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手术后复查的重要性及方法

大肠癌手术后复查的重要性及方法
发表人:精准医疗探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放化疗或手术治疗,演变成一个综合的体系。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坚持规范的术后观察与复查同样是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复查可以评估可能发生的治疗副作用。由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通常需要改变消化道本身的结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例如腹胀可能是由于进食较快引起的功能性疾患,也可能是由于术后腹腔内粘连引起的器质性改变。因此,定期复查可以帮助全面评估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其次,复查可以及早发现有切除治愈可能的复发灶,或者在新的异时性肿瘤未发生浸润时将其诊断出来。尽管进行了根治性手术,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通过规律的全面复查和随访,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新发病灶,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此外,复查还可以避免无谓的疑虑。很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会出现各种疑虑,而从正规医院及医生那里获得的指导更有参考价值,也更符合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在进行术后复查时,需要注意复查的时间和内容。一般来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多发生于术后前1-3年内,因此在术后前3年内,患者的复查次数应相对频繁。3年以后,复查间期可以相对延长。具体的随访时间和内容根据病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良性肿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大肠良性肿瘤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生存率高达95%以上。然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是必要的。那么,为什么需要进行辅助化疗呢?

    大肠癌的分期对治疗方案有着重要影响。Ⅰ期患者的癌细胞局限在粘膜层,手术可以清除所有癌灶,生存率可达95%以上。Ⅱ期患者的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但未有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率约在80%~90%。Ⅲ期患者的癌细胞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率约在60%。Ⅳ期患者的癌细胞已出现远处转移,术后生存率不到11%。

    Ⅰ期患者不需要辅助化疗,因为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原发灶,实现根治。Ⅰ期患者化疗不仅不能延长生存期,还会引起毒副作用。相反,Ⅱ和Ⅲ期患者术后体内可能存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肿瘤病灶,这些微病灶是日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辅助化疗来巩固治疗。

    对于Ⅳ期大肠癌患者,建议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加靶向联合局部治疗。这种方法可以使肿瘤原发灶退缩,争取根治性手术机会,同时尽可能使远处转移灶缩小,继而通过局部治疗手段进行针对性处理。靶向治疗是手术及局部治疗的有效联合手段,需要在使用前做相应的基因检测,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选择精准治疗的靶向药物。

    高龄患者是否要接受术后辅助化疗,除了依据病情和分期之外,还要综合评价体力状况。人体进入老年期后全身机能和免疫状态都会相应减弱,常常无法耐受大剂量化疗。因此,高龄患者做辅助化疗需格外谨慎,如合并高危因素,可适当减量化疗,以防止复发和转移。

    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药物一般包括三种:奥沙利铂、氟脲嘧啶、卡培他滨。通常采用的是两药联合的化疗方案,主要包括mFOLFOX6(氟脲嘧啶+奥沙利铂)和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不同的化疗方案治疗周期不同,全部疗程都是6月。对于高龄或体弱患者,也可采用卡培他滨单药口服化疗。

    化疗药物都有哪些常见的毒副作用?急性胃肠道毒副反应、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和非血液系统毒副反应是常见的三种类型。可以通过延长化疗间歇期、降低化疗剂量、延长化疗药物输注时间等方法来尽量减轻化疗的毒性反应。

    大肠癌辅助化疗结束后,需要注意饮食问题,保持每天排便的良好习惯,并定期复查。半年辅助化疗结束后需要定期复查,包括化验血检查、复查胸腹部CT等。半年后每六月复查1次,1年后每年复查1次,而且肠镜检查建议最好每年复查。患者应积极树立慢病控制理念,定期复诊,安排好生活,保持作息规律。

  • 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但是否应该喝牛奶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牛奶富含营养,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钙质和蛋白质;而另一些人则担心牛奶可能含有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牛奶中存在的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可能是致癌物质。加拿大的肿瘤专家建议,除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人,一般人并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牛奶的生产过程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奶牛被注射高剂量的荷尔蒙以刺激其产奶,而小牛出生后就被关进小木箱并喂以毫无营养的饲料,以保证人们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超过三分之一的奶牛都患有乳腺炎。这种残酷的生产方式不仅对动物造成了痛苦,也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牛奶被认为是导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牛奶中的IGF-I(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加速和加强了氯化钾离子在细胞壁之间的交换,导致人类卵巢癌细胞的繁殖和宫颈癌细胞的加速生长。大量饮用牛奶还可能增加人体中IGF-I的水平,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几乎每一种癌症都与IGF-I有关联。

    此外,牛奶还可能导致II型糖尿病和I型糖尿病。研究发现,牛奶中的蛋白质诱导I型糖尿病的发生,很早就见于文献。牛奶进入小肠后,被分解成氨基酸碎片。对于某些婴儿来讲,牛奶不能完全被消化,于是这种原初蛋白质的氨基酸小链或片断就存留在小肠当中。这种没有完全被消化的蛋白质片段被吸收进了血液。免疫系统识别了这些片段,将它们作为外来的入侵者,并开始破坏它们。不幸的是,这些蛋白质片段和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完全相同。免疫系统丧失了识别牛奶蛋白质片段和胰腺细胞的能力,并开始攻击两者,导致儿童的胰岛素生成功能的破坏。

