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消化道肿瘤是中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却在上升。结直肠癌是全球第四大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此病,近50万人因此死亡。在西方国家,结直肠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其发病率已位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排在癌症死因的第五位。
预防是关键。40%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40%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而临床治愈,20%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治疗长期生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肉类及脂肪的消费量呈正相关。因此,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摄取适量的钙、钼、硒有助于预防大肠癌。胃癌与吸烟、饮酒、喝浓茶、进食腌制食品、面食多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胃癌治愈率、生存率至关重要。
手术治疗仍是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化学治疗(化疗)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的术前、术中、术后以及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放射治疗对直肠癌的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免疫治疗也逐渐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各种支持治疗手段对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可减轻毒副反应,加强抗癌作用,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复发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手术后,患者需要合理选择饮食的质和量,适当补充营养制剂,能够提高体质,并有利于术后放化疗的进行。术后恢复饮食一般从饮水开始,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半流食,等病情恢复后宜选用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食物,并根据大便的性状、次数、量等进行加减增补,禁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最好是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的食物。直肠手术后病人早期会出现肠道功能的紊乱,最常见是腹泻,其次便秘,一般术后3~6月后明显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对腹泻次数多者,考虑止泻药物对症处理。
手术并不意味着治疗周期的结束,一般需要5年的规律复查。主要目的包括评估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肿瘤的继续治疗、肿瘤的复发转移、新辅助治疗病人的评估再次手术、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评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进行体检或特定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糖基抗原724和125的值偏高。这两个指标都与人体内的某些蛋白质有关联。糖基抗原724主要存在于肝脏、胰腺和小肠等器官中,而糖基抗原125则广泛分布在人体的各种组织和液体中,包括血液、尿液和腹水等。
当这两个指标的值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着身体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例如,糖基抗原724的升高可能与肝脏、胰腺或小肠的疾病有关,如肝炎、胰腺癌或小肠肿瘤等。同样,糖基抗原125的升高也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卵巢癌、乳腺癌、肺癌、胃癌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这两个指标的值来判断疾病的存在或严重程度是不够的。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因此,如果你的糖基抗原724和125的值偏高,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在内镜检查中发现胃息肉时,需要进行活检以确定其组织学分类。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胃上皮息肉属于胃底腺息肉(FGPs)或增生性息肉。虽然散发性FGPs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但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中出现FGPs并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相反,增生性息肉与胃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据统计,5%-19%的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可发现异型增生及恶性肿瘤。因此,一些国家的指南建议对直径大于0.5-1cm的增生性息肉进行切除。大量研究表明,直径大于1cm及蒂状增生性息肉为异型增生的风险因素。
腺瘤性息肉也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胃腺瘤性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然而,术后患者的随访显示复发率可达到2.6%,且有1.3%的患者可能出现胃癌。相比于EMR,内镜粘膜下切除术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但会增加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建议在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一年进行内镜检查,随后每3-5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
在HP感染及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时,可能会出现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应及时进行切除。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在胃粘膜组织中寄生的细菌。据研究表明,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这种细菌通过口腔进入胃粘膜,定居并感染,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展成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导致胃癌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情却如同被乌云笼罩一般。因为我刚刚从医院回来,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幽门螺杆菌阳性。
我一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除了偶尔的胃部不适外,几乎从未生过大病。所以当医生告诉我这个结果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幽门螺杆菌?这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我才30出头啊!
回到家后,我开始疯狂地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越看越心慌,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还可能导致胃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就是因为胃癌去世的。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一下。毕竟,网上问诊方便快捷,不用排队等候,也不用担心隐私泄露。于是我打开了京东健康APP,选择了在线问诊,很快就被分配到了一位医生。
医生问我平时有没有胃部不适的症状,我说有时候会反酸,偶尔会胀气,但不太明显。医生告诉我,这些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症状。然后他详细地解释了四联疗法的原理和用法,并开具了处方。
我按照医生的指示,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治疗。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后各服用一次药物,虽然有时候会忘记,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期间,我也注意了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
治疗结束后一个月,我再次进行了碳13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已经被成功清除!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医生告诉我,虽然幽门螺杆菌已经被清除,但仍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避免再次感染。
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和工作人员。他们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还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和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可能还在为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而担忧和恐惧。现在,我可以放心地享受生活了。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试试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它真的很方便、很实用!
