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母亲服SSRI类药物致新生儿不良反应

母亲服SSRI类药物致新生儿不良反应
发表人:医学奇迹见证者

在妊娠期间和分娩后,母亲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可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这些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和西酞普兰等。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ADAC)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药物戒断症状、喂养困难、张力过低、嗜睡、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研究显示,在妊娠末三个月服用SSRI类药物的母亲,其新生儿发生药物戒断症状的比例较高。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帕罗西汀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有22%因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窘迫、低血糖症、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黄疸和喂养问题等。

此外,通过乳汁摄入药物也是导致新生儿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发现,通过乳汁摄入药物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警觉状态、嗜睡和易激惹等症状。

为了减少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建议孕妇在服用SSRI类药物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考虑改用配方奶粉喂养,以避免通过乳汁摄入药物。

总之,孕妇在服用SSRI类药物时应谨慎,并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有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新生儿药物戒断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儿科疾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导致右心室需要承受过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和氧气的输送。在天津春季,由于气温变化较大,新生儿更容易受到感染,这也是PPHN发病的一个风险因素。
    家庭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和有害气体的侵入。
    2. 定期给新生儿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
    3. 注意新生儿保暖,避免因受凉而引发呼吸道感染。
    4. 家长应学会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跳,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治疗策略:
    1. 早期诊断: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关注其呼吸和心跳,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2.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特定的药物,降低肺动脉的压力。
    3. 氧疗:通过提供高浓度氧气,改善氧合状况。
    4. 机械通气:在必要时,通过呼吸机帮助新生儿呼吸。
    5. 心脏手术: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来改善心脏功能。

  •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成人用药不良反应率仅为6.9%。这一数据警示我们,由于儿童器官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家长需要明确以下事项:

    • 禁用或慎用药品“黑名单”
    • 成为孩子用药的“有心人”
    • 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
    • 避免药物搭配“七宗罪”

    以下将针对以上几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禁用或慎用药品“黑名单”

    许多药物对孩子来说是慎用甚至是禁用的,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孩子各种长期或短期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和医生都需要谨慎选择。

    二、成为孩子用药的“有心人”

    虽然家长不是医生,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监护人,家长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 就诊前是否曾自行用药,包括药名、剂量、服用次数及服药后的情况等。
    • 药物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肝肾疾病史、遗传因素等。

    此外,家长还需要了解药物的性能、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

    三、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许多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用药剂量,并避免自行增加用药次数和剂量。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

    由于孩子病情变化快,家长和医生需要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以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避免药物搭配“七宗罪”

    以下列举了常见的药物搭配误区,家长需要避免:

    • 体温平衡剂——退热药:不要过度依赖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
    • 包治百病——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 多吃药物疗效高:药物过量会导致不良反应。
    • 生病需要补一补:补品不可乱吃,以免与药物冲突。
    • 维生素=大水果:维生素不能替代蔬菜、水果。
    • 名贵药品疗效好:贵的药品不一定疗效好。
    • 糖水就着苦药吃:糖水会破坏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

    孩子的用药安全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夏季,如重庆等地,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严重时可影响新生儿健康。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以下是一些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一、家庭预防措施:
    1. 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避免因受凉而加重病情。
    2.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3. 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4.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如发现皮肤黄染加重,应及时就医。
    5. 在夏季,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新生儿中暑。

    二、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给予新生儿药物治疗,如胆红素吸附剂等。
    2. 光照治疗:通过蓝光照射,降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3. 营养支持:给予新生儿适当的营养,如补充维生素K、C等。
    4. 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囊肿等。

    总之,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在夏季,家长们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症状,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血液中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眼睛等部位出现黄色。在长沙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新生儿外出活动减少,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更容易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以下是针对长沙冬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
    一、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寒冷,但也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定期开窗通风,避免新生儿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中。
    2. 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弱,要注意保暖,避免新生儿受凉。
    3. 喂养合理:合理喂养,避免新生儿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充足,促进生长发育。
    4. 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定期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如发现皮肤颜色逐渐变黄,应及时就医。
    5. 避免使用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
    二、治疗策略
    1. 观察等待:对于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经过适当的观察和护理,胆红素水平会逐渐下降。
    2. 光疗: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新生儿,可以采用光疗方法,通过光照射分解胆红素,降低胆红素水平。
    3.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肝酶诱导剂等。
    4. 住院治疗:对于胆红素水平过高或症状较重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三、家庭护理
    1. 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关注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 注意皮肤清洁:定期给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3. 观察黄疸变化:定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如有加重应及时就医。
    四、注意事项
    1. 不要给新生儿喂食母乳过多,以免加重黄疸症状。
    2. 不要给新生儿使用含有某些成分的药物,以免影响肝脏功能。
    3. 不要过度晒太阳,以免加重黄疸症状。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新生儿度过生理性黄疸这一阶段,健康成长。

  • 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能力较弱,肾脏排毒功能较差,因此在药物使用上,新生儿的用药与年长儿、儿童以及成年人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成人药物并不适用于新生儿,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减量就可以给新生儿服用成人药物,这是错误的。

    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在药物的反应、代谢、药物作用的靶器官、副作用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方面,新生儿与成人存在差异。在成人身上可能只会引起轻微副作用的药物,在新生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例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新生儿应禁用的药物:

    • 氨基糖甙类:可引起新生儿耳聋和肾脏功能损伤。
    • 喹诺酮类:可引起新生儿软骨发育障碍。
    • 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和肾脏功能损害。
    • 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粒细胞减少症。
    • 一些感冒药: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 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 风油精:虽然副作用不大,但新生儿很容易将其弄到眼睛里或口中。