    虽然牛奶被认为是补钙的好选择,但实际上,牛奶内含有钙,但人体很难吸收。喝牛奶,往往还会让体内的钙质流失得更快。许多蔬菜的钙含量比牛奶高得多,如黄花菜、萝卜缨、苋菜、雪里红、荠菜、香菜(芫荽)。

    总的来说,牛奶的利弊权衡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虽然牛奶可能含有营养成分,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也不能被忽视。我们应该选择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食物选择,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地球的未来。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主要特征是结直肠多发腺瘤。全球发病率约为出生婴儿的1/7000~1/10000,属于遗传性大肠癌的一种,占大肠癌的1%。FAP的发病与5号染色体的畸形密切相关,1991年分离出APC基因并确定其位于5q21,APC基因的突变是FAP的主要原因。除了大肠的症状外,FAP还伴有一些肠外的表现,包括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骨瘤、皮肤软组织肿瘤等。FAP的诊断包括临床和基因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腺瘤的数量和性质,基因诊断可以预测遗传异质性。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FAP的最佳方法,包括全结直肠切除加永久性回肠造口、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化学预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NSAIDs药物可以抑制息肉的生长和癌细胞的增生。FAP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肠镜监测和上消化道内镜监测,直至35岁,然后每3年检查一次。对于已接受结肠切除术的FAP患者,主要死因为上消化道肿瘤和硬性纤维瘤。预防性手术可以大大延长患者的寿命,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 大肠癌是当前高发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最新数据显示,无论男女,都位列肿瘤发病率前四名。其中,90%的大肠癌源自肠息肉演化而来。因此,及早发现并切除肠息肉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途径,而肠镜检查则是发现肠息肉最好的方法。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便血、黑便、排便习惯改变、腹胀腹痛、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减轻等。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过度饮酒、过多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缺乏体力活动、家族史、遗传因素及其它肠道疾病等。

    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从一个小小的息肉开始,经历基因突变,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再发展到癌症往往需要数年乃至十年的时间。有家族史的病人发展会快一些。从早期癌症发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时间,其进展速度往往取决于癌症的恶性度。

    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癌前息肉。筛查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癌前病变和比较小的早期癌症,及时干预。肠镜检查是最直接有效的筛查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检查肠道,还可以去除可疑的病变。虽然肠镜检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但现在很多医院都提供无痛肠镜服务,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轻松地完成检查。

    除了肠镜检查外,还有其他几种大肠癌筛查方法,包括CT肠造影、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检查和粪便免疫化学检查、粪便DNA检查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总之,大肠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除了控制体重、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规律运动、保持良好心情之外,早期筛查对适龄人群至关重要。及早发现并治疗大肠癌可以大大提高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

  • 肿瘤的威胁无处不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抵挡肿瘤的到来,但通过多关注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及早发现并消灭肿瘤是完全可能的。以下三则故事将告诉我们肿瘤的可怕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故事一:同是大肠癌,发现早晚大不同。刘先生和梁先生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多么重要。刘先生因忽视了大便中出现的血丝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癌细胞扩散,手术后必须使用造瘘袋。而梁先生则因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了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治疗,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

    故事二:肿瘤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小丽、小徐和小青的经历告诉我们,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身上。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肿瘤的早期症状可能很微小,甚至被忽视,但及早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故事三:肺癌的魔爪伸向女性。陈阿姨和邓阿姨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肺癌不仅仅是吸烟者的问题。即使是从不吸烟的女性也可能成为肺癌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多了解肿瘤的早期症状,定期进行体检。

    总结来说,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及时就医,并选择科学、规范、理智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与肿瘤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 我是一名33岁的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最近在公司体检中,医生建议我做CEA和CA724的检查,但我对这两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区别并不了解。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

    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我很快联系到了一位资深的医生。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家族病史和日常生活习惯,并根据我的情况,给出了明智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如果我的家族中有胃癌遗传史,重点应该放在胃肿瘤抗原检测上。对于CEA和CA724的选择,医生认为CEA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大肠癌的主要标志物之一。然而,医生也强调了肠镜检查的必要性,特别是如果我有肠道方面的症状或担心肠道健康的话。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先进行CEA的检查,并在必要时再进行肠镜检查。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

    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 常见症状 大肠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高风险人群包括有大肠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习惯的人群。 推荐科室 消化内科或肿瘤科 调理要点 1. 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包括CEA、CA724等血液标志物检测和肠镜检查。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如果有肠道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4.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筛查和更密切的监测。 5. 如果确诊大肠癌,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

  •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一场胃炎而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腹部上方按压疼,伴随着一阵阵的胃部不适。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胃炎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那天早上,当我看到便池中出现了鲜红的血迹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恐惧和焦虑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我立即联系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开始了一场与医生的在线对话。

