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乳腺癌手术或放射治疗可能会破坏腋下的淋巴组织,导致上肢淋巴水肿的高发率。患者在出院后应重视防护工作,因为淋巴水肿的程度难以评估,且其出现时间长短不一。以下是一些防护和治疗方法。
防护工作:
淋巴引流法:
当上肢水肿发生时,Casley Smith方法的淋巴引流可以作为治疗手段。该方法需要配合腹式呼吸和轻柔缓慢按摩,切忌手压过大。引流过程中不应涂抹任何润肤膏或按摩油,也不应穿着任何衣服。多次重复后,注意皮肤护理。心脏病、高血压者不推荐行此法,不适宜在餐后或沐浴时进行。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试管婴儿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促排方案对女性的身体并无伤害。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卵巢功能,提高受孕率。以下是五种常见的促排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
长方案
长方案通常在女性月经第1天、排卵后第7天或口服避孕药第17天开始使用GnRh激动剂。14-21天后,等待降调节达标后再开始促排。该方案适合卵巢功能较好的年轻女性,能够抑制早发LH峰的发生,减少周期取消率,并且可以获得更多、更均匀的卵泡。
短方案
短方案在月经第2天开始使用短效GnRh激动剂,直至夜针当天,并在月经第三天同步开始使用促排卵药物。这种方案适用于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但临床妊娠率可能低于长方案。
超短方案
超短方案同样利用GnRh激动剂的激发作用,适用于卵巢功能较差的女性或对促排药物反应不良的女性。这种方案可以帮助这些女性更好地控制卵巢功能,提高受孕率。
超长方案
超长方案在月经第2天开始注射GnRh激动剂降调节,28天后开始使用促排卵药物。这种方案主要用于有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反复着床失败的患者。然而,对于卵巢功能不好的女性,我们不推荐使用超长方案,因为这可能导致无卵泡发育。
拮抗方案
拮抗方案在月经第2-3天开始促排,促排中期添加GnRh拮抗剂。这种方案具有不产生囊肿、保留垂体反应性、显著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等优点,目前逐渐成为世界促排卵的主流方案。
微刺激方案
微刺激方案从月经2-3天开始口服克罗米芬或来曲唑共5天,之后每天或隔天使用小剂量促排药。这种方案适用于卵巢功能不理想的大龄女性或因高雌激素而导致乳腺疾病高风险的女性。
自然周期方案
自然周期方案适用于卵巢功能特别差、基础FSH很高但还有月经的大龄女性。我们可以考虑不给予任何促排药物,让卵泡自然生长,每次最多获得1个卵子。然而,对于卵巢功能正常的女性,我们不会建议自然周期取卵,因为每次获卵数量太少,单次取卵的成功率也很低。
黄体期促排
在取卵当天,如果我们发现卵巢上还存在小于10mm的小卵泡,我们可以继续给予促排卵药物,这些小卵泡也可以继续发育并成熟。也就是说,在一个周期中我们可以取两次卵,这可以提高大龄女性获卵的效率。
选择哪种促排方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激素水平、卵巢功能等。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各种利弊得失,最终得出一个适合您的方案。
在2020年发布的CSCOBC指南中,分层治疗模式被特别强调。这种模式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为患者的既往治疗方案、用药顺序和用药时长各不相同,复发转移后的肿瘤转移部位和转移灶分子分型也不同,很多患者存在多次进展和多药耐药情况。因此,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2020版《指南》根据既往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对患者进行分层,充分考虑先期治疗对后续治疗的影响,重视对患者的全程管理,这更适合中国的临床实际情况。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抗HER2治疗的合适人群被分为两类:包括未使用过曲妥珠单抗或使用过但符合再使用条件的患者(分层一),以及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分层二),即原发或继发耐药的患者。对于第一类患者,THP方案是I级推荐,考虑到目前医保政策和性价比,TXH仍为I级推荐,吡咯替尼+卡培他滨(2B)是新增的III级推荐。对于属于分层二的患者,吡咯替尼+卡培他滨调整为唯一I级推荐(1A),吡咯替尼单药和TKI联合其他化疗成为了III级推荐(2B)。
吡咯替尼在2020版《指南》中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吡咯替尼的I级推荐理由在于循证医学证据更加充分、证据级别大幅提升以及进入医保目录。吡咯替尼的临床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巨大反响,《指南》将我国优秀的原研药放在重要位置,也有助于吡咯替尼等走向国际市场,希望这种我国优秀的原研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国际指南。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吡咯替尼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ER2靶向药物, 是中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骄傲。我们希望这种优秀的原研药不仅惠及中国乳腺癌患者,也能帮助国外的乳腺癌患者改善生存,提高生存质量。