近年来,免疫治疗(PD-1/PD-L1)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对于胃癌这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治疗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下是对胃癌免疫治疗的常见问题和解析。
首先,胃癌是否适合免疫治疗?答案是肯定的,但仅限于一部分具有特定分子标志物的患者。这些标志物包括MSI-H/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蛋白缺失)、PD-L1表达阳性、EB病毒相关类型(EBER阳性)和TMB高(肿瘤突变负荷)。
那么,如何检测这些指标呢?通常采用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免疫荧光检测、二代基因测序或PCR检测等方法。这些检测结果将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具有上述标志物的患者,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是越早越好。具体的治疗策略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MSI-H/dMMR类型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但对化疗敏感性差,因此不建议同时联合化疗。PD-L1阳性类型的患者,如果肿瘤负荷小,可以单用PD-1治疗;如果肿瘤负荷大,可以联合化疗以提高近期疗效。EB病毒相关类型的患者也对免疫治疗敏感,不需要联合化疗。
值得注意的是,HER2阳性胃癌患者也可以从PD-1治疗中受益。近期的临床研究显示,PD-1联合赫赛汀的有效率高达46%,再联合化疗的有效率甚至超过80%。此外,日本的小样本前期研究发现PD-1(K药)联合仑伐替尼或O药联合瑞戈菲尼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确认。
最后,PD-1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免疫性肺炎和免疫性心肌炎等,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可能具有致死性。其他副作用如肝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胰腺炎、乏力、皮疹等相对较轻微,大部分患者可以很好地耐受。
胃癌手术后的复查是治疗计划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然而,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复查的具体内容和时间间隔并不清楚。本文旨在提供详细的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复查的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复发和二次癌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T扫描(肺部和全腹部)以及胃镜检查。具体的检查时间间隔会根据病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一信息通常来自于术后的病理报告。
对于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为T2-T4)或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建议在术后2年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液检查,术后3-5年每半年进行一次;CT扫描则应在术后3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术后4-5年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则应在术后第1年、第3年和第5年各进行一次。
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为T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在术后3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液检查,术后3-5年每年进行一次;CT扫描则应在术后1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术后2-5年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的时间间隔与进展期胃癌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复查计划仅供参考,实际的检查项目和时间间隔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调整。同时,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检查单。最后,对于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复查计划应遵循化疗医生的建议。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的Hp感染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胃炎。多次Hp治疗失败的患者被定义为难治性Hp感染,这种情况与年龄、炎症分度、吸烟频度、Hp根除次数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被证明可以提高难治性Hp根除率、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改善胃黏膜病变,并实现全程规范管理。中医药在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提高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抗生素使用、治疗耐药性Hp及改善胃黏膜病变等。一些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已被证实对耐药性Hp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难治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独特的细菌,能够在强酸的胃环境中生存。它是多种胃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虽然大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出现以下四种不适,可能意味着幽门螺杆菌正在损害你的胃,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胃病。
首先,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明显的症状之一。这种细菌不仅在胃中生存,还能在牙菌斑中繁殖,直接产生有臭味的化合物,引起口臭。
其次,腹胀也是常见的症状。幽门螺杆菌会干扰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食物积聚,引起腹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嗳气、反酸、呃逆和胃疼等不适。
第三,呕吐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更严重后果。当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胃癌出现时,幽门梗阻可能会导致剧烈的呕吐。
最后,排便异常也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迹象。胃部疾病患者常常出现便秘、排便黑的症状,或者大便时间无规律、腹泻、便形异常等情况。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与其慢性感染有关。因此,及时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饮食中多摄入花生、鸡蛋、大蒜和猴头菇等食物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花生可以刺激小肠粘膜分泌,抑制过量的胃酸;鸡蛋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适量食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新鲜大蒜含有大蒜素,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猴头菇则具有修复胃黏膜和杀菌的作用,对于幽门螺杆菌的防治也有一定帮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至60%,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这种螺旋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于人类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甚至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后可能导致口气重、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胃恶性肿瘤。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即经“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家庭内感染有明显聚集现象,父母感染后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包括共用餐具、亲吻等。饭前、便后洗手和分餐制是减少传播的有效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有创和无创两大类。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经过1至2周的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感染者均能治愈。常用抗生素包括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等。对于消化性溃疡病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必须进行根除治疗。其他需要根治的情况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者、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需长期抑酸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及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向其详细说明利弊后进行选择。
为了预防胃病,切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如果经常出现胃痛、胃胀、胃部不适、嗝气等症状,应尽早接受相关检测。分餐制是降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家里有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应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面临年底应酬,尽量采取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都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几率。
近日,一位来自深圳的退休老教师因体检发现患有胃癌而前来就诊。面对这个诊断,老人家带来了几个问题,希望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被问及,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胃癌的成因。胃癌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饮食、压力和情绪等都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形成胃癌。
其次,关于胃癌的传染性和遗传性。就传染性而言,胃癌并不会通过接触或饮食传播。与传染性疾病不同,胃癌没有明确的细菌或病毒作为传染源。研究表明,即使将胃癌细胞移植到正常动物体内,也会很快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因此,胃癌不会传染。
至于遗传性,仅有大约5%的胃癌患者是由于家族遗传导致的。这些患者通常携带CDH1基因的突变。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多名胃癌患者,并且自身检测到CDH1基因的突变,那么一生中患上胃癌的可能性将超过70%。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性全胃切除可能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欧美国家在遗传性胃癌筛查方面比亚洲国家更早开始,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的咨询和检测服务也逐渐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