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的重视,北京各大医院在药品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据卫生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12家三甲医院的药品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已降至41%左右,门诊处方药费均降177元。然而,单病种费用却呈现上升趋势,如急性心梗介入治疗费用平均增长15.19%。此外,医患沟通不足也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药品费用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药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有效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局面。同时,门诊用药咨询和临床药师参与会诊抢救等措施,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的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预防性抗菌药超用现象依然存在。
在单病种费用方面,随着住院条件的改善、床位费的提高以及患者对高层次病房的选择,以及新技术的开展,单病种费用呈上升趋势。如急性心梗介入治疗费用平均增长15.19%,最低费用为天坛医院39943元。
在医患沟通方面,患者对费用的知情度较为满意,但认为医患沟通不够。专家建议,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完善的患者投诉受理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此外,调查还发现,部分医院的手术知情同意书过于宽泛,部分医院固定的急诊医师较少,未注册的护士单独上班现象值得警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4月20日,‘美国大医生走中国’上海站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专家与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郑青教授、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等众多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脏专科领域的发展。
‘美国大医生走中国上海站’活动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与盛诺一家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旨在促进中美医疗交流与合作,传播国际先进医学理念。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作为美国顶尖的心脏病医院,在此次活动中分享了其‘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全球患者服务中心副主席Dr. Maan Fares表示,医院注重医疗质量和技术创新,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就医体验。Dr. Maan Fares强调,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将关爱融入医疗服务中。
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在致辞中介绍了医院心内科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就。何奔教授分享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强调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性。郑青教授主持了中美大医生对话环节,就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美国大医生走中国’上海站活动,为中美心血管领域专家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国际先进医学理念的传播,有助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提升。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心梗的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急性心梗的症状
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
二、急性心梗的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急性心梗的主要原因,即冠状动脉内壁出现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供应不足。
2.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
3. 饮食、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
三、急性心梗的预防
1.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 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四、急性心梗的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3. 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
4. 血管重建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五、急性心梗的预后
急性心梗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这句警示,道出了心肌梗死救治的紧迫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指出,心肌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一旦发生,患者生命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因此,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再灌注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预后也将越佳。霍勇教授强调,闭塞的血管再通时间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病人延迟、转运延迟和治疗延迟。
研究显示,北京地区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仅有7%的D2N时间小于30分钟,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中,仅有22%的D2B时间小于90分钟。这一现状令人担忧,需要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医师共同努力,提高救治效率。
在心肌梗死的防治方面,除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日常保养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患者及家属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了解其成因、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梗的成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
2. 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 高血脂:血液中脂质过多,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4. 吸烟、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
5.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二、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1.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生率约50%,由于缺血或坏死导致。
2. 心脏破裂:一般在心肌梗死后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
3. 栓塞:一般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出现,主要是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导致。
4. 心室壁瘤:主要发生在左心室,发生率约5%-20%,通过心脏超声或左心室灶影可见。
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也可能出现肺炎。
三、急性心梗的治疗
1. 解除疼痛:可服用吗啡等药物。
2. 心肌再灌注治疗:发病3-6小时内可行,改善心肌供血。
3.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 介入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不足。
四、急性心梗的预防
1.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3.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它发生时,心脏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因缺氧而死亡。心梗的前期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前区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持续不断,伴有出冷汗、紧张、恐惧、烦躁等情绪反应,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濒死感。
除了心前区疼痛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黑蒙、昏厥,甚至阿斯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而是出现上腹痛、牙痛、发热、血清心肌酶升高等症状,甚至只是持续性的胸闷、心慌。这些症状的出现,都需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并接受积极的治疗。
治疗心梗的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治疗措施包括口服或注射吗啡、哌替啶、硝酸酯类药物等,以缓解疼痛;静脉注射、皮下注射或口服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保证血液流通。
在心梗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家属尽量不要打扰。卧床休息及有效睡眠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活动,活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进行康复治疗,逐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此外,保持安静的环境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都需要专人护理。在发病后的1-3天内,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稀粥、去油的肉汤、果汁、藕粉等。避免胀气、刺激性的食物,如豆浆、牛奶、浓茶等。食物温度不宜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同时,注意食物中的钠、钾、镁等电解质的摄入,一般应低盐饮食,但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心肌梗死缓解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需少食多餐。膳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如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等。避免过热过冷的食物,保持胃肠通畅,预防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活动量增加,饮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仍需控制,避免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的食物。
心肌梗死恢复期,随着病情稳定和活动量增加,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如乳类蛋白、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同时,每天饮食中还需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对于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钠。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避免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诱发心肌梗死。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应注意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心脏彩超作为一项常用的心脏检查项目,很多患者都想知道它是否能够诊断心梗。然而,事实是,心脏彩超并不能直接检查出是否有心梗。
心梗,全称为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心梗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心脏彩超在心梗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脏彩超可以观察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无运动或形成室壁瘤等表现。但这些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心梗的唯一依据。
心梗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慌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前往心内科就诊,进行心肌的再灌注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溶栓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等,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心梗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血管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壁出现脂质沉积,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不稳定血管斑块则是指斑块表面不光滑,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以降低心梗的发生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
总之,心脏彩超在心梗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心梗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一旦出现心梗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不仅仅是冠心病所致。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细胞因长期缺血缺氧而死亡,其病理过程分为凝固性坏死和/或收缩区坏死。除了冠心病,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心肌梗死,例如:
这些非冠心病因素导致的心肌梗死,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
除了冠心病和非冠心病因素外,还有一些危险因素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
因此,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冠心病等疾病。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总之,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了解心肌梗死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近日,著名导演吴天明因心梗离世的消息令人惋惜。据了解,吴导演在发病初期因交通拥堵,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危重,需及时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其发病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由于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一旦发生心肌梗死,若不能及时开通阻塞的血管,就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供。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表明,发病后90分钟内进行PCI治疗,死亡率可降低40%。
预防心肌梗死,首先要关注心血管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肌梗死的方法: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
2. 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5. 学会识别心梗症状,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及时就医。
心梗,通常被理解为心脏肌肉缺血缺氧导致的严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胸痛。然而,并非所有的心梗都会出现胸痛,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痛性心梗”。这种心梗往往更危险,因为患者可能因为症状不明显而延误治疗,导致死亡率升高。
那么,无痛性心梗有哪些不典型症状呢?常见的症状包括:1. 呼吸困难;2. 心脏相关症状,如异位疼痛、休克、晕厥等;3. 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冷汗、突发虚弱、发热等。
针对这些症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对于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晕厥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其次,对于上腹部、肩臂部、头颈部疼痛,或突发冷汗、烦躁、疲乏等症状,也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预防心梗,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其次,要积极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最后,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之,了解无痛性心梗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