    医生问我有没有痔疮,我摇了摇头,心中充满了不安。医生建议我去做肠镜检查,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肠镜检查?这意味着什么?我开始胡思乱想,网上那些关于大肠癌的恐怖故事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

    我向医生询问了便血是否是癌症的初期症状,医生告诉我,虽然有可能,但在我这个年纪,概率并不大。然而,我的心依然无法平静。医生建议我先去肛肠科做肛门指检,看看是否有痔疮。这个建议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内心的恐惧仍然挥之不去。

    我决定立即去医院,约了号后,匆匆忙忙地赶过去。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终于,医生告诉我,我的情况并不是癌症,而是因为胃炎引起的溃疡出血。听到这个消息,我如释重负,感谢医生的专业诊断和治疗建议。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反思,为什么一开始我没有重视自己的症状?为什么我总是等到情况恶化才去寻求帮助?健康真的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都应该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们也能及时就医,不要像我一样等到情况恶化才后悔莫及。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千万不要忽视它的重要性。血便的可能原因及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血便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包括胃炎、痔疮、肠道感染、肠道息肉、直肠癌等。易感人群包括长期便秘、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的人群。 推荐科室 肛肠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科室都可能涉及血便的诊断和治疗。 调理要点 1.及时就医,进行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2.根据医生建议服用相应的药物,如抗生素、止血药等。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坐着等。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加重病情。 5.如果是癌症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应听从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 大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者常常面临着肠梗阻的风险。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如何预防大肠癌患者肠梗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饮食方面

    1.中医认为,大肠癌患者肠梗阻与气滞湿阻有关,因此,患者应多吃一些能够帮助消化、促进气血畅通的食物。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的肝肾等富含蛋白质及各种铁质的食物。

    2.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包子和面包等。此外,苏打饼干、烩豆腐以及清蒸鱼等食物也可以适量食用。

    3.选择易于消化且能促进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海带、猪血、胡萝卜等。

    4.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以及豆类等。

    二、生活方式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定期复查

    大肠癌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梗阻等并发症。

    四、寻求专业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肠梗阻的大肠癌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相应的治疗。

  • 大多数癌症患者在就医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早期发现是治愈癌症的关键,而科学的癌症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手段。那么,哪些人需要进行筛查?高危因素有哪些?有哪些筛查方法?

    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覆盖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及预防建议。以下是对其中几种癌症的详细介绍。

    大肠癌

    高危对象包括: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筛查建议: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预防建议包括: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乳腺癌

    高危对象包括: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家族中有乳腺癌者,发病年龄在45岁前;家族中有2人患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在45~50岁;家族中有2人或2人以上患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曾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或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者。

    筛查建议:40岁开始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预防建议包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适时生育,母乳喂养;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宫颈癌

    高危对象包括:有多个性伴侣者;性生活过早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预防建议包括:接种HPV疫苗;不吸烟或戒烟;安全与健康性行为;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增强体质。

  • 2014年3月,美国媒体热烈报道了大肠癌死亡率在2000年至2010年间下降了30%,并且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显著降低。这种趋势部分归功于结肠镜检测和腺瘤切除。然而,腺瘤患者在接受结肠镜监测后仍然面临着再次发现腺瘤的风险。因此,结肠息肉监测被认为是对腺瘤患者的一个合理选择。

    当前,结肠息肉监测占美国50岁以上人群结肠镜检查的25%,这是一项重大的医疗经济负担。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缺乏证据表明息肉监测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肠镜监测研究没有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研究终点,而是将高风险腺瘤作为替代指标。这些研究区分了高风险和低风险腺瘤。

    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基线肠镜检查发现低风险腺瘤的患者,高风险腺瘤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现高风险腺瘤的可能性更高。指南建议,高风险腺瘤患者应每3年进行一次结肠镜监测,而低风险腺瘤患者的随访时间间隔为5至10年。然而,目前还缺乏关于基线高风险和低风险腺瘤切除后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

    Løberg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2014年8月的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该研究分析了挪威癌症中心自1993年以来登记的腺瘤和结直肠癌患者数据。由于缺乏息肉大小和确切数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与常规不同的方式来定义高风险和低风险腺瘤。中位随访期为7.7年,结果显示,低风险腺瘤患者死于大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降低了25%。这表明,对于这部分低风险患者,结肠镜监测的弊大于利。

    该研究还发现,基线高风险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比一般人群中高。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基线结肠镜检查可能没有检查到病灶;二是基线结肠镜可能没有完全切除息肉;三是高风险腺瘤患者可能由于遗传或生活方式等原因更倾向于发展为大肠癌。尽管如此,Løberg等人的研究为高风险腺瘤患者的肠镜监测提供了证据。

    结肠镜监测的目标是防止腺癌的再发和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Løberg等人的研究并不能证明监测高风险腺瘤患者能达到这些目标,但它确实表明结肠镜检查后,部分人群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目前存在一个共识,即低质量的结肠镜检查与随访期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有关。如果进行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精确检测并彻底清除息肉,那么结肠镜监测对于低风险腺瘤患者可能并无必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