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直肠的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在过去的20年中明显上升,病死率为4.01/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的5.29%,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4-5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肠癌流行病学特点是主要以直肠癌常见。
并非所有的大肠肿瘤都是一样的。腺瘤是一种起源于腺体细胞的良性肿瘤,而腺癌则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除了腺癌之外,还有其他少见的肿瘤类型存在,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结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结肠肿瘤,其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影响其他器官。结肠间质瘤则是发生在结肠肌层的罕见肿瘤,早期发现时可能是良性的,但也可能癌变。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大肠癌,其他家族成员的患病风险将会增加,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率还与家族中患病的人数和发病年龄低有关。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与基因相关。然而,尽管基因突变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但这并不意味着癌症具有传染性。癌症形成于个体细胞的异常增生,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其他人。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两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直肠和结肠,可能导致炎性息肉的形成,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结肠癌变。克罗恩病则是一种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病变可以从口腔到肛管均受累,易引起肠腔狭窄和瘘管形成,直肠和结肠粘膜受累者也可能发生癌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全球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肝脏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且肝转移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于改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肠镜、B超、CT、MRI和PET-CT等检查手段。对于确诊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其中,新辅助化疗可以使一部分原本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变为可切除,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期。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愈大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但仅有少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就具备手术条件。对于无法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二期手术切除或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局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同时,术后化疗也是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总之,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至关重要。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预防结肠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适量多吃以下三种食物外,还建议大家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合理的锻炼。这些食物分别是: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也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十年中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公众对癌症的认识和防控能力,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出了2019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该指南涵盖了14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等。
每种癌症的筛查和预防都有其特定的高危对象、筛查建议和预防措施。例如,对于大肠癌,高危对象包括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等。筛查建议包括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预防建议包括运动、健康膳食、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使用和戒烟等。
对于其他癌症,筛查和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乳腺癌,高危对象包括未生育或35岁初产妇、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岁的妇女等。筛查建议包括乳腺自查、临床体检、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预防建议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适时生育、母乳喂养和定期体检等。
总的来说,早期筛查和预防是癌症防控的最有效途径。公众应该了解自己的高危因素,按照指南的建议进行定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癌症的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肠癌的早期信号,以及如何预防和筛查。
一、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1. 大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形状改变(如变细、变形)等。
2. 大便带血:大便表面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
3. 大便粘液:大便中带有粘液或脓液。
4. 腹部不适:腹部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5. 贫血症状: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二、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1. 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
2.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3.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
4. 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
5. 有慢性肠炎、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人群。
三、大肠癌的预防与筛查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2.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4.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大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大肠癌。
四、大肠癌的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早期大肠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大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适应症的限制和疗效不佳,转移性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仅为20%左右。因此,探索新的防治大肠癌转移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藤龙补中汤是一种中药复方,能够调控多基因表达,有效抑制大肠癌转移。其中,藤梨根和龙葵是主要的抗肿瘤中药成分。研究表明,龙葵成分澳洲茄胺和藤梨根成分大黄素可以协同抑制大肠癌转移,并且通过降低赖氨酰氧化酶表达、下调粘着斑激酶和Src蛋白激酶磷酸化、抑制乏氧诱导因子-1α及其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以及抑制CT26大肠癌转移灶血管生成来实现其作用。这些发现提示,澳洲茄胺和大黄素可能成为防治大肠癌转移的新策略。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已在近期的中药材杂志上发表。这些结果为大肠癌转移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曾经或多次经历过大便出血的现象。俗话说“十人九痔”,因此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痔疮的常见症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大肠癌可能会引起便血,但并不是所有的便血都意味着患有大肠癌。其他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的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相应的就诊科室:
总之,大便出血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可以帮助你更早地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直肠癌。研究表明,约70%的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学变化包括增生、腺瘤及癌变的各阶段,以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但也有约30%的癌不经腺瘤演变直接以癌巢的形式出现。
腺瘤是指腺体的异常增生。根据形态学分类,腺瘤可以分为隆起性腺瘤、扁平腺瘤和凹陷性腺瘤。在组织学上,腺瘤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而绒毛状腺瘤则是一种癌变倾向极大的腺瘤,癌变率高达40%。混合型腺瘤兼具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特征,其恶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大肠腺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便血、腹痛、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的症状。绒毛状腺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便血、排便不尽感和黏液便。这些症状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腺瘤的诊断通常通过直肠指检、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来完成。治疗方法应根据腺瘤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有无癌变的情况进行选择。经内镜摘除腺瘤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首选的方法。对于多发性腺瘤,原则上宜选作病变肠段的切除。绒毛状腺瘤的处理应更加谨慎,需要完整切除整个腺瘤,以免发生癌变后引起种植和复发。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是痔疮。实际上,许多消化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便血。例如,上消化道的溃疡和癌症,下消化道的小肠疾病如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和伪膜性肠炎,以及大肠疾病如大肠癌、溃疡性大肠炎和肠息肉等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的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再障也可能导致便血。
虽然内痔和肛裂是最常见的引起大便带鲜血的疾病,但其他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和血液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大量便血。因此,不能轻易地将大便带鲜血归咎于痔疮,否则可能会延误病情。特别是在社会人口高龄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西化、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遇到大便出血的情况时,不应自我断定为痔疮所致,而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对于便血,儿童和成人所患疾病有很大不同。儿童便血基本上都是良性疾患,而成人大便带鲜血不痛的话,最常见的就是内痔出血,但也可能是直肠癌、直肠息肉或直肠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成人便血如合并有疼痛,最常见的是肛裂,另外肛隐窝炎也可能引起少量便血伴疼痛。
总之,面对便血,既不能过于紧张和恐惧,也不能掉以轻心和忽视。正确的态度是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和错失治疗良机。
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直肠和肛门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因素复杂,但与大肠腺瘤和多发性腺瘤密切相关。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生癌变。因此,一旦发现多发性肠息肉,应立即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微创或手术治疗。
饮食习惯对大肠癌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高脂肪饮食被认为是大肠癌的“催化剂”。美国人喜食油炸类食品、暗红色肉类和熏烤食品,这些高脂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相比之下,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主要是因为高脂肪摄入量较少。因此,限制脂肪摄入在总热量的30%以下是预防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上常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这种方法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内镜切除治疗后的患者其大肠癌的发病率约降低70%至90%。但仍需注意术后护理和定期随访筛查,以防止复发。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虽然大肠癌位居人体深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仍有一些预警信号需要关注。例如,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超过1cm的大肠腺瘤性息肉等都应引起警惕。中老年人不明原因出现食欲下降、乏力、消瘦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大肠癌患者和家属常常担心这种疾病是否会传染或遗传给下一代。实际上,大肠癌是一种与基因变异有关的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家族成员都会患病。即使老人患上大肠癌,也不需要与家人隔离,可以继续正常生活。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族中出现大肠癌患者,那么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大肠癌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年轻的大肠癌患者,其直系亲属的患病率更高。因此,肠癌患者的亲属应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大肠癌。
大肠癌的遗传性并不是特别强。它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两个人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但如果他们接触的环境不同,那么他们患大肠癌的概率也会不同。因此,大肠癌患者的子女也并不是100%会得大肠癌。
约10%~15%的大肠癌有遗传背景,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黑斑息肉病(PJS)和少年息肉病等。对于这部分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