    新生儿的用药有其特殊性,不应随意使用成人药物。给新生儿使用药物最好咨询医务人员,即使是曾经用过的药物,这次有与上次相同的症状,服用时也要小心。因为,在您看来相同,但患的可能是不同的病。新生儿的许多传染病在发病前期都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却能从一般中鉴别出不同点,及时发现其他病症。因为您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孩子有什么感觉您是不知道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初步鉴别出自己这次患病与以往是否一样,是重还是轻。可以说,儿科是哑科,即使小儿会叙述,也大多不够准确。虽然妈妈、爸爸与孩子朝夕相处,也很难成为孩子的疾病专家。有病看医生,这是儿科的特点,不但要看,而且还要勤看,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可以小时计算疾病的变化。非处方药是自疗药,新生儿在使用非处方药时,缺乏自疗这个环节,仍然是他疗,他疗就要慎之又慎。

  • 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儿童用药事件的频发,家长和医生都迫切需要提高对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视。本文将围绕儿童用药的常见问题,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一、儿童用药选择需谨慎

    1. 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用药应首选儿童专用的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儿童专用药物针对儿童生理特点设计,成分含量、剂型等方面更适合儿童使用。

    2.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并非万能药,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家长和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二、儿童用药剂量计算要准确

    1. 按体重计算: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是常用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剂量有所不同。家长和医生在计算剂量时,应参考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2. 按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药物剂量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不同体重、年龄的儿童。

    三、关注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1. 观察药物反应:家长和医生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如出现皮疹、发热、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家长和医生在用药时,应了解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四、儿童用药安全日常注意事项

    1. 保管好药物: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家长和医生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3. 定期复查: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及时了解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沈阳夏季较为常见。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一种现象。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但家长仍需了解如何进行家庭预防和治疗。

    一、家庭预防措施
    1. 保持新生儿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胆红素排泄。
    2. 定期给新生儿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紫外线直射,以免晒伤。
    3.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4. 注意新生儿保暖,避免感冒。
    5. 定期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治疗策略
    1. 光疗:对于黄疸指数较高的新生儿,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帮助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
    2. 药物治疗:如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需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3.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指数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4. 饮食调整: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黄疸消退。

    在沈阳夏季,家长应特别注意新生儿的黄疸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 为婴幼儿喂药一直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针对1岁以下的小儿,喂药更是需要讲究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1岁以下小儿喂药的科普知识,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照顾宝宝。

    1. 1岁以下小儿胃容量较小,药物应浓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

    这时的小儿其味觉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将中药汤液装在奶瓶里,让患儿吸吮。一般应先喂药后再喂奶。对于体质差的小儿,也可用鱼肝油滴管慢慢滴入。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差,吞咽动作慢,喂服时要耐心、细致,并注意观察面色和呼吸,防止药物呛入气管。

    2. 1~3岁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约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

    这个时期的小儿味觉非常敏感,对苦味特别反感,往往食入即吐。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在药物内加入白糖、冰糖等调味品,以减轻其苦味。其喂服方法,一般采用被动给药法,即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软管吸满中药,将管口放在病儿口腔黏膜与臼齿间慢慢挤滴;因体位的作用,药液会慢慢进入口内而咽下。如果小儿含在口中不肯吞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两颊,以促使其吞咽。喂服药液时,应注意小儿吞咽速度,若出现呛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病孩轻拍背部,以使药液咳出气管。

    3. 3岁以上的小儿,每天的中药量为300~400毫升,每次80~100毫升,分3~4次服完。

    这时小儿的思维已较成熟,大多数都具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对这类小儿主要在于循循诱导、耐心解释,不要轻易打骂患儿,以免使患儿产生对抗情绪。要积极鼓励患儿吃药,并在服药后奖赏一些平时喜爱吃的食品,使小儿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若经耐心劝说无效,也可采用被动给药法。

    应当指出的是,被动给药时不能采用捏鼻子硬灌或将药液与乳汁混在一起服用。因为捏鼻子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药物与乳汁混在一起,很易产生凝结现象,降低药物的疗效。此外,让妈妈替孩子吃药的“过奶”方法也不科学,因为从奶汁中分泌的药物成分非常少,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 “小儿用药只要注意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虽然按年龄折算剂量是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对于小儿的合理用药来说,仅仅关注剂量是不够的。

    由于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排泄较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逐渐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也有所不同。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避免引起中毒。口服药物吸收差异较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注射吸收最快,药效可靠。磺胺药可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不宜用于新生儿。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至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以免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为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较易发生酸、碱血症;应用利尿药较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现象;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比较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可使牙釉发育不良,牙龈发黄,因此7岁以内忌用。用药时,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发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新生儿禁用药物:

    由于下列药物可导致新生儿疾病,甚至死亡,故家庭用药时须特别注意: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伯氨喹啉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有血样尿。

  • 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肝肾功能尚不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用药需格外小心。

    以下是一些新生儿和婴幼儿用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如氟哌酸,此类药物可能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

    2. 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球后视神经炎,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

    3. 滴鼻净等药物可能引起中毒,婴幼儿鼻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应禁用。

    4. 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贫血,婴幼儿使用时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结晶尿。

    5. 退热药应避免过量使用,吃退烧药二次的间隔时间应有4~5个小时。

    6. 止咳药如复方甘草合剂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可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

    7. 铁剂和钙剂应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和钙的吸收。

    8. 锌制剂过量给药可能引起中毒,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

    9. 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维生素过多症和高血钙。

    10. 保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可能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

    11. 新生儿、未成熟儿、重危病儿不宜给丸、片剂型药,应研磨成粉或调配成液体,用滴管慢慢喂服。

    12. 外用药物如皮炎激素软膏等可能引起严重副反应,新生儿大面积使用可引起全身性水肿。

    13. 不能乱用成人药,小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