最新研究显示,成人每日摄入2000至4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可能显著降低罹患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塞德里克·加兰在新闻公报中指出,这一发现基于对数千名每日服用1000至10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的成人的调查结果。他们的血液中维生素D代谢产物的水平被定期检测,以确定其与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维生素D摄入可以使血液中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降低罹患乳腺癌、结肠癌、多发性硬化症和I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大剂量摄入维生素D是否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上世纪推荐的维生素D摄入标准远低于此次研究中提到的有效预防癌症的摄入量。加兰教授表示,他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并强调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这项研究的成果已发表在《抗肿瘤研究》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如此,人们仍需谨慎对待维生素D的摄入,避免过量或不足,确保健康平衡。
乳腺癌患者在考虑生育时,需要权衡多种因素。首先,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生育会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充分考虑疾病复发的风险以及治疗对后代的潜在影响。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乳腺癌患者在何时可以安全地怀孕:
请注意,这些指导原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来确定。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可当我摸到左锁骨上方的那个小硬块时,心底的恐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了我的心脏。乳腺癌手术已经过去三年了,我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病魔,没想到它又以另一种形式回来了。
我立即联系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资深的医生。等待的那几天,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每当夜深人静时,恐惧和焦虑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令我无法入眠。
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我忐忑不安地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医生很快就接入了视频通话,面对面地与我交流。他的专业和耐心让我稍微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锁骨上有病理吗?”我紧张地问道。医生安慰我说:“别担心,我们会做详细的检查。”他建议我做穿刺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到一阵晕眩,仿佛世界都在旋转。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我,左锁骨上方的淋巴结确实是恶性的,但其他远处脏器没有提示转移。听到这个消息,我如同被判了死刑一般,整个人都崩溃了。医生看出了我的绝望,温柔地对我说:“如果没有远处转移,我们可以清理锁骨上淋巴结,术后再打打化疗。”
我想起了三年前,自己曾经战胜过乳腺癌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也曾经感到无助和恐惧,但最终我还是挺过来了。现在,面对新的挑战,我决定再次站起来,勇敢地面对它。
“老师,我母亲这个还有治愈好的可能吗?”我问道。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恶性肿瘤是没办法根治的,只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机会。”我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都要和病魔斗到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历了手术和化疗的痛苦,但我从未放弃。每当我感到疲惫和绝望时,我就会想起医生的话:“我们可以清理锁骨上淋巴结,术后再打打化疗。”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现在,我已经康复了。虽然这段经历让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强。每当我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我都会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是他们给了我希望和勇气。同时,我也想对所有正在与病魔斗争的人说:不要放弃,生命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守护。”
B超作为乳腺检查的主要工具之一,经常会发现乳腺结节(肿块、占位)。这些结节的形态、内部回声、边界清晰度和血供情况等特征,都是判断其是否为乳腺癌的重要依据。然而,仅凭单一的特征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需要通过BI-RADS分类系统进行综合评估。
一些患者在看到B超报告中出现“不规则”、“血流”等词语时,可能会感到紧张,认为自己患有乳腺癌。实际上,这些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只有在BI-RADS分级中被归类为3级以上,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活检。
在临床实践中,B超医生可能会面临一种情况:即使结节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有血流等特征都存在,但仍将其归类为BI-RADS 3级,并可能添加一句“不排除乳腺病”。这并不意味着医生不专业,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在众多相似特征中进行区分,判断结节是否更像良性病变还是恶性肿瘤。
良性病变和乳腺癌在某些特征上可能相似,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区别。例如,良性病变通常呈横向生长,不会竖立在乳腺中;形态虽然可能不规则,但比较柔和;边界可能不清晰,但界限内的渐变比较自然;血流不会很丰富;一般不会有外周毛刺等。然而,这些特征需要综合考虑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B超医生,也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因此,临床医生在接收到B超报告后,仍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后就诊。随着肿瘤普查的推广,人们的防癌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行自我检查。然而,许多女性错误地将乳腺小叶当作肿块而感到担忧。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不正确的自检方法所致。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正确进行乳腺自我检查。
步骤一:观察乳房
首先,面对镜子,仔细观察乳房的形状、表面的肤色、有无凹陷、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溢液。
步骤二:手指触摸检查
张开五指,用指腹轻轻触摸乳房,检查是否有肿块。用左手检查右侧乳房,右手检查左侧乳房。
步骤三:滑动检查
并拢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在乳房上滑动,以划圈的方式或先从内侧滑动到外侧、再从外侧滑动到内侧(如同看表一样,顺时针或逆时针检查乳房,最后查乳头乳晕)。如果滑动时被卡住,可能有肿块。
步骤四:仰卧检查
采取仰卧的姿势平躺在床上,四指并拢后,顺时钟方向揉压乳房,仔细查找有无肿块。如果摸到有散在的颗粒状物,就应该去请教医生。
步骤五:腋下和乳晕检查
把四指放到腋下,检查有无肿块。然后稍稍用力抓乳晕,检查有无溢液。
两个年轻女性,分别25岁和32岁,近期因肚子疼和腰痛就医,结果被诊断为乳腺癌晚期。医生们对此感到遗憾,因为这两位年轻女性在初期的征兆出现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小王,25岁,半年前发现乳房一侧有硬块,但没有太在意。最近她因肚子疼到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胸椎和腰椎有转移性病灶,并且胸腔有积水。经彩超、钼钯检测和穿刺,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已经转移到双肺和骨骼。
阿霞,32岁,自觉腰痛月余后到医院看诊,CT检查发现胸椎和腰椎骨有病灶转移,经活检确诊为乳腺癌晚期。
医生指出,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在0-24岁年龄段较低,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然而,年轻女性(35岁以下)患乳腺癌的预后比年龄大的女性朋友要差。
医生强调,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会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医生特别提醒女性朋友:25岁以下的女性要每个月坚持乳房自检;25-35岁的女性要每月自检+每年彩超1次;35岁女性要每月自检+每年彩超1次+钼钯检测1次。做好早期筛查和发现,胜过任何优秀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也警告不要过于依赖闺蜜的意见,应找专科医生来做判断。
对于乳腺癌手术后出现的淋巴水肿,首先需要明确是否为淋巴水肿或静脉血栓引起的。可以通过彩超检查来确定原因。
如果是淋巴水肿,保守治疗是首选。包括理疗、口服药物(如爱脉朗、威力坦或迈之灵)和外用弹力绷带等方法。若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进行淋巴管造影,并在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关于将淋巴管和血管吻合的手术,虽然有成功案例,但也存在复发和血栓等风险。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需要权衡利弊并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死亡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转变主要归功于乳腺癌临床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的推广。
早期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乳腺普查可以显著降低50岁以上妇女的乳腺癌死亡率。同时,及时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和个体化诊治也至关重要。据唐金海教授介绍,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属于HER2基因过表达,这种类型的乳腺癌更容易复发和转移,生存期较短,对某些常规治疗药物的敏感度也较低。
一项针对5480名肿瘤患者的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100个乳腺癌患者中有43人未进行HER2检测,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国际公认的观点是,对HER2基因过表达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针对性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死亡风险和复发、转移风险。因此,尽早进行HER2基因检测并针对性地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乳腺癌患者具有重大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