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哪些中药会导致不良反应

哪些中药会导致不良反应
发表人:疾病解码者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中药并非完全安全,一些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首先,已被禁用的含有马兜铃属中药的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可能会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

此外,一些常用中药也出现了类似报道。例如,大黄和桔梗等中药材,虽然具有宣肺、利咽、泻下等功效,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以大黄为例,近日一款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原因是长期服用导致了继发性便秘。大黄含有大量鞣质,小剂量服用时不仅不会引起泻下作用,反而呈收敛作用。长期服用大黄后,人体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

再以桔梗为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报道,含某桔梗的某复方桔梗片导致心房纤颤的不良反应。桔梗粉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甙,是一种恶心性祛痰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咯出。有关专家推测,上述房颤发作可能与桔梗引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促使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多处异位兴奋灶放电所致。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成分、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2.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3. 按照医嘱使用中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疗程。

4.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物不良反应疾病介绍:
药物热是患者治疗疾病时因,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发热,是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后发热可消失。发热原因不明确,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较为常见。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可合并过敏性皮炎的表现。停药后一般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无需特殊处理。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一片药而陷入如此的困境。7月26日下午,我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初步判断我患有肌肉痉挛,开了三片2mg的氯硝西泮片。昨天服用了一片,今天早上醒来时,我感到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醉酒状态中,双眼无法自主张开。这种感觉让我非常恐慌和无助。

    我立即联系了在线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告诉我,这种药物作用时间较长,建议我先观察一段时间,并下次只吃半片。医生还提醒我多喝水以促进药物代谢,并注意防止跌倒。

    在等待药物代谢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我是否应该更早地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我没有及时联系医生,情况会不会变得更糟?这些问题让我深感医疗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健康。

    肌肉痉挛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肌肉痉挛的常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疼痛、抽搐等。易感人群主要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群。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等; 3.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4.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2024年9月5日,石家庄市的一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向医生求助。患者称自己在当天牙疼,吃了人工牛黄消炎去火的药和在药店开的配方药。由于一天没有进食,晚上五点多空腹吃了药,十点开始出现头晕、心慌、呕吐、后背发凉出虚汗等症状。医生首先询问了配方药是否为中药,并关心患者的心跳、血压和血糖情况。患者表示心跳只有40次/分钟。医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如果总是如此慢,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还询问了患者的饮食和休息情况,并初步排除了中毒的可能性,认为可能是虚脱、心率慢、血压低、出汗、恶心和四肢乏力等症状。医生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治疗。

  •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中药注射剂与传统中药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报告中指出,控制不良反应率,把好合理用药关与提升药剂质量两方面缺一不可,即“双控论”。

    在合理用药方面,专家建议,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并讲究辨证,选择不良反应小的品种。同时,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也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在提升药剂质量方面,企业应严把生产监测环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管,确保其安全性。

    此外,公众也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不要盲目追求中药注射剂的快速起效,而忽视了其安全性。

  • 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使用并不会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患者可以放心接种。不过,如果患者对疫苗成分过敏,则应避免接种。在接种疫苗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注意保暖。此外,如果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或正在接受免疫调节治疗,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需要特别注意。在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期间,患者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 预防药物滥用的正确方法包括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以及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首先,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得私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防药物依赖性的产生。其次,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避免滥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再者,使用激素类药物时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此外,患者还应避免擅自更换药物。总体来说,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用药。

  • 为什么利巴韦林小儿禁用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然而,对于儿童来说,使用利巴韦林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利巴韦林在儿童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因此其血药浓度较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其次,儿童的肝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药物的解毒能力较差,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从而增加毒性。此外,利巴韦林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来说,更是需要谨慎使用。

    因此,尽管利巴韦林在成人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但在儿科领域,它并不推荐作为一线用药。如果必须使用,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

  • 近年来,我国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媒体曝光,广东地区80%的药店存在违规销售处方药的情况。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本文将从处方药的定义、违规销售的原因以及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处方药的定义与重要性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药品。处方药具有以下特点:

    • 疗效确切,但副作用较大
    • 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
    • 不能自行购买和使用

    因此,处方药的正确使用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的原因

    1. 利益驱动:处方药市场需求大,利润丰厚,部分药店为追求利益,铤而走险违规销售。

    2. 监管不力:部分地区对药店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3. 消费者认知不足:部分消费者对处方药的定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受到药店诱导购买。

    4. 药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药店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难以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制度。

    三、监管措施与建议

    1. 加强监管:加大对药店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

    2. 提高药店人员素质:加强对药店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3. 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处方药知识,提高消费者对处方药的认知。

    4. 完善法规:制定更加完善的处方药管理制度,明确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总之,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现象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需要政府、药店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认识,共同营造良好的药品流通环境。

  •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发布已成为常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还能提升临床监护水平,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产生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药品质量存在问题。事实上,药品在存储、运输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导致药瓶破裂或药物污染。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企在研发阶段就会进行临床试验,并开展系统的临床安全性再评价,通过全面的安全评估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然而,对于不良反应的通报,投资者和上市药企的反应却越来越平淡。这主要是因为,不良反应在医药板块中并非罕见,定期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已成为国际惯例。

    例如,国家药监局近期发布的《警惕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通报,对金陵药业的市场表现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与此同时,9月份的“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和“门冬氨酸钾镁注射剂”不良反应通报对市场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注射剂并非单一公司的主打产品,甚至可以说是边缘产品。

    此外,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这与药品本身的性质有关。给药方式分为外用、口服、注射等,其中注射剂的风险最高。尤其是静脉注射,风险更大。因此,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各界人士提高认识,加强警惕。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的常态化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警惕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许多药物在质量检验合格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患病后,我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了解一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识,以便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停药、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

    那么,如何正确判断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呢?以下是一些判断方法:

    1. 反应时间:根据用药后出现反应的时间,可以将不良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数秒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半小时至两小时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3)1~2周内发生:如血清病样反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多形红斑等。

        (4)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如反跳性高血压、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

        (5)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肺部病变等。

    2. 症状表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原有疾病症状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等,其表现可能与原发疾病不同。而一些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原有疾病症状相同,但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原疾病症状曾一度缓解。例如,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钙拮抗剂治疗心绞痛发作等。

    了解这些判断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自身健康。

  •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出国旅游购药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据统计,春节期间访日中国人最爱的购物商品中,药品稳居首位,其次是马桶座圈和电饭煲。

    令人惊讶的是,国人购买的并非‘高精尖’的药品,而是单价几十元人民币的日常用药,如感冒药、创可贴等。这些药品看似普通,却因其便捷、实用而受到欢迎。

    许多游客表示,他们购买日本药品的原因之一是认为日本药品更安全。事实上,日本药品的包装设计、说明书详尽、使用方便,这些都是吸引消费者的因素。此外,一些汉方药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经过改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然而,专家提醒,虽然国外药品可能更受欢迎,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以日本为例,近年来因感冒用药副作用导致的死亡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国外药品时,应谨慎对待,避免盲目跟风。

    对于国内制药行业来说,海外购药热也提醒他们要反思自身。专家指出,国内制药行业在制药工艺、市场推广等方面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国内制药行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药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总之,出国旅游购药是一种趋势,但消费者在购买时仍需谨慎。同时,国内制药行业也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药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