食管支架上,设计出具有内放疗作用的“可携带放射粒子食管支架”,使得肿瘤细胞杀伤力更强,照射更均匀,避免了照射冷点。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食管癌治疗手段和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47岁的男性患者因肩背部疼痛已有1年半,并伴随着双下肢无力和大小便困难近3个月,入院接受治疗。医生在检查后发现其双下肢肌力仅为4级,并通过磁共振成像确认了颈胸段椎管内存在占位病变,确诊为脊膜瘤。
在成功完成手术后,肿瘤被完全切除,脊髓和神经根未受到损伤。术后,患者清醒并返回恢复室,自述双下肢肌力有所改善。
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类全新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它们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这些药物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在与乳腺癌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传统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手术可能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放疗和化疗则可能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而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治疗选择。
这种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抑制其生长和扩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够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目前,已经有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随着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将会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手术通常是首选方法。然而,随着医学影像、立体定位、计算机和放疗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放射治疗已进入三维立体照射的肿瘤精确治疗时代,成为多数肿瘤的首选局部根治手段。通过使用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正确、及时地发现目标,精确打击目标,彻底摧毁目标,并将放射损伤风险降至最低。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现代放射治疗技术中的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Ⅰ-Ⅳ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75%,治疗早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采用现代放射治疗技术中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70%;采用全身伽玛刀治疗因内科疾病或年龄大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为78%,既规避了手术风险,又达到了手术同样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此外,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对肝癌、胰腺癌、肺转移癌、肝转移癌及腹膜后肿瘤等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
放射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的电离辐射消灭肿瘤细胞,目标是使肿瘤接受高剂量,正常组织接受低剂量。放射治疗发展了100多年,分为初级放疗、常规放疗和现代放疗三个阶段。现代放射治疗是立体定位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放疗设备及技术等新技术的结合体,能够精确打击目标,对部分早期肿瘤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等效甚至比手术效果更好、创伤更小的效果。
现代放射治疗主要包括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等,伽玛刀属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一种。相对于外科手术,现代放射治疗有四大优势:一是受血管限制较小;二是没有部位限制;三是无创、对全身影响小;四是可治疗全身多处病灶。随着现代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肿瘤首选现代放射治疗可获得很高的局控率和生存率,而且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更高。各种原发性和转移性的实质器官肿瘤都属于放射治疗的治疗范围。
在现代医学中,介入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最小化的创伤和快速恢复时间,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急诊情况下,介入技术的应用可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或微创手术,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其次,介入技术通常不需要全身麻醉,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最后,介入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非常适合急诊情况。
在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领域,介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心脏病中,介入技术可以用来清除冠状动脉的阻塞,恢复血流;在脑血管疾病中,介入技术可以用来移除血栓,防止脑卒中;在肿瘤治疗中,介入技术可以用来直接向肿瘤供给药物或进行射频消融等操作。
总之,介入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急诊情况下,它的价值更是无可替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介入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医疗实践中,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通路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介绍三种常见的静脉输液通路:外周浅表静脉导管、深部中心静脉导管和完全植入型输液港。
首先,外周浅表静脉导管是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选择。然而,它的留置时间短,不能超过96小时,并且外周血管细小,血流速度慢,易堵塞和脱出,静脉炎发生率高。因此,外周浅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少量输液的治疗,例如急诊的输液治疗和短期住院输液治疗。但是,不能用于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的药物,否则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坏死。
其次,深部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手臂浅表静脉穿刺至深部中心静脉的导管(PICC)。CVC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静脉治疗,可以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价格相对低廉。它适用于短期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或需大量输液的患者,例如需要静脉输注脂肪乳等肠外营养液的患者或输注刺激性抗生素的感染患者,以及休克需大量补液的患者等。然而,CVC的留置时间也较短,不能超过30天。PICC则选择手臂浅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入深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并发症少、安全,留置时间最长为1年。它适用于需长期反复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的患者,例如化疗的肿瘤患者,需反复、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等。然而,PICC导管裸露于体表,影响美观、影响洗澡;超过1周不输液,需冲洗导管和更换穿刺部位敷料一次。
最后,完全植入型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埋置于皮下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体表无导管裸露,不影响美观,不影响洗澡;可长期留置,超过1个月不输液,冲洗导管一次即可。它适用于需长期反复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的患者,例如反复化疗的肿瘤患者,需反复、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等。然而,PORT的价格最贵,操作无菌要求高。
在选择静脉输液通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短期急性少量输液治疗的患者,外周浅表静脉输液通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短期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以及需补液扩容治疗的患者,CVC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对于长期反复输液治疗的患者,PICC或PORT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对于对舒适度、外表及生活方便要求高的患者,PORT可